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2.50 KB
- 文档页数:15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成语、谚语、古诗词等元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第一章:成语故事教学内容:1. 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讲解和意义解析。
2. 成语“亡羊补牢”的故事讲解和意义解析。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成语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对成语产生兴趣。
2. 讲解:讲述“滥竽充数”和“亡羊补牢”的故事,解释成语的意义。
3. 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成语,编一个小品或短剧,展示成语的应用和意义。
第二章:谚语解析教学内容:1. 谚语“熟能生巧”的解析和例句展示。
2. 谚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解析和例句展示。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谚语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对谚语产生兴趣。
2. 解析:讲解“熟能生巧”和“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谚语意义和内涵。
3. 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谚语,编一个小品或短剧,展示谚语的应用和意义。
第三章:古诗词欣赏教学内容:1. 李白的《静夜思》的解析和欣赏。
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解析和欣赏。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古诗词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
2. 解析:讲解《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朗诵或表演,展示古诗词的美感。
第四章:传统节日教学内容:1. 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 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传统节日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产生兴趣。
2. 讲解:讲述春节和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实践: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手工制作或绘画,展示节日的特色。
第五章:民间故事教学内容:1. 《白蛇传》的故事讲解和意义解析。
2. 《牛郎织女》的故事讲解和意义解析。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民间故事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对民间故事产生兴趣。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教学准备:1. 教材: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2. 多媒体设备;3. 课件和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约10分钟)1.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Step 2 探究(约15分钟)1. 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谈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陈述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鼓励学生互动讨论,了解各个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 教师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并阐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Step 3 学习(约25分钟)1. 教师布置任务,供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指导。
2.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同时边读边思考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有哪些?3. 学生互相讨论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梳理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Step 4 总结(约15分钟)1. 学生分享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书法、国画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践动手能力;2. 组织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展览、诗歌朗诵或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六、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文,可以自由发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和展望。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事物与象征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意义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传统文化。
2. 新课:讲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事物与象征,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3. 拓展:讨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下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 调查身边的传统文化现象,下节课分享。
第二章:传统节日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掌握节日的历史起源、习俗和活动。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2. 传统节日的活动与意义3.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2. 新课:讲解传统节日的活动与意义,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3. 拓展:讨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四、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下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受。
2. 调查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下节课分享。
第三章:传统艺术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掌握传统艺术的形式、特点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传统艺术的形式与特点2. 传统艺术的价值与影响3. 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传统艺术的形式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艺术文化。
2. 新课:讲解传统艺术的价值与影响,如书法、国画、剪纸等。
3. 拓展:讨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艺术。
传统文化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笃学善思”“博文约礼”“交友之道”“修身养德”四个单元。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阅读名人故事、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积累一定的经典名篇,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开启心智,提升志趣,并通过搜集更多的关于教材的资料的过程中习得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古文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工艺,古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
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措施: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案教案标题: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案教案内容: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3. 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能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准备:1. 课本《中国的传统文化》2. 幻灯片投影仪3. 电子板书4. 绘本、图片、音频等教具5. 电子设备(计算机、平板电脑等)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引发学生关于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新课呈现(约10分钟)1. 通过幻灯片和电子板书,呈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课的标题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提前猜测课文内容,并启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三、分组探究(约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剪纸、传统节日等),利用绘本、图片、音频等教具进行探究和讨论。
2.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其他小组展示并解释他们所研究的传统文化元素。
四、课文阅读(约15分钟)1.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尽量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五、合作探究(约15分钟)1. 将学生重新分组,按照自己的兴趣向其他组分享自己刚才的阅读体会和问题解答结果。
2. 鼓励学生提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组展开互动。
六、课堂互动(约15分钟)1. 利用教具和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如剪纸、书法练习、灯谜猜等。
2. 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乐趣和魅力。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4.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和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4.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四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等相关教材。
2.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PPT等。
3. 参考资料: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文章、视频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和练习:检查学生的作业和练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传统文化活动参与度:评价学生在传统文化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4. 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观察和交流,评价学生在道德、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成长。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周: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3. 第三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4. 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5. 第五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2. 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剪纸、书法、国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引导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八、教学资源:1.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文化现象,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2. 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4.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 教学难点: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以便进行讲解和指导。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3. 教学场所准备多媒体设备,以便进行教学演示和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 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3. 讲解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4. 讲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5.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感受。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学、历史、艺术等。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文学第1课:《唐诗三百首》选读1. 李白《静夜思》2. 杜甫《春望》3. 王之涣《登鹳雀楼》第2课:《宋词精选》选读1.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李清照《如梦令》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三、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文学作品、作者生平介绍、传统文化知识讲解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兴趣。
2. 教学新课:(1)讲解第1课《静夜思》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自主阅读第2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欣赏词的美感。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第1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2)全班讨论第2课词的意义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4. 课后作业:(1)让学生背诵第1课的诗歌。
(2)选择一首喜欢的第2课词,进行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歌和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下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学、历史、艺术等。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
本学期我们学习五个单元:《蒙书诵读》《诗歌诵读》《古城建筑》《文学巨匠》一、二,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教学内容:本单元将进行《千字文》的教学,分别是《千字文》一、《千字文》二和《千字文》三。
教学目标: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2、能对照“解析”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通过诵读了解传统美德,感受古文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2、能对照“解析”理解意思。
教学难点:能对照“解析”理解意思。
通过诵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突破方法: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千字文》(一)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一)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一)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二、简介《千字文》(一)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2页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八、课外延伸: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第2课时《千字文》(二)1、识记《千字文》(二)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二)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二、简介《千字文》(二)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5页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黒。
——荀子《劝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黒;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时《千字文》(三)1、识记《千字文》(三)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三)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清。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二、简介《千字文》(三)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7页了解“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查一查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故事就发生在山东。
查阅资料,找出发生在山东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哪些?并说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哪些人?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二单元诗歌诵读教学内容: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分别是《月夜》、《乡思》、《山中》、《济上作》、《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诵读了解离别诗的情感表达,体会离别之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突破方法: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教具、学具:影视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第4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乡思(宋)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简介李觏李觏,字泰伯,江西南城人,他的诗唐代韩愈、皮日休等人的影响,具有独特风格。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了解《月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活动:背一背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山中》和《济上作》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济上作(明)徐祯青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二、简介作者王勃,字子安,山西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徐祯卿,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的诗句而为人称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了解《山中》和《济上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1、说一说说一说本课的两首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的?2、读一读京师得家书(明)袁凯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