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传统文化鉴赏: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 格式:ppt
- 大小:6.56 MB
- 文档页数:1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赏析咱们聊聊那句老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话听起来挺高大上,但其实啊,它说的就是咱们每个人跟这世界息息相关,大事小情,都离不开咱的一份力。
你想象一下,这天底下的事儿,就跟咱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一样,枝繁叶茂,根深蒂固。
树长得好,咱们乘凉舒服;树要是病了,那风一吹,叶子哗哗掉,咱们也得跟着遭殃。
国家啊,就是咱们的大院子,里面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叶子,都跟咱们息息相关。
“天下兴亡”,这四个字,沉甸甸的,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它说的是国家强盛了,咱们老百姓日子就好过;国家要是动荡不安,那咱们谁也别想安生。
这就像咱们村里头,要是村长领导得好,村里路修了,桥建了,大家伙儿出门方便,心里也乐呵。
可要是村里乱糟糟的,今天这家吵架,明天那家打架,谁还能安心过日子呢?“匹夫有责”,这四个字,听着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它告诉我们,别总觉得自己是个小老百姓,国家大事轮不到自己操心。
其实啊,咱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份子,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虽然小,但汇聚起来就是波涛汹涌的力量。
咱们做的事儿,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加起来,那就是推动国家前进的巨轮。
比如说吧,你每天努力工作,多赚点钱,让家里日子过得更好,这就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因为国家富强了,离不开每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持。
再比如,你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垃圾,顺手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这也是在维护国家的环境卫生,让咱们的国家更美丽。
还有啊,咱们平时要多学习,多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样,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咱们就能站出来,为国家出一份力。
就像以前打仗的时候,那么多普通的老百姓,拿起枪杆子就上战场,保卫家园。
现在虽然不打仗了,但咱们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所以说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真的是说到咱们心坎里去了。
它提醒咱们,别光顾着自个儿的小日子,也得关心关心国家的大事小情。
咱们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国家前进道路上的一块垫脚石。
虽然不起眼,但少了哪一块都不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古诗词、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译文: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绵水雾中时时隐现。
2、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八月,浪涛呼啸而来,吼声像是从地下发出的。
浪头高达数丈,撞击著两岸的山崖。
顷刻间,浪涛便入海而去,在岸边卷起像雪堆一样的沙堆。
3、【词句段运用】【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锣鼓喧天】: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表示声音巨大,场面热闹。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画面:上课铃响了之后,教室里立刻停止了喧闹,非常安静。
【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
4、第一单元日积月累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在深邃幽静的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只有夕阳的金光透过密密的丛林,又照在了青苔上。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歌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景色。
诗的第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幽静。
第2单元古诗词1、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宋】陆九渊释义:学习最怕没有疑问,有疑问学习就能有进步。
2、第二单元日积月累(1)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释义:喜欢向别人请教问题,学识就会渊博精深;自以为是,不虚心向别人求教,就办不成大事。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释义: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确地辨别,要切实地履行。
(3)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释义:即便是聪明有智慧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22.10|【教材分析】本课重点:《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三首古诗体现了古人厚重的家国情怀。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包含的家国情怀是本课的重点。
重点突破:“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阅读要素。
本课的学习与单元语文要素关联貌似不大,但要读懂几首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就必须拓展相应的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曲径可通幽处。
【学情分析】1.已有能力: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能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等方式初步读懂诗意,统筹前置作业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初知大意。
2.教学着力:带着对诗歌内容的初步理解进入课堂,在课堂中修正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提升教学效率。
3.教师助力:学生的难点在于体会诗人及诗中人物的家国情怀,仅凭注释中的信息,学生可能理解有些难度,需要教师进行相关资料的拓展,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问题的设计、教学环节的调整、教学情境的创设等。
【教学思路】1.借助第一课时前置作业,调动学生已有能力,初步读懂诗歌内容。
2.在第一课时中,读懂三首古诗的内容,梳理、积累疏通古诗意思的方法,初步感受三首古诗共同体现的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
3.借助第二课时前置作业,尝试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读懂拓展资料的主要内容。
4.在第二课时中,结合拓展资料,读懂诗句中所体现的古人在家国大义面前略有不同的凛然风采,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5.拓展积累体现家国情怀的古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前置作业设计1.朗读古诗,关注易错、易混字音。
2.借助各种方法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想想每首诗的意思,记录自己读不懂的诗句。
4.整体感知三首诗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结合单元主题词思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三首诗中“兴亡”指什么,“匹夫”指谁,他们的“责”是什么。
二、读题引入(略)三、疏通诗意1.正确、流畅地朗读。
文|梁庆蓉赖玲———四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51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教学主张|请学生分别读这三首古诗,根据诗意读准“教”“将”,区别“琵琶”“枇杷”的音和义。
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来历及其含义□张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针对这句名言的产生及其真实含义,在国内有多部专著及多篇研究论文涉及,本文试稍加概括。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提出者众所周知,顾炎武最早提出这层意思,他在《日知录·正始》篇中明确提到:“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仅仅提出保国与保天下的责任应该由不同的人承担这层意思,概括成现行此八字者却是后人。
以前一直认为是梁启超加以概括而成,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的《变法通议·论幼学》中曾提到顾炎武此语:“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在此文中,梁启超虽然已有概括,但和顾炎武原话差别不大。
真正概括成现在通行的这八个字则是在《饮冰室文集》的《痛定罪言》中,梁启超明确说到:“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这八个字至此真正成形,其时间为1915年。
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却提出这八个字出自近代著名小说家吴趼人的小说《痛史》第十回,《痛史》第十回文天祥的誓师言词中确曾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但吴和梁年纪相仿,无法确证谁言之最早,所以此说证据不足。
张锡勤在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考》(《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6期)一文中则认为,最早提出这八字者并不是梁启超,而是其好友麦孟华。
他认为麦孟华在1897年即提出:“顾炎武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1900年又道:“顾炎武之言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今中国内忧鱼烂,外惧瓜分,此固天下兴亡之时,我四万万人皆当身任其事,固无一人能免其责者也。
”几乎在同时,麦孟华又明确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内容梳理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21课三首诗会默写,背熟第一首诗的前四个注释,第二首诗的2、3、4个注释,其他的读熟了解。
3,《出塞》补充注释:塞,边塞。
关,边关。
还,返回。
胡马,外敌。
4,《出塞》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的意思是(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的将士至今没有回来,只要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5,《出塞》表达了作者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早日实现的心情。
6,《出塞》描写边塞将士不堪其苦,有家不得归的诗句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表达诗人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诗句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7,《凉州词》的意思是,精致的酒杯盛放的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在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呢,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8,《凉州词》补充注释:欲,正要。
卧,躺。
莫,不要。
9,《凉州词》这首诗描写了(守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豪迈气概。
10,《夏日绝句》的诗意是(生时应当做人中的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能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11,《夏日绝句》补充注释:人杰,人中豪杰。
鬼雄,鬼中英雄。
亦,也。
12,《夏日绝句》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也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
)1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第二件事,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去,周恩来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个中国妇女受洋人欺侮而没处说理,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14,周恩来从小就是一个(有抱负和胸怀)的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公开课评课一、概述1.1 话题引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句古语,流传千年,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2 话题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与思考也日趋深刻,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成为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3 议论目的:本文旨在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古语进行深入探讨,借助公开课评课的方式,揭示其深刻内涵,引导读者思考个人责任与社会使命的关系。
二、古语解读2.1 古语解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指天下的兴亡与每个人的责任有关,即使是一个平凡的匹夫,也应当承担自己的责任。
2.2 内涵阐释:古语体现了我国人传统的责任观念,强调个人与国家、社会命运的紧密通联,强调个人行为对整体大局的影响。
2.3 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古语所蕴含的责任观念,不仅是对个人的提醒,更是对社会的警示,呼吁每个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
三、公开课评课3.1 课程内容:为了更好地传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可以以此为主题开设公开课。
3.2 课程目标:通过公开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引导他们思考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3.3 教学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语的内涵,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反思和讨论。
四、责任与使命4.1 个人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履行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4.2 社会使命:作为现代公民,应当思考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为社会稳定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4.3 匹夫有责:无论身处何地,无论身份高低,每个人都有责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应对之策5.1 教育引导: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于责任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履行个人的社会责任。
5.2 公共宣传:政府和社会组织应通过各类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的“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经梁启超根据八字成文的语型得出的绝世名句。
它的意思就是国家的兴盛与衰亡,每位公民都是有责任的。
那么国家的兴盛与衰亡的基础是什么呢?那就是国家的独立是否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而军事实力的强弱决定了这个新兴国家在世界上的话语权,独立后国防实力即代表了军事实力。
“国防”二字对于中国人来说,首先是崇敬的。
古有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近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自古以来多少民族英雄为了保家卫国而豪不犹豫地担起了拯救国家的重担,战死沙场。
再者,“国防”对于中国人来说又是陌生的。
学生拼命学习,家长拼命工作,还真没有多少人关心国防。
就算有,也是愚味无知的,失去理智的爱国之情。
我求学于当地最好的高中,但屡次听到有学生愤怒的叫喊道要像曾经日本侵略中国一样报复日本,台湾再不“乖”就扔个原子弹的话时,我感到悲哀。
而在每年的12月13日听不到任何南京的声音,听不到关于任何关于战争的深刻反思,我感到极度的痛心。
最后,“国防”二字对于中国人来说,甚至是可怕的。
我遇见过许多崇拜希特勒的人,也有许多人认为日本在二战末采取的“自杀式”行动很“帅”。
我听到的第一反应是震惊,想到的第一个词是军国主义。
再来看看瑞士。
众所周知,瑞士是中欧的一个在缝隙中生存的小国家。
可能刚才说到的那些人还看不起它,但是就因为被意、德、法、奥四大军事强国夹在中间,所以瑞士国民十分重视国防。
第一,瑞士在宪法规定: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必须义务服兵役,受4个月军训后返回原单位,尔后定期复训,直到42岁。
要知道一共才720万人的瑞士每年到部队或军事院校参加训练的预备役人员多达30万到50万人。
第二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军事演习、国防讲座,还有在网络上宣扬爱国思想,极大的激发民众的国防意识。
第三是通过定期举办各种英雄纪念活动来强化国民的国防意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清初大儒顾炎武的名言,他一生著作颇丰,成就颇广,其诗词强调理论为现实服务。
政治上,他不与清政府合作,客观上,在思想文化领域为清朝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但治国平天下,著作等身,而且为刚,重视做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其学术主张和爱国精神颇受辛亥革命以来有民主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称赞。
是的顾炎武就做到了我们现在的提到的”八荣八耻”,在当今践行”八荣八耻”取得巨大成果之后,中央领导人李长春指出:牢固树立社会主荣辱观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首选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前一段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应乘势而上,把这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掀起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高潮。
而另一方面,又有这样一则报道:”老同学聚餐150元,请室友吃饭200元,买礼品送给女朋友200多元,给自己新添一个手机1500元。
”,这是一名大一学生7月额外开销的一笔明细帐,如今,大学生的高消费越来越严重。
调查还了解到:一些大学生月花费近2000元,有的甚至年花费4万元之多,听到这个报道,你的心里会是怎样,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来要面子,这是何等耻辱,,何等的做法啊!同学们,现代生活的多样性给了我们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无论怎样,都不能失去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耻为荣,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我们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带头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己的言行,每个同学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像雷锋那样,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明荣知耻,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自觉抵制低级趣味,牢记使命,发历学习,用自己的爱心奉献弘扬校园新风。
前一段时间,在我们河南郑州,有位女记者叫曹爱文。
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报道现场,曹爱文不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经过多次努力,女孩最张没能醒来,看着女孩的尸体,曹爱文哭了,泪水沿着脸颊滑落,她是当今最美丽的女记者,她的一句话深深感染了我:”生命,比一条报道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