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拉特(目标)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8
《目标》是高德拉特写的一本经典管理书籍,它强调了目标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目标制定和管理方法。
通过阅读《目标》,我深刻认识到了目标对于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组织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如何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来指引组织的方向。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够有效地规划和分配资源,实现组织的战略和愿景。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实用的目标制定和管理方法,例如SMART原则、OKR框架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组织更加清晰地制定和管理目标,从而实现更高效、更有成效的管理。
总的来说,《目标》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管理书籍,它提供了许多实用的目标制定和管理方法,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目标和愿景。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制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目标》读后感《目标》是美籍的以色列物理学家及企管顾问Dr.Goldratt所著,而且畅销世界各国的企管小说。
读完Dr.Goldratt的《目标》一书,确实受益匪浅。
面对书中描述的那些似曾相识的管理问题和通过限制理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发我极大的共鸣,特写下了此片读后感,简述一下个人对本书以及TOC的理解。
高德拉特用小说笔法,将辩证唯物主义中联系、整体与局部、主次要矛盾、否定之否定等哲学展示在读者面前,简单易懂的解释了他独创的一系列企业管理原则。
书里讲述了罗哥面对关闭工厂的压力,在可支配的三个月时间里,通过物理学家钟纳的一系列发问启示,不断的挖掘工厂存在的问题,深究解决方案,进而实现工厂扭亏为盈;以及期间其家庭婚姻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高德拉特创造性的提出了限制理论:他将阻碍企业或组织在短时间内得到更显著整体效益的少数因素(人或事物)称为限制或核心问题。
而有效管理限制的方法与解决方案称为限制理论或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
在《目标》里,有TOC理论的精髓思想:聚焦思维。
结合自己读后的感悟,总结了以下三点体会:一、聚焦目标——改变不等于改善,除非是有助于目标达成的改变书中的主人公罗哥前期似乎是在进行“改善行动”——购买机器人,这似乎提升了工作效率,但如果企业的目标是为了多赢利,购买机器人并不能帮助企业多赢利,这样的行动也只能定义为改变,而不等于改善。
反思我们的企业,大到决策,小到决定,是否有偏离目标、故此失彼、丢了西瓜拣芝麻的时候?小目标是否围绕大方向,决策是否围绕战略,是我们不能不关注的。
对于我们日常的工作也是如此。
否则,企业似乎总在变革、我们似乎总在创新,但效果却甚微。
只有聚焦目标,才能围绕目标进行有效改善。
那么如何聚焦目标呢?只有认清目标,才能聚焦目标;而只有理清现状,才能认清目标。
二、聚焦现状——理清现状,识别系统限制这本书中提出了聚焦思维的聚焦五步骤,这也是TOC思考程序的精髓。
高德拉特的《目标》(2005-12-25 22:27:18)高德拉特和科克斯的《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一经问世,可以说是美誉如潮。
《目标》一书以最通俗的语言阐述了管理的奥秘,逻辑严密,真正把管理上升到了科学的层面。
到现在为止该书已经售出2百多万册,几万家公司和管理学校竞相使用。
许多公司成批买来当做管理参考书,而许多管理学校则把这本书纳入到课程表中。
有的CEO深深地被这本书所折服,发给所有的分公司经理、部门经理和主管们人手一册。
他们看完了还要传给他们的下属。
甚至有些书评大声呼吁,凡是自认为是经理的,赶快抢购一本,先睹为快。
如果你的公司里只有你一人读过此书,那你攀升到总经理的位置就为期不远了。
有调查,表明经理们买书,常常出自炫耀的心理,但他们对《目标》的确确从头看到尾,津津有味,一拿起来就不忍释手。
实际上此书是一本商业小说,作者用自己的制约理论来说明如何克服各种障碍达到赚钱的目的。
小说把场景设置在一个工厂,读者仿佛置身于工厂经理罗哥(Alex Rogo)的日常生活中。
他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要处理各种危机,还受到工厂关门的威胁。
故事的情节都是围绕日常管理的各种问题设置的,但又非常个性化,读者可以把自己和小说中的角色联系起来,对照他们,感受他们在实际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和所承担的压力,与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生产领域的经理们认为,所有雇员都应该阅读这本书,因为为这本书讲的都是管理常识“计划”、"操作"、"监控"、"修正"等等这些在教科书里的"陈词滥调"被作者高德拉特讲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比如,什么是商业企业的"目标"?这本书的回答很简单:所有的商业公司的目标就是:赚钱。
公司的所有管理活动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
有些互联网公司的CEO说,如果所有的企业家拜读过这本书,确立了明确的企业目标,dot com公司就决不会垮台,可惜当初我们没有认真对待过这个基本问题。
高德拉特目标读后感
《高德拉特目标》是一本由埃利亚斯·高德拉特所著的管理类书籍,它主要讲
述了如何通过设定目标来激发团队的潜力,实现个人和团队的成功。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目标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实用的管理技巧和方法。
首先,高德拉特在书中强调了设定明确的目标对于个人和团队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激发人们的潜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而且,明确的目标还能够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协作,形成合力,实现更大的成就。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在工作中,我们需要设定具体、可衡量、可达成、有意义和时限的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团队的潜力,实现个人和团队的成功。
其次,高德拉特还介绍了一些实用的管理技巧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实现目标。
比如,他提到了“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方法,通过设定明
确的目标和关键结果,来激发团队的潜力,实现更大的成就。
此外,他还介绍了一些激励团队的方法,比如奖金、晋升、认可等,让团队成员更有动力去实现目标。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管理技巧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激发团队的潜力,实现个人和团队的成功。
总的来说,读完《高德拉特目标》后,我对于目标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实用的管理技巧和方法。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激发团队的潜力,实现个人和团队的成功。
这本书不仅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对于管理和领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会将书中的理念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实现更大的成就。
高德拉特目标读后感《高德拉特目标》是一本由尤金·W·德滕为《质量控制期刊》的三篇短文进行整理和编辑的书籍。
书中以高德拉特(Alex Rogo)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经营一家濒临关闭的工厂时所经历的艰难和成长的故事。
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精益生产方法的核心理念和实施步骤,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于高德拉特身处的困境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高德拉特作为一家工厂的经理,面临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质量等一系列问题。
他的工厂处于亏损状态,生产效率低下,质量不稳定。
面对这些问题,高德拉特开始寻找解决之道,并在和一位老朋友的交流中,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思路——精益生产方法。
精益生产方法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消除浪费,提高效率和质量,达到持续改进的目标。
在书中,作者通过故事情节将这个复杂的理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例如,作者通过描述高德拉特与他员工之间的对话,揭示了目标、浪费、瓶颈等概念的重要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精益生产方法的实践。
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书中作者将精益生产方法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步骤,例如,确定目标、识别约束、优化约束、提升生产力等。
这些步骤是相互联系的,通过一步步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工厂的效益,还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精益生产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要想实施精益生产方法,不仅需要管理者的决心和坚持,还需要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同时,精益生产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的。
只有在不断追求优化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给予我很多关于领导者的思考。
在挑战和变革面前,作为领导者,需要具备鼓励和激励员工的能力,同时还要有自我反省和总结的习惯。
只有通过与员工的有效沟通,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团队的合作和发展。
总而言之,《高德拉特目标》是一本具有启示性和实用性的书籍。
《目标》-读后感(高德拉特博士)高德拉特博士在《目标》一书里面提出了一个TOC制约理论,用五步骤操作法来解决生产制造企业的瓶颈管理问题。
第一步是定义问题,找出“瓶颈”;第二步是挖尽“瓶颈”潜能;第三步是其它环节的产能迁就“瓶颈”产能;第四步是给“瓶颈”松绑,或者利用旧的设备来生产“瓶颈”工序,或者利用其它设备来完成“瓶颈”产能的工序,比如甲设备加乙设备共同操作可以完成“瓶颈”环节设备的工作,那就利用甲设备与乙设备来为“瓶颈”产能松绑,使“瓶颈”不再成为瓶颈。
第五步是回到第一步,循环往复。
高德拉特博士的理论很简单,简直就是常识,我个人认为类似福特的“流水线模式”,将各个环节按作业顺序进行排列,各作业环节的流量要保持一致,不能为了追求局部效率而牺牲整体效率,比如某个局部环节产能是十,而整个流水线各个作业环节中最小产能的环节就是整个流水线的瓶颈,为了效率最高,最好的做法是每个环节全部按照产能最小环节的节奏生产,而不是为了局部效率,让那些产能高于最小产能环节的工序开足马力生产库存,这些为了库存而利用的产能是没有意义与价值的,因为零部件只有齐套率越高才有价值,否则只是占用库存资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已,尤其是在当今的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的需求随时在变,产品的生命周期已大幅缩短,库存不再是资产的代名词,反而成为了负债的代名词。
因此,按需生产、柔性制造、灵敏反应才是应对良策,比如大连的红领西服的柔性供应链管理能力,就让人叹服。
“瓶颈”是可以解决的,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购买相应的机器设备,直接扩大“瓶颈”环节的产能。
当然,还可以选择外包,直接将“瓶颈”消除。
除了这二种简单的方法外,还可以用复杂的方法,分析工艺流程,是否可以将某些产品不走“瓶颈”作业环节;也可以在“瓶颈”环节前设检验环节,以免不合格物料流经“瓶颈”环节后才发现不合格,浪费“瓶颈”环节的产能。
当然,还可以分析工艺,用其他机器组合来完成“瓶颈”机器的作业。
目标高德拉特讲解课件目标高德拉特讲解课件是一种介绍目标高德拉特规划方法的教育工具。
目标高德拉特规划是一种常用于对项目、计划、目标、决策等进行系统化的评估和规划的方法。
本教学课件将介绍目标高德拉特规划的定义、步骤、应用、优点等方面。
第一部分:目标高德拉特规划的定义目标高德拉特规划法是一种通过确定目标、确定目标的量化指标,并以此指引人们实现目标的方法。
它是从管理学、统计学、决策分析等学科组合起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
目标高德拉特规划法最初是由美国管理顾问高德拉特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该方法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领域等,其基本思想是确定目标,通过对目标的具体化、量化、分解等一系列分析,以实现目标。
1.确定目标:确定需要完成的目标,目标必须能够衡量,容易实现和表达。
2.定量指标:将目标表示为一系列明确且可测量的数据,以便于量化和跟踪进度。
3.分解目标:将整个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目标,通过合并子目标来达到整个目标。
4.确定关键要素:确定影响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对决策进行调整和改进。
5.制定措施: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和策略以实现目标。
6.跟踪评估:评估策略的执行,及时纠正策略中的错误,跟踪目标的达成情况。
目标高德拉特规划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个人、企业、社会组织、政府等,特别是在制定计划和管理项目方面,更是大量使用。
可以将目标高德拉特规划方法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规划:通过确定自己的长期或短期目标,进行计划,规划未来,助力于人生成功。
2.组织管理:通过目标高德拉特规划方法,制定和跟踪整个组织的目标和指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组织效率和效益。
3.项目管理:以实现项目目标为主要目标,通过目标高德拉特规划方法来确定项目目标、制定可行的计划、管理设备、跟踪进度以及对目标进行评估等。
4.公共决策:政府官员可以利用目标高德拉特规划来思考公共决策。
可以确定目标,量化目标、调查预算、采取最优决策等,最终达到公正科学的决策,使政府的决策更加透明、理性和可靠。
《目标》读后感《目标》是美籍的以色列物理学家及企管顾问Dr.Goldratt所著,而且畅销世界各国的企管小说。
读完Dr.Goldratt的《目标》一书,确实受益匪浅。
面对书中描述的那些似曾相识的管理问题和通过限制理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发我极大的共鸣,特写下了此片读后感,简述一下个人对本书以及TOC的理解。
高德拉特用小说笔法,将辩证唯物主义中联系、整体与局部、主次要矛盾、否定之否定等哲学展示在读者面前,简单易懂的解释了他独创的一系列企业管理原则。
书里讲述了罗哥面对关闭工厂的压力,在可支配的三个月时间里,通过物理学家钟纳的一系列发问启示,不断的挖掘工厂存在的问题,深究解决方案,进而实现工厂扭亏为盈;以及期间其家庭婚姻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高德拉特创造性的提出了限制理论:他将阻碍企业或组织在短时间内得到更显著整体效益的少数因素(人或事物)称为限制或核心问题。
而有效管理限制的方法与解决方案称为限制理论或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
在《目标》里,有TOC理论的精髓思想:聚焦思维。
结合自己读后的感悟,总结了以下三点体会:一、聚焦目标——改变不等于改善,除非是有助于目标达成的改变书中的主人公罗哥前期似乎是在进行“改善行动”——购买机器人,这似乎提升了工作效率,但如果企业的目标是为了多赢利,购买机器人并不能帮助企业多赢利,这样的行动也只能定义为改变,而不等于改善。
反思我们的企业,大到决策,小到决定,是否有偏离目标、故此失彼、丢了西瓜拣芝麻的时候?小目标是否围绕大方向,决策是否围绕战略,是我们不能不关注的。
对于我们日常的工作也是如此。
否则,企业似乎总在变革、我们似乎总在创新,但效果却甚微。
只有聚焦目标,才能围绕目标进行有效改善。
那么如何聚焦目标呢?只有认清目标,才能聚焦目标;而只有理清现状,才能认清目标。
二、聚焦现状——理清现状,识别系统限制这本书中提出了聚焦思维的聚焦五步骤,这也是TOC思考程序的精髓。
我的理解是,聚焦思维就是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但是,思维的出发点是站在系统的角度,即在思维具有高度和广度的前提下,俯瞰现状,发现核心问题,再围绕核心问题,深入思考解决方案。
在生产系统内部,限制可能来自于一个工序;在企业的整个系统中,限制可能来自于一个部门或一个中心;在整个价值链中,限制可能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市场。
因此聚焦思维的第一步骤,聚焦于限制资源(或称为瓶颈、问题),是理清现状的关键。
而能否做到这一步的关键是跳出问题看问题,从整体的、系统的链条中权衡问题的轻重、缓急、对系统限制的程度。
” 正如高德拉特所说的“我们只需要看清现实,然后很有逻辑而且精确地评估一下见到的现状就好了。
”看清现实意味着看清了核心问题。
三、聚焦系统限制——改善并持续改善TOC相信任何企业系统内的事物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顺着因果关系就能找到导致所有问题的核心问题(也称为矛盾或冲突)。
解决了核心问题,其他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因此改善是聚焦于核心问题的。
在聚焦五步骤里的第二步至第四步(挖尽瓶颈、迁就瓶颈、打破瓶颈)强调了改善的目标是围绕已经识别的核心问题。
在这里,比较难做到的是聚焦思维的第五步,强调了改善的另一层境界是持续改善。
我的理解是,对组织来说,问题永远只解决了一半,除非持续改善。
解决了一个问题容易,难的是有始终可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即持续改善的心态。
当企业萌生改变的愿望或渴望时,正如书中所说,“主要都是在三个条件都满足的时候才会放手去实施。
首先,有真正的压力必须改善。
第二个条件是他们很明确地看到,在现有思维模式中是找不到解的决方案,也就是说,所有其他办法他们已经都试过了。
第三个条件是有一股力量推动他们踏出第一步。
这种东西可能是一本工具书,也可能是一个课程,或者是一个顾问”。
但是当燃眉之急的问题解决之后,当初救火的痛或被火烧的痛会渐渐忘掉,这也是人性的弱点——惰性,而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人,自然组织中也会存在惰性。
等到新的问题又迫在眉睫,又再意识到改善的迫切性。
如此,改善总是陷于被动的、救火式的恶性循环。
因此,在书中就这点列出了警告:“如果步骤四打破了原有的制约因素,那么就回到步骤一、千万不要让惰性引发了系统的制约因素。
”如果企业具备了持续改善的心态,也就培养出了持续优化的内力。
目前在我公司建设和维护工作中存在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经常带来困扰,通过《目标》学习,我想:1.看似复杂的问题,解决办法往往很简单。
认真对现实存在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研究,找到关键、核心的“瓶颈”问题,解决起来就会很简单。
在现实生活中中,我们其实也可以把移动公司视作有生命的有机体,在它的诞生、成长、壮大或衰落的过程中,企业每天都面对无数的问题,包括经常性的、突发的、内部的、外来的,令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废寝忘食,疲于奔命,甚至没有时间停下来想一想:这些问题背后,到底是受什么东西支配着?有没有什么规律、法则和秩序可循?找到规律,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简单办法。
2.凡事依靠集体智慧,能发挥组织的智商,将会无往而不胜。
这里,苏格拉底的思考方式,是最有趣味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著名指导方法是:只问问题,不提供答案,要学生自己思考、摸索、假设,以行动引证,最后找出答案来。
学会问问题,是调动集体智慧的好方法。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架构、流程等问题时也可以发动员工的集体智慧,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目标》一书的精髓远不止于此,相信其他同志阅读后,还会有更多不同的感悟。
其实书中的精髓,我们在以前的理论中也可以看到影子,如聚焦思维与20/80法则。
正如高德拉特所一直倡导的常识管理,也许书中所介绍的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只是被梳理一下,深化一下,再塞回我们脑子里,期望我们引起注意,引以为用,让它们在生活、工作和管理中产生效果,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效果,也正是我们一直秉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好的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目录英文修订版作者序科学与教育的探索………………高德拉特导读以简单常识处理复杂问题…………………………罗镇坤前言勇敢的挑战基本假设……………………………高德拉特1、晴天霹雳 (1)2、把我买下来 (12)3、人人自危 (25)4、机器人真的提高了生产力吗? (31)5、目标是什么? (41)6、工厂到底赚不赚钱? (50)7、决心放手一搏 (62)8、有效产出、存货与营运费用 (65)9、三个基本问题 (74)10、都包含“金钱”两个字 (85)1l、我不要猜谜,我要解答 (94)12、工作永远都排第一位! (106)13、荒野探险的启示 (111)14、火柴游戏与生产流程 (121)15、恍然大悟 (136)16、太太离家时 (144)17 、危机处理 (149)18、寻找生产瓶颈 (165)19、钟纳发威 (179)20、人生也面临瓶颈 (193)21、小小的胜利 (202)22、老古董再度披挂上阵 (213)23、改革,再改革! (219)24、问题蔓延了吗? (230)25、忙碌,不代表有效率 (238)26、办法其实很简单 (249)27、这山还望那山高 (257)28、缩短生产周期 (266)29、成本会计的矛盾 (275)30、该来的终于来了 (286)3l、最后的审判 (298)32、“常识”管理 (306)33、交换位置 (213)34、新官上任的难题 (324)35、混乱中建立秩序 (332)36、成本的世界VS.有效产出的世界 (340)37、昨日是,今日非 (349)38、打破惰性 (356)39、还是瞎子摸象 (367)40、当自己的钟纳………………………………………377断断续续看完高德拉特的三本书,顺序依次是《关键链》、《仍然不足够》和《目标》。
觉得该写点什么了,否则,就感觉好不容易看了这么多书,这书里的精华却一点一点地离开我尚没有文化的脑袋,可惜了。
今日提笔,一个总结,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了。
高德拉特是谁?以色列物理学家,写的管理小说风靡全球。
我这样给我的同事介绍,她马上来了兴趣。
的确,如此复杂且有些相悖的身份演绎,轰动效果也的确不一般。
《目标》是高德拉特的成名作,他主要用这本书来解释他自创的制约法(Theory Of Constraints),以生产管理为主线,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全球销售量达400多万册。
其后,他又先后创作了《决不是靠运气》、《关键链》和《仍然不足够》,都是采用小说的体裁阐述制约法在相关领域的演绎。
其中《决不是靠运气》以分销管理及如何破解冲突等问题为主线,《关键链》主要将项目管理,而《仍然不足够》则以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为主线。
《目标》中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一个叫百灵顿的小镇上一个陷入困境的工厂中,面临三个月的经营期限,如果三个月中不能令业绩好转并且实现盈利的话,就将面临关闭。
厂长罗哥是个四十出头的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聪敏好学,踏实肯干,在公司,他也有很不错的发展,一步一步做到分厂厂长的位置,是家庭的支柱和父母的骄傲。
而同时,他在面对工厂困境中显得力不从心,公司的大量存货和居高不下的缺货率并存,勤奋工作但还是会犯各种错误的下属和野心勃勃确不体谅他的事业部直接上司,都让他喘不过气来。
而同时,长期专注于事业的他忽略了太太的感受,导致了家庭危机成了他困难时期的雪上霜。
面临公司可能被关,他想过等厂子关闭后投简历联系猎头公司重新找工作,可是对于一个刚刚把一个厂子整倒闭的厂长,又上哪儿找比现在厂长更好的工作呢?他对于婚姻也有过类似的相法,我觉得这一段非常精彩,抄录如下:……假如老婆没有了,我是不是要开始和别的女人约会?我要在那里和她们会面呢?我突然想象自己站在百灵顿假日旅馆的酒吧中,装出一副性感样子,和陌生女子搭讪。
那会是我的下场吗?我的天,而且过去搭讪用的老台词今天还行得通吗?我认识的人里面,总有我可以约会的对象吧!我坐在那儿,开始数着我所认识的每个我可以约会的女人。
谁会和我约会呢?我会想和谁约会呢?没有多久,名单就数完了。
这时候,我想起一个女人。
我站起来,走到电话旁边,盯着电话有五分钟之久。
……大家能猜到吗?他打电话的这个女人,正是和他正处于僵持阶段的妻子。
所以说,中年对于男性来说,是一个很无奈的年纪。
面对工作的失意,面对家庭的困难,是一个只有迁就不能赌气的年龄,因为重置成本太高。
对于罗哥来说,他必然经历一个煎熬的过程,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骑虎难下。
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钟纳,一个教会人们按常识管理工厂的以色列物理学家。
种种迹象表明,这是高德拉特在说他自己,于是,他在我的心目中有了些许壮志未酬的悲愤,在自己的书中虚构一个和自己差不多且享誉全球的人物,来寄托自己的某种理想。
所幸,这只是《目标》中的现象,在《关键链》和《人然不足够》中,我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