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气压带风带2
- 格式:ppt
- 大小:811.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理解海陆分布形成的北半球气压中心。
3、理解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的范围。
[教学难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形成。
3、西南季风的形成。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活动)教材活动1看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
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明确:热力环流。
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在教材第33页图2.9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明确: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2.2气压带和风带依标托纲: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其气候特征。
3.掌握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形成与特点及其差别。
自主回顾: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相对位置为图中各气压带、风带命名,并标注在图中相应位置上。
(2). 根据四个气压带高低情况,在E、F、G处绘制风向。
2.读以某极点为中心的地球部分示意图,阴影部分为气压带,箭头为风向。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甲地所处的气压带名称是()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2)图中乙地的盛行风向是()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3)此时图示半球所处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锁定考点:考点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在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共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具体图示如下(春、秋分日时):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3.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
[特别提醒]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大体是一致的。
(1)就北半球夏季而言,大致是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冬季南移。
(2)就南半球夏季而言,大致是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冬季北移。
(3)可以说,南、北半球均为其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向高纬移动,冬季相反。
(4)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幅度大致是5~10个纬度。
考点二: 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及季风形成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1月份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影响,大气由亚洲高压区吹向阿留申低压区和赤道低压区,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西北季风,南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北季风。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