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培训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63
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一.左主干病变的分类和解剖特点左主干病变是指冠状动脉造影左主干狭窄程度≥50%的病变,占冠脉造影病例的2.5%~10%。
根据Ellis 和Miketic等提出的供血分类,可将左主干病变分为有保护(存在通畅血管桥或自身右向左的良好侧枝循环)与无保护(不存在上述移植血管桥和自身的侧枝循环)两种类型。
Kelly等的研究显示,与有保护的左主干病变相比,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支架置入术的1年生存率更低(72% vs 95%),主要不良临床事件更多(49% vs 25%, P=0.005)。
德国Miketic S等的PTCA注册资料显示,无保护与有保护左主干病变经皮球囊成形术(PTCA)的操作相关死亡率分别为9.1%、4.8%和0.5%。
因而,两者治疗原则截然不同。
也有学者根据病变部位将左主干病变分为开口(近端1/3)、中段(或体部,中1/3)和远段(包括分叉)病变。
根据Marco J的研究显示,左主干病变狭窄部位在开口、中段和远段的分别占41.9%, 21.1%和37.0%;而Park SJ等的研究显示,左主干病变狭窄部位在开口、中段和远段的分别占26%, 19%和55%。
ReigJ等通过对100个人体尸解心脏(平均年龄63±19岁)进行研究发现:左主干平均长度10.80±5.52(2~23)mm,左主干中点的平均腔径为4.86±0.80mm,左主干开口与中点的平均腔径无差异。
而Maehara A 等对87例经冠脉造影发现的左主干病变进行IVUS研究发现:左主干平均造影参考血管直径为3.9±0.8mm,IVUS估测的左主干平均长度为9.5±4.7mm。
二.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1988年,ACC/AHA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指南》中将左主干病变列为PTCA的禁忌证;2001年,ACC/AHA有关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指南中仍将适合CABG的严重左主干病变作为PCI的III类适应证(证据等级B),在金属裸支架时代,冠脉搭桥(CABG)仍被认为是左主干病变的首选治疗。
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掌握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策略、器械选择和操作技巧。
1.了解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不同治疗策略的评价;2.掌握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3.熟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器械选择和操作技巧。
一、左主干病变定义及特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约占CAG病例的3%~5%,一般认为左主干狭窄>50%,需行血管重建。
左主干病变包含左主干开口、体部和末端三个部位。
并分为有保护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两种亚型。
有保护左主干是指存在以前经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搭至左冠脉一支或多支主要分支的通畅血管桥或自身右向左的良好侧支循环。
无保护左主干指不存在上述的移植血管桥和自身的侧支循环。
二者所采取的治疗原则截然不同。
由于左主干提供左心室70%的血供,如无保护左主干血流被阻断,后果严重,易出现严重的心肌缺血并发症,如室颤、心脏骤停或心源性休克;主干开口病变斑块多延续至主动脉壁,富含弹性纤维,具备所有开口病变的特点;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即三分叉(左主干、前降文及回旋支)病变,具备所有分叉病变的特点;此外,左主干病变具有血管腔径较大、病变长度较短及较少扭曲的特征。
二、左主干病变治疗方式的选择外科治疗一直被认为是左主干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球囊扩张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手术中和3年的死亡率很高,不推荐使用。
BMS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冠状动脉弹性回缩和血管急性闭塞的问题,使即刻手术成功率大幅提高,但是再狭窄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DES 时代,PCI的结果和风险得到改善,DES可以明显减少再狭窄的发生率,有关试验显示左主干PCI具有与外科治疗相当的近、中期甚至远期疗效。
在我国有经验的中心,无保护左主干PCI同样具有较好的操作成功率及近、中期疗效。
最近公布的SYNTAX研究中约30%的患者为左主干病变,是目前关于支架置入治疗左主干病变最大的随机对照研究。
一年随访结果发现,紫杉醇洗脱支架(TAXUS支架)治疗左主干病变的MACCE发生率与CABG组相当(15.8% vs13.7%, P>0.05),且孤立左主干及合并单支病变者,支架置入组MACCE发生率稍低于CABG组(7.5%vs 13.2%)。
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掌握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策略、器械选择和操作技巧。
1.了解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不同治疗策略的评价;2.掌握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3.熟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器械选择和操作技巧。
一、左主干病变定义及特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约占CAG病例的3%~5%,一般认为左主干狭窄>50%,需行血管重建。
左主干病变包含左主干开口、体部和末端三个部位。
并分为有保护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两种亚型。
有保护左主干是指存在以前经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搭至左冠脉一支或多支主要分支的通畅血管桥或自身右向左的良好侧支循环。
无保护左主干指不存在上述的移植血管桥和自身的侧支循环。
二者所采取的治疗原则截然不同。
由于左主干提供左心室70%的血供,如无保护左主干血流被阻断,后果严重,易出现严重的心肌缺血并发症,如室颤、心脏骤停或心源性休克;主干开口病变斑块多延续至主动脉壁,富含弹性纤维,具备所有开口病变的特点;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即三分叉(左主干、前降文及回旋支)病变,具备所有分叉病变的特点;此外,左主干病变具有血管腔径较大、病变长度较短及较少扭曲的特征。
二、左主干病变治疗方式的选择外科治疗一直被认为是左主干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球囊扩张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手术中和3年的死亡率很高,不推荐使用。
BMS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冠状动脉弹性回缩和血管急性闭塞的问题,使即刻手术成功率大幅提高,但是再狭窄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DES 时代,PCI的结果和风险得到改善,DES可以明显减少再狭窄的发生率,有关试验显示左主干PCI具有与外科治疗相当的近、中期甚至远期疗效。
在我国有经验的中心,无保护左主干PCI同样具有较好的操作成功率及近、中期疗效。
最近公布的SYNTAX研究中约30%的患者为左主干病变,是目前关于支架置入治疗左主干病变最大的随机对照研究。
一年随访结果发现,紫杉醇洗脱支架(TAXUS支架)治疗左主干病变的MACCE发生率与CABG组相当(15.8% vs13.7%, P>0.05),且孤立左主干及合并单支病变者,支架置入组MACCE发生率稍低于CABG组(7.5%vs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