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
- 格式:pptx
- 大小:114.36 KB
- 文档页数:27
《资本论》讲解第三卷(下)1. 引言本文是《资本论》讲解的第三卷(下),即对《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进行解析和讨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之一,也是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其中第三卷主要讨论资本的再生产和扩大。
2. 资本的再生产资本的再生产是指资本家通过投资、生产和销售产品来维持和扩大资本的过程。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和其内在的矛盾。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再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是为了追求资本的积累。
资本的再生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资本的再生产,即通过投资和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来实现资本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个人消费资本的再生产,即通过工资和利润来购买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求。
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如经济周期和萧条。
3. 资本的扩大资本的扩大是指资本家通过积累和再投资来增加资本的数量和规模。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系统地分析了资本的扩大过程和其规律。
他指出,资本的扩大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在动力,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
资本的扩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家通过重新投资利润来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是资本家通过资本的集中和垄断来实现资本的扩大。
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大和垄断导致了社会财富的极大集中和不平等。
4. 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危机在讲解资本的再生产和扩大的过程中,马克思也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矛盾性,这种矛盾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这些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不断积累和加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危机的形式有多样性,如经济周期的波动、资产泡沫的破裂、金融危机的爆发等。
这些危机不仅对经济本身产生影响,还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产生巨大冲击。
5. 总结《资本论》第三卷(下)是对资本的再生产和扩大进行详细讲解的部分。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篇一:《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总共三卷,第一卷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卷开篇就讲了商品与货币的问题。
介绍了关于货币的一些概念,什么叫做劳动二重性,资本总公式g-w-g与商品流通公式w-g-w的对比。
接下来第二卷是关于资本的流通。
资本循环有三个阶段,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然后介绍了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这两个时间是资本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
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劳动过程的休止的时间。
流通时间包括商品转化为货币所需要的时间和货币转化为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然而在流通中必然会有流通费用的消耗,流通费用又分为纯粹的流通费用和生产性流通费用。
第二篇讲了资本周转,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阐明资本的各种形式。
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了解马克思理论思想,必先通读《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学习《资本论》节选本26-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简介
1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三卷简介1
《资本论》第三卷,也是由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遗稿整理出版的。
1894年问世。
恩格斯说过:“第三卷花的力气比我想象的要多,有一章我必须全部重写,而另一章只有一个标题,我只得自己写。
”还有许多地方做了修改和增补。
可见,恩格斯为第三卷的出版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第三卷的标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这是对第三卷研究对象的概括。
在本卷第一篇第一章的开头(见第373页第1段-第374页第1段),对此作了专门的分析。
根据这段分析及其他有关论述,对第三卷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应当这样理解:(1)这里所说的总过程,不只是指总的产业资本的运动,而是各种资本形式运动的总和。
(2)这里所说的总过程,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和作为交换的流通过程的统一,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分配过程的统一。
(3)第三卷不是一般地笼统地研究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而是研究“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第373页)即各种具体的资本形式(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与此相应的剩余价值分配的各种具体形式(利润、利息、地租等)。
(4)研究的中心是各个资本家集团以及大土地所有者怎样瓜分剩余价值。
所以,恩格斯说:“第三卷所阐述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律。
”“剩余价值的分配就象一根红线一样贯串着整个第三卷。
”。
《资本论》第3卷导读第一篇至三篇 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引言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也是分配理论和竞争理论。
剩余价值相对说来是看不见的,在现象上,可以看见的是利润。
利润又是与资本成比例的。
这似乎是与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也是“三位一体”公式的基础。
因此,应当进一步研究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的。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格的直接基础不再是价值而是含有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
因此,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同时要说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作用的特殊方式。
与剩余价值和价值相比,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是更加具体的东西,也是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意识中、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形式。
这样,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从理论上再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或层次。
这个环节所在的层次正好是或直接操作的经济运行层次,以颠倒的方式表现的内在关系与范畴,在这个层次中成为可操作的对象,同时具有与内在关系不同的规律或机制。
因此,研究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不仅要注意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如何转化为平均价格,注意分配关系的制度特征,而且要注意利润、平均利润对资本的调节作用,资本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流动,即资源是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进行有效配置的。
实际上,从运行层次看,利润、平利润提供了一种关于效率标准的尺度。
1.方法与结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数量方法、动态方法2.重点阅读范围:《资本论》第3卷第1——5.1章,第8——10章,第12章。
一、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P30.2——41.2)[1.)(v c +→k ,m k m v c w +=++=2.成本价格的两重意义。
3.成本价格掩盖了价值生产的真象。
x w m v x c +=+++)(,w x m x v c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41.3——45.3)[1.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和所用资本的一个超过额。
资本论第三卷意义和价值
《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著名的著作之一,它对于理解资本
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该卷主要探讨了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以及资本主义
的内在矛盾。
首先,第三卷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和矛盾
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利润率、生产价格和市场竞
争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
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扩张趋势和危机倾向。
这有助
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其内在的矛盾冲突。
其次,第三卷还探讨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对
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商品交换
的本质和货币作为流通媒介的作用,从而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
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最后,第三卷还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和危机倾向是资本主义
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根源,而这种危机又会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形成恶性循环。
这对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规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资本论》第三卷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规律、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读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为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改造提供理论指导。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著名的著作之一,它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利润形成和再生产过程。
本卷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转化、利润和剩余价值、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下面将对这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转化。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阐述了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他指出,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可或缺的两种形式,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的交换和货币的流通,深刻揭示了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对利润形成和再生产过程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其次,利润和剩余价值。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是如何通过剥削工人而产生的。
他指出,剩余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是资本家从工人身上获取的利润来源。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利润形成机制,为后续对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接下来,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规律。
他指出,利润率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重要指标,而平均利润率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同资本家之间竞争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通过对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机制和利润分配规律,为后续对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形成和发展。
他指出,土地所有权和地租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通过对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分配规律,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习《资本论》第三卷值得注意的若干问
题
《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的最后一卷,它的内容涉及经济分析的许多方面,其中包括资本的流通、利润的发展、工资的分配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等等。
本文将重点讨论《资本论》第三卷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首先,《资本论》第三卷论述了资本的流通。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流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变化会影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
资本的流通可以分为内部流通和外部流通两种。
内部流通指的是资本在一个公司内部的流动,而外部流通则指的是资本在不同公司之间的流动。
其次,《资本论》第三卷论述了利润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利润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利润的发展会影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对于政府来说,加强对利润的监督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资本论》第三卷讨论了工资的分配。
马克思认为,工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它可以影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趋势。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工资分配的监督,以确保社会公平性。
总之,《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的最后一卷,它涉及资本的流通、利润的发展、工资的分配以及资本主义社
会的发展趋势等等。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
《资本论》第三卷《资本论》第三卷的对象与方法 (3)一.对象 (3)二.方法 (4)三.意义 (4)《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5)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6)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 (6)一.成本价格 (6)二.利润 (7)第二章利润率 (8)第三章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9)一.m'不变,v/C可变 (9)二.m'可变 (9)三.总结 (9)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10)一.周转对利润或利润率的一般影响 (10)二.不同资本的周转时间对其利润率的影响 (11)三.正确计算年利润率 (11)第五章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11)一.节约不变资本的途径 (11)二.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 (13)三.有关技术发明的论述 (14)第六章价格变动的影响 (14)一.原料价格的波动及其对利润率的直接影响 (14)二.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 (15)三.原料价格变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 (16)本篇小结 (17)基本概念: (17)复习题: (17)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7)第八章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17)一.研究的出发点 (17)二.资本构成与利润率的部门差别 (18)三.各部门资本周转时间的不同与利润率的差别 (18)四.利润率的差别与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18)第九章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9)第十章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
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
超额利润 (20)一.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 (20)二.供求与价值 (22)三.资本主义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 (24)四.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5)五.所谓“转形问题”(transformation problem) (26)本篇小结 (28)基本概念: (28)复习题: (28)第三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29)第十三章规律本身 (29)一.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29)二.利润增加和利润率下降的二重的规律 (29)第十四章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30)第十五章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32)一.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 (33)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性质和历史相对性: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冲突 . 34三、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破坏:生产过剩的实质 (35)本篇小结 (36)基本概念: (36)复习题: (36)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37)第十六章商品经营资本 (37)第十七章商业利润 (38)第二十章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41)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商人资本 (41)二.商业资本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的作用 (41)本篇小结 (42)基本概念: (42)复习题: (42)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资本论》讲稿(第三卷)蒋海益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一、今天研读《资本论》的意义二、整体解读《资本论》的关键三、《资本论》第三卷第五至七篇要点:一、今天研读《资本论》的意义⒈马克思学说被边缘化的原因简单化理解与《资本论》的问世经历有关简单化理解与世界革命的实践有关简单化理解与马克思个人的思想发展有关⒉消除对马克思的误解必须整体解读《资本论》整体解读就是要把《资本论》一至四卷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二、整体解读《资本论》的关键⒈市场经济概念⏹⏹《资本论》讲述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生产方式的运行⏹有关市场经济起源的不同学说马克思思想的来源什么是市场经济WTO的原则:市场经济开放市场有关市场经济起源的不同学说⏹地缘说强调地缘因素⏹宗教伦理说强调精神因素⏹长子继承说强调社会因素⏹社会分工说强调经济技术因素⏹马克思的过程说从简单演化为复杂⏹地缘说:强调地缘因素欧洲市场经济中心的空间转移郑和七次下西洋(1405—1433)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1500年是世界时间的转折点欧洲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走向闭关自锁⏹宗教伦理说:强调精神因素新教伦理入世的宗教强调对社会的贡献赚钱的价值观讲究信用经商办实业、学财经理工复式记账法⏹长子继承说:强调社会因素⏹社会分工说:强调经济技术因素⏹马克思的过程说:从简单演化为复杂马克思的过程说可见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甚至在统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有关市场经济运行的不同学说亚当〃斯密的和谐说:理性经济人熊彼特的创新说:演化经济学简介——新熊彼特学派、个体变异、惯例(基因)凯恩斯的国家干预说马克思的矛盾动力说:可见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
有关《资本论》第三卷的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三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生产的总过程,揭示和说明了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首先,它介绍了利润的产生。
资产阶级发明出来的利润实际上是剩余价值,这是利润的本质,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面形式,这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利润使得表现形式上比剩余价值更具有神秘性。
其次,它还阐述了成本价格的形成。
成本价格的形成假象掩盖住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价值变化中变成了总是由总资本引起,而不是由可变资本部分引起。
这使得其特殊作用被抹杀,利润仿佛变成全部由预付资本产生的,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加深掩盖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也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再者,它研究了利润率、平均利润的相关学说及因素,紧接着说出了商品价值已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的交换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另外市场价格也不再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并阐述了这种转化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但生产价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即资本和劳动的自由流动。
此外,它还讨论了利润的平均化进一步加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阐述进一步揭露了资本的万恶。
为了提高利润率,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使工人过度劳动。
平均利润形成后,各部门资本家所获取的利润量不仅只取决于对自己内部工人的剥削程度,还取决于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因此就会逐步演变成社会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最后,它还指出通过进一步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资本家竞相压低自己的成本或者提高商品价格,抑或是获得拥有某个市场的权利来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之间不断进行内部斗争开获取占有。
总之,《资本论》第三卷在理解上相对较难,主要揭示和说明了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