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19
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解决方案目录一、内容概览 (3)1.1 背景与意义 (3)1.2 目标与要求 (4)1.3 文档结构 (6)二、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概述 (7)2.1 平台定义 (8)2.2 功能定位 (9)2.3 架构设计 (10)三、需求分析 (11)3.1 政务数据来源分析 (13)3.2 数据共享需求分析 (14)3.3 数据交换需求分析 (15)3.4 性能与可靠性需求分析 (16)四、平台架构 (17)4.1 总体架构 (19)4.2 分层架构 (20)4.3 系统组件 (21)4.4 数据流 (22)五、功能实现 (24)5.1 数据采集与整合 (25)5.2 数据存储与管理 (27)5.3 数据交换与路由 (28)5.4 数据清洗与标准化 (28)5.5 安全与隐私保护 (29)5.6 用户管理与权限控制 (31)六、技术实现 (32)6.1 技术选型 (34)6.2 开发环境搭建 (35)6.3 编码规范与测试策略 (36)6.4 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案 (38)七、平台部署与实施 (39)7.1 部署模式选择 (40)7.2 安装与配置步骤 (41)7.3 数据迁移策略 (42)7.4 实施团队组建与培训 (43)八、平台运行与维护 (44)8.1 运行监控与日志管理 (45)8.2 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 (46)8.3 安全性与故障处理 (47)8.4 定期评估与优化 (49)九、案例分析 (50)9.1 国内外成功案例介绍 (52)9.2 案例对比与借鉴 (53)9.3 成功因素总结 (55)十、未来展望 (56)10.1 发展趋势 (57)10.2 新技术与新应用 (58)10.3 政策建议与展望 (60)一、内容概览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是提升政府信息化水平、优化行政效率的关键基础设施。
本方案旨在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灵活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环境,以满足政府部门间的数据交流与业务协同需求。
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框架设计方案
一、总体架构设计
1.1总体框架
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总体框架采用三层架构,其中包括: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数据层的主要功能是数据管理、数据安全以及数据挖掘;服务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业务处理、业务网关、服务管理、服务监控等服务;应用层主要提供应用支持、应用服务管理、应用服务监控等应用服务。
1.2系统架构
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主要是采用一种多层次架构,它将
系统划分为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数据层包括:数据管理、数据安全、数据挖掘等功能;服务层包括:业务处理、业务网关、服务管理、服务监
控等功能;应用层包括:应用支持、应用服务管理、应用服务监控等功能。
1.3系统设计
(1)数据层:数据层的设计主要是对系统数据进行管理,它将系统
的数据分类管理,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数据层还将对数
据进行挖掘,以便挖掘出有用的信息。
(2)服务层:服务层的设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业务处理服务,它将
完成用户发起的各种服务请求,并实现相关的业务处理和业务流程管理。
北京市电子政务项目全流程管理手册前言为了落实《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规范和加强电子政务项目全流程管理,提高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效率,促进全市各级单位更好的贯彻落实,特编制本手册。
本手册主要界定了北京市电子政务项目全流程管理的内容、流程、程序、操作标准,汇总了相关管理办法和规范,并提供了项目全流程管理过程中的相关表单模板。
本手册对项目规划与意向、申报与审批、实施、验收以及绩效考评等阶段的管理分别进行了阐述,明确了各部门、各单位在项目全流程管理过程中的职责。
本手册用于指导全市各级市级部门,各区、县,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项目全流程管理相关规定,开展甲方项目管理工作;同时也可用于指导市信息办内部各部门在电子政务项目全流程的各个阶段,开展审核、管理等工作。
目录前言I 1项目全流程管理的总流程11.1项目全流程管理涉及的部门和单位11.2项目全流程管理的阶段划分11.3项目全流程管理各阶段工作内容2 2规划与意向管理42.1市级部门工作流程与程序52.1.1工作流程图52.1.2工作程序62.2区县工作流程与程序72.2.1工作流程图72.2.2工作程序72.3行业信息化规划及其他规划管理流程与程序92.3.1工作流程图92.3.2工作程序92.4相关文件及表单模板102.5常见问题10 3项目申报与审批管理133.1新建项目申报与审批管理133.1.1工作流程图133.1.2工作程序133.2升级改造项目申报与审批管理143.2.1工作流程图153.2.2工作程序153.2.3相关文件及表单163.2.4常见问题17 4项目实施管理174.1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内容174.1.1项目建设信息及合同管理174.1.2项目实施进展报告管理184.1.3项目变更管理184.2相关文件及表单模板184.3常见问题18 5项目验收管理185.1系统初验工作流程与程序195.1.1工作流程图195.1.2工作程序205.2系统试运行工作流程与程序215.2.1工作流程图215.2.2工作程序215.3竣工验收及后续工作流程与程序225.3.1工作流程图225.3.2工作程序235.4系统投入使用工作流程与程序255.4.1工作流程图255.4.2工作程序255.5相关文件及表单265.6常见问题27 6项目绩效考评306.1工作流程图306.2工作程序316.3相关文件及表单336.4常见问题33附件一:项目全流程管理参考模板汇编36(一)规划与意向管理阶段模板361、信息化规划及纲要模板36(二)申报与审批阶段模板382、北京市市级信息系统升级改造项目申报书38(三)实施阶段模板423、项目建设信息表424、项目建设合同435、项目监理合同546、项目实施进展报告63(四)验收阶段模板767、北京市市级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报告768、北京市市级信息系统应用软件评测报告769、北京市市级信息系统使用测试总结报告7610、北京市市级信息化项目初步验收意见7611、北京市市级信息化项目试运行评价意见7612、北京市市级信息系统保修方案7613、北京市市级信息系统运维方案7614、北京市市级信息化项目总结报告7615、北京市市级信息系统竣工验收申请7616、北京市市级信息系统竣工验收意见7617、北京市市级信息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决算报告7618、信息化资产信息登记表7619、电子政务服务商信用信息表7620、北京市市级信息系统投入使用申请76(五)绩效考评阶段模板7621、考评项目基本信息表7622、项目自评报告76附件二:项目全流程相关管理办法汇编781、北京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报批稿)782、北京市市级信息系统升级改造项目管理办法(试行)843、北京市市级信息系统升级改造项目验收管理办法(报批稿)884、北京市信息化预算支出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暂行)(征求意见稿)98附件三:项目全流程管理相关文件目录1061、国家整体规范1062、北京市整体规范1063、项目管理规范1064、信息资源管理规范1065、安全管理规范1076、网络管理规范1071项目全流程管理的总流程1.1项目全流程管理涉及的部门和单位北京市电子政务项目全流程管理,主要涉及以下部门和单位:1、北京市信息办:负责电子政务规划,项目申报、验收,系统投入使用的审查2、北京市发改委、财政局:负责电子政务项目的立项与经费审批3、北京市各市级政府机构(项目建设单位):设计并组织电子政务项目,向北京市信息办和财政局或发改委申报项目,按照全流程管理规定开展甲方项目管理4、北京市各区县:规划本区域范围内的信息化建设,组织本区域电子政务项目的全流程管理5、项目承建单位:承担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工作6、项目监理单位:承担电子政务项目的监理工作1.2项目全流程管理的阶段划分电子政务项目全流程管理是指对全市的电子政务项目从规划意向、申报审批、实施验收到绩效考评进行全流程的管理。
“智慧北京”顶层设计总则(征求意见稿)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引言本文件提出“智慧北京”顶层设计的主要框架和约束条件,旨在向北京市各区县、各部门提供开展顶层设计工作的参考依据。
本文件主要从业务框架、资源体系、基础设施和政策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政府主导领域顶层设计的要求,并从市场应用、支撑平台、基础设施、政策标准四个方面提出市场主导领域顶层设计要求。
引言 (I)“智慧北京”顶层设计总则 (1)1.“智慧北京”顶层设计的组成 (1)1.1 组成 (1)1.2 政府主导顶层设计主要层次 (2)1.3 市场主导顶层设计主要层次 (4)2.政府主导顶层设计的总体要求 (5)2.1 政府主导顶层设计总体框架 (5)2.2 业务集成框架 (6)2.3 资源框架 (18)2.4 基础设施 (21)2.5 政策机制 (33)3.市场主导顶层设计的总体要求 (35)3.1 信息化应用 (36)3.2 社会共性支撑平台 (38)3.3 网络公共基础设施 (40)3.4 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 (40)4.使用要求 (41)4.1 依据总则要求开展顶层设计 (41)4.2 顶层设计成果要求 (41)4.3 专家委评审标准 (42)4.4 项目审查依据 (42)4.5 本文件将根据全市信息化发展的情况,逐步完善,并定期更新发布。
(42)“智慧北京”顶层设计总则1.“智慧北京”顶层设计的组成1.1 组成围绕智慧北京的建设目标,可将“四类智慧应用”和“四个智慧支撑”划分为政府主导领域与市场主导领域,分类推进。
因此智慧北京顶层设计根据建设主题的而不同从整体上也分为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和市场主导的顶层设计两大类,政府主导顶层设计应以支撑功能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运行为目标,市场主导顶层设计则以明确市场空间、引导市场建设为目标。
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按照责任主体可分为市级重点领域、区(县)、部门(行业)三个层次,市场主导的顶层设计按照责任主体可分为市级公共领域、行业应用领域和区(县)社会领域三个层次。
智慧政务一网通办云平台顶层设计与建设方案11中国政务云发展状况分析2智慧政务云平台顶层设计与建设方案3案例介绍4问题和讨论“互联网+政务”推动政务信息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简除烦苛,禁查非法”,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提升决策支持和风险防范水平,提高社会治理精准性和有效性•促进政府简政放权,降低政府运行成本•促进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有机结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自治、公众参与、多方协同的社会治理新模式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模式变革•推进“互联网+”益民服务,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建立基于互联网的O2O 服务模式,将线下服务向线上迁移•探索实现 “一号式、一窗式、一网式”公共服务模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当前我国政务信息化存在的主要挑战重复建设效率低基础设施委办局机房、硬件设备、软件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忙闲不均,投资效益差安全信息安全难保障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信息系统国产软硬件比例较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竞争力不足,风险不断积累和渗透应用信息孤岛难协同政府部门之间和应用系统独立封闭,缺乏数据共享,影响政府科学决策管理维护管理成本高维护工作量大,维护人员不足,缺乏集中维护能力,易出现人为或非人为的业务停滞国家政务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大系统共治大数据决策大平台整合大服务融合统一大平台提供集约化基础设施服务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带动公共服务事项的深度一体化融合信息共享、数据开放、社会大数据应用,提高决策与治理水平跨部门、跨地区重大系统有效支撑协同共治 坚持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相并重,坚持全局统筹、部门统一、央地协同、市场服务相衔接,坚持“数、云、网、端”相融合,构建形成我国电子政务集约创新公共基础设施大平台,促进纵横联动和协同共治,节约工程投资,促进我国电子政务集约创新发展。
项层设计总结1项层设计内容1.1基础设施建设1.1.1宽带网络(1)宽带网络接入能力(2)宽带网络普及率(3)宽带用户渗透率1.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
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平核心指标之一。
智慧城市的家庭光纤可接入覆盖率应在99%以上。
1.1.1.2无线网络覆盖率指通过各种无线传输技术实现的无线网络连接在城市区域的覆盖率。
智慧城市的无线网络覆盖率应在95%以上。
1.1.1.3主要公共场所WLAN 覆盖率指大专院校、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WLAN 覆盖率。
智慧城市主要公共场所WLAN 应达99%以上。
1.1.1.4广播电视网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发展、互通互联以及相关衍生业务的发展水平。
智慧城市的NGB 覆盖率应在99%以上。
1.1.2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OA办公系统统筹规划和建设全县电子政务的外网服务平台、内网办公平台,逐步实现电子政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应用。
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共享与交换的规范和机制,制订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加强对政务信息采集、存储、共享等环节的管理,规范各部门的信息交换工作,逐步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1.1.3政务数据中心1.1.3.1网络需求(1)由于政府行业的性质,在构建数据中心时需要搭建两张物理隔离的网络及其相关的服务器、存储及运行其上的应用,两张网之间的数据交互必须通过单向导入设备或其它数据交换硬件设备来保证内网的安全性及数据交换的管理和控制。
政务内网和外网在数据中心的构建层面上是相似的,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数据库、中间件、安全、IT服务管理和应用等。
(2)政务内、外网需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试行)》的要求进行安全域的划分,政务内外网需划分二级、三级安全域,各安全域能根据业务需求灵活划分业务功能域。
标准实用文案文档北京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一、大数据在政务领域应用的概述说起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首先是在互联网行业起步并逐步拓展到电信、金融、工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产业空间,现正拓展到政务领域。
(一)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行业的成功应用,那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第一,应该是思维观念和运作方式的变化,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其核心理念包括:体外互动:邮件、电话、信件互动---服务导引服务外包:购买服务---简单服务让渡社会:众包---自助服务边界开放:数据开放---创造服务第二,是其技术演进,针对数据处理的技术首先是传统数据分析处理阶段,该阶段是面向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处理效率低;硬件成本高;平台兼容性差。
其次是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阶段,该阶段总体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升,主要体现在:具备结构化/非结构化混合分析的能力;基于消费级硬件,不依赖高性能、高可靠性硬件,从而保障系统性能和可靠性;平台兼容性好、扩展性高;进而业界又提出去IOE的思路。
第三,是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画像技术以及各类数据融合、分析、挖掘、预测等。
这些都是政务领域需要学习与借鉴的。
为此,我认为:大数据在政务领域应用即包括用新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来解决电子政务需求,也包括了政务大数据新的应用。
对于第一个方面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第二个方面需要对政务大数据给出定义。
有些人认为政府没有大数据,只有传统的小数据或中数据。
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专门中进行讨论。
政务领域是大数据应用崭新的领域,它将极大的改变政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节约政府投资、提高政府决策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开展大数据在政务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同时,政务大数据本身也不同于其他领域或行业的数据,其复杂程度和需求的多样化比互联网行业大的多,也难的多。
(二)政务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按照政府管理的数据来源和种类,可以分为下三类:第一类业务数据:业务办理过程中采集和产生的数据。
政务大数据平台方案1. 概述政务大数据平台是指基于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架构,为政府提供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的一种综合性平台。
通过政务大数据平台,政府部门可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状况、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推动决策科学化。
本文档将介绍政务大数据平台的设计和实施方案,为政府部门提供指导和参考。
2. 功能需求2.1 数据采集与存储政务大数据平台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能够从各个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数据源中获取数据。
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考虑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格式化和清洗,并存储到适当的数据仓库中。
2.2 数据管理与安全政务大数据平台需要提供数据管理能力,包括数据的组织、分类、索引和检索。
平台还需要设置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控制机制,确保数据只能被授权的人员访问和使用。
此外,政务大数据平台还需要具备数据备份和灾备能力,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3 数据分析与挖掘政务大数据平台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可以对存储在平台上的海量数据进行快速的分析和挖掘。
平台需要提供各种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库,支持数据挖掘、可视化分析、模型建立等功能。
同时,平台还需要支持用户自定义的数据分析任务。
2.4 数据应用与决策支持政务大数据平台需要提供数据应用和决策支持能力,将分析得到的数据结果转化为实际的决策支持建议。
平台需要支持生成各种报表和可视化图表,并提供多种决策支持工具和模块,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基础。
3. 技术架构3.1 数据采集与存储政务大数据平台的数据采集和存储部分可以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如Hadoop和Spark等。
数据采集模块可以使用Flume等工具进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
数据存储模块可以使用HDFS等分布式文件系统进行数据的容错存储。
3.2 数据管理与安全政务大数据平台的数据管理和安全部分可以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和权限控制技术。
北京市政务大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设计标准实用文案北京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一、大数据在政务领域应用的概述说起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首先是在互联网行业起步并逐步拓展到电信、金融、工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产业空间,现正拓展到政务领域。
(一)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行业的成功应用,那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第一,应该是思维观念和运作方式的变化,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其核心理念包括:体外互动:邮件、电话、信件互动---服务导引服务外包:购买服务---简单服务让渡社会:众包---自助服务边界开放:数据开放---创造服务第二,是其技术演进,针对数据处理的技术首先是传统数据分析处理阶段,该阶段是面向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处理效率低;硬件成本高;平台兼容性差。
其次是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阶段,该阶段总体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升,主要体现在:具备结构化/非结构化混合分析的能力;基于消费级硬件,不依赖高性能、高可靠性硬件,从而保障系统性能和可靠性;平台兼容性好、扩展性高;进而业界又提出去IOE的思路。
第三,是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画像技术以及各类数据融合、分析、挖掘、预测等。
文档这些都是政务领域需要学习与借鉴的。
为此,我认为:大数据在政务领域应用即包括用新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来解决电子政务需求,也包括了政务大数据新的应用。
对于第一个方面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第二个方面需要对政务大数据给出定义。
有些人认为政府没有大数据,只有传统的小数据或中数据。
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专门中进行讨论。
政务领域是大数据应用崭新的领域,它将极大的改变政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节约政府投资、提高政府决策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开展大数据在政务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同时,政务大数据本身也不同于其他领域或行业的数据,其复杂程度和需求的多样化比互联网行业大的多,也难的多。
(二)政务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按照政府管理的数据来源和种类,可以分为下三类:第一类业务数据:业务办理过程中采集和产生的数据。
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一、背景分析政务大数据是指政府机关及其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所管理、生产和积累的各类数据资源,包括民生数据、行政数据、社会数据等。
政务大数据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政策制定、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对于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和意义三、建设思路和步骤1.建设思路-从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共享和应用等方面全面规划,打造全方位的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以数据安全为核心,保障政务大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引入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数据的挖掘和价值应用能力。
2.建设步骤(1)需求分析和规划:明确政务大数据平台的功能需求和发展方向,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进行规划布局。
(2)数据采集与整合:建立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信息采集、传输、清洗、标准化等环节,整合各部门和机构的数据资源。
(3)数据存储与管理:建设数据仓库和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安全存储和高效管理。
(4)数据处理和分析:引入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对政务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5)数据共享与开放: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政府和社会各界资源的共享和开放,促进信息的互通互联。
(6)应用服务与评估:基于政务大数据平台,开展相关应用服务,推动政务服务的创新和优化,并对平台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四、关键技术和措施1.大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包括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效率。
2.数据安全保障技术:采用多层次的数据安全机制,包括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和数据备份等技术,保证政务大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数据共享和开放技术: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和标准化的数据交换协议,推动政府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开放。
4.数据应用和服务技术:构建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平台,提供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等相关应用服务。
五、建设成果和推广策略1.建设成果-实现政务大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确性;-提供方便高效的信息查询和公共服务,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推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与信息交流,促进政民关系的互信和共赢。
北京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
北京市政务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框架及应用方案本文摘自穆勇在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上所做的演讲。
一、大数据在政务领域应用的概述
说起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首先是在互联网行业起步并逐步拓展到电信、金融、工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产业空间,现正拓展到政务领域。
(一)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行业的成功应用,那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第一,应该是思维观念和运作方式的变化,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其核心理念包括:
体外互动:邮件、电话、信件互动---服务导引
服务外包:购买服务---简单服务
让渡社会:众包---自助服务
边界开放:数据开放---创造服务
第二,是其技术演进,针对数据处理的技术
首先是传统数据分析处理阶段,该阶段是面向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处理效率低;硬件成本高;平台兼容性差。
其次是基于
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阶段,该阶段总体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升,主要体现在:具备结构化/非结构化混合分析的能力;基于消费级硬件,不依赖高性能、高可靠性硬件,从而保障系统性能和可靠性;平台兼容性好、扩展性高;进而业界又提出去IOE的思路。
第三,是数据挖掘分析技术
画像技术以及各类数据融合、分析、挖掘、预测等。
这些都是政务领域需要学习与借鉴的。
为此,我认为:大数据在政务领域应用即包括用新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来解决电子政务需求,也包括了政务大数据新的应用。
对于第一个方面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第二个方面需要对政务大数据给出定义。
有些人认为政府没有大数据,只有传统的小数据或中数据。
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专门中进行讨论。
政务领域是大数据应用崭新的领域,它将极大的改变政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节约政府投资、提高政府决策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开展大数据在政务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同时,政务大数据本身也不同于其它领域或行业的数据,其复杂程度和需求的多样化比互联网行业大的多,也难的多。
(二)政务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
按照政府管理的数据来源和种类,能够分为下三类:
第一类业务数据:业务办理过程中采集和产生的数据。
第二类民意社情数据:对社会企业个人对象进行统计调查获得的数据。
第三类环境数据:经过物理设备采集获得的气象、环境、影像等数据。
在以前的电子政务建设阶段,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更多的是集中在前两种类型和结构化数据上,而对第三类数据,特别是实时的、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的开发利用相对较少。
随着政府业务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广泛和深入的应用,第三类数据的数据量和价值都在迅速增长,相关数据处理技术也逐步成熟。
便于区别不妨把包含第三类数据的政务信息资源叫做是政务大数据。
政务大数据与其它领域大数据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
体积大,增速高:涵盖经济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数据积累量巨大。
每年处理的数据呈指数级增长。
种类多,价值大:以宏观经济基础数据为例:涵盖经济、社会、医疗、环境、工农业、教育、旅游等社会关键领域数据,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垄断性,难获得:政府部门及公共企事业单位采集数据有些是专营的业务,一般企业是采不到,也买不到。
经过以上能够看出,政务大数据同传统数据相比,不但包括结构化数据,更包括大量非结构化数据,且具有数据量大、应用价值大、速度快、种类繁多等特点。
我们要高度重视大数据应用对政务工作正在带来和将要带来的各种影响,充分认识推进大数据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顶层设计,分专业分步骤实施。
开展政务领域的大数据应用首先是观念、思路的转变,转变电子政务建设主体,由政府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引导企业为主体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同时,我们政府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给予支持和指导,一方面采用给予适当的政府补贴和协助优秀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等方式,帮助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另外,在社会服务领域,政府退到后台,提供数据和基础服务,让企业直接面向社会提供贴近需求的服务。
大数据在政务领域的应用能够涉及到政务领域方方面面,今天因为时间有限,就领导决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几个方面做简单说明。
领导决策
大数据的包容性将打开政府各部门间、政府与公众间的边界,信息孤岛现象大幅消减,数据共享开放成为可能,而数据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