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兄弟及荣毅仁
- 格式:ppt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8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和他的家族传奇班级:通信C111 姓名:刘晓泽学号:115919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人们曾经用这些词汇来描述荣氏家族以及荣毅仁本人,但这个家族早已不能简单地用商业阶层来概括。
1956年,荣毅仁将一个商业帝国的财产上交政府,次年1月,时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受毛泽东之托,专程到上海为荣毅仁“助选”,之后,荣毅仁就任上海市副市长,时年41岁。
毛泽东的评价是,“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荣毅仁因此被称为红色资本家,这是他传奇人生的关键词。
凭借着一种超乎常人的睿智,他在支撑一个庞大家族的同时,参与和推动时代进步。
红色资本家“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 荣毅仁秉承了父亲荣德生和伯父荣宗敬两人的性格。
荣氏家族曾在荣毅仁曾祖这一辈家道中落。
1873年,荣宗敬和荣德生先后去上海发展,那时的上海,资本主义经济刚刚长露萌芽,荣氏兄弟最先嗅出资本之味,开始经营钱庄。
生意蒸蒸日上之时,荣德生南下广东,寻找新的商机,留下荣宗敬一人打理钱庄。
广东当地的思想活跃,洋溢着一种勇于开拓的精神,这些使得荣德生大受启发。
他发现,从外国进口物资中,面粉的量是最大的。
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
1903年,保兴面粉厂在无锡建立,这为荣氏家族事业迈出了其决定性的一步。
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保兴面粉厂也由原先的合资经营改为独资经营的茂新面粉厂,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
到抗战前,荣家已拥有14家面粉厂,另外还衍生出9家纺织厂。
193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荣毅仁回到无锡,出任茂新面粉厂助理经理。
荣家企业扩张步伐在不断加快,渐渐地就从华东铺向了全国各地。
1949年,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由此走向低潮。
荣氏兄弟发家史荣氏兄弟,是指中国企业家荣毅仁和荣毅生。
他们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的孩子。
但是,凭着他们的勤劳、智慧和才华,他们成功地创建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荣氏兄弟的发家史,并了解他们的成功秘诀。
1. 早年经历与启蒙荣氏兄弟的祖籍是江苏太仓,但他们的父母在苏州开了一家小鱼店,生活十分贫苦。
在荣毅仁出生后不久,他们的父亲便离世了。
母亲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糊口,她经营起了小小的饭店。
荣氏兄弟的母亲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习,她让荣氏兄弟能够获得了良好的教育。
荣毅仁在读初中时,开始接触化学和物理,这让他对创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在学校里也是一个认真的学生,很快就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2. 创业初期荣毅仁毕业后,曾从事过销售、做广告等工作,但他一直有着自己的追求。
他一边尝试自己创业,一边对市场作出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解消费者和商品之间的联系。
1993年,荣毅仁与荣毅生在苏州市创建了荣事达公司,专门从事家电销售。
当时,国内家电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荣氏兄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他们不断寻找机会,不断完善管理,不断学习,逐步发展壮大。
3. 商业转型荣氏兄弟在家电行业创业后很快意识到,传统的家电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他们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这也将彻底改变家电商业模式。
荣毅仁在2012年宣布,荣事达将彻底改变商业模式,实行全面转型,重点从家电行业转向互联网行业。
荣氏兄弟的这一举动,似乎是一次跳跃式创新。
然而,这次转型并非没有准备。
在荣氏兄弟看来,公司的未来只能依赖于创新。
他们用自己创业的精神来重新审视商业模式,并从实践中得到了成功的回报。
4. 创业思考荣氏兄弟的成功,让我们更加了解创业的本质。
他们的成功并不能仅仅归功于资本,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勇于探索、创新精神,以及不断塑造创业精神的韧性。
荣氏兄弟一直希望,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为了把互联网的便利传递给更多人,为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奉献自己的力量。
荣毅仁的“大家小事”大时代的大家族荣氏门下企业,涉及到无数的工商业部门,有中国“面粉大王”、“纺织大王”、“颜料大王”等称号,荣毅仁的父辈荣宗敬、荣德生兄弟,重视企业技术及生产设备,从1916至1931年的16年间,荣氏兄弟不断办新厂,买旧厂,整个集团的纺织企业平均20个月拥有一个。
到全国解放前,荣氏面粉厂则有12个,占全国面粉半壁江山。
面粉业的“兵船”牌,棉纱业的“人钟”都是当时行业的最高品质代表。
历经二十余年经营,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他的家族财富巨大。
解放前,荣德生曾被土匪绑票,荣家以110万美元赎金赎回。
荣氏家族在百余年的生存演化中,体察到了世事的艰辛。
抗美援朝时,荣毅仁不仅捐献七架飞机和大量衣物,还认购650万份国家发行胜利折实公债。
后来,到1955年,荣毅仁又将无锡祖地约150亩献给国家,1953年和1954年,荣氏门下企业都公私合营了。
生活在北京的“海派”1957年荣毅仁做了上海副市长,但家里的生活还是以前生活的延续。
搬到北京以后,住在北太平庄4号,家里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完全是照国家干部的生活过日子,当时荣毅仁很不习惯。
北太平庄4号最早是傅作义的宅第,后来经过修缮,院落很紧凑,前面是会客厅、餐厅和警卫人员等住所,后面是坐北朝南的一排正房,有荣氏夫妇的起居室、卧室和荣毅仁的书房兼办公室等,其中一间是儿子荣智健回京时的卧室,两边厢房则是女儿们和亲戚来京时的住房。
荣毅仁在德国的侄女荣智美等回国,愿意住在荣家,不愿住宾馆,因为荣宅华丽超过宾馆。
然而,荣夫人开始还不习惯这问“保留了历史的风情”的“典型的中国式四合院”。
还怀念上海的豪华大屋生活。
毕竟,照国家干部的生活来过日子,还是拮据的、寂寞的。
荣毅仁吃饭也简单,仅爱吃蹄膀,是地道江南人的习惯,饭后要吃少许水果。
荣家的养生之道,富而不奢,讲究而不浪费,始终保持着“海派”的生活方式。
一世夫妻的悲欢1932年,16岁的荣毅仁和无锡饱学之士杨干卿的15岁女儿杨鉴清订婚。
荣氏家族:从商业帝国到时代变迁的见证者《荣氏家族:从商业帝国到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家族如同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特定时代的天空。
荣氏家族,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响当当的名字,他们的传奇故事不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中国社会变迁和商业精神的生动写照。
荣氏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一个在江南富庶之地孕育的家族,他们的故事始于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渴望与追求。
几经沉浮,荣氏家族在晚清至民国时期迎来了他们的黄金时代,成为工商业的领军人物。
荣氏兄弟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中国工商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荣氏家族的辉煌并非一帆风顺。
他们经历了战乱、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的种种考验。
特别是在20世纪中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荣氏家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荣毅仁,作为家族的杰出代表,他的选择和行动,不仅影响了荣氏家族的命运,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缩影。
荣毅仁的红色资本家身份,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他的故事,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有力证明。
荣毅仁创办的中信公司,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荣氏家族商业智慧的延续。
在荣毅仁的带领下,中信公司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荣智健,荣毅仁之子,继承了父亲的商业天赋,但他的故事更多地体现了个人奋斗和时代变迁的交织。
荣智健在香港的商业冒险,以及他在中信泰富的辉煌与挫折,都是荣氏家族传奇的延续。
他的成功和挑战,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精神的兴起与考验。
荣氏家族的故事,是对中国近现代商业史的一次深刻反思。
他们的成功与挫折,不仅是个人和家族的传奇,更是中国社会变迁和商业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全球化的今天,荣氏家族的传奇仍在继续,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新一代的企业家,不断探索、创新和进取。
话说荣氏家族的百年沉浮“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
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
百年来,荣氏家族从来都不欠缺这样的王牌称号,他们在商场上的纵横驰骋,独领风骚,也逐步为他们在政治上赢得了较高的话语权。
这一点尤其在第二代掌门人荣毅仁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从1957出任上海市副市长到1993出任国家副主席,荣氏家族在政坛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荣家是爱国奴隶主的典型代表,解放后,获得执政的共产党对于这样家族重视有加也是理所当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在接受《时代人物周报》采访时说。
家族奠基人荣家祖上就有人做过大官,曾经家世显赫,但到了荣毅仁的曾祖这老一辈,家道开始中落。
荣毅仁的祖父荣熙泰很小的时候就进入铁匠铺当学徒,成年后在外给人当账房先生、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由于家境贫寒,荣熙泰的长子荣宗敬在14岁时就不得不逃离学堂,到上海南市区学徒一家铁锚厂当起了学徒。
当时是1886年。
比荣宗敬小两岁的荣德生在私塾读书,因为父亲对他抱有很大的相当程度希望,普遍认为他将来从今以后一定可以考科举当大官。
荣德生却并不这么想,他一直以哥哥为学习的榜样,想早日为家庭尽心竭力,三年后,15岁的摇进乘着小木船从闭塞的无锡郊区荣德生了喧闹的大上海。
在兄长的引荐下,荣德生进入上海通顺钱庄做学徒,此时的荣宗敬则在另一家钱庄做学徒。
开几年后他们和父亲一起在上海鸿升码头这为一个名叫广生的钱庄打下了业务基础。
外加经营上的稳妥再加上从不投机倒把,两年不到,荣氏兄弟便掘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桶金。
就在杂货店蒸蒸日上之时,荣德生南下广东,留下荣宗敬一人打理钱庄。
在那里他呆了整整一年,广东人思想活跃,敢于开拓,善于经营,这些都使荣德生大受启发。
他发现,从外国进口物资中,麦芽糖的量是最大的,更为重要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销路非常好,上海而国内面粉厂却只有天津贻来牟、芜湖益新、上海阜丰以及英商在上海经营的增裕四家。
荣毅仁的生活事迹报告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荣家,就是在20世纪初崛起于无锡的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工商业家族。
奠定荣氏商业世家基础的便是荣毅仁的父辈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伯父荣宗敬(1873-1938年)雄才大略,父亲荣德生(1875-1952)讷于言而敏于行,平实勤励。
他俩早年随父经营钱庄业,后贩面粉北销,获得厚利,遂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经营后更名茂新面粉厂。
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中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
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新中国成立后,荣德生坚持留在大陆,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
在半个世纪的工商生涯中,造就了实力雄厚、散布全球的工商业家族网络。
创建国际信托帝国荣毅仁生于1916年,193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正值口本全面侵华。
荣宗敬自上:海避居香港,次年2月不幸病逝。
年仅弱冠的荣毅,开始辅佐父亲经营庞人的家族企业。
先后在无锡茂新面粉公司任助理、经理,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上海三新银行董事、经理,逐渐成为柴氏二十多个家族企业的代表。
建国前夕,荣氏家族其他成员和上海的其他资木家一样,纷纷离开大陆,而荣毅仁决定留下来。
1956年,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为新中国的工业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赢得普遍的尊重。
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以老市长身份,为荣毅仁助选上海副市长,“因为他既爱国乂有本领,应当选为国家领导人。
"1957年后,荣毅仁出任上海市副市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在文革中,荣毅仁身处逆境,英雄无用武之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荣毅仁开始了新生。
为了探索国际经济合作之道,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于1979年10月成立了一个直属国务院的CITIC投资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名人故事】荣氏兄弟:面粉大王1873年9月23日,无锡荣巷的荣熙泰家,第一个儿子荣宗敬出世了;时隔两年,1875年8月4日,第二个儿子荣德生也来到了人问。
荣巷位于无锡西郊惠山南麓,是荣氏家族聚居的地方。
荣家祖上曾经做过大官,可是到了荣熙泰这一代,家境已经很差。
荣熙泰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进铁匠铺当学徒;甚至连母亲去世后的安葬费用都没有,只好变卖家产。
后来荣熙泰便长年在外给商家当账房先生,给官僚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荣熙泰再也没有想到,就是他的这两个儿子,后来会成为中国着名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而且荣德生的儿子荣毅仁,还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荣宗敬和荣德生,虽是同胞兄弟,但是性格气质却完全不同。
哥哥荣宗敬长着一张长方脸,心胸开朗,雄心勃勃,思路灵活,有一种使人不能不服从的魅力。
他喜欢野外活动,夏天整日泡在水边,捕鱼捉虾,钓鳝抓蟹,样样都是好手;冬天下了大雪,他领着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更爱滚雪球……弟弟荣德生一点也不像哥哥.他是国字脸,浓眉毛,厚嘴唇,一副憨厚模样。
他直到4岁还不开口说话,父母都担心他会不会是个哑巴;5岁上他总算终于说话了,但一直少言少语,老实本分。
因为他排行老二,邻居们都戏称他为“二木头”。
小德生很少出门,像女孩子一样,常常闷在家里,帮母亲纺纱、养蚕。
夏天,母亲忙得满头大汗,小德生总是一声不响地陪在母亲身边,一会为母亲扇扇子,一会递毛巾给母亲擦汗,十分懂事。
虽然家境贫寒,但荣熙泰深知,只有让孩子好好读书,将来才有重振家业的希望,所以很重视两个儿子的学习。
荣宗敬7岁进私塾,立刻显示出他过人的聪明,只要老帅稍加指点,他就能够领悟,作文也总是写得很出色。
荣德生7岁时,父亲却有些犹豫,怕他跟不上学业,所以便用硬纸板剪了300个字块,自己在家里教他,每天学10个生字。
没料到荣德生学得很快,后来学算术,背“九九表”,“二木头”也毫不吃力。
父亲这才发现,这个不声不响的孩子有着非凡的记忆力!第二年,荣德生也进了私塾。
荣毅仁家族创业史:从棉纱大王到红色资本家 2009年09月07日09:49 南方人物周刊南方人物周刊2009034期封面1915年拍摄的茂新面粉厂从棉纱大王到红色资本家在后来越发复杂的政治环境里,荣毅仁变得日益谨慎,从不轻易吐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他后来创办中信的经历来看,他对经济规律有很清楚的认识和把握,眼光和心态相当开放。
而对国家经济生活中种种扭曲的怪现状,他始终保持着沉默本刊编辑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吃完晚饭的市井百姓搬个凳子,聚在有电视的邻居家看《新闻联播》中的会议新闻,会被一位气度雍容的白发老者所吸引,他的仪态、风度和衣着与周围是如此不同,用“鹤立鸡群”来形容毫不为过。
见多识广的,会指着电视屏幕告诉别人——“那是咱们中国头一号的资本家。
旧社会时,半个中国的财富都是他们家的。
”这位红色资本家让平头百姓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格调:他每天不同的外套、衬衫都经过精心洗烫,不为大众所知的世界顶级品牌穿在他身上,得体、优雅而不张扬。
这让现在的多数富豪看起来更像是暴发户。
荣氏家族绝非所谓的贵族抑或豪门。
这个布衣出身的工商业家族从无特权,自诞生之际就遭受到社会主流势力的打压,在夹缝中艰难生长;即使成为富甲天下的工商业首户,也不能免除被强权任意摊派、随意征用、敲诈勒索的厄运,到最后——收归“国有”。
早在明朝,富庶的江南就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遗憾的是,延续了几百年,这一萌芽始终没有得到茁壮生长的机会。
作为世界上惟一一个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权对经济的控制已经形成一种制度与文化的惯性。
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史》中所说,“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中,商人阶层只是一个配角,也许有几句台词,听命于帝王将相、宣传家和党魁的摆布。
”在这种历史惯性中,形成了一种对官商文化的奇特膜拜。
这种膜拜在30年改革开放中达到了顶峰——书店、小摊,随处可见各种关于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正史、野史与谋略计策解读的书籍。
上个世纪初,当官僚们发起、官商们主导的工业化运动遭遇重挫后,来自民间的商业力量终于蓬勃而起。
荣氏家族三代百年传奇荣熙泰(1849一1896)留给子孙的遗训:“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聚财为损,散财为益。
”荣熙泰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13岁时因与小伙伴们玩“匍(藏)野猫猫”的游戏,躲进荣巷西浜码头的信船里,竟在船上睡着了。
船主不知道船上多了一个小孩,不久启航开往上海。
直到了浒墅关,荣熙泰一觉醒来,走出船舱,才被船主发现。
荣熙泰干脆要求船主将他带到上海玩玩。
几天后他的父亲荣锡畴赶到上海,要将他带回。
荣熙泰却死活不肯。
荣锡畴只好托人将荣熙泰送进上海某铁店当学徒。
这场意外的游戏不仅使荣熙泰躲过了太平军扫荡无锡的劫难,更使他从小在上海这个大码头上增长了见识。
1884年,荣熙泰经人举荐,到广东三水河口厘金局做事。
厘金局类似于现在的海关,一般设在交通要道的河口,对过往船只的货物收税。
厘金局总办朱仲甫官衔道台(又称观察),可见厘金局的职权是很大的。
荣熙泰在厘金局“佐理榷政”,很受朱仲甫的信任。
由于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荣熙泰必定会和洋商打交道,较早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有所接触,从中敏锐地意识到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但他又不可能系统地了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就运用我国古代文化《易经》中的辩证主义思想加以概括,总结出“聚财为损,散财为益。
”的精辟见解。
荣熙泰在广东任职十二年,积聚了一些资本。
1895年他因病离职回乡。
1896年他以1500元银洋与人合资,在上海开办了广生钱庄,来实践他“散财为益”的思想。
可惜当年他就不幸因病逝世,壮志未酬,终年仅48岁。
但他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儿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荣熙泰先生家传》一文写于1942年,是荣德生请唐文治写的,那时荣熙泰已去世46年。
从《荣熙泰先生家传》可以看出,唐文治与荣熙泰从未谋面,所以文中的内容其实是荣德生向唐先生提供的。
事隔近50年,荣德生还清楚地记得父亲的这句话,并要求文学家写进父亲的传记,说明他对这话始终铭记在心,且有着切身体会和深刻的理解。
荣氏家族简介荣氏家族有多少资产在中国,有着这样一个家族,它欣欣向荣,历经百年不倒,更是曾被毛泽东评为中国唯一一个家族能真正称得上财团的,就是在今天这个科技时代,依旧与中国企业的命脉共存亡。
没错,它就是荣氏家族。
那这个家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今天笔者将为大家揭秘一下这个中国大陆第一家族。
荣氏家族简介荣氏家族的鼻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荣启期,公元前五百四十一年出生,据史料记载,他擅长音律,博学多才,曾经担任过孔子的老师,思想上很有见解。
但因为年代久远,真实性已不可考。
近代可知的荣氏先祖就是实业救国中的领导者之二荣宗敬兄弟俩的祖父了。
当时他们的祖父刚当家的时候,做的是小买卖。
等到传到他们父亲那一代的时候,家里的财产只有几间旧屋。
后来经历了战乱,荣家其他人都不幸遇难,唯独他们的父亲活了下来。
所以最后他们发家之后就成为新兴荣氏家族的第一代了。
荣氏家族世系表荣氏兄弟在发家前因为家境不好,最开始都是在为钱庄做学徒。
几年后,他们和父亲一起去上海开了一家钱庄,因为信用良好很快就发展起来,他们开始赚钱。
就在生意发展势头很好的时候,哥哥管理着钱庄,弟弟荣德生去了广东考察,在那里待了一年,深受广东人活跃思维的影响,他看到了面粉行业的商机。
弟弟和哥哥商量了一下,两个人都是非常有冲劲的人,很快就决定一起进入这个行业。
这个决定让荣氏家族的兴盛史在二十世纪初展开了。
八年的时间,荣家的面粉厂已经有了十四家,除此之外,还有九家纺织厂。
兄弟俩也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面粉和纺织大王。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权推行的经济政策导致国内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荣氏家族也无法避免得出现了大动荡,从此开始进入低谷。
当时很多的企业家纷纷去海外寻求出路,荣氏家族四分五裂元气大伤,很多家族成员带着资金离开了中国。
唯独荣氏家族第一代的弟弟荣德生很是气愤,但是和儿子思考了很久还是决定留下。
荣氏家族成员的照片解放后,荣氏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困难,但是国家没有放弃这个忠心的家族,通过各种方法扶持荣氏企业,荣氏家族实现了新的复苏,后来更是在国家实行公私合营政策时起了带头作用。
具有哲理的感人故事-荣氏兄弟心中的“利”阅读感动人心的故事,可以获得心灵上的洗涤,同时也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
那么富含哲理的感人故事有哪些?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哲理感人故事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荣氏兄弟心中的“利”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荣氏集团从国外引进了大批先进的纺织设备和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墨守成规的同行们还延续古老的经营方式,成本大大超过荣氏兄弟,竞争力大大下降。
那时,在中国的纺织业界,荣氏兄弟的企业一枝独秀,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
面临生存困境的同行们大为不满,甚至有人开始造谣生事,以诋毁荣氏集团的信誉。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荣氏集团的股东们一致认为应该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本优势,大规模降价,用低廉优质的产品将竞争对手全部挤出市场,从而独占市场。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深思熟虑的荣宗敬在与弟弟荣德生(荣毅仁之父)商量之后,毅然决定提高自己商品的价格。
如此一来,荣氏集团的商品销量锐减,其他厂家的商品得以顺利销售。
这样一来,双方剑拔弩张的气氛一扫而空。
荣氏集团股东们为此疑惑不解。
荣宗敬告诉他们:“如果我们降低价格,那么自然可以摧垮其他竞争者,独占市场。
可这样一来,这些商家就可能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钱,不是一个人赚的,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别人留出一条生路。
只有大家都生存下来,发展起来,才会水涨船高。
所以,利益要大家分享才好,不要总想着独占,那是贪婪。
帮人就是在帮自己,不要把事情做绝!”同行们得知荣氏兄弟的真实想法之后,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曾经有过摩擦的一些商家也主动上门道歉,荣氏兄弟在大家心目中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几年之后,国外的纺织品大量涌入中国,给中国民族产业带来巨大的打击。
这时,有些外国领事主动找到荣氏兄弟,希望和他们结成战略伙伴。
荣氏兄弟断然拒绝了对方的建议。
软的不行,对方就露出狰狞的面目,他们通过各国领事对当时腐败的政府施加压力,迫使荣氏兄弟不敢降低价格。
内忧外困的情况下,不少股东都纷纷撤股,荣氏集团面临着生死考验。
荣氏兄弟作者:魏纪侯来源:《英才》2009年第10期在中国的商业战场上,兄弟二人一起成功创业的并功勋卓著的,似乎只有荣氏兄弟一例。
无锡的荣家在中国的财富史上首屈一指,毛泽东说中国称得上财团的只有荣家。
荣家是面粉大王和纺织大王,鼎盛时期拥有21家企业,在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
在中国的商业战场上,兄弟二人一起成功创业的并功勋卓著的,似乎只有荣氏兄弟一例。
最不易的是家族势力在时代的暴风骤雨中延绵下来,弟弟的儿子荣毅仁成为红色资本家,最后官至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也一度成为中国首富。
如果从荣氏兄弟的父亲荣熙泰1896年在上海开办广生钱庄算起,荣家到现在已经奋斗了100多年,如果算上荣智健的子女,这个商业家族已经昌盛了五代人,这是一个疑似基业长青的财团。
兄荣宗锦,字宗敬;弟荣宗铨,字德生。
宗敬小时候得过伤寒,头发掉光了,后来长出一些,就扎一个小辫子,被叫做小辫子。
德生四岁才会说话,八岁还没上学,被叫做二木头。
在荣家的企业里,员工称哥哥为宗先生,称弟弟为德先生。
哥哥冒险,有一块钱就要做10块钱的事,弟弟稳健,有一块钱办一块钱的事,有两块钱再办两块钱的事。
这种互补性格,一个对外经营,一个对内管理,相辅相成。
荣宗敬很有个性魅力。
一次,他在纺织车间里遇到一位看见自己就紧张的女工,便帮她接断纱线头,最后发展为娶她为三太太。
他还曾经化装成工人,到日商丰田纱厂去“偷师”,看人家如何管理,回来就立即改革自己落后的工头制。
在荣公馆的大餐厅里,有一副很大的上海地图,上面用红圈标出了总公司和所属各厂的位置。
穆藕初写诗称赞荣宗敬:商场事业孰如君,果敢精神矫不群。
弟弟也有自己的哲学。
荣德生练字时,要在纸上先写小楷,再写中楷,最后写大楷。
这些纸最终会被攒起来给仆人去换香烟。
从这点可以看出,他是成本管理的大师。
申新三厂失火,附近职工赶来救火,他交待门房把这些人的名字记下来,但不让他们进厂救火,怕这些忠臣被大火烧死。
在他看来,厂房烧了,有保险公司赔偿,可以再建,忠臣死了,就不能复生,颇有儒家“问人不问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