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之荣毅仁与工商业改造
- 格式:ppt
- 大小:4.78 MB
- 文档页数:23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接受改造新中国成立前,位于上海及江浙一带的民族工商业的商人,又开始了大规模的对于出路的抉择。
当时的“十大资本家”,有9家举家迁徙,有的出国赴美或者赴欧,有的则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
荣氏家族的大部分人也选择了离开,唯独荣德生执意留下来。
他对此是有考量的,当年他在无锡创办的公益小学,在无锡解放前的两年里,一直是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机关所在地。
1948年底,中共无锡工委书记高山,通过地下党转告荣德生,“搞好生产,不要外迁”。
而荣德生对于共产党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十分重视,曾经反复研究。
荣毅仁的家眷,此时已经先期去了香港。
对于荣毅仁的留下,如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决定与父亲共进退而自愿留下;一种是他那时在上海还有一起官司需要出庭,正好赶在上海解放那天,阴差阳错地留下了。
留下的荣毅仁接手了上海的荣氏企业。
而此时的荣氏工厂,已经是个烂摊子。
被其他荣姓家族抽走海外的资金,据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一份史料记载,高达1000多万美金。
1949年6月2日,上海工商界人士在上海外滩中国银行大楼4层举行座谈会。
荣毅仁第一次见到了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和副市长潘汉年。
陈毅一句“共产党鼓励工商业者在新上海的建设中起积极作用”,终于让荣毅仁心中的石头落了地。
之后,陈毅还带着家人公开到荣毅仁家里做客,表示要与荣毅仁交朋友。
这些做法,在人心还不稳的上海迅速传开,有人称,这是“共产党团结工商界的一次感人动作”。
“团结”很快就真的有了动作。
1950年2月,国民党的飞机再次轰炸上海,导致了上海工商业的突然崩溃:工厂停工,资金短缺,销路不振。
那时正处在春节前夕,申新纺织几乎发不出工资。
一些申新六厂的女工直接找到荣毅仁家,堵在荣家的客厅,大有“不拿到工资不出荣家门的架势”。
陈毅很快得知了此事,马上找总工会的负责人前去疏通工作。
并帮厂里申请了贷款,让他们暂渡难关。
1950年,荣毅仁从申新自身的生存出发,思考出关于“加工订货”的想法。
第一章1、青年毛泽东的求真之路--毛泽东是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2、毛泽东师范生活及其启示意义。
3、邓小平“三落三起”传奇经历对大学生树立人生观的意义。
4、解放思想何缘艰难?5、毛泽东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6、“深圳的成功——邓小平的智慧”7、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的思想交锋——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与实践的艰辛历程?9、邓小平“三落三起”传奇人生经历,对当代大学生有怎样的启示?10、毛泽东的读书生涯与政治实践11、从民族复兴看中国梦1、旧民主主义革命山穷水尽,中国革命去向何方?2、《反对本本主义》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3、毛泽东军事作战思想举要。
4、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5、“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如何走出中国革命新道路”6、《中国土地法大纲》——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农民问题的基本经验7、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说明清末统治集团的腐朽与没落8、为什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我们要反对官僚资本主义?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0、近代中国国情再认识——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1、建国前后的中国对比--以**为例(民生、国际地位、民族工业等等)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然性与可能性3、农业合作化4、“从皇帝到工人——末代皇帝溥仪的改造之路”5、社会主义改造之荣毅仁与工商业改造6、如何辨证看待近代中国的国情?7、谈谈你对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认识和评价?8、“大跃进”运动后的困局与应对9、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和教训(可分别选择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第四章1、成长的烦恼--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就与挫折2、《论十大关系》是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3、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4、百年“中国梦”的一次成功实践----毛泽东关于国家工业化的构想和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成果5、历史的反思——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6、近现代民族独立国家健康发展的条件?7、怎样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失误?8、论“十大关系”讲话的背景及其内容9、中国必须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论十大关系》的意义第五章1、如何理解中国最大的国情?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案例荣毅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荣毅仁则是在改造经过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荣毅仁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开创者,他曾多次参加工业抗战,对中国独立解放和建立现代工业具有重要贡献。
1947年,荣毅仁担任东北工业局局长,负责重工业的调查和恢复。
随着人民政府的成立,荣毅仁接任国营工业总局副局长。
他在实践中,牢固地坚持社会主义经济改造和发展,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荣毅仁参与过的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两个代表性案例:一、万宝集团的改造万宝集团是中国30年代的最大的私人资本集团,产业广泛,包括煤炭、金属、机器制造等。
1956年,中国政府开始了对万宝集团的社会化改造。
万宝集团的改造中,荣毅仁被任命为该集团副总经理,负责对万宝集团的重组和改造。
荣毅仁指出,唯一的生产者是劳动者,唯一的管理者是国家,唯一的所有者是全民。
在此基础上,万宝集团彻底取消了私人资本家和股票,全体员工共同组成新的生产队和经济责任制集体,全面实行国家统一领导、全民所有、劳动者自治的原则。
经过改造,万宝集团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工人的收入也明显增长。
万宝集团的改造实践,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和理论指导。
二、上海汽车制造厂的改造上海汽车制造厂是一家生产汽车的资本主义企业,1957年被引进到国营体制中。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的经营要求,上海汽车制造厂在改造中采用了“技术改造、管理改造、工人自治三步走”的方针。
首先进行的是技术改造,引进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进行的是管理改造,厂内实行了民主集中制,员工群众中选出代表组成企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决定企业大事。
最后进行的是工人自治,员工参加企业管理,享有管理权利,将工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高度一致,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了“自办、自力、自负盈亏”的目标。
经过改造,上海汽车制造厂的年产能力从改造前的800辆汽车提高到了2000辆,产品质量也大幅提升。
荣毅仁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表现【题记】——引领企业实现辉煌的领航者一、荣毅仁:资本主义的改革者与领导者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至今,中国资本主义的崛起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在这一历程中,我国的企业家群体经历了风风雨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而在众多企业家中,有一位备受瞩目的商业领袖,他就是荣毅仁。
荣毅仁终其一生致力于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商业智慧,成为中国企业界的旗帜和榜样。
二、荣毅仁的商业智慧1. 顺势而为,把握市场机遇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商业领袖,荣毅仁有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
他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趋势,以开拓新商机、创造新业态。
在荣毅仁的领导下,他所领导的企业始终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紧跟市场的脉搏,促使企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2. 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荣毅仁深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他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他推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荣毅仁善于发现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将其运用于企业的生产制造和管理流程中,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质量。
正是这种持续的技术创新,使得他领导的企业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三、荣毅仁的领导才能1. 激励员工,激发潜力荣毅仁深知“人”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他懂得通过激励员工来发挥其最大的潜力。
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给予员工合理的薪酬待遇、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培训机会,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荣毅仁懂得如何用心去关注员工的成长,不仅仅是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情感,使得员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善于沟通,构建团队合作作为一位卓越的领导者,荣毅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他能够与不同层级的员工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荣毅仁善于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鼓励团队合作,使得整个企业形成高效的协同机制,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他是民族资本家荣德生的儿子、荣宗敬的侄子,也是中信公司创始人、国家副主席荣毅仁。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资本家朋友圈里,他是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一位,却在国家对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次运动中,带头走在前面,因缘际会成长为“资本家”的一面旗帜、一个标杆。
他的人生经历过许多舍,也经历过许多得。
大学读历史“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的舍得人生学专业的他,慢慢参透了历史运转的密码,学会在风起云涌中,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义无反顾的“舍”父亲垂老,伯父去世,一个哥哥也因常年奔波英年早逝,那个昔日里风光团结的荣氏家族,濒于凋零,四散求P eak 巅峰·记忆本栏目冠名:北京风云人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生。
风云变幻中,有的人去了香港,也有人去了国外。
荣毅仁成为家族里唯一留守的年轻人。
1916年荣毅仁出生时,家族企业正如日中天。
当列强忙于应战,荣家抓住时机,创造出了一段民族工商业发展的佳话,成为享誉一时的面粉与纺织大王。
等到荣毅仁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准备大展拳脚,却没有等来属于自己的时运。
上海遭受淞沪会战,荣家产业除了在租借的几个厂免遭侵害外,要么被火烧掉,要么落入日本人手中。
荣家随潮流在西南艰难求生,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上海。
没有盼来安稳的营商环境,他和父辈却经历了一桩桩、一件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被日本人占领的企业,本以为可以顺利接受,却被官僚资本拦截;官匪合谋把父亲荣德生绑架,还几次三番索要财产;与所有民族资本家一起面对胆战心寒的“经济戡乱急要措施”与银圆券政策,无异于被巧取豪夺;堂兄荣鸿元以私套外汇嫌疑被上海市警察局押交特种刑事法庭审理;荣毅仁自己也没有逃掉厄运,因为国民党官僚之间互相倾轧受到牵连,官方污蔑其为政府提供的面粉是发霉产品。
开庭审判的日子是1949年5月25日,这一天,如果不是解放军解放上海,等待他的可能是牢狱之灾。
种种遭遇让他对时局感到心寒,而中国共产党统战人士也多次与荣毅仁接触,告诉他新民主主义时期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经验教训和伟大意义摘要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政治前提。
在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彻底完成、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中共中央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式确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
因此,“一化三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首先从建国初期历史背景的角度分析了一化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并进一步以陕西省农业、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等为例,讨论一化三改的主要成就。
最终总结得出一化三改造的伟大意义、经验教训。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必然性经验教训伟大意义一.一化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背景)建国之后,新中国百废待兴,面临诸多困难和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那么,为什么选择在这一时期提出过渡?为何选择社会主义形式的工业化?又为何要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本文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出发,纵向上分析历史发展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促成作用,横向上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种种必要条件,尝试从历史必然性的角度对以上问题做出解答。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的三种主要政治力量――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其中,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主张将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然后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即社会主义革命。
看荣氏家族企业变迁观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回到我们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上节课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三大改造中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今天这堂课我们来讲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上课伊始,我想给大家先看一张照片,有没有同学认识这是谁啊?他呢,就是中国近百年来最负盛名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他的一生很传奇,有过很多荣誉,这里我们给大家简单列举了一些,对我们00后的同学来说,或许并不熟悉他,但我要说中信集团你一定知道,这家很牛的大型金融央企的前身就是他一手创建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除此之外,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荣毅仁也是近代中国史上最大民族资本企业:有面粉大王和纱布大王之称的的荣氏家族企业的继承人。
90年代的时候,他还曾经做过一届国家副主席,他能担任国家副主席这个职务,说明他很有政治能力。
事实上,荣毅仁的这种政治能力早在50年代公私合营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
那时,荣毅仁不仅主动让自己的家族企业参与改造,也带动了整个上海纺织行业公私合营高潮的到来,成为公私合营中的一面旗帜,一个标杆,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亲切称他为红色资本家。
1956年,毛主席在荣毅仁的陪同下还亲自视察了荣家被改造后的上海申新棉纺厂,照片中左二就是荣毅仁,要知道这可是毛主席一生中视察过的唯一一家公司合营企业。
正是由于有无数的荣毅仁式民族资本家积极参与和典型示范,才有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以荣氏家族和荣毅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为例,共同来了解我们党是如何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
(板书标题)板书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必然性2.方法:和平赎买3.形式:国家资本主义4.对人的改造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必然性在讲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1)民族资本不完善,工业资本比重小,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概论社会主义改造案例及分析第三章案例及分析1、【案例一】“红色资本家”荣毅仁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荣氏家族。
1949年,决定留在大陆。
1956年,将自己的商业帝国上交给政府。
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1993年—1998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2005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1957年他曾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
1979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荣毅仁创办“中信”,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借中国改革开放春风,荣毅仁运用荣氏经营家法,呼风唤雨,得心应手,荣毅仁与国家获得了“双赢”,“中信”成为荣氏财富的引擎。
1986年,他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1位。
其个人及其家族财产为19亿美元。
1956年1月,荣毅仁就社会主义改造答记者问记者直率地问:“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因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
从物质生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思考分析】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对人的改造,把企业的改造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政治实践活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认识。
一方面使他们认识到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使他们了解党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
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一个案例:荣氏家族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荣氏家族”,其创始人江苏无锡的荣宗敬、荣德生,是解放前中国著名的“面粉大王”、“棉纺大王”。
自1914年至抗战前夕,荣家共有14家面粉厂和9家纺织厂。
他们靠实业兴国、护国、荣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写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毛泽东:“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荣氏家族企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期间,有记者问荣毅仁为什么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时,荣毅仁说:“是的,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
”他历述作为一个中国民族资本家,自己是如何一直梦想兴办工业救国图强的,可是在旧社会受尽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和勒索。
解放初期,由于政府贷款、委托加工和收购产品,才使企业摆脱困境,盈利逐渐增加。
接着,他说道:“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办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
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哪能有今天?”记者进一步直率地问:“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荣毅仁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天津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服从领导,服从分配,不抽逃资金,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何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暴力剥夺的办法,另一是和平赎买的办法。
假如采取赎买的办法来消灭资本家私有制,“那对于我们是最便宜不过了”。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曾设想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使资本主义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反抗,这一设想未能实现,只能采取暴力剥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