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路径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路径一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ICD-10I40001\I411二诊断依据根据《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999年9月昆明1临床诊断依据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aVFV5的ST-T 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4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l或cTnT阳性病原学诊断依据确诊指标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分离到病毒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确诊依据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者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分期1急性期新发病症状及检查明显阳性发现且多变一般病程在半年以内迁延期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多在半年以上慢性期进行性心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病情时轻时重病程在1年以上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应强调卧床休息心脏情况好转后再逐渐活动2镇静及镇痛处理3药物治疗促进心肌病变的恢复和改善心脏功能4对症支持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40001\I411病毒性心肌炎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入院后第1-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C反应蛋白CRPASO红细胞沉降率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4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检测5病毒IgM检测柯萨奇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6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Holter动态心电图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气分析等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1抗感染治疗2抗氧化剂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3供给能量药物4抗心律失常药物5改善心功能药物强心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2心电图超声心动图Holter动态心电图九出院标准1临床症状好转2心律失常控制3心功能不全恢复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十变异及原因分析1存在使心肌炎进一步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处理干预2患儿入院时已发生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者需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向家属解释并告知病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的原因必要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等二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ICD-10I40001\I41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21天时间住院第1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病情告知□如患儿病情重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心内科护理常规□饮食限液限钠□病重者予心电血压监护吸氧□抗感染药物治疗□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营养心肌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改善心功能药物临时医嘱□血尿大便常规□血CRP血沉肝肾功能电解质血CK-MB肌钙蛋白□血气分析必要时□病毒抗体检测□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对症处理主要护理工作□入院宣教□入院护理评估□卧床休息定时测量体温心率□严格记录出入液量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住院第2–14天住院第14–19天住院第20–21天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整理送检项目报告有异常者应当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予相应处置□注意防治并发症□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结果调整治疗药物□上级医师查房同意其出院□完成出院小结□出院宣教向患儿家属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如随访项目间隔时间观察项目等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心内科护理常规□饮食□病重者予心电监护吸氧□抗感染药物□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营养心肌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改善心功能药物临时医嘱□必要时复查血气分析□必要时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对症处理□其他医嘱长期医嘱□心内科护理常规□饮食□抗感染药物□营养心肌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改善心功能药物临时医嘱□复查血常规□复查CK-MB和肌钙蛋白□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Holter动态心电图□其他医嘱出院医嘱□出院带药□门诊随诊主要护理工作□每日护理评估□定时测量体温心率□严格记录出入液量□护理评估□生活护理□出院宣教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 □无□有原因12 □无□有原因1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川崎病临床路径一川崎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川崎病ICD-10M303二诊断依据根据《小儿心脏病学第三版》杨思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关于川崎病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的指南》Pediatrics 2004第114卷1708-1733页1至少持续发热5天2以下主要临床表现4项1双球结膜充血2口唇和口腔改变口唇杨梅舌口腔及咽部膜弥漫充血3多形性皮疹4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趾及指趾端红斑脱皮5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5天发热5天主要临床表现不足4项但是超声心动图或血管造影发现有冠状动脉者诊断为4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CRP增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并出现核左移血小板计数升高贫血血清谷丙转氨酶轻到中度升高等根据《小儿心脏病学第三版》杨思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关于川崎病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的指南》Pediatrics 2004第114卷1708-1733页治疗目标是减轻冠状动脉和心肌内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1发病5-9天内给予大剂量IVIG2gkg单次静滴10-12小时输注后48小时仍持续发热可再次给予2阿司匹林每天30-50mgkg热退后48-72小时减量至单剂3-5 mgkgd持续用至发病后6-8周直至无冠状动脉病变证据为止3皮质类固醇激素使用仅限于应用2次或更多IVIG仍持续发热的患者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303川崎病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入院后第1-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肝肾功能凝血三项心脏超声检查输血前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外周血涂片尿培养胸片B超EB病毒抗体等七选择用药1大剂量IVIG2阿司匹林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沉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凝血三项心脏超声九出院标准1体温正常。
心肌炎确诊标准一、临床指标1.急性发作的心脏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
2.心脏扩大或心脏功能降低,可伴有肺水肿、全身乏力等。
3.心脏杂音或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异常表现。
4.发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等。
二、心肌损伤标志物1.肌酸激酶(CK-MB):在心肌炎患者中,肌酸激酶会升高,但它也存在于其他肌肉组织中,因此并非特异性标志物。
2.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心肌肌钙蛋白是心肌特异性蛋白,对心肌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转氨酶(AST、ALT)和乳酸脱氢酶(LDH)等。
三、心电图1.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高尖。
2.传导阻滞或室性心律失常等异常心电图表现。
四、超声心动图1.心脏扩大或心肌肥厚。
2.心室壁运动减弱或消失。
3.心包积液或室壁血栓形成等异常表现。
五、病原学检测1.血清病毒抗体检测:在发病初期和恢复期,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升高或阳性,有助于诊断心肌炎。
2.心内膜活检:通过手术获取心脏内膜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反应。
此方法为有创检查,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
3.心内膜和心包积液检测:通过心内膜和心包积液的检测,可以发现病毒感染和炎症反应的证据。
此方法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
4.其他检测方法:如病毒分离培养、PCR检测等,可帮助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以协助诊断和治疗。
这些方法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且对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
综合以上各项指标,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综合判断是否确诊为心肌炎。
请注意,这些指标并非绝对标准,具体诊断还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
如有疑虑或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与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鉴别分析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炎临床分析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21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各异,但急性心肌梗死与病毒性心肌炎临床上较为少见,收治此类患者66例,其临床特征表现特点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近6年来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66例,男40例,女26例,年龄30~78岁。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①发病前近期有明确的病毒感染史或发热史;②既往有冠心病史,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者均剔除;③有急性心肌损伤的临床表现,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各种性质的心律失常和房性、室性心律失常;④心肌酶谱增高;⑤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损伤,st段弓背抬高本组66例患者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结果临床表现:本组66例患者均有发热,体温38~39.5℃。
所有患者均有持续性胸痛,心悸36例,晕厥20例,心源性休克6例,重度心衰4例,合并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例,合并有胸腔积液6例,伴有腹水3例,体征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奔马律10例,肺部检查可闻及干湿性啰音16例,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4例。
标准:0导联心电图描记,所有患者均有窦性心动过速,伴部分导联与弓背向上抬高或与t波融和呈向上单向曲线前间壁20例,下壁12例广泛前壁8例,高侧壁6例,心律失常22例,以传导阻滞多见,其中ⅲ度abv10例,高度avb5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4例,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室性逸搏心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各4例。
心肌酶谱的变化:全部患者自入院12小时测血清酶1次,连续1周。
血清酶以乳酸脱氢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为主,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升高,均持续增高达1周,无酶峰变化。
影响学检查,66例胸部x线摄片提示急性肺水肿x片征象10例,早期心脏扩大26例,66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无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理改变和心肌炎症状。
心力衰竭可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室性逸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肌病理改变可表现为心肌炎、心肌病变、心肌坏死等;心肌炎症状可表现为发热、乏力、胸痛、心悸等。
2.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可以检测心肌炎的发作,它可以检测心肌损伤的程度,以及心肌炎是否发生。
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肌炎的特征,如ST段改变、T波改变和心肌梗死等。
此外,心电图检查还可以检测心脏的功能状况,以及心肌炎的活动性。
血清学检查可以检测出肌酐、肌钙蛋白、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等可能与病毒性心肌炎有关的指标。
此外,也可以检测出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白介素10的水平,以及血清抗体水平,以确定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心肌酶学检查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检查方法。
它可以检测出心肌细胞内的特定蛋白酶,以及两种主要的心肌酶:肌钙蛋白(CK)和淀粉酶(LDH)。
此外,还可以检测出其他蛋白酶,如肌红蛋白(MB)、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Cr)。
心肌酶学检查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因为它可以检测出心肌细胞内的特定蛋白酶,以及心肌细胞内的损伤程度。
此外,心肌酶学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并且可以用来监测治疗的效果。
:5. 心脏彩超检查:心脏彩超检查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发现心肌炎的病变,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变部位,从而确定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心脏彩超检查还可以检测心脏的功能,以及心脏的大小、形状和结构等,以便进一步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参考标准心肌炎是指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前者由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霉菌、原虫、蠕虫等感染所致,后者包括过敏或变态反应性心肌炎如风湿病以及理化因素或药物所致的心肌炎等。
由病毒感染所致心肌炎,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称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炎的症状轻重不一,病情严重程度不等。
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猝死、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和)心力衰竭,导致急性期死亡;也可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心包炎或急性心肌梗塞等。
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大多较新生儿和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为轻,急性期死亡率低,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
但暴发型与重型患者少数可出现急性期后持续心腔扩大和(或)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类同,又被称为“亚急性或慢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综合征”等。
这些患者的自然病程不尽相同。
部分患者病情进行性发展,心腔扩大和心力衰竭致死;也有少数心腔扩大,而无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持续数月至数年后,未经治疗,心功能改善并保持稳定;其中一部分患者可能再度病情恶化,预后不佳。
病毒性心肌炎的确诊相当困难。
原因是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及多数辅助检查均缺乏特异性。
如何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病毒性心肌炎,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
仅有病毒感染或心肌炎本身的症状都不足以确诊病毒感染心肌。
目前我国临床上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多偏宽,有过病毒感染史及心电图发现早搏或仅有胸闷、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加上某些外周血病毒病原学依据就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为了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师们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本次研讨会在上两次诊断标准草案的基础上又做了修订,以作为现阶段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时的参考。
一、病史与体征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心脏表现,如出现不能用一般原因解释的感染后重度乏力、胸闷、头昏(心排血量降低所致)、心尖第一心音明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等。
心肌炎的诊断标准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通常由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引起。
它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心脏损害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心肌炎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胸痛、心悸、呼吸困难、乏力、体温升高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并不特异,有时甚至可能无任何症状,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来进行诊断。
二、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炎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可能出现ST 段改变、T波倒置、心律失常等表现。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的异常并不一定能够明确诊断心肌炎,有时候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来进行判断。
三、血清标志物。
血清标志物检测对于心肌炎的诊断也非常重要。
常见的血清标志物包括心肌肌钙蛋白、肌红蛋白、C-反应蛋白等。
这些标志物的升高往往可以反映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有助于诊断心肌炎。
四、心脏超声。
心脏超声是诊断心肌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包括心脏壁运动异常、室壁肥厚、心包积液等表现。
这些改变有助于诊断心肌炎,并且能够评估心脏功能的损害程度。
五、心脏磁共振。
心脏磁共振是诊断心肌炎的金标准之一。
它能够清晰地显示心脏组织的炎症情况,包括心肌水肿、灶状强化、心包积液等表现。
通过心脏磁共振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心肌炎,并且评估心脏功能的损害程度。
综上所述,诊断心肌炎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心电图、血清标志物、心脏超声、心脏磁共振等多种检查手段。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以免误诊。
希望本文对大家了解心肌炎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肌炎,对于保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心血管科系统疾病病毒性心肌炎以1岁10Kg患儿为例长期医嘱临时医嘱儿内科二级护理普食留陪一人卧床休息(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心电监护(急性或重症)测血压NS 100ml ivgtt qd 8gtt/m磷酸肌酸1g5% GS 50ml ivgtt qd 8gtt/m VitC 1g环磷酰苷40mg或果糖二磷酸钠 1.6g ivgtt qd (缓慢)NS 50ml ivgtt bid 6gtt/m利巴韦林70mgNS 2ml 氧气雾化bid干扰素10万U辅酶Q10 10mg po bid小儿五维5ml po bid左卡尼汀30-50mg/kg.d ivgtt qd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动态复查)动态心电图(必要时,适合动态观察)胸片科内心脏超声(不适合用于大龄肥胖患者)心肌全套(必要查肌钙蛋白1或送北大医院查心梗4项)血生化检查(电解质+ 肾功能)肝功能检查体液免疫风湿4项ESR PCT病毒学检查心肌标记物(NBP ProNBP等,适用危重患儿,送金域公司检查)必要可完善:细胞免疫检查(重症)输血前检查(IVIG输注前)静注人丙种球蛋白10g 缓慢ivgtt qd *2天5% GS 50ml ivgtt 6gtt bid *2-3天甲强龙10mg(重症时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一般10mg./kg.次,可用到最大量30mg/kg.d)654-2片2mg po Prn(心动过缓)异丙肾上腺素按0.05-2ug/kg.min泵维(用于高度传导阻滞, 心动过缓)抗心律失常药物prn (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负性心肌作用或缓慢心律风险,一般胺碘酮或洋地黄类)西地兰(慎重:快饱和,比常规量小1/3 ,有A VB或心动过缓不用)或5% GS 30ml iv按多巴胺多巴胺20mg 2-7.5ug/kg.min泵氢氯噻嗪5mg po bid (适用心衰尿少)螺内酯5mg po bid (适用心衰尿少)卡托普利3.5 mg po q8h(适用于慢性期,心脏扩大患儿)注意:心衰心肌炎患儿静脉液量一般不超过30-50ml/kg.d,速度控制在4-5ml/kg.h以下;根据情况控制出入量,主要控制液体张力以及液体速度。
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ICD—10编码】I40。
001【定义】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时病变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
【病因】引起儿童心肌炎常见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B组和A组)、埃可(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新生儿期柯萨奇病毒B 组感染可导致群体流行,死亡率高。
......文档交流【诊断要点】1。
症状和体征(1)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年龄与感染的急性或慢性过程,预后大多良好。
大多数患儿有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或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病毒感染等前驱症状。
心脏受累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活动受限等症状,少数重症可发生心力衰竭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新生儿患病病情进展快,常见高热、反应低下、呼吸困难、发绀,常有神经、肝脏和肺的并发症。
..。
文档交流(2)体征:心脏有轻度扩大,伴心动过速,偶有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及奔马律.有心包炎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
重症病例反复心衰者,心脏明显扩大,肺部出现湿啰音及肝、脾肿大,呼吸急促和紫绀,重症患者可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文档交流2。
辅助检查(1)X线检查:心影大小正常或增大,严重者有肺淤血或水肿,少数可伴有心包积液。
(2)心电图:可见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期前收缩,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室颤,II度和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肌明显受累时可见T波降低、ST段改变等。
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应动态观察。
.。
....文档交流(3)超声心动图:轻者无改变.重者可有心房、心室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或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力衰竭者心脏收缩功能减退。
...文档交流(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增快,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活性增高,肌钙蛋白阳性。
...。
文档交流(5)病原学检查:以咽拭子,粪便、尿液、血液、心包液进行病毒分离,或者在恢复期做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可有特异性病毒抗体明显升高.。
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ICD-10编码】I40.001【定义】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时病变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
【病因】引起儿童心肌炎常见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B组和A组)、埃可(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新生儿期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可导致群体流行,死亡率高。
【诊断要点】1.症状和体征(1)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年龄与感染的急性或慢性过程,预后大多良好。
大多数患儿有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或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病毒感染等前驱症状。
心脏受累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活动受限等症状,少数重症可发生心力衰竭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
新生儿患病病情进展快,常见高热、反应低下、呼吸困难、发绀,常有神经、肝脏和肺的并发症。
(2)体征:心脏有轻度扩大,伴心动过速,偶有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及奔马律。
有心包炎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
重症病例反复心衰者,心脏明显扩大,肺部出现湿啰音及肝、脾肿大,呼吸急促和紫绀,重症患者可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2.辅助检查(1)X线检查:心影大小正常或增大,严重者有肺淤血或水肿,少数可伴有心包积液。
(2)心电图:可见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期前收缩,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室颤,II度和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肌明显受累时可见T波降低、ST 段改变等。
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应动态观察。
(3)超声心动图:轻者无改变。
重者可有心房、心室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或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力衰竭者心脏收缩功能减退。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增快,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活性增高,肌钙蛋白阳性。
(5)病原学检查:以咽拭子,粪便、尿液、血液、心包液进行病毒分离,或者在恢复期做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可有特异性病毒抗体明显升高。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依据
⑴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⑵心脏扩大。
X 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⑶心电图改变:I 、Ⅱ、aVF 、V5 导联中2 个或2 个以上ST-T 改变持续4 天以上,及其他严重心律失常。
⑷ CK-MB 升高,心肌肌钙蛋白(cTnI 或 cTnT)阳性。
2.病原学诊断依据:
⑴确诊指标: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分离到病毒,或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或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⑵参考依据: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 4 倍以上;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 抗体阳性;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3.确诊依据:
⑴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
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者支持诊断。
⑵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⑶凡不具备确诊依据,疑似病毒性心肌炎,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并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