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新构造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5.97 MB
- 文档页数:45
一、新构造运动
含义:发生在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
表现:火山、地震、断裂、温泉、地热异常等
任务:研究地壳的各种不同的新构造运动及其变形
(一)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1、新构造运动的方向与速度
从运动方向上看,新构造运动有垂直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
(1)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的幅度和速度比垂直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要大很多
(2)垂直运动
A垂直运动速度也是变化的,有时快,有时慢
B 垂直升降运动的方向、性质、及强度等在不同的地区是不一样的
C 具有明显的震荡和节奏性,因此在计算升降运动的速度时,往往分为似速度和真速度,真速度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用仪器测量的方法测量的运动速度的平均值,比较接近当地当时地壳运动的实际速度。
似速度是在一个较长的地质时期内,根据保存下来的新构造运动遗址所代表的综合幅度计算出来的速度。
第三节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是发生在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导致了地壳的水平移动和升降运动,造成大陆和海洋轮廓的改变,影响气候和生物群的变化,从而导致海陆的地貌形态、堆积物的性质和厚度发生变化。
新构造运动与火山、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也有密切联系,因此新构造运动对人类的活动影响很大,研究新构造运动,在工农业建设、国防设施、国土规划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概述(一)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一般指新第三纪以来到现在的地壳构造运动。
其中包括现代构造运动,即人类历史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一词,1937年由舒尔茨提出,1948年奥勃鲁切夫提出“新构造学”这一名词。
大量事实表明,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是非常强烈的。
我国青藏高原自第三纪末期以来上升了将近3000米,而渭河谷地下降达2000米左右。
在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和云南省西部等地,可以看到第四纪早期的地层发生褶皱,形成背斜和向斜构造。
近年来,对南、北半球进行了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研究,发现新构造运动是波及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全球性构造运动,它不仅可以产生新的岛屿,而且可以产生新的海洋、陆地和山川。
如东非裂谷和红海都是大陆破裂的初期表现,东非裂谷在近200万年以来平均以每年2~4厘米的速度向两侧扩张。
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十分复杂,它即受老构造的影响,又和老构造运动不完全相同,所以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与老构造有所不同。
除了利用仪器对活动构造进行定量的观测外,地貌方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构造运动时限尽管新构造运动已被公认,但新构造运动的时限问题,不同的学者却存在着分岐。
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见:(1)认为在第四纪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才是新构造运动;(2)认为从新第三纪开始到现在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3)认为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前半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4)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形成现代地貌基本轮廓的构造运动都叫新构造运动。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学2.第四纪地质学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2.地貌的形态3.地形线4.地形面5.地形点6.谷中谷7.地貌的基本形态8.地貌的形态组合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3.为什么要对不同大小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4.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5.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6.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7.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一.名词解释:1.风化壳2.古土壤3.残积物4.滚落5.崩塌6.错(座)落7.撒落8.倒石堆9.滑坡10.土层蠕动11.片流12.坡积物13.泥流14.面状洗刷作用二.问答题与论述题:1.试述斜坡上的动力地质作用。
2.什么是平行后退说?什么是平行下降说?3.什么是坡积物?4.试述滑坡的成因及其地貌标志。
5.影响滑坡发育的因素。
第四章流水地貌与沉积物一.名词解释、概念:1.坳谷2.洪积物3.洪积扇4.泥石流5.洪流6.河谷7.侵蚀基准面8.隘谷9.障谷10.峡谷11.成形河谷12.河漫滩河谷13.裂点14.迂回扇15.天然堤16.自由曲流17.汊河型河床18.雏形河漫滩19.平坦河漫滩20.牛轭湖21.侵蚀阶地22.基座阶地23.嵌入阶地24.内迭阶地25.上迭阶地26.冲积平原27.水系28.水系形式29.河流袭夺30.断头河(能够正确指出图中地貌名称)二.思考并回答问题:1.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哪些主要地貌形态?2.坡积物与洪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特征有何区别?3.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有何异同?4.冲积物与洪积物岩相结构的主要差异有哪些?三.对比题:1.侵蚀阶地与基座阶地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一.解释名词、概念:1.岩溶作用2.岩溶堆积物3.岩溶漏斗4.落水洞5.坡立谷二.思考并回答问题:1.在图中,判别所示的岩溶地貌名称。
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哇塞,新构造运动的特点那可真是有意思极了!首先呢,它具有普遍性,就像阳光洒满大地一样,在地球上好多地方都能发现它的踪迹。
比如说地震吧,那就是新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呀!你想想看,世界各地时不时都会有地震发生,这多普遍啊!
还有啊,它具有继承性呢!就好比一个家族的传统,一代代传下来。
像是一些山脉的形成,就是基于之前的地质构造,然后在新构造运动中继续发展变化。
这难道不神奇吗?
再者,它的间歇性也很突出呀!就跟我们跑步累了要歇歇一样。
新构造运动也不是一直在进行,而是一阵一阵的。
比如一些断层,可能沉寂了一段时间,然后又突然活动了。
这是不是挺让人惊叹的!
最后,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也不容忽视呢!就像人和人之间有不同的性格一样。
不同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
哎呀呀,这新构造运动可真是充满了奥秘呀,等待着我们去深入探索呢!。
第十三章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一、概念1、新构造运动: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2、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3、新构造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垂直运动:河谷中的多级阶地,岩溶地区的多层溶洞,山地的多级夷平面水平运动:水系的弯曲,山脊的错位,洪积扇的水平迁移4、活动构造:指晚更新世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类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和岩石圈块体。
5、现代构造活动:人类历史时期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构造运动。
二、新构造类型1、隆起构造:大面积整体抬升形成的隆起。
其特征为面积大、构造内部差异小、地形相对平坦、隆起边缘常伴有正断层。
2、坳陷构造:大面积下降运动形成的坳陷。
3、断裂构造:新构造运动产生的盆、岭相间的构造地貌地形。
4、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在新近纪和第四纪沉积盆地区,因受新构造运动的挤压作用,沿盆地边部产生的一些列挤压小褶皱和逆断层。
其中断层规模小、位移量不大;褶皱变形弱、较为宽缓。
5、活动断层:现在正在活动或距今100ka以来的断层。
三、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构造标志:新构造运动导致的构造变形主要有褶皱、断层、节理、岩层倾斜以及地层不整合。
2、地貌标志:(地貌的变形变位)水系的同步弯曲、山脊的错位、夷平面的变位、河流阶地、溶洞等。
3、沉积物标志:沉积物的分布、岩性、岩相及厚度4、地震标志:(活动构造的直接指示标志)多出现在全新世活动断裂带上。
5、火山标志:火山活动仅局限在地壳板块构造不稳定边缘的地质构造带上发生。
碰撞带、俯冲带、大陆裂谷、大洋中脊。
6、水文标志:泉水的线状分布、温泉分布、中国90%的温泉分布在隆起带上。
7、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标志:重力异常与磁异常、大地测量与地形形变四、中国新构造运动青藏地区:普兰运动、青藏运动A,青藏运动B(3.40~2.1);羌塘运动、青藏运动C(1.80~1.45);昆黄运动(1.10~0.60);共和运动(0.15~0.07);末次造貌运动(0.01~0.00)五、新构造运动研究方法:定量法(仪器法)(天文法、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地震、水文);地质学法(新构造形迹、第四纪沉积物沉积相和厚度、碎屑矿物);地貌学法(河流地貌、洪积扇、岩溶地貌、夷平面、海岸地貌);历史考古法;遥感解释法。
一、填空题(每空1分)1.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有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2.荒漠的类型有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盐漠。
3.河床水流质点的运动方式有悬移、跃移和推移。
4.窝穴、终碛垅、沙坝和峰丛分别属于风成、冰水堆积、海岸堆积地貌和溶岩地貌。
5.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代号分别是Qp1、Qp2、Qp3、Qh6.Qal、Qgl、Qel和Qpl,分别代表第四纪冲积物、第四纪冰川堆积物、第四纪残积物和早更新世。
7.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
8.河流阶地按结构可分为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和堆积阶地三种类型。
9.海岸带的三分,分别是:浅海、半深海和深海。
10.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活动层,下部为永冻层。
11.由粒雪转变成冰川冰的成冰过程因环境的不同有两种类型:冷型成冰作用和暖型成冰作用。
12.任何地貌都是内动力和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3.新构造运动的标志有地质构造标志、地貌标志、沉积物标志、地震标志、火山标志、水文标志和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标志。
14.Qp3、E、Qh和N2分别是晚更新世、古近纪、全新世和上新世的代号。
15.气候变化的标志主要包括生物学标志、岩石学标志、地貌学标志、地球化学标志、和矿物学标志等。
16.岩溶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是岩性、地下水性质、构造和气候.17.在黄土地层划分上,S14是马兰黄土与离石黄土的分界线,S1是离石黄土与午城黄土的分界线。
18.地质历史上曾出现过Z、C—P、Q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
(震旦纪Z,石炭纪C,二叠纪P,第四纪Q) 19.河流中泥沙的起动流速大小与泥沙的粒径成正比。
20雪线是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固体降水的降雪量等于消融量。
副热带高压带地区的雪线高度比赤道地区高,说明气候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2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主要差异表现为在结构上洋壳缺少硅铝层,在厚度上洋壳比陆壳薄。
23.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高度成反比,与沙丘间的距离成正比。
中国新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特征作者:李海平来源:《城市地理》2017年第09期摘要:中国大陆和海域地区在距今大约340万年以来发生的构造地质运动称为中国新构造运动。
中国新构造运动在我国的总体表现趋势为西部隆起和东部沉降。
这些差异明显的运动又具有典型的活动期次,东西部不同的运动机制造就我国独特的三级阶梯地貌特征。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阶段划分;运动特征关于新构造运动的起始时间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争议颇大。
根据其发生时间主要有以下不同意见:发生于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上新世末或者第四纪,还有学者认为不应该给予特定的时间年限划分,凡是造成地球表面现代地形特征的作用都是新构造运动。
笔者采用的说法是始于新近纪晚期到上新世末期,具体下界时间为3.40Ma。
李祥根以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期次划分为主,初步把我国的新构造运动大致划分五个期次,下面对各个期次的主要运动特点做出简述。
一,3.4-2.1Ma.B.P.新构造运动早期阶段3.40MaB.P.是中国新构造的起始时间。
3.2-2.5MaB.P.时,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以普遍含热带、亚热带成分为特征的林木,阔叶落叶成分渐变为松属暗针叶林成分为主,反映了青藏高原开始整体抬升,气候开始变冷。
陕西,内蒙地区出现第一次草原扩张,2.5Ma前后出现第二次扩张,黄土高原出现大面积黄土堆积。
气候开始变冷,冬季风形成。
这些环境变更都同青藏高原持续上升和气候变冷相关。
在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沉降作用,并且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新构造运动命名。
这次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期,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持续到2.12MaB.P.使青藏高原抬升到海拔1500-2000m的高度,形成中国第一梯级地形和第二梯级地形的雏形,然后才逐渐趋于缓和。
二、1.80-1.45MaB.P.新构造强烈上升运动和重组水系阶段中国新构造运动于早更新世中期,即1.80-1.45MaB.P.的构造事件,主要表现于青藏高原再次强烈上升和形成中国主要巨型水系雏形的构造运动及东部地区初次大范围接受早更新世中期之后沉积物的下降运动。
八、构造运动1、构造运动是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2、垂直运动(造陆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
3、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4、造山运动:传统的地质学常把产生强烈的岩石变形(褶皱与断裂等)并与山系形成紧密相关的水平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5、新构造运动:人们常把新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称新构造运动。
6、现代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现代构造运动。
7、古构造运动:新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称古构造运动。
8地形变测量:人们可以凭借测量仪器来观测这种极缓慢的运动。
其基本原理是在现在地形面上设置一系列的观测点,然后用经纬仪与水准仪测量这些观测点的位置及高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此了解地形面的变化情况,并可推断构造运动的特征,这种方法称为地形变测量。
9、河流阶地:地壳运动使河漫滩处于上升状态,则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河床降低,原有的河漫滩相对升高,一般洪水已不能达到,形成分布于河谷谷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10、准平原:流水及其他各种表层地质作用长期共同对陆地表面进行“削高填低”的改造,使广大地区内形成只存在零星分布的、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区变得比较平坦,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称为准平原。
11、夷平面:把准平原受后期构造抬升,再被侵蚀切割成不同高度的近似平齐的峰顶面称为夷平面。
12、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
(分: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13、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
14、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
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15、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是:①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了一套或多套沉积岩层;②地壳发生显著上升,原来的沉积环境变为陆上剥蚀环境,经长期的风化剥蚀后,地面上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剥蚀面上分布有古风化壳及铝土矿、褐铁矿等风化残积矿产;③地壳重新下降到水面以下接受沉积,形成新的上覆沉积岩层(其底部由于开始沉积的地形差异较大而常形成底砾岩),由于地壳基本上是整体上升和下降的,故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1。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2.地球圈层结构:一、外三圈:(1)大气圈<主要成分氮占78%、氧占21%、其他是二氧化碳、水汽、惰性气体、尘埃等占1%>、(2)水圈(3)生物圈二、内三圈:(1)地壳(2)地幔(3)地核3。
莫霍面或莫氏面: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一级不连续面;古登堡面:位于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一级不连续面.4.地壳(A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地壳(A'层),和花岗岩的成分相似,叫花岗质层,又称硅铝层;下层地壳(A''),和玄武岩的成分相似,叫玄武质层,又称硅镁层。
5。
地质作用: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6。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7。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8。
矿物的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即同质多像.9。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是利用条痕板(无釉瓷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的痕迹的颜色)10.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程度。
11.摩氏硬度计:[标准矿物名称/硬度级别] 滑石~1 石膏~2 方解石~3 萤石~4 磷灰石~5 正长石~6 石英~7 黄玉~8 刚玉~9 金刚石~1012。
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13.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相消长的。
14.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15.岩浆作用:把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16。
第三章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新构造运动内力引起的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作构造运动。
1、新构造运动的概念目前对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限认识不一致,主要有:第四纪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从新第三纪(新近纪)开始至现代的构造运动为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前半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只要是造成现代地形基本特点的构造运动都应叫新构造运动。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2•新构造运动的特点①新构造运动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②新构造运动有一套特定的研究方法,如地貌学、考古学、大地测量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遥测技术等相关概念:•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即新地质构造)。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位移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1、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新构造运动具有与老构造运动相同的表现形式,但也有自己特征的表现形式。
1.地质表现主要是新地层(新近系-第四系)发生的低角度的倾斜变形或宽缓的拱形变形。
新疆乌恰县境内阿图什组(N2) 的倾斜变形正断层,上盘相对作下降运动,下盘相对袍上升运动的沿倾向滑移的断层。
左图为一简单的正断层。
•2•地貌标志宣平画蝠同鬱诲(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
•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沿走滑断屋发有的地貌形态略閥(IK日木话惭层WI究会.1980)B.础JftlihC. fiMUKttiD.断E・小13 F.K@KKr G.地淅H・ WViMtttI. RIXtt J・断买冷K. J4Qi LIM山・tt: I倡劝打祁连山西端被阿尔金断裂截断的现象天山南部山前巴楚地区的走滑断层错断山脊的现象(卫星影像)(2)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
第一套《地质学基础》试题姓名 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一、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1.新构造运动2.风化壳3.莫霍面4.标准化石5.岩石圈6. 矿物7. 向斜8. 转换断层二、填空(1´×20共计20分)。
1、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
2、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3、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类岩石名称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
4、中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为。
5、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6、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类。
7、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B、KC、TD、Q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B、二叠纪C、三叠纪D、白垩纪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B、区域变质作用C、埋藏变质作用D、动力变质作用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__。
A、中生代B、晚古生代C、早古生代D、新生代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B、直立褶皱C、倾斜褶皱D、翻卷褶皱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1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B、构造窗C、逆掩断层D、冲断层7、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强______。
第四纪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貌学。
一、名词解释1洪流地貌洪积物2滑坡堆积物泥流堆积物。
崩塌:陡坡上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角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3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一般来讲时代较新的褶皱,往往形成顺构造地貌,即地貌形态与岩石的构造形态是一致的,如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副地貌,向斜成正地形,时代较老的褶皱,往往形成逆构造地貌,即地貌形态与岩石的构造形态是相反的,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4、干旱期:当高纬区冰期时,冰盖上空冷高压反气旋往中低纬度移动,降水带南移,季风萎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气候变干变冷,降水量相对减少的时期。
湿润期:当高纬区间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往极地方向收缩的同时,降水带北移,季风活动势力强,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降水量相对增加时期。
5滑坡:斜坡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滑坡要素:①滑坡体②滑动面与滑动带③滑坡床泥石流:是洪水夹带大量固体碎屑物质沿着陡峻的山间沟谷下泻而成的特殊洪流。
其中粘性泥石流是高粘度、高密度和高速运动的重力流6、正形态—高出周围地貌。
如阶地,垅,丘。
负形态—比周围地貌低。
如谷地,洼地,坑,穴。
7、现代地貌——指全新世(≤1万年)的地貌,和当地的气候一致。
古地貌——指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参与现代地形,和当时的古气候一致8、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剥蚀面:内、外营力相近条件下剥蚀削平的有限地面。
如山足剥蚀面、冻融剥蚀面。
(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侵蚀面:限于河流地质作用9、冰期-第四纪时期全球性的降温期,此期内发生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在大陆冰川作用区,大陆冰川从高纬向中纬扩大,引起生物群从极地向赤道迁移;在高山区,高山上部的山岳冰川向山下或向山外围扩大,生物群垂直分带向下迁移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性的增温期,地表大量的冰雪消融以致消失,大陆冰川消失或向高纬后退,高山区由山下向山上后退,但有大量的新生种产生。
《普通地质学》课程 试题库 名词解释1. 新构造运动2. 风化壳3. 莫霍面4. 标准化石5. 岩石圈6. 矿物7. 向斜8. 转换断层9. 角度不整合10. 整合接触11. 岩层走向12. 沉积相13. 岩石14. 晶质体15. 古登堡面16. 磨拉石建造17. 类质同象18. 同质多象19. 指相化石20. 背斜21. 沉积相22. 断层23. 倒转褶皱24. 地层倾向25. 气孔构造26. 地层层序律27. 逆断层28. 地堑29. 平移断层30. 海退层位31. 构造盆地32. 克拉克值(丰度)33. 片麻构造34. 正断层35. 地垒36. 地堑37. 海侵层位38.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39. 穹隆构造40. 地质作用41. 内力地质作用42. 外力地质作用43. 造岩矿物44. 岩浆作用45. 活火山46. 地温梯度47. 大气圈48. 水圈49. 生物圈50. 变质作用51. 沉积作用52. 火山作用53. 接触变质作用54. 区域变化作用55. 地震作用56. 生物层序律57. 地震58. 震源59. 震中60. 震源深度61. 震中距62. 震源距63. 等震线64. 海啸65. 地震震级(震级)66. 地震烈度(烈度)67. 构造地震68. 康拉德面69. 地壳70. 软流圈71. 岩石圈72. 褶皱73. 解理74. 断口75. 条痕76. 曲流河77. 侵蚀基准面78. 牛轭湖79. 冰劈作用80. 根劈作用81. 冰川82. 雪线83. 冰川擦痕84. 间冰期85. 泉86. 喀斯特地貌87. 钟乳石88. 构造湖89. 火山口湖90. 堰塞湖91. 滑坡92. 崩塌93. 泥石流94. 块体运动95. 陨石96. 人为地质作用97. 类地行星98. 类木行星99. 堆积阶地100. 基座阶地101. 侵蚀阶地102. 溯源侵蚀103. 河曲作用104. 海蚀作用105. 浊流作用106. 地质学107. 大地水准面108. 晶体109.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110. 沉积相111. 岩浆岩的产状112. 地层113. 地层层序114. 地层划分115. 产状116. 岩相对比定律117. 将今论古118. 岩石孔隙度119. 地质构造120. 断裂构造121. 地下水122. 毛细水123. 包气带水124. 上层滞水125. 潜水126. 承压水127. 含水层128. 透水性129. 成矿作用130. 矿床131. 矿石132. 矿产资源133. 外生矿床134. 节理135. 岩浆136. 风化作用137. 剥蚀作用138. 搬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