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
- 格式:ppt
- 大小:5.51 MB
- 文档页数:56
一、新构造运动
含义:发生在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
表现:火山、地震、断裂、温泉、地热异常等
任务:研究地壳的各种不同的新构造运动及其变形
(一)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1、新构造运动的方向与速度
从运动方向上看,新构造运动有垂直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
(1)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的幅度和速度比垂直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要大很多
(2)垂直运动
A垂直运动速度也是变化的,有时快,有时慢
B 垂直升降运动的方向、性质、及强度等在不同的地区是不一样的
C 具有明显的震荡和节奏性,因此在计算升降运动的速度时,往往分为似速度和真速度,真速度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用仪器测量的方法测量的运动速度的平均值,比较接近当地当时地壳运动的实际速度。
似速度是在一个较长的地质时期内,根据保存下来的新构造运动遗址所代表的综合幅度计算出来的速度。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稳定性评价地质构造武汉市区位于淮阳山字型前弧西翼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属淮阳山字型前弧西翼葛店-汉阳褶皱带。
区内大地构造跨及扬子准地台和秦岭褶皱系两个一级构造单元。
以襄(樊)-广(济)深大断层为界,中南部隶属扬子准地台的四级构造单元武汉台褶束,北部为秦岭褶皱系之四级构造单元新洲凹陷之南缘。
由于区内经历了大别、扬子、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次构造运动,使区内构造更趋复杂。
新洲凹陷是在古老结晶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生代沉积盆地;武汉台褶束由古生界及早三叠系组成的一系列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复式褶皱组成,并伴有与轴线平行或近于平行的走向断层及北西向、北东向、北北东或近南北向的断层。
以北东向长江为界,西侧汉口段属江汉——洞庭断陷东北边缘部,东侧武昌段属下扬子陷降带边缘部分。
地貌上,西侧汉口处于江汉——洞庭沉降区东北缘,东侧武昌段处于黄石——咸宁波状升降区。
中更新世末以来,武昌、汉阳广泛发育Ⅱ~Ⅲ级河湖阶地;汉口东西湖地区则沦为埋藏阶地。
1、褶皱区内地壳由于受燕山运动南北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致使古生代及中生代早中三迭世地层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紧密线状褶皱。
褶皱形态总的来讲呈两条带状,即市区南部的构造剥蚀丘陵区及东北部的青山镇一带,两组褶皱带在市区东部有渐趋重合之势。
褶皱形态以紧密线状为主,背斜较宽阔,一般隐伏于地下,构成谷地,向斜狭窄,构成丘陵主要骨架,轴面大多向南倒转。
背斜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向斜轴部由二迭系或三迭系地层组成。
其特点为轴线呈北西西或近东西向,并略向南凸出的弧形,西端有向北偏转之势。
工程地点场区构造纲要图据场区构造纲要图(图3.1-1),本工程场区位于蔡甸-太子湖向斜南翼。
2、断裂区内断层较为发育,但由于地表覆盖严重,出露不甚完整。
主要见有四组不同方向(北西西或近东西、北西、北北东、北东向)及不同性质(主要为逆断、正断层、平推断层)和不同规模的断层。
其中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北西向断层较为发育,为区内主干断层,次为北北东、北东向断层。
(完整版)⼗⼤地质构造运动详解⼗⼤地质构造运动详解⼀、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于中国北⽅始太古代末的⼀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闪岩相—⿇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粒岩—⽚⿇岩区最具有⼴泛性和⼀定代表性,属于⼀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平运动⾩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它使⾩平群及更⽼地层普遍发⽣变形和产⽣以⾓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度不整合确定的。
⼴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泉不整合、探马⽯不整合及⾦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吕梁及中条⼭等地发现不整合界⾯外,阴⼭、燕⼭、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古陆西缘康定群中⿇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西吕梁⼭的表现最典型,故⽽得名。
与此同时,⼭西五台⼭地区也有⽐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第三章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新构造运动内力引起的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作构造运动。
1、新构造运动的概念目前对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限认识不一致,主要有:第四纪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从新第三纪(新近纪)开始至现代的构造运动为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前半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只要是造成现代地形基本特点的构造运动都应叫新构造运动。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2•新构造运动的特点①新构造运动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②新构造运动有一套特定的研究方法,如地貌学、考古学、大地测量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遥测技术等相关概念:•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即新地质构造)。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位移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1、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新构造运动具有与老构造运动相同的表现形式,但也有自己特征的表现形式。
1.地质表现主要是新地层(新近系-第四系)发生的低角度的倾斜变形或宽缓的拱形变形。
新疆乌恰县境内阿图什组(N2) 的倾斜变形正断层,上盘相对作下降运动,下盘相对袍上升运动的沿倾向滑移的断层。
左图为一简单的正断层。
•2•地貌标志宣平画蝠同鬱诲(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
•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沿走滑断屋发有的地貌形态略閥(IK日木话惭层WI究会.1980)B.础JftlihC. fiMUKttiD.断E・小13 F.K@KKr G.地淅H・ WViMtttI. RIXtt J・断买冷K. J4Qi LIM山・tt: I倡劝打祁连山西端被阿尔金断裂截断的现象天山南部山前巴楚地区的走滑断层错断山脊的现象(卫星影像)(2)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2500-1800Ma)期间的,在此期间,在今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哇塞,新构造运动的特点那可真是有意思极了!首先呢,它具有普遍性,就像阳光洒满大地一样,在地球上好多地方都能发现它的踪迹。
比如说地震吧,那就是新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呀!你想想看,世界各地时不时都会有地震发生,这多普遍啊!
还有啊,它具有继承性呢!就好比一个家族的传统,一代代传下来。
像是一些山脉的形成,就是基于之前的地质构造,然后在新构造运动中继续发展变化。
这难道不神奇吗?
再者,它的间歇性也很突出呀!就跟我们跑步累了要歇歇一样。
新构造运动也不是一直在进行,而是一阵一阵的。
比如一些断层,可能沉寂了一段时间,然后又突然活动了。
这是不是挺让人惊叹的!
最后,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也不容忽视呢!就像人和人之间有不同的性格一样。
不同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
哎呀呀,这新构造运动可真是充满了奥秘呀,等待着我们去深入探索呢!。
第十三章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一、概念1、新构造运动: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2、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3、新构造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垂直运动:河谷中的多级阶地,岩溶地区的多层溶洞,山地的多级夷平面水平运动:水系的弯曲,山脊的错位,洪积扇的水平迁移4、活动构造:指晚更新世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类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和岩石圈块体。
5、现代构造活动:人类历史时期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构造运动。
二、新构造类型1、隆起构造:大面积整体抬升形成的隆起。
其特征为面积大、构造内部差异小、地形相对平坦、隆起边缘常伴有正断层。
2、坳陷构造:大面积下降运动形成的坳陷。
3、断裂构造:新构造运动产生的盆、岭相间的构造地貌地形。
4、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在新近纪和第四纪沉积盆地区,因受新构造运动的挤压作用,沿盆地边部产生的一些列挤压小褶皱和逆断层。
其中断层规模小、位移量不大;褶皱变形弱、较为宽缓。
5、活动断层:现在正在活动或距今100ka以来的断层。
三、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构造标志:新构造运动导致的构造变形主要有褶皱、断层、节理、岩层倾斜以及地层不整合。
2、地貌标志:(地貌的变形变位)水系的同步弯曲、山脊的错位、夷平面的变位、河流阶地、溶洞等。
3、沉积物标志:沉积物的分布、岩性、岩相及厚度4、地震标志:(活动构造的直接指示标志)多出现在全新世活动断裂带上。
5、火山标志:火山活动仅局限在地壳板块构造不稳定边缘的地质构造带上发生。
碰撞带、俯冲带、大陆裂谷、大洋中脊。
6、水文标志:泉水的线状分布、温泉分布、中国90%的温泉分布在隆起带上。
7、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标志:重力异常与磁异常、大地测量与地形形变四、中国新构造运动青藏地区:普兰运动、青藏运动A,青藏运动B(3.40~2.1);羌塘运动、青藏运动C(1.80~1.45);昆黄运动(1.10~0.60);共和运动(0.15~0.07);末次造貌运动(0.01~0.00)五、新构造运动研究方法:定量法(仪器法)(天文法、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地震、水文);地质学法(新构造形迹、第四纪沉积物沉积相和厚度、碎屑矿物);地貌学法(河流地貌、洪积扇、岩溶地貌、夷平面、海岸地貌);历史考古法;遥感解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