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过程主义之父乔治 哈格里夫斯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3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哈格里夫斯的景观设计研究作者:吴晗,张天颖,李彤彤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8期摘要:20 世纪70 年代后,景观专业开始向艺术和科学2 个方向发展,美国景观设计师乔治·哈格里夫斯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景观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典范,他对景观设计语言的应用及其开放多元共生的设计手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学习。
关键词:哈格里夫斯;艺术与生态;协同理念1 哈格里夫斯简介1.1 成长经历乔治·哈格里夫斯出生于1952 年,幼年时期不断游历,他曾经就读于南伊利诺斯大学;1977年哈格里夫斯从佐治亚大学环境设计学院毕业,取得风景园林学士学位;197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获风景园林硕士学位;毕业后为美国SWA 设计集团工作,2 年后被提升为主要设计师[2];1983年哈格里夫斯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开始了他在景观设计道路上的新尝试;1986年成为哈佛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的教授,并且在10年后成为风景园林系系主任。
1.2 代表作品至今哈格里夫斯的作品共获得国内外各种奖项达57次之多,其代表作主要有:(1 )1985年开始建造的烛台角文化公园。
(2)1986年加利福尼亚州纳帕山谷中匝普别墅。
(3)1988年建成的加州圣·何塞市广场公园。
(4)1988年开始建造的瓜达鲁普河公园。
(5)1989年加州圣·何塞市市中心的广场公园。
(6)1991年建成的拜斯比公园。
(7 )1991年开始辛辛纳提大学的景观设计和改造。
(8)2000年悉尼奥林匹克公园[3]。
2 哈格里夫斯的设计思想2.1 隐喻化的理念哈格里夫斯的设计理念中很大一部分是隐喻的理念,这种理念源于对自然的感悟及大地艺术和极简风格的影响,哈格里夫斯认为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进行的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隐喻,他以熟知的艺术流派加入自己的认知理解创造和阐释了一种新的景观环境[3]。
景观设计作业——大师作品分析美国风景园林大师乔治·哈格里夫斯的简介Georg Hargeaves,美国风景园林大师,哈格里夫斯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系主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哈格里夫斯有着近程式的自然观。
通过对史密森作品的学习而开创了一种开放式景观设计新语言,在这种语言中“各种元素诸如水,风和重力都可以进入并且中影响到景观,”展现出他对自然因素独到的感受。
烛台角文化公园“风之门”,麦斯比公园“大地之门”。
作品充满诗意。
哈格里夫斯的作品被誉为“诗意的景观”,他的作品总给人意象不到的感受,这与他独特的设计理念分不开的。
作品分析简介广场公园(Plaza Park)位于圣·何塞市市中心,占地3.5英亩(约1.4hm2)。
建于1986-1989年。
投资额190万美元。
这里既是人们日常休闲的场所,也是节日举行庆祝集会和演出活动的舞台,公园的周边为艺术博物馆、旅馆、会议中心和商务办公楼。
设计通过叠加的手法,将一个新公园覆盖在原来的老公园上。
设计保留了场地上所有成熟的树木,运用各种隐喻的手法,使用地域性的,具有文化历史内涵的语言,使这个公园以一种地域性的风格来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
圣·何塞市拥有300多年的历史,比美国的历史还要久远。
最早是由印第安人在此挖出了自流井,从而发展农业,最终形成了城市。
道路分析场地是一个狭长的长方形,不仅是一个大的交通岛,而且是周围艺术博物馆会议中心旅馆等一些重要建筑的环绕中心。
道路的布置看似随意,以斜交的直线道路系统为框架,实际上是周围主要建筑物的人流线路。
道路是沿着人们在公园两侧的公共建筑间穿越的路线来设置一条宽阔的园路构成公园东西方向的长轴,沿路边设置了许多维多利亚风格的灯柱和木质座椅,这些旧式的灯具和座椅隐喻着城市300年的历史。
哈格里夫斯设计了一条从端点开始就斜交的直线道路,从公园的一端延伸到公园的另一端,为了避免直线单调,在道路中部使用道路高差和铺装加以变化。
一个荒地改造的公园凭什么能每天吸引1000个家庭,如此火爆?坎伯兰公园(Cumberland Park)是由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过程主义之父——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主导设计的一个占地6.5acre(约26 000㎡)的城市公园。
该公园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坎伯兰河东岸谢尔比街大桥下,由荒地改造成的一个供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游玩的城市公园。
如何利用城市荒地空间进行改造?凭什么每天吸引上1000个家庭,成为经典?一、大师设计的灵感来源源于田纳西州的不同地质情况,这里的地理环境提供了所有所需要的东西,包括水、阳光、石头、滚草、树木、山脉和山谷。
设计师把这些元素全部集中到一个城市公共景观当中,通过有趣的教育,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对传统和风俗进行创新而成的游乐器械创造了一个游乐场,适合所有年龄人群。
在公园里,每个人都将体验到不同的东西,设计师鼓励人们自由参与并且有序的进行比赛、勘探、学习、探险等活动。
二、项目成功的四个关键词:弧线、空心、峡谷、露台与草坪1、项目关键词:弧线公园弧形的绿化带和道路设计,以及下沉式的中央戏水、游戏区犹如汤匙般圆润。
这种生态风格的设计给人以舒缓,自然,趣味,优雅之感。
2、项目关键词:空心中心区儿童游乐场的沙坑设计师在公园内设计了一些针对青少年的自然类、冒险类的游戏,搓板式的道路,弹跳床,戏水池等等。
3、项目关键词:峡谷颇受孩子欢迎的滑滑梯和适合6~8岁儿童的攀爬网在攀爬石墙中体验峡谷攀岩设计师在公园内专门设计了攀岩石墙,以供游客体验峡谷攀岩的感觉。
4、项目关键词:露台与草坪可以容纳1200人的露天剧场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公园的功能性的丰富,公园搭配了一个即插即用的1550平方英尺的硬木露台,和围绕露台可以容纳1200人的草坪,这样的户外圆形剧场必将成为突出景观。
设计师如此丰富的设计旨在为城市居民打造一个丰富的中央休闲公园,一家人可以在这里游玩、体验各种生活,足足的可以玩上一整天。
风景过程主义之父——美国风景园林大师乔治·哈格里夫斯摘要: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风景园林大师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eaves)在自然的物质性和人的内心世界深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使我们对风景的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所设计的、场所所特有的、充满诗意的风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互动性和隐喻,使我们惊醒并深收感动。
本文介绍了哈格里夫斯教授的杰出成就,并探讨了他的设计思想--源于自然之力和文化脉络,比如,自然但不貌似自然,环境剧场,开放式的构图和叙述性的比喻。
此外,本文还对哈格里夫斯教授的五个代表品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关键字:风景过程;隐喻1 引言当前,风景园林事业正在向艺术和科学两个方向深入发展,世界上许许多多的风景园林师都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美国风景园林大师乔治·哈格里夫斯教授无疑是拓展当代风景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当70、80年代,生态设计热潮席卷美国大地的时候,哈格里夫斯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理智、坚定地去开辟风景园林艺术的新天地,尽管这种探索在当时颇有风险,但是他义无反顾,他认为风景园林应该首先把艺术放在第一位,艺术是风景园林之灵魂。
从哈格里夫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悟到风景过程的神韵。
美国评论家约翰·伯得斯利(John Beardsley)称赞哈格里夫斯为“风景过程的诗人”。
美国风景园林大师、哈格里夫斯的老师彼得·沃克(Pele·Walker)认为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是其同代人中难得的表现模式可能性的人,(人们)可从他身上学会如何投身于设计实践中去。
“迄今为止,哈格里夫斯教授的作品共获得包括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大奖在内的国内外各种奖项达57次之多,其代表作包括烛台点文化公园、广场公园、拜斯比公园、哥德鲁普河公园、辛辛那提大学总体规划、葡萄牙的Parque do Tejo e Trancao公园、澳大利亚的悉尼奥运会公共区域景观设计等。
哈格里夫斯于1977年毕业于佐治亚大学环境设计学院,获得风景园林学士学位(BLA),197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获风景园林硕士学位(MLA),毕业后他在美国著名的SWA设计集团工作,由于表现出色,两年后即被委以主要设计师的重任。
1983年哈格里夫斯创立了自己的哈格里夫斯设计事务所,从而开始了风景园林艺术实践的新尝试,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从事风景园林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
1996年起他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系主任和以皮特·路易斯·哈伯克(Peter Louis Hombeck)命名的教授职务。
2 哈格里夫斯的设计哲学尽管哈格里夫斯的作品不多,但是其艺术的原创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还受到公众普遍的赞扬。
从哈格里夫斯教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大自然的动力性和神秘感,基地特有的人与大地、水、风等自然要素的互动,以及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参照。
凡是亲身游历过哈格里夫斯作品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现场心理体验,而这种感受仅凭相片和录像是难以表述清楚的。
实际上,哈格里夫斯创造的是一种全方位的、动态的景观构图。
欧洲传统园林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如画般”、封闭式的构图,强调视觉上的和谐与均衡。
而哈格里夫斯则认为对于当代风景园林设计来讲,开放式的构图更为重要。
1982年,他在夏威夷亲眼目睹了龙卷风所带给大地的一种“令人惊骇的美”。
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古典主义宁静的秩序、也不同于静态的如画般构图的景象。
由此他产生了要表达另外一种自然美的愿望,变化、分解、崩溃和无序成为他日后探索的主要方向。
美国著名大地雕塑艺术家史密生的外向型作品如“沥青的倾泻”等,曾对哈格里夫斯产生丁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史密生作品的研习,哈格里夫斯顿悟到时间、重力、侵蚀等自然的物质性与人的出现可以发生互动作用。
他认识到文化对自然系统会产生潜在的伤害,而生态学的方法又无视文化从而远离人们的生活。
因此,他致力于探索介于文化和生态两者之间的方法即以物质性为本(physieality),从基地的特定性(site-specific)去找寻风景过程的内涵,建立与人相关的框架,其结果是耐人寻味的和多样化的。
哈格里夫斯把这种方法比喻为“建立过程,而不控制终端产品”。
也就是说,他在基地建立一个舞台,让自然要素与人产生互动作用,哈格里夫斯称之为“环境剧场”。
烛台点文化公园的风门和迎潮水湾、费德勒斯绿色室外剧场(Fiddlers Green Amphitheater)让水、风、人成为场地的动态要素。
而德顿住宅花园(Dayton Garden)则让主人与现代雕塑和哈格里夫斯创造的花园形成相互对话交流的状态。
此外哈格里夫斯常常使用隐喻式的叙述方法来表现基地的特征和参照体系。
如哈列昆广场(Harlequin Plaza)以野餐巾的图案将办公楼环境戏剧化,路易斯威尔滨水公园(Louisville Waterfront Development)的三角形水湾则是对基地历史上船只停泊处的追忆,哥德鲁普河公园则以地形表达了水的动力性,烛台点文化公园的圜五群则隐喻了基地的历史。
3 实例分析3.1烛台点文化公园(Candlestick Point Cultural Park)沐浴海风,体验惊涛骇浪,这是烛台点文化公园给人的最深切的感受。
哈格里夫斯在这里导演了一曲风与水的交响乐。
该园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市的海湾,背靠烛台体育馆,占地18英亩(约7.3hm2),基地原为城市的碎石堆积场。
在基地的常年主导风向上,哈格里夫斯设置了数排弯曲的人工风障山,并在最里侧的风障山上开启了风门,作为公园的主入口。
同时,又将迎接海潮的两条人工水湾深入园中腹地。
“u”形园路的两个临水端点辟为观景台。
整个公园朴实天华,但又耐人寻味。
显然,这个公园的建成,为我们扩大了景观美学的范畴,提供了新的体验自然的方式。
3.2广场公园(Plaza Park)该园位于加州圣·何塞市市中心,占地3.5英亩(约1.4hm2)。
这里既是人们日常休闲的场所,也是节日举行庆祝集会和演出活动的舞台,公园的周边为艺术博物馆、旅馆、会议中心和商务办公楼。
在这个狭长的基地上,哈格里夫斯以斜交的直线道路系统为框架.以月牙形的坡地花境和1/4圆的动态旱地喷泉广场为中心。
呈方格网状排列的22个动态喷泉隐喻了圣·何塞市的气候、地质、文化和历史。
晨曦中飘渺的雾泉呼应于旧金山海湾的晨雾,随着时光的推移,雾泉转变成不断升高的喷泉。
象征着当年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挖掘的人工:水井;当夜幕降临之时,喷泉与地灯交相辉映,如同灿烂的星光,表达了硅谷地区由农业转向高科技产业的繁荣景象。
此外园中维多利亚式的庭园灯暗示了该城300年的历史。
园中的果园则又让人联想到这里曾纤址水果盛产地。
3.3拜斯比公园(Bvxbee Park)哈格里大斯非常关注废弃地的利用,在加州帕罗·奥托市(Palo Alto),他化腐朽为神奇,将一个占地30英亩(约12.14hm2)的垃圾填埋场变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滨水公园。
在覆土层很簿的垃圾山上,他小心翼翼地进行地形塑造,在山谷处开辟大地之门,在山坡处则用土丘群隐喻当年印第安人渔猎时就地填起的贝壳堆。
曲折于山上的自行车道由破碎的贝壳铺成。
观鸟台随山就势而筑,掩映于哈格里夫斯选择的野草丛中。
由高速公路的隔离墩形成的V形臂章序列,成为公园附近机场跑道的延伸。
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电线杆场,电线杆顶部形成的虚的斜平面与土山上起伏的实的曲面形成了很强烈的场所感。
这里长明的沼气火焰时刻提醒人们基地的历史,从而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
总之,这是一个值得人们用心去体验的休闲公园。
3.4哥德鲁普河公园(Guadalupe River Park)该园是沿穿越圣·何塞市市中心长达4.8km的哥德鲁普河改建的。
由于常遭受洪水侵袭,美国工兵原准备沿该河修建一条防洪堤,但圣·何塞市政府则希望通过整治这个河道,来带动河道两岸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并在此建设一个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活动空间,于是由哈格里夫斯教授为首的一个集风景园林,水利市政、结构、地质专家等组成的设计小组,提出了一个全方位的滨河公园修建方案,将防洪功能与公园功能完美地给合起来。
该公园系统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泄洪道,上层则为滨河散步道和野生动物保护地,并连接着其周围的新的市政建筑、住宅和商业开发区。
同时还保留了一点早期的自然状态的河堤。
该设计最为引入注目的是河岸波浪状起伏的地形,不仅暗示了水的活力和流动性,而且还有利于在泄洪时,减慢水流的速度。
3.52000年悉尼奥运会公共区域设计(Sydney Olympics Project)位于和姆布什海湾(Homebush)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公共区域的总体概念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由哈格里夫斯设计事务所承担的。
该区域不仅是奥运会期间人们交流的主要场所,而且也是悉尼市在新千年新的中心。
此外哈格里夫斯教授在这里还成功地设计了奥林匹克广场,这是一个欢迎来自界各地的游人、运动员和观众的场所,也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交流广场,它占地9.5hm2,可以同时容纳30万人。
该广场地面微微倾斜以便将其周围的纪念性建筑纳入到场所中来,由历史渊源和场所特定网格所组成的铺地图案、以红色和赭石色体现了澳洲大地景观的色彩特性广场边缘的一系列大型灯架,强化了广场的特征。
此外,由成行树木组成的绿色手指“将城市中心与其周边的公园相联系。
在这里令人注目的水景有两处,一个是位于广场高处的“无花果林喷泉”,3m高彩虹般的喷泉将历史和现实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另一处则是在广场低处的红树林湿地的“北部水景湿地”喷泉,这个大型的12m高的弧形喷泉群,再现了水的动力之美.蔚为壮观,令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