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貌
- 格式:ppt
- 大小:688.50 KB
- 文档页数:36
4.6 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 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喀斯特地区。
它的特点是地表上几乎没有地表水流,地下水通过地下溶洞和地下河流动,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钙碱矿物质反应,生成了溶解性很强的碳酸钙。
随着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岩石中的碳酸钙逐渐被溶解,形成了大量的溶洞和地下河道。
而这些溶洞和地下河道的形成,又加速了地下水的流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岩溶系统。
在喀斯特地区,岩溶地貌呈现出独特的景观特点。
首先是溶洞,这是岩溶地貌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
溶洞内常常有丰富多样的钟乳石、石笋等石灰岩溶蚀产物,宛如一个幻境。
其次是地下河道,这些地下河道常常宽阔而深远,水流湍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还有一些地下河道的出口形成了天坑,形状各异,如同一个个巨大的漏斗,令人叹为观止。
岩溶地貌还有一些其他的景观特点,如岩溶塌陷、岩溶峰林等。
岩溶塌陷是由于地下溶洞的坍塌而形成的。
当地下溶洞被长时间的水侵蚀后,地表上的岩层会发生塌陷,形成一个个突出的凹陷区域。
而岩溶峰林则是由于地表的岩石在长时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了奇特的山峰和岩柱。
岩溶地貌的形成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景观,也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岩溶地区的地下河道可以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提供给周边地区的居民使用。
同时,岩溶地貌也为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提供了研究的对象,揭示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地质构造的变迁。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它的形成过程既神奇又复杂,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探索的乐趣。
希望大家能够亲自去体验一下岩溶地貌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岩溶地貌形成与发展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在地表上形成的地貌类型。
它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石膏岩、大理石等岩石中,因为这些岩石具有易溶解的特性。
岩溶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丰富的坑洞、洞穴而闻名,通常包括塔、峰、溶洞、溶岩、溶谷等地形。
**1.溶蚀阶段**:这是岩溶地貌形成的最初阶段。
溶蚀是指水通过渗透和流动进入岩石中,溶解其中的可溶性矿物质,导致岩石表面的溶洞、溶岩和表面的凸起地形。
当水蚀溶解掉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时,岩石会变得更加薄弱,从而容易被水冲刷和侵蚀。
**2.沉积阶段**:在溶蚀阶段之后,溶蚀产物会随着水流沉积下来。
这些溶蚀产物包括碳酸盐、石灰石和其他岩石碎屑。
这些沉积物会在溶蚀区域周围沉积,形成溶洞、溶岩和岩溶地貌的特征。
**3.重构阶段**:在沉积阶段之后,岩石会通过压力和地壳运动进行重构。
这可能会导致地震和地壳变动,从而改变地形。
在岩溶地貌中,重构可以导致平台、断裂、变形和其他地形特征的形成。
岩溶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岩石的特性、气候和水文系统等。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因素:**1.岩石的特性**:岩石的溶解度是影响岩溶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石灰岩、石膏岩和大理石等岩石由于其高含量的可溶性矿物质,往往比其他岩石更容易溶解和形成地表的溶洞、溶岩。
此外,岩石的断裂和节理也会影响溶蚀作用的发生和发展。
**2.气候**:气候因素对于岩溶地貌的形成非常重要。
多雨的气候有利于岩石表面的溶解和溶洞的形成。
有更多降雨的地区往往会有更多的岩溶地貌。
此外,降雨的季节性变化也会影响地表水文系统的变化,从而影响岩溶地貌的形成。
**3.水文系统**:水文系统的变化对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流的流速和流量会直接影响溶蚀作用的强度和速度。
此外,水流还可以通过溶解和冲刷岩石表面,进一步改变地表的地貌特征。
总体来说,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通过了解这些过程和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岩溶地貌判定标准岩溶地貌是指由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盐岩等)在地质过程中溶解、侵蚀和崩塌而形成的地形、地貌。
由于地下水溶解作用的作用,岩溶地貌常常具有洞穴、溶洞、地下河、地下水道、喀斯特盆地等特征。
岩溶地貌是地理学和地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岩溶地貌的判定标准如下:1.岩层类型:岩溶地貌通常由石灰岩、石膏岩、盐岩等可溶性岩石组成。
这些岩石易受化学侵蚀作用,并形成特殊的地形。
2.地表形态:岩溶地貌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地表上出现洞穴、溶洞、风化坑、峡谷、塌陷等特殊形态。
例如,喀斯特地貌中的喀斯特塌陷、喀斯特地貌中的山峰、风化洞等特殊地形是岩溶地貌的标志。
3.裂隙和缝隙: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裂隙和缝隙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裂隙和缝隙通常是地下水的通道,地下水可以通过溶解岩石来创造地下洞穴和地下水道。
4.风化和侵蚀作用:岩溶地貌通常是由地下水的溶解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地下水中的溶解了许多溶质,如钙、镁等离子,通过溶解力来侵蚀岩层,形成喀斯特地貌。
5.地下水系统:岩溶地貌中通常有复杂的地下水系统,如地下河流、地下水道和喀斯特盆地等。
这些地下水系统是岩溶地貌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6.沉积物和溶蚀物质:岩溶地貌的形成通常伴随着大量的沉积和溶蚀作用。
沉积物可以是钙化的沉积物、钢化的沉积物、碳酸盐沉积物等。
溶蚀物质可以是溶化岩层、岩石片段、溶解了的岩石矿物等。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的判定标准主要包括岩层类型、地表形态、裂隙和缝隙、风化和侵蚀作用、地下水系统以及沉积物和溶蚀物质等因素。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确定一处地点是否为岩溶地貌,进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4.6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大理石、石膏等溶解性岩石地区。
以下是对岩溶地貌的详细介绍:1. 定义: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水在溶解性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等形成的地表地貌。
在岩溶地貌中,水通过溶解岩石表面的溶解孔洞和裂隙,进而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2. 特征:岩溶地貌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溶蚀地貌: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在水的作用下溶解,形成溶洞、溶壑、溶谷等地貌。
这些地貌特征通常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如钟乳石、石笋等。
- 塌陷地貌:溶洞或溶壑的天花板或地面因为溶蚀而发生崩塌,形成塌陷洞、塌陷丘等地貌。
- 地下河谷:地下溶洞中的水流形成地下河谷,有时会形成地下河流。
- 岩溶塌陷:溶蚀作用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进而引发地表地面塌陷。
3. 主要地貌类型:- 溶洞: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
溶洞内部通常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溶蚀物形成的景观。
- 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中最典型的类型,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如石峰、石林、溶洞群、地下河等。
- 溶谷: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溶蚀沟谷。
- 塌陷地貌:由于溶洞或溶壑地表或地下部分的崩塌而形成的地表塌陷地貌。
- 岩溶小丘: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圆顶状小丘,通常由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组成。
4. 分布: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石灰岩地区较为常见。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发育非常广泛,如贵州黔南地区的黔南喀斯特地貌、广西的桂林喀斯特地貌等。
岩溶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地质学家的关注。
同时,岩溶地貌也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域,对地下水的储存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岩溶名词解释1. 岩溶的定义岩溶,指的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地貌类型,也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景观。
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表现为岩石的溶解、溶蚀、沉积和侵蚀等过程。
岩溶地貌世界广泛分布,我国南方地区尤为常见。
2. 岩溶地貌的形成岩溶地貌的形成与地壳的构造背景、气候和水文等多种因素相关。
以下是岩溶地貌形成的基本过程:(1) 岩溶原岩岩溶地貌的形成始于具有溶解性的岩石,称为岩溶原岩。
常见的岩溶原岩有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等。
它们主要由碳酸盐矿物质组成,容易溶解。
(2) 溶蚀作用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与岩溶原岩接触时,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会产生碳酸,从而使岩石溶解。
这个过程被称为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会使岩石表面出现溶洞、溶壑等地貌。
(3) 沉积作用溶蚀作用溶解岩石后,溶液会通过地下水或地表水的流动而运移。
当溶液流经岩石较低处或溶蚀速度减慢时,会发生沉积作用,形成千奇百怪的沉积体。
(4) 侵蚀作用溶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在长时间的侵蚀作用下,会逐渐被侵蚀、磨蚀和形态改造。
侵蚀作用会形成地下河流、喀斯特塌陷、裂谷等地貌。
3. 岩溶地貌的特征岩溶地貌具有以下特征:(1) 洞穴洞穴是岩溶地貌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
洞穴通常呈现多层次、曲折的空间结构,内部常常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等。
(2) 地下河地下河是在岩溶地质体内流动的河流,形成于溶蚀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共同影响下。
地下河的水流量较大,是一种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3) 喀斯特塌陷喀斯特塌陷是岩溶地貌中一种特殊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溶蚀作用导致地下段溶洞崩塌而形成的。
喀斯特塌陷会形成大面积的沉陷,形成特殊的地表坑洞。
(4) 溶洞湖溶洞湖是在溶洞内形成的湖泊,常常由于岩溶地质体的水文条件、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而形成。
溶洞湖水质清澈,生态环境独特。
4. 岩溶地貌的分类岩溶地貌按形成过程和地表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常见的岩溶地貌分类:(1)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的主要类型之一,又称石灰岩地貌。
岩溶地貌知识点总结一、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1. 岩石溶蚀:岩溶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含有碳酸盐(如石灰岩)的岩石在地下水体的侵蚀作用下溶解形成的。
地下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和水形成的碳酸水溶液,能够溶解碳酸盐类岩石,使其逐渐溶解形成溶洞、地下河等地貌。
2. 溶蚀剥蚀:地下水侵蚀岩石时,会将部分岩石溶解并带走,形成新的地表地貌,如溶洞、天坑、喀斯特峰林等。
同时,溶洞内的岩石也会因为重力、水流等作用而剥蚀、崩塌,形成新的地表地貌。
3. 沉积沉穿:岩溶地貌的形成不仅仅是溶蚀作用,沉积和沉穿也是重要的地表地貌形成因素。
地下洞穴中的流水会沉积出石笋、石柱等地貌形态,而地下河也会在地面下方形成新的河流地貌。
4. 气象侵蚀:气象因素如风、雨、雪等也会对岩溶地貌进行侵蚀作用,形成地表地貌形态,如风化致密的砂岩、风化碳酸盐岩等。
以上是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通过地下水体的溶蚀作用、剥蚀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气象因素的侵蚀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地表形态。
二、岩溶地貌的地质构造1. 石灰岩地貌:石灰岩是岩溶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岩石,由于其易溶性,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表地貌形态,如溶洞、石笋、石柱等。
同时,石灰岩也容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等问题,对人类活动有一定影响。
2. 盐岩地貌:盐岩是另一种易溶的岩石,在地下水的侵蚀下形成了盐穴、盐洞等地貌形态,丰富了岩溶地貌的地质构造。
3. 石膏岩地貌:石膏岩是又一种常见的易溶岩石,在地下水体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石膏坑洞、石膏瀑布等地表地貌形态。
以上是岩溶地貌中常见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构造,这些岩石在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
三、岩溶地貌的特征1. 地表地貌形态:岩溶地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如溶洞、石笋、石柱、喀斯特地貌等,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
2. 地下地貌形态:岩溶地貌不仅有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还有复杂的地下地貌形态,如地下溶洞、地下河、地下盐穴等。
3. 生物多样性:岩溶地貌的地表和地下环境形态多样,适宜各种生物生长,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第四章岩溶地貌一、喀斯特简介◆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即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冲蚀、堆积,以及重力崩塌的总称。
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为辅。
或: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的过程◆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Karst )。
二、喀斯特发育的条件1、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分与岩石结构。
◆三大类可溶岩:①卤盐类如钾盐、石盐;②硫酸盐类如硬石膏、石膏、芒硝等;③碳酸盐类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溶解度:卤盐>硫酸盐>碳酸盐;◆在碳酸盐岩类中,CaCO3的含量越高,其他杂质含量越低,其溶解度就越大。
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泥灰岩;◆岩石的结构与溶解度有密切关系。
对于结晶的岩石,晶粒越小,溶解度也越大。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对岩石的溶蚀速度和地下岩溶的发育有着重大影响。
透水性不良的岩石,溶蚀作用只限于岩石表面,很难深入岩石内部;透水性好的岩石,地表和地下溶蚀都很强,地貌发育也好。
◆透水性强弱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大小和多少。
一般石灰岩的原生孔隙度都很小<3%,透水性较弱;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受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各种裂隙所控制。
◆总之,岩石构造越破碎、岩石纯度越高、岩层越厚,则透水性就越好;3、水的溶蚀力◆水的溶蚀力取决于水的化学成分、温度、气压等方面因素。
◆水中酸的含量越高,溶蚀力也越强;酸的来源主要由大气中的CO2溶入水中而成。
◆温度越高,溶蚀力越强;虽然水中CO2的含量与温度成反比,但水的化学反应速度与温度成正比。
◆气压越高,溶蚀力越强;水中CO2的含量与气压成正比。
◆气候越湿热,水的溶蚀力就越强,喀斯特发育就越快。
4、水的流动性◆经常流动的水体,能大大提高水的溶蚀力。
◆流水经常与空气保持接触,能不断地补充因溶蚀岩石所消耗的CO2,使水体不易达到饱和。
简述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
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其特点是形状奇特、多姿多彩、变幻莫测。
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包括:
1.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的代表类型,主要由碳酸盐岩在化
学溶蚀和物理侵蚀作用下形成。
其特点是石灰岩地表上布满了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的洞穴、峰丘、潭池、峡谷等地貌形态。
2.石漠化地貌:石漠化地貌是由于人类开垦、过度放牧等活动导致的土地
退化现象,表现为土地被石头或裸露的岩石所覆盖,地表无法生长植被,
形成裸露的石质地貌。
3.风蚀地貌:风蚀地貌是由风力作用下的物理侵蚀和化学风化而形成的地
貌,如沙丘、沙漠、风蚀石林等。
4.溶洞地貌:溶洞地貌是岩溶地貌中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主要由化学侵
蚀和物理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洞穴、地下河等。
5.石灰岩峰林地貌:石灰岩峰林地貌是由于石灰岩在长期的化学溶蚀和物
理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山地地貌。
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地形复杂,山峰一
般呈圆锥形或钟乳状,山间的沟壑纵横交错。
6.岩溶峡谷地貌:岩溶峡谷地貌是由于岩层受到不同程度的溶蚀作用而形
成的地貌,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地形多变,山峰、峡谷、瀑布等地貌形
态错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