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貌的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4.6 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 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溶蚀洼地峰林,密斯跃。
石钟乳喀斯特地貌示意图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视野拓展: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1)溶蚀作用:CO₂+HO₂+CaCO₃=Ca(HCO₃)₂(2)沉积作用:Ca(HCO₃)₂=CaCO₃↓+HO₂+CO₂↑2.分类:(1)喀斯特溶蚀地貌:① 溶沟: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②石芽: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③ 峰林: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 米,远望如林。
④ 孤峰: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广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
⑤ 溶斗(喀斯特漏斗):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
也有的地方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⑥ 地下溶洞:富含CO₂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2)喀斯特沉积地貌:① 钙华: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₃)₂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₂大量逸出,导致CaCO₂沉积,形成钙华。
常见的有钙华坝、钙华湖等。
② 石钟乳、石笋、石柱:在溶洞内,富含Ca(HCO₃)₂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₂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₃在洞、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
a .石钟乳:由洞顶向下发育。
b .石笋:由洞底向上发育。
c.石柱: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
温馨提示: 地下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则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对可溶性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形成石芽和溶沟。
地质学知识:岩溶山区的地貌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岩溶山区是指由溶蚀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在这种地区,地下水流动通过石灰岩层,形成了许多溶洞、峡谷、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河等特殊的地貌景观。
岩溶山区的地貌特点1.溶洞和峡谷溶洞和峡谷是岩溶山区最为著名的地貌景观之一。
石灰岩层的裂隙和孔隙通常被地下水侵蚀而成为洞穴。
在这些溶洞中,许多都有美丽的石钟乳和石笋,以及一些石灰岩形态,如石幔和石柱等等。
相对于溶洞,峡谷是在地表形成的溶洞的痕迹。
在峡谷内,水流会在石灰岩层的地下流通。
由于岩石的不均匀溶解以及多年的侵蚀作用,峡谷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景致,如峡谷水帘和瀑布,以及其他令人惊叹的天然景观。
2.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类型,由于大气碳酸与地表水的作用,使石灰石扩大,形成了特殊的地形地貌。
这些地貌通常由于石灰岩的溶解和风化而形成各种形式,包括山脉和岩石壁。
此外,还存在着地下河流、断崖以及坑洞等等。
3.地下河流地下河流是岩溶山区的另一种特殊地貌。
这些河流平均在地下20至30米深处,虽然非常深,但是由于石灰岩最终会从地表下移走和溶解,因此这些河流是久而久之形成的。
地下河流在一些地方仍在不断增长,因为它们随着时间和离岸而成长。
岩溶山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旅游业岩溶山区的美丽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在深入了解岩溶山区的同时,游客还可以探秘溶洞,欣赏峡谷,扬帆探索地下河流,体验冒险业,享受各种户外活动和旅游体验,从而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市政设施建设岩溶山区对于城市和政府来说可能带来一定的挑战,如建造大坝、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会干扰原有的岩溶地貌。
因此,政府和市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行动,以确保当地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矿业和水资源矿业和水资源是岩溶山区的重要资源。
石灰岩是一种广泛用于建筑工业和道路建设的材料,同时还可用于制作水泥。
矿物含量高的地下水可能会用来制作饮用水和灌溉水,但对于矿物含量较高的水资源,需要注意相关的水质安全问题。
岩溶地貌判定标准岩溶地貌是指由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盐岩等)在地质过程中溶解、侵蚀和崩塌而形成的地形、地貌。
由于地下水溶解作用的作用,岩溶地貌常常具有洞穴、溶洞、地下河、地下水道、喀斯特盆地等特征。
岩溶地貌是地理学和地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岩溶地貌的判定标准如下:1.岩层类型:岩溶地貌通常由石灰岩、石膏岩、盐岩等可溶性岩石组成。
这些岩石易受化学侵蚀作用,并形成特殊的地形。
2.地表形态:岩溶地貌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地表上出现洞穴、溶洞、风化坑、峡谷、塌陷等特殊形态。
例如,喀斯特地貌中的喀斯特塌陷、喀斯特地貌中的山峰、风化洞等特殊地形是岩溶地貌的标志。
3.裂隙和缝隙: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裂隙和缝隙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裂隙和缝隙通常是地下水的通道,地下水可以通过溶解岩石来创造地下洞穴和地下水道。
4.风化和侵蚀作用:岩溶地貌通常是由地下水的溶解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地下水中的溶解了许多溶质,如钙、镁等离子,通过溶解力来侵蚀岩层,形成喀斯特地貌。
5.地下水系统:岩溶地貌中通常有复杂的地下水系统,如地下河流、地下水道和喀斯特盆地等。
这些地下水系统是岩溶地貌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6.沉积物和溶蚀物质:岩溶地貌的形成通常伴随着大量的沉积和溶蚀作用。
沉积物可以是钙化的沉积物、钢化的沉积物、碳酸盐沉积物等。
溶蚀物质可以是溶化岩层、岩石片段、溶解了的岩石矿物等。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的判定标准主要包括岩层类型、地表形态、裂隙和缝隙、风化和侵蚀作用、地下水系统以及沉积物和溶蚀物质等因素。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确定一处地点是否为岩溶地貌,进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大理石、石膏等溶解性岩石地区。
以下是对岩溶地貌的详细介绍:1. 定义: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水在溶解性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等形成的地表地貌。
在岩溶地貌中,水通过溶解岩石表面的溶解孔洞和裂隙,进而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2. 特征:岩溶地貌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溶蚀地貌: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在水的作用下溶解,形成溶洞、溶壑、溶谷等地貌。
这些地貌特征通常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如钟乳石、石笋等。
- 塌陷地貌:溶洞或溶壑的天花板或地面因为溶蚀而发生崩塌,形成塌陷洞、塌陷丘等地貌。
- 地下河谷:地下溶洞中的水流形成地下河谷,有时会形成地下河流。
- 岩溶塌陷:溶蚀作用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进而引发地表地面塌陷。
3. 主要地貌类型:- 溶洞: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
溶洞内部通常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溶蚀物形成的景观。
- 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中最典型的类型,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如石峰、石林、溶洞群、地下河等。
- 溶谷: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溶蚀沟谷。
- 塌陷地貌:由于溶洞或溶壑地表或地下部分的崩塌而形成的地表塌陷地貌。
- 岩溶小丘: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圆顶状小丘,通常由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组成。
4. 分布: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石灰岩地区较为常见。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发育非常广泛,如贵州黔南地区的黔南喀斯特地貌、广西的桂林喀斯特地貌等。
岩溶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地质学家的关注。
同时,岩溶地貌也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域,对地下水的储存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岩溶名词解释1. 岩溶的定义岩溶,指的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地貌类型,也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景观。
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表现为岩石的溶解、溶蚀、沉积和侵蚀等过程。
岩溶地貌世界广泛分布,我国南方地区尤为常见。
2. 岩溶地貌的形成岩溶地貌的形成与地壳的构造背景、气候和水文等多种因素相关。
以下是岩溶地貌形成的基本过程:(1) 岩溶原岩岩溶地貌的形成始于具有溶解性的岩石,称为岩溶原岩。
常见的岩溶原岩有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等。
它们主要由碳酸盐矿物质组成,容易溶解。
(2) 溶蚀作用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与岩溶原岩接触时,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会产生碳酸,从而使岩石溶解。
这个过程被称为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会使岩石表面出现溶洞、溶壑等地貌。
(3) 沉积作用溶蚀作用溶解岩石后,溶液会通过地下水或地表水的流动而运移。
当溶液流经岩石较低处或溶蚀速度减慢时,会发生沉积作用,形成千奇百怪的沉积体。
(4) 侵蚀作用溶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在长时间的侵蚀作用下,会逐渐被侵蚀、磨蚀和形态改造。
侵蚀作用会形成地下河流、喀斯特塌陷、裂谷等地貌。
3. 岩溶地貌的特征岩溶地貌具有以下特征:(1) 洞穴洞穴是岩溶地貌的典型特征之一,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
洞穴通常呈现多层次、曲折的空间结构,内部常常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等。
(2) 地下河地下河是在岩溶地质体内流动的河流,形成于溶蚀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共同影响下。
地下河的水流量较大,是一种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3) 喀斯特塌陷喀斯特塌陷是岩溶地貌中一种特殊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溶蚀作用导致地下段溶洞崩塌而形成的。
喀斯特塌陷会形成大面积的沉陷,形成特殊的地表坑洞。
(4) 溶洞湖溶洞湖是在溶洞内形成的湖泊,常常由于岩溶地质体的水文条件、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而形成。
溶洞湖水质清澈,生态环境独特。
4. 岩溶地貌的分类岩溶地貌按形成过程和地表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常见的岩溶地貌分类:(1)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的主要类型之一,又称石灰岩地貌。
岩溶分类及形态一、岩溶的分类岩溶是指地表或地下水经过长期侵蚀作用,溶蚀地质体而形成的地貌类型。
根据岩溶地貌发育的地质体和溶蚀程度不同,岩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岩溶台地岩溶台地是由于地表岩层中有溶蚀性差异,导致不同程度的地表溶蚀而形成的。
岩溶台地通常呈现出平坦开阔的地貌,常见的有喀斯特高原、喀斯特丘陵等。
2. 喀斯特洼地喀斯特洼地是指由于地下溶蚀作用使地表岩层塌陷而形成的洼地地貌。
喀斯特洼地往往呈圆形或椭圆形,底部多为平坦,周围被喀斯特峰丘环绕。
3. 喀斯特峰丘喀斯特峰丘是由于地表溶蚀作用使地表岩层上凸而形成的峰丘地貌。
喀斯特峰丘一般呈圆锥状或椭圆锥状,山体陡峭,顶部较为平坦。
4. 岩溶峡谷岩溶峡谷是由于地表溶蚀作用使地表岩层形成的深切峡谷地貌。
岩溶峡谷通常呈狭长形,峭壁陡峭,河流纵横交错。
5. 喀斯特地下河喀斯特地下河是指由于地下溶蚀作用使地下岩层形成的地下河流。
喀斯特地下河通常呈现出河道清晰、河水湍急等特点,有时会形成地下河穴。
二、岩溶的形态岩溶地貌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溶洞溶洞是岩溶地貌中最为典型的地下空洞形态。
溶洞的形成是由于地表或地下水通过溶蚀作用侵蚀岩石而形成的。
溶洞内部通常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石钟乳石、石笋等溶蚀沉积物。
2. 溶壑溶壑是岩溶地貌中的一种地表沟谷形态,是由于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
溶壑通常呈V字形,两侧陡峭,底部平坦,河流纵横交错。
3. 岩溶塔岩溶塔是指地表岩层在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孤立石柱状地貌。
岩溶塔的形成是由于地表溶蚀作用使岩石中的溶质逐渐溶解而形成的。
4. 石钟乳石石钟乳石是岩溶地貌中的一种溶蚀沉积物,通常呈钟乳状或石柱状。
石钟乳石的形成是由于地下水中的溶质在洞穴内沉积而形成的。
5. 溶蚀平台溶蚀平台是岩溶地貌中的一种地表平坦地貌,是由于地表溶蚀作用导致的。
溶蚀平台通常位于山地或高原上,地表平坦,常见的有喀斯特高原、喀斯特丘陵等。
总结:岩溶是地表或地下水长期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根据地质体和溶蚀程度的不同,岩溶可以分为岩溶台地、喀斯特洼地、喀斯特峰丘、岩溶峡谷和喀斯特地下河等几类。
岩溶地貌知识点总结一、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1. 岩石溶蚀:岩溶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含有碳酸盐(如石灰岩)的岩石在地下水体的侵蚀作用下溶解形成的。
地下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和水形成的碳酸水溶液,能够溶解碳酸盐类岩石,使其逐渐溶解形成溶洞、地下河等地貌。
2. 溶蚀剥蚀:地下水侵蚀岩石时,会将部分岩石溶解并带走,形成新的地表地貌,如溶洞、天坑、喀斯特峰林等。
同时,溶洞内的岩石也会因为重力、水流等作用而剥蚀、崩塌,形成新的地表地貌。
3. 沉积沉穿:岩溶地貌的形成不仅仅是溶蚀作用,沉积和沉穿也是重要的地表地貌形成因素。
地下洞穴中的流水会沉积出石笋、石柱等地貌形态,而地下河也会在地面下方形成新的河流地貌。
4. 气象侵蚀:气象因素如风、雨、雪等也会对岩溶地貌进行侵蚀作用,形成地表地貌形态,如风化致密的砂岩、风化碳酸盐岩等。
以上是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通过地下水体的溶蚀作用、剥蚀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气象因素的侵蚀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地表形态。
二、岩溶地貌的地质构造1. 石灰岩地貌:石灰岩是岩溶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岩石,由于其易溶性,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表地貌形态,如溶洞、石笋、石柱等。
同时,石灰岩也容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等问题,对人类活动有一定影响。
2. 盐岩地貌:盐岩是另一种易溶的岩石,在地下水的侵蚀下形成了盐穴、盐洞等地貌形态,丰富了岩溶地貌的地质构造。
3. 石膏岩地貌:石膏岩是又一种常见的易溶岩石,在地下水体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石膏坑洞、石膏瀑布等地表地貌形态。
以上是岩溶地貌中常见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构造,这些岩石在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
三、岩溶地貌的特征1. 地表地貌形态:岩溶地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如溶洞、石笋、石柱、喀斯特地貌等,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
2. 地下地貌形态:岩溶地貌不仅有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还有复杂的地下地貌形态,如地下溶洞、地下河、地下盐穴等。
3. 生物多样性:岩溶地貌的地表和地下环境形态多样,适宜各种生物生长,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岩溶地貌名称岩溶地貌现象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地貌类型。
岩溶地貌是由矿物质酸性风化造成的,它包括了高山峡谷群、悬崖湖泊系统、大的石笋和石墙,以及斜坡和洼地等地形。
它的发育是由强烈的风化作用、水文作用、冲刷作用和地质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湿润的气候中,矿物质的酸性气候会在岩石表面形成细小的空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空洞慢慢扩大,最终形成了特殊的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存在于世界各地,最为典型的类型是中国的西南山地和南方的洞庭湖地区,其中的岩溶地貌有着独特的特征。
在这些地区,经常会有高山峡谷群的形成,这些峡谷的高度和宽度大都受到千万年来地质活动和冰川作用的重大影响。
随着峡谷系统的发育,悬崖湖泊系统也不断形成,其中往往有着深洞、小岛等奇特的景观,增加了岩溶地貌的美感。
另外,岩溶地貌中也会有大的石笋和石墙,这些石笋和石墙都是由风化和溶蚀作用形成的,有时会有缅甸石柱状的景观出现,使得岩溶地貌更加美丽引人入胜。
从它的组成结构上来看,岩溶地貌由三部分构成:地形、水文活动和地质活动。
首先,岩溶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到地形特征的影响,像崖壁、斜坡、山谷和洼地等,都是岩溶地貌形成的重要条件。
其次,水文活动也是岩溶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只有当水体在地表中流动以及水深度的变化和水的类型的变化都合适的情况下,才能促使矿物质的风化作用,从而形成岩溶地貌。
最后,地质活动也就是说地壳的运动,它能够加速岩溶地貌的形成,因为运动的时候会发生一定的强烈冲击,加速矿物质的酸性风化作用,因此可以大大加快岩溶地貌的形成。
岩溶地貌构成了多种独特而又优美的地貌景观,它拥有高山峡谷群、悬崖湖泊系统、大的石笋和石墙、斜坡和洼地等特色形态,这些形态使得岩溶地貌具有无限的魅力,它们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休闲景点,也成为科学家研究地球构造、气候变化和古今变迁的珍贵实验场所。
总之,岩溶地貌的出现是由强烈的风化作用、水文作用、冲刷作用和地质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构成了如此独特而优美的景观,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时的最佳去处。
岩溶地貌的分类地表岩溶地貌在地表岩溶作用过程中,可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地貌,主要地貌形态有:1、石芽与溶沟地表水沿可溶蚀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与侵蚀,形成纵横交错的凹槽称为溶沟,凹槽之间残存的突起岩石称为石芽。
溶沟与石芽的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3m,是地表岩溶化初期阶段的产物,也见于其他岩溶形态表面。
地表大片石芽溶沟丛生称溶蚀原野。
2、石林与岩溶漏斗石林是由密集林立的锥柱状、锥状、塔状岩体组成的地貌景观。
期间多为溶蚀裂隙,隙窄而直,坡壁上部有平行的溶沟,以云南的路南石林最为典型。
一般认为它是土壤水沿质纯厚层缓褶皱石灰岩表面及节理裂隙溶蚀产生的,是由石芽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岩溶漏斗是呈碟状或倒锥状的封闭洼地。
直径一般在几米到百米,深几米到十几米,常成群出现,是岩溶区的特征性形态之一。
石林与漏斗大致形成于同一个岩溶发展阶段。
3、峰林、峰丛与溶蚀洼地峰林是成群分布的山体基部分离的石灰岩山蜂群,峰体相对高差100—200米,坡度很陡,一般在45度以上。
峰林的分布常与地质构造有关。
我国广西的桂林、阳朔,贵州的安顺、独山、邱北等地均发育有典型的峰林地貌。
峰丛是一种山峰基部相连的峰林,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形的马鞍地形。
与峰林的主要区别是峰丛山峰间基部相连的高度比例大于上部分开部分,而峰林则相反。
峰丛之间常发育溶蚀洼地、漏斗及落水洞。
峰丛主要分布在广西西部及西北部与云贵高原的边缘部分。
溶蚀洼地是与峰丛、峰林同时期形成的一种负地貌类型。
平面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长轴多沿构造线而发育。
溶蚀洼地与漏斗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规模较大,底部较平坦,其内可发育溶蚀漏斗,并覆盖有溶蚀残余物,可以耕种;后者多为不规则的圆形,底部平坦面积小。
溶蚀洼地常与峰丛共生,构成峰丛-洼地组合形态,在我国的广西西北部和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常可见到。
4、孤峰与溶蚀平原孤峰(也称残丘)是兀立在溶蚀平原或盆地上的孤立灰岩山峰。
孤峰进一步遭受溶蚀、侵蚀,当其相对高度更小,仅有十数米时,被称为石丘。
简述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
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其特点是形状奇特、多姿多彩、变幻莫测。
常见的岩溶地貌类型包括:
1.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的代表类型,主要由碳酸盐岩在化
学溶蚀和物理侵蚀作用下形成。
其特点是石灰岩地表上布满了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的洞穴、峰丘、潭池、峡谷等地貌形态。
2.石漠化地貌:石漠化地貌是由于人类开垦、过度放牧等活动导致的土地
退化现象,表现为土地被石头或裸露的岩石所覆盖,地表无法生长植被,
形成裸露的石质地貌。
3.风蚀地貌:风蚀地貌是由风力作用下的物理侵蚀和化学风化而形成的地
貌,如沙丘、沙漠、风蚀石林等。
4.溶洞地貌:溶洞地貌是岩溶地貌中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主要由化学侵
蚀和物理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洞穴、地下河等。
5.石灰岩峰林地貌:石灰岩峰林地貌是由于石灰岩在长期的化学溶蚀和物
理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山地地貌。
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地形复杂,山峰一
般呈圆锥形或钟乳状,山间的沟壑纵横交错。
6.岩溶峡谷地貌:岩溶峡谷地貌是由于岩层受到不同程度的溶蚀作用而形
成的地貌,其特点是地势陡峭、地形多变,山峰、峡谷、瀑布等地貌形
态错落有致。
岩溶地貌的分类
地表岩溶地貌
在地表岩溶作用过程中,可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地貌,主要地貌形态有:
1、石芽与溶沟地表水沿可溶蚀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与侵蚀,形成纵横交错的凹槽称为溶沟,凹槽之间残存的突起岩石称为石芽。
溶沟与石芽的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
3m,是地表岩溶化初期阶段的产物,也见于其他岩溶形态表面。
地表大片石芽溶沟丛生称溶蚀原野。
2、石林与岩溶漏斗
石林是由密集林立的锥柱状、锥状、塔状岩体组成的地貌景观。
期间多为溶蚀裂隙,隙窄而直,坡壁上部有平行的溶沟,以云南的路南石林最为典型。
一般认为它是土壤水沿质纯厚层缓褶皱石灰岩表面及节理裂隙溶蚀产生的,是由石芽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岩溶漏斗是呈碟状或倒锥状的封闭洼地。
直径一般在几米到百米,深几米到十几米,常成群出现,是岩溶区的特征性形态之一。
石林与漏斗大致形成于同一个岩溶发展阶段。
3、峰林、峰丛与溶蚀洼地
峰林是成群分布的山体基部分离的石灰岩山蜂群,峰体相对高差100—200米,坡度很陡,一般在45度以上。
峰林的分布常与地质构造有关。
我国广西的桂林、阳朔,贵州的安顺、独山、邱北等地均发育有典型的峰林地貌。
峰丛是一种山峰基部相连的峰林,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形的马鞍地形。
与峰林的主要区别是峰丛山峰间基部相连的高度比例大于上部分开部分,而峰林则相反。
峰丛之间常发育溶蚀洼地、漏斗及落水洞。
峰丛主要分布在广西西部及西北部与云贵高原的边缘部分。
溶蚀洼地是与峰丛、峰林同时期形成的一种负地貌类型。
平面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长轴多沿构造线而发育。
溶蚀洼地与漏斗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规模较大,底部较平坦,其内可发育溶蚀漏斗,并覆盖有溶蚀残余物,可以耕种;后者多为不规则的圆形,底部平坦面积小。
溶蚀洼地常与峰丛共生,构成峰丛-洼地组合形态,在我国的广西西北部和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常可见到。
4、孤峰与溶蚀平原
孤峰(也称残丘)是兀立在溶蚀平原或盆地上的孤立灰岩山峰。
孤峰进一步遭受溶蚀、侵蚀,当其相对高度更小,仅有十数米时,被称为石丘。
溶蚀平原(也称坡立谷)是指比溶蚀洼地更为宽广的地面平坦的溶蚀地形。
底部平坦,覆盖着溶蚀残余的红土,有的地方还覆盖着冲积层,局部散布着炎热能够孤峰和石丘。
我国广西的黎塘、贵县等地区的溶蚀平原最为典型。
5、盲谷、断头河与干谷在岩溶区,有的河流突然终止于石灰岩壁,有时又会从岩壁的另一侧流出。
前方没有出口的河流称为盲谷;而由岩壁下流出或由地下河补给的地表河流。
则称为断头河。
地表河因水流转入地下,所遗留的高于地下水位的干涸河道称为干谷。
断续的地表河、盲谷、湖沼和干谷组成岩溶区地表特有的水系。
6、落水洞与竖井落水洞是消泄地表水的近于垂直的或倾斜的洞穴,常作为连通地表水与地下河的通道,是流水沿垂直裂隙进行溶蚀、侵蚀作用并伴有塌陷而形成。
落水洞进一步发展,崩塌作用加剧,就可形成一种垂向深井,称之为竖井。
竖井也可由洞穴顶板塌陷而成。
有时竖井可以看到暗河的水面。
地下岩溶地貌
地下岩溶地貌主要是溶洞河和地下河。
1、溶洞溶洞是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地下岩洞的通称。
它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的各种构造面(层面、节理面或断裂面)特别是沿各种构造面交叉的地方,逐渐溶蚀、崩塌和侵蚀而开拓出来的洞穴。
形成初期,岩溶作用以溶蚀为主,随着空洞的扩大、地下水的运动加快,侵蚀和崩塌也随之加强,洞穴迅速扩大。
从而形成高大的地下溶洞。
溶洞内常发育化学堆积地貌、重力堆积地貌,如石笋、石钟乳、石柱、石旗、石幔、石盾等。
2、地下河、伏流与地下湖
地下河又称暗河,是具有河流主要特性的位于岩溶区地下水的有水通道。
它是由地下溶洞、地下湖、溶隙河连接它们的廊道系统组成。
伏流为地表河流经过地下的潜伏段。
与地下河的主要区别在于伏流有明显的进出口,且进口水量为出口水量的主要来源,而地下河则无明显的进口。
地下湖是指天然洞穴中具有开阔自由水面的比较平静的地下水体。
往往和地下河相连通,或在地下河的基础上,局部扩大而成,起着储存和调节地下水的作用,如云南的六朗洞、广西都安拉通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