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导学案(黑利平)
- 格式:doc
- 大小:818.50 KB
- 文档页数:5
18、颐和园预习指导:想有一个出色的表现吗?那就从预习开始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我能认识1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掩映、画舫”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通过朗读、探究、交流等学习,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审美爱美情趣。
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审美爱美情趣。
增强民族自豪感。
难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知识储备】搜集资料,了解颐和园预习导航:用心去做,我们将会遨游在那片知识的海洋,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去了长城,感受了长城的气魄雄伟、高大坚固。
今天老师想去游赏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颐和园。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但是缺少一名导游。
老师想在你们中间挑选一位。
谁想试试?想要当导游,首先要熟悉这里景物的特点,设计好线路。
而且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思考的头脑,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一张善于诉说的嘴巴。
你会是一名成功的导游吗?二,出示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掩映、画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4,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审美爱美情趣。
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复习生字词语。
1,易错字“颐、殿、雕、柱”,注意“眺、舫”的读音,区分形近字“栽—载—裁”,“堤—提”,2,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掩映、画舫”等词语。
四,正确朗读课文。
能做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五,理清课文思路。
1,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人、事、景、物)2,本文开头、结尾主要讲什么?有什么关系?3,剩下的自然段围绕什么来写?4,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圈出游览过程的动词。
《颐和园》导学案知识与能力: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写作顺序,抓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
教学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教师适当引导。
教学模式:“控制自学”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自主预习模块】一、激发情感,导入新。
出示一些颐和园的景色图片,学生观察感受它的魅力。
揭示题。
二、发导学案。
8《颐和园》外自主预习导学案学生姓名:班级:四年一班小组:时间:XX116外自主预习要求:参考学习资料,利用工具书,独自完成,记录发现问题。
外自主预习提纲:预习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熟读文,达到正确流利。
初步了解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3、记录发现的问题。
预习内容:第一遍读文,标出自然段,圈画本词语,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
(1)读一读90页认读的生字,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他们,并组一个词。
(2)写一写90页方格里的生字,想一想他们是什么结构?【温馨提示:在预习本中写三字两词。
】(3)找一找本的多音字,记录在预习本中。
3第二遍读文,理解词语。
【温馨提示:利用工具书、查阅相关参考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4第三遍读文,想一想文写了颐和园的那些景物?【温馨提示:可以找文中的重点词语总结。
】默读文,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
【温馨提示:可以写在预习本上,也可以在书上做标记。
】知识链接: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全园总面积三百公顷,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园内有古建筑三千余间,面积约七万平方米。
园内建筑结构皆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建筑形式多模拟江南名胜古迹,创建了众多绚丽恢弘的廊、桥、亭、榭、殿、宇、楼台。
《颐和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颐和园、长廊、画舫、远眺、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我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课前准备颐和园学案、课件四、导学过程(一)播放图片,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图片,请学生欣赏并谈感受。
教师简介颐和园。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颐”字。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完成学案基础达标。
1、学生自主完成学案基础达标的1、2、3题。
2、出示正确答案,同桌批改。
集体纠正错误较多的地方。
3、同桌展示读第一题的词语,提出不懂的词语。
预设:画舫、横槛、琉璃瓦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4、四人大组展示读课文。
学生评议。
(三)设问导读1、初读了解师: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呢?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完成学案初读了解的部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出示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又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游览的,路线非常清晰,让我们读一读,感受一下。
男女生分开读。
2、再读感悟师:我们就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去欣赏颐和园,请同学们按照学案再读感悟第一题的提示认真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想长廊有什么特点?(1)出示温馨提示,指导学法。
1、先画出描写长廊的句子,好好读一读,想想长廊有什么特点,在空白处写一写。
2、你可以抓住关键词语仔细体会这个景物的特点。
18、颐和园(第二课时)
【自研课导学】
晨读课目标(30分钟)1、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15课。
2、自由朗读第18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测:组内检测第18课的生字、词语及文章的朗读。
预习课目标(20分钟)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资料准备:颐和园的资料。
学习目标(1分钟)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展示,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并能受到美的熏陶。
【展示课导学】
二、按原文填空并回答问题。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掩映着黄的绿的()和()。
正前面,()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玉。
()、( )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和城里的()。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分别看到了哪些景物?
1、“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间接说明。
2、用“黄”、“绿”、“朱红”等颜色形容山上的景物,使人感到。
3、“隐隐约约”指,说明看到的景物在。
《颐和园》第二课时导学案教学目标1、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颐和园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大、美)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颐和园的?重点游览了哪些景点呢?你是从课文的那些语句看出来的?今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颐和园,继续领略她的美吧!二、设问导学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这个特点?2、学生汇报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它的长。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板书:长)作者在描写长廊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写它的长呢?(列数字)作者还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呢?(板书:美)(1)长廊的颜色美:(“”)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像一条长龙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廊周围的风景美:(“”)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作者在描写长廊时,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板书:由内到外)教师小结:作者描写长廊时,抓住它的特点来进行描写。
而且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观察和描写。
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方法。
三、合作学习1、作者还去了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和昆明湖游览,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第三、四、五自然段,完成以下表格。
地点看到的景物特点观察顺序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1)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填写表格,师巡视指导。
四年级颐和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颐、耸、阁”等生字,会写“殿、廊、柱”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知识链接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 15 公里,占地约 290 公顷(29 平方千米),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2、查阅资料,了解颐和园的相关知识。
3、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颐和园的?游览了哪些景点?五、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1)出示生字词: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佛香阁、姿态不一(2)指名读,正音。
(3)理解词语: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颐和园的?游览了哪些景点?(1)交流汇报: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的,依次游览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画出体现游览顺序的句子。
(二)精读课文,感受美景1、学习“长廊”部分(1)自由读第 2 自然段,思考:长廊有什么特点?(2)交流汇报:长廊长、美。
(3)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长廊的长?(“一眼望不到头”“700 多米长”“273 间”)(4)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长廊的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凤县河口镇中心小学
高效课堂—行动工具
18、《颐和园》导学案
班级:组名:姓名:使用时间:
年级四(2 )学科语文教师黑利平课
型
预习课
课
时
1
课题18、《颐和园》授课时间2012.11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风景美。
3、完成导读单、落实结构化预习。
重点
难点
结构化预习的落实与检测
知识链接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是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
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1764年建成,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6年(光绪十二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
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教学流程
导案学案
步骤时
间
(问题导读单:)
一、预习提示:按“六字诀”预习课文。
(一)读:用朗读法把课文读2—3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
段落序号,划出不懂得词句,想一想哪些字、词需要注意。
(二)读;用默读法,边读边思考,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三)读:快速浏览课文,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并说一说理
由.
(四)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想想作者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
(五)读:仔细研读课文,划一划你喜欢的词或句子,想一想好在哪里,
并把你的理解或感悟写在旁边。
情境导
入确目标40 分钟
自
主
结
构
化
预
习
小5
凤县河口镇中心小学
高效课堂— 行动工具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18、《颐和园》导学案
班级: 组名 : 姓名: 使用时间: 年级
四(2) 学科 语文 教师 黑利平 课型 展示课 课时 2 课题
18、《颐和园》 授课时间 2012.11 教学
目标
1、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重点
难点
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体会写作方法。
知识
链接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
这样,读
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
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帐。
教 学 流 程
导 案 学 案
步骤 时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认真思考下列问题,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并汇报展示。
问题一: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 长廊→( )→( )
明确
目标
分配
任务 2 分 钟
学生评价: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