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入战略进攻

转入战略进攻

转入战略进攻
转入战略进攻

蒋介石的“双矛攻势”陕甘宁解放区

山东解放区

中共中央

转战陕北

孟良崮

战役

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进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

首歌唱道:

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

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txt机会就像秃子头上一根毛,你抓住就抓住了,抓不住就没了。我和你说了10分钟的话,但却没有和你产生任何争论。那么,我们之间一定有个人变得虚伪无比!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相遇是缘,相知是份,相爱是约定,相守才是真爱。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 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是战略的两个基本类型。进攻战略,是主要以进攻行动达成战略目的的战略。它主要解决进攻性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全局指导问题,如确定战略进攻的对象、目的和方针,造成有利于发动战争的形势,选择战争发起的时机,以及实施进攻性战略行动的基本方式、方法和战略指挥、协同、保障原则等。在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战争中,进攻战略通常为统治集团征服、奴役、掠夺或控制其他国家、民族的侵略扩张政策服务;在国家、民族内部的战争中,则通常服务于夺取或控制政权、统一或分割领土等不同的政治目的。如拿破仑进行的侵略战争,沙皇俄国的南下扩张战争,希特勒发动的“闪击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等,他们采取的都是进攻战略。防御战略,是主要以防御行动达成战略目的或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通常是国家或国家集团、政治集团、民族为反对侵略和压迫,维护己方根本利益而用于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策略和方法。有时交战双方势均力敌,互相之间也可能都采取防御战略,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防御战略不仅用于指导防御性战争的实施,而且也用于指导平时的军事力量建设,做好战争准备,遏制战争,维护和平。防御战略分为积极防御战略和消极防御战略。中国共产党根据历次革命战争的特点,在进行革命战争中,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和战略进攻,制定和执行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提出和贯彻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二、三、四次“围剿”,发展和壮大了红军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执行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将侵华日军驱逐出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了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战略方针,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中国“左”倾机会主义者否定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推行消极防御战略,给革命带来严重挫折,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毛泽东战略观,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于战略的概念、本质、规律等方面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战略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理论的基础和战略实践的指南。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保卫国防的斗争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汲取古今中外战略理论的精华,深入考察战略的概念、本质和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战略的一系列理论和观点,形成了科学的战略观。毛泽东战略观的主要内容有,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法;战略贯彻“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本质和目的;战略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总路线;战略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地理环境等因素紧密联系;战略是战略指导者主观能动性的反映;中国军事战略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革命战争中,在强敌进攻面前,必须实行积极防御战略,反对消极防御战略;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针,建设现代化的强大的国防,遏制侵略,制止战争,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维护领土主权完整,为防御外敌人侵,要有战略设防思想,建设坚固的国防工程体系和强大的国防部署与巩固的战略后方,以人民战争打赢反侵略战争。 国家战略,是指导国家各个领域的总方略。它是筹划和综合运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和精神力量,保卫国家安全,振兴国家,以达到国家目标的科学和艺术。其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兴亡。国家战略的概念源于大战略。英国于1929年首先提出大战略的概念,后来,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也先后使用这一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军队条令、军语中把大战略改为国家战略,其定义是:“在平时和战时使用武装力量的同时,发展和使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日本先后实行“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的国家战略。有些国家不使用国家战略概念。中国的国家战略主要体现在党和国家的总路线、总纲领、总方针之中。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二)

名词解释 过度时期总路线: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因此,中共中央在 1952 年底开始酝酿并与 1953 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一五计划是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制定的。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工业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了使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就要尽一切努力首先使重工业有较大、较快的发展。 3.《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 1947 年 7 月至 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并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按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乡村农会、贫农团及其委员会为土改的合法执行机关。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4.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1949 年春,三大战役均告胜利结束,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经被消灭,离蒋介石政权的灭亡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已经为时不远了。毛泽东在 1949 年的新年献辞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1949 年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会议还通过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决议。 七届二中全会在全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条件下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和革命胜利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作了重要准备,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会上通过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决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简答题(5小题,共30分) 1 、简述举行重庆谈判的历史原因。 答:首先是国民党方面:蒋介石作出和平姿态。因为:第一,当时国际国内舆论给蒋介石一定的压力;第二,蒋尚未完成打内战的全部准备工作,因此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故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其次是共产党方面:若不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则正中蒋介石的圈套,即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将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若与之谈判,则可以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还可以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因此,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并决定派代表赴渝谈判。 2 、简述“双十协定”签订的意义。

企业的强势进攻策略

打造企业的强势进攻策略 在企业具备优势时一定要毫不犹豫地发起强势进攻,因为商业战争是没有停息的战争,很多失败往往是因为贻误了战机,进攻有很多种方式,千万不要被竞争者引入死亡之地。 适用条件 适用于企业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价格等某一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时,可以以此为支持点向对手发动进攻。 操作方式 比如说你的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即成本优势,那你就打价格战;如果你的功能有优势,那你就想办法向对手发起进攻进行功能战;如果你的产品质量有优势,那你就和他做实验进行质量战。 操作要点 在宣传策略上应坚持“一点突出、多点支持”的原则,这也是用的非常多的一种策略,尤其是当行业混战的时候(一般是由大企业挑起来的),大企业靠某一种手段来洗牌的时候该策略用的非常多。这样的产品属于进攻性产品,但是你要找到你自己的弱点,也就是要防止致命的不足。 应用案例 以前的火腿肠行业的领导者是春都,它主要占据中高端市场,低端市场比较少。当时的挑战者是双汇,双汇是一个以加工生肉为主的企业,肉的成本比较低,火腿肠是它的产品之一,而春都主要是火腿肠。 其它的品牌对春都没有威胁,因为它们处于低端市场,消费者并不认可。这时双汇发起进攻,采取的措施是降肉含量而且降价,很快就占据了春都的一部分市场。原先的火腿肠肉含量大约百分之六七十,后来他们降到了百分之三四十。 与此同时,很多竞争品牌见势也在降低肉含量从而降低价格。 春都的市场受到了威胁,于是也降低肉含量,把全线的产品都降低肉含量,成本降低,市场份额上升,看似成功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春都大呼上当,原来城市里的高端客户,发现春都一吃都是面糊,就放弃了春都,他们转而发现另一种火腿肠肉含量很高,双汇王中王,肉含量高价格也高。 原来双汇打价格战的仅仅是一部分产品,而且限量投放,此时整个市场肉含量高的火腿肠就只有双汇了,这样它就轻易的把高端市场占领了,春都从此大幅度滑坡,股市下降,矛盾重重。因为它在商战中被双汇误导了,全线降价的结果是把自己的优势、自己的高端市场给让出来了。原因在于进攻时没有找准对方的软肋,没能制定出精准的竞争策略。 双汇就是这样,一直到现在都是一个成功者,当时就在于采用了成功的强势进攻策略,而它的对手,看似用了价格竞争的策略,但是用的不到位,被双汇给误导了。 有一句话说:“商道即诡道,就看谁的招比别人高”,因为市场是有限的,就看谁能夺过来,这就需要企业着眼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倾力打造自己的优势,迅猛推进强势进攻的策略。

《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

《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7页到121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环境如此艰苦,而毛泽东和党中央却一直留在了陕北,意义何在? 毛泽东、周恩来等不顾个人安危,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指挥全国战场,充分体现了伟人的风范,不仅极大的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也是我军能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全国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370万人,战略机动能力大为减弱,战斗力下降;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增加到195万人,机动作战兵力已超过国民党军。解放区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后方更加巩固;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的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形成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政府已陷于全民包围之中。 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毅然作出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决策,规定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针对敌我双方战略态势,决定将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指向既是国民党军的要害又是其薄弱环节的中原地区,并确定了“三军配合、两翼钳制”的战略部署:以刘邓大军实行中央突破,以跃进方式挺进大别山,建立根据地;以陈谢大军直出豫陕鄂边界地区,在豫西、陕南建立根据地;以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边区,扩大原有根据地。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互为犄角,紧密配合,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间开辟新的中原解放区。另以西北野战军攻打榆林,调动进攻陕北的敌军北上;以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在胶东作战,继续把进攻山东的敌军东引,以策应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行动。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开始? 1、中共中央 转战陕北 ①中共中央为什么主动撤离延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主要领导人: 、 率中共中央陕北,指挥全国战场。 ③结果:西北野战军在 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对 解放 区的重点进攻。 ④意义:极大地鼓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良崮战役 时间:________年 指挥者: 、 结果:将国民党整编 师在 地区全部歼灭,粉碎了敌人 对 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5、千里跃进大别山 时间:________年____月;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率 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于8月底胜利到达___________。 意义:揭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党史自测题二专答案

第二专题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是:。 A.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 B.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湘赣起义 C.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2.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是:。 A.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陈毅 B.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叶剑英 C.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开始。 A.领导中国革命战争 B.创建人民军队 C.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 4.著名的“三湾改编”的时间和地点是。 A.1927年9月19日江西泰和县三湾镇 B.1927年9月29日江西永新县三湾镇 C.1927年10月19日江西永丰县三湾镇 5.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把革命力量从城市转向敌人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农村,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结合起来,对于保存和发展革命阵地,坚持和发展革命武装斗争有着重大的意义,因而成为。 A.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标志 B.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起点 C.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落脚点 6.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A.朱德陈毅 B.朱德王尔琢C.朱德毛泽东 7.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和地点是。 A.1929年11月中旬福建上杭县古田 B.1929年12月下旬福建上杭县古田 C.1929年10月上旬福建上杭县古田 8.古田会议决议案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担负起这三位一体的任务。 A.打仗、分田和做群众工作 B.打仗、扩红和做群众工作 C.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 9.古田会议决议是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它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着手,保持的问题。 A.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B.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建设 C.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 10.1931年9月,联成一片。至此,拥有21个县、250万人口,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A.井冈山和赣南根据地 B.赣南和闽西根据地 C.闽西和于都根据地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论刘邓挺进大别山是否有必要性备课素材 北师大版 精品

论刘邓挺进大别山是否有必要性 应该说已经到了战略反攻的时候。在根据地作战,虽然有人民的后勤支持,但是破坏、打烂的是根据地的经济,敌我吃的是根据地的粮食。战略反攻,破坏、打烂的是蒋统区的经济,敌我吃的是蒋统区的粮食。 根据回忆,当时已经到了根据地经济山穷水尽的地步,战略反攻已经不可避免。当然,怎么战略反攻更好,我不是军事家不好说。 刘邓大军其实是突围,否则的话部队很有可能遭受更大损失。8月下旬,解放军进入大别山。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民主政权,站稳了脚跟。一把锋利的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腹之处。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统一解放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国民党经过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已经没有力量对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双方处于了战略相持阶段,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通过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也是为了打破对我中央苏区的封锁,于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就是命令刘邓率部南渡黄河以大别山为目标,创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象刀一样将敌人的封锁线一分为二,并有力的牵制住敌人的主力部队,进而为全面反攻创造更加有利的形式。所以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战略的需求,势在必行,不过损失一定很大,风险也很大。当时毛泽东对这次行动做了三种估计,一是刘邓大军全部被歼,残余部队留在原地开展游记战争。二是损失巨大,但能到达大别山区,在局部创立根据地,也可牵制住敌人一部分兵力。三是达到作战目标,成功创立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并将敌人主力完全牵制。从结果来看,应属于第三种,所以此战略正确。 国民党在军事上屡吃败仗,国共双方武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蒋介石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多万,降为370万,其中正规军由200万降为150万。整个战场上能机动的兵力只有40个旅左右,即除南线的顾祝同系统、胡宗南系统尚有兵力可以作战役进攻外,南线的程潜系统,北线的孙连仲、阎锡山、傅作义和东北系统,大体均取守势。在后方担任守备的只剩25个旅,而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等13个省的广大地区。而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奋战,力量获得迅速发展,总兵力已达到了195万,其中包括正规军100万以上,正规军的兵力已经接近国民党正规军的兵力,而且,这些兵力,可以全部用于机动作战。解放军士气高涨,斗志昂扬,无后顾之忧。 由于国民党部队的大部分主力被吸引并牵制在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及时抓住战机,发展有利形势,果断地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把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毛泽东早已考虑成熟:战略进攻大别山区。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3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那里崇山峻岭,绵延不绝,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解放军容易立足生根。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沙,瞰制中原。毛泽东提出,进军大别山应采取跃进的方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 5月8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的电报,命令刘邓所部争取在6月1日前休整完毕,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鲁豫区与豫皖苏区之敌进击,第二步向中原大别山进击;陈粟部准备于6月10日以后配合刘邓大军大举出击。 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6个纵队共13个旅,计13万人,从临濮集至张秋镇150余公里的地区,强渡黄河。蒋军河防战线,全线崩溃。7月1月,刘邓大军已深入蒋军防区50公里以上,负责河防的国民党整编55师、68师,在刘邓大军强大火力袭击之下,不顾违反蒋记国防部的严令,虚晃三枪回头便跑,不及逃跑者悉数被歼。55师师长曹福林及残部被围于郓城孤城中;敌181旅旅长米文和则于深夜仓皇放弃鄄城向菏泽逃去。解放军一部进驻鄄城后,乘胜长驱直入,进到菏泽城郊。

b8晋江首峰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学习难点: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是引导战争和战役取得胜利的关键。 【知识框架】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一)背景:国民党全面进攻失败,转为重点进攻 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 2、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 (二)概括周恩来转战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 3、彭德怀等指挥西北野战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 点进攻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一)时间:1947年 (二)指挥者:陈毅、粟裕 (三)结果:解放军各路部队,仅用三天时间,全歼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 (一)时间:1947年6-8月 (二)指挥者:刘伯承、邓小平 (三)过程:突破黄河天险进行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 (四)影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设问导读】 粉碎

过一个月连续作战,歼灭大量敌人后,迈开大步南下,开 【巩固训练】 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那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插上一刀指的是…………………………………………………………………………………()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 D.辽沈战役 2.解放战争时期,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A、转战陕北 B、渡江战役胜利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三大战役开始 3、以挺进大别山为先声,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是因为解放军从此()A.从北方插入南方 B.渡黄河逼近长江 C.由分散作战转为集团作战 D.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 4.图表明()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A.解放战争正式爆发B.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C.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D.渡江战役全面展开 5.下图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合影,此相片拍摄于() A.北伐战争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胜利后D.解放战争胜利后 二、辨析题 1、抗日战争时期的百团大战中,人民解放军战士张勇消灭了大量的日伪军。 错误:。 理由:;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2课 转入战略进攻冀教版习题精选八十五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2课转入战 略进攻冀教版习题精选八十五 第1题【单选题】 “邓小平同志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民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为了怀念邓小平同志,某校举办了“邓小平事迹图片展”活动。下列图片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王红同学在作文《我的爷爷》中写到:“爷爷出生于1915年,①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②16岁参加了工农红军.③抗战时期参加了淮海战役.④解放战争后期,随人民解放据渡江作战,解放南京。”作文中关于“我的爷爷”经历的描述可能真实发生的是( ) A、①②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动了( )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09年4月21日,《扬子晚报》刊载了周克玉上将60年前的一首诗:“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狮显神威……”材料描写的是哪次战役的场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革命战争,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 ①抗日战争②解放战争③北伐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下列哪支队伍先后参加过其中的两大战役( ) A、东北解放军 B、华北解放军 C、中原解放军 D、华东解放军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在一幅军事地图前,一些解放军将领正在研究作战方案。从图中可以看到徐州、碾庄、双堆集等地。这预示着哪场战役即将开始( ) A、辽沈战役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同步练习1(北师大版八上)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基础巩固题 1.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发生于 ( ) A.1945年 B.1946年 C.1947年 D.1948年 2.年月底,刘邓大军胜利进入,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3.下图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图”,请填出: (1)西北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重要战役的名称: A. B. C. D. (2)1947年3月,中共中央主动撤离的地点是: E. 4.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中央领导人是 ( ) A.毛泽东、周恩来 B.周恩来、朱德 C.毛泽东、朱德

D.刘伯承、邓小平 5.解放战争时期,在陕北与敌人周旋的人民解放军是 ( ) A.中原野战军 B.晋冀鲁豫野战军 C.东北野战军 D.西北野战军 6.下列示意图反映的是 ( ) A.徐州会战 B.解放军挺进中原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的地区是 ( ) A.东北解放区和中原解放区 B.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C.西北解放区和华东解放区 D.华北解放区和华中解放区 8.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不包括下列哪路大军 ( ) A.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人民解放军 B.彭德怀、贺龙指挥的人民解放军 C.陈赓、谢富治指挥的人民解放军 D.陈毅、粟裕指挥的人民解放军 9.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是在 ( ) A.山东 B.河南 C.山西 D.河北 10.解放军能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正确的战略战术 B.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 C.国民党指挥失误 D.美国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 11.1947年,陈毅等指挥华东解放军全歼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整编七十四师。这是在 ( ) A.青化砭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羊马河战役 D.沙家店战役 12.指挥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是 ( ) A.彭德怀、贺龙 B.陈毅、粟裕 C.刘少奇、邓小平 D.刘伯承、邓小平 强化提高题 13.在解放战争中,打破国民党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的事件是 ( ) A.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 B.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淮海战役取得成功 14.1947年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形成鼎足之势,其最大的意义在于 ( ) A.揭开了全国性反攻的序幕 B.直接威胁到了南京和武汉 C.迫使国民党军调主力回援 D.是人民革命战争的大转折 15.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主要是因为 ( ) A.想攻占延安和沂蒙山等战略要地 B.想迅速结束战争 C.迫于兵力不足 D.孟良崮战役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7年3月,蒋介石军队由于战线拉长,兵力不足,被迫将其全面进攻改为对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蒋介石企图利用其34个旅共25万人的兵力,在3天内攻占延安,在3个月内

进攻战略态势

(一)进攻战略态势 由图表可以看出,企业处于进攻战略态势时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具有相对较强的财务优势,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2、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实力,具有较好的行业发展优势。 一般来说,进攻战略态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企业发展战略态势,当企业处于这一发展战略态势时,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与财务优势,把握好行业发展机会,不断加强发展实力,通过并购同类或相关企业,提高企业经营规模。典型的战略是纵向一体化和集中多元化。通常的战略还包括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和横向一体化等。 (二)竞争战略态势 由图表可以看出,企业处于竞争战略态势时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所处产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缺乏一定的财务优势,具有相对较为不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 企业处于该种战略态势下,应当充分利用行业发展优势,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提高规模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并购“现金牛”公司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一般来说,该种状况下的企业极有可能是处于行业发展生命周期的导入期或发展初期,因此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但有很大的行业发展潜力。企业在此种情况下具有两种发展倾向,要么因改善财务状况,进入理想的进攻战略态势,财务状况改善;要么无法回避风险,进入撤退战略态势。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正确制订与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典型的战略是相关性兼并或转向。通常的战略还包括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合资经营或收割。 (三)保守战略态势 由图表可以看出,企业处于保守战略态势时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具有相对较强的财务优势与相对较稳定的外部环境。 2、缺乏一定的竞争优势,所处产业缺乏吸引力。 企业处于此种态势的关键问题是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利用财务优势,加大市场渗透力度,通过横向一体化提高市场占有率是企业发展的重点。另外,为了回避单一行业的经营风险,处于此种战略态势的企业也可以适时介入新产业,在更具吸引力的产业中开拓新天地,保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典型的战略是横向一体化和混合多元化。通常的战略还包括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集中多元化等。 (四)撤退战略态势 由图表可以看出,企业处于撤退战略态势时有以下几个特征: 1、企业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所处产业缺乏吸引力。 2、企业财务状况较差,所处外部环境波动性较大。 企业处于该种态势下非常被动。一般来说,企业此时所处的行业正处于衰退期,因此企业应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2,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 3,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旧知识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所采取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2,在分析全国战局变化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了解陕北战场和山东战场的情况。3,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结合地图,讲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过,并指出其意义。 4,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地图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2,通过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形势下,我军能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取得胜利的史实,培养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和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 2,知道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全面内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爆发标志是什么?战争初期形势如何? 师: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他们不得不收缩战线,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那么,人民解放军又是如何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并使解放战争走向战略进攻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感知理解 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多媒体展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 师:全面内战爆发后,我军很快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迫使蒋介石收缩战线,改为重点进攻,其中重点之一就是陕甘宁解放区。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了25万人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并攻占延安,而留守陕甘宁的人民军队只有2.5万人。在这种形势下,是守还是撤额? 该撤。在这种形势下,死守只是无谓的牺牲,要灵活一些,不要把占领土地看的那么重,而要找机会消灭敌人。

发展战略的四种模式

发展战略的四种模式 文: 布莱恩【大中小】2011-09-02 09:12:19评论:0条本文提出发展战略的四种模式,旨在通过展示治理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决策者提供广泛而多样的可行性战略选择,并阐明这些选择的空间如何被一国独特的路径依赖所限定 在低收入低增长的后发国家,改革者面临的挑战不是制定最优经济政策,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考虑经济和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变化,找到切入点,启动量变到质变的良性循环。就此而言,主要存在下述四种模式。 模式一:国家能力建设 图1这一发展模式隐含的切入点是通过国家能力建设来改变国家功能失调的状况,使之成为高效国家。 图1描绘了国家能力建设通过什么方式启动良性的发展循环。第一步是投资于国家能力建设;第二步是将新建设的国家能力用于促进经济增长。这一作用可以通过以下三

个相互补充的渠道来实现。 渠道2a强调国家表现的改善与经济表现之间的直接联系。更好的政策、更有效的基础设施、更有效地处理事务的官僚体制、透明的参与式服务供给,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培育更好的投资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虽然政策可以相当快地改变,但是,基础设施和官僚体制的改善需要时间,几乎没有“速胜”的可能性。 渠道2b强调,被人们认为有政治意愿开展国家能力建设的领导层的出现,会产生预期驱动效应。甚至在公共部门的表现得到实际提升之前,私人投资者就会认为经济的生产潜力是可信的。获得可信性本身有时足以带来新的经济活动和增长加速,一个常见方式是迅速采取意义深远的“大笔一挥”式经济改革。 渠道2c显示,政治领导人可以坚持一个更广泛的“公平”承诺,也即让人们广泛共享增长收益的包容性增长,使国家能力建设与可信性渠道相互促进。只要公民相信这一承诺,国家的合法性和稳定性都可以得到加强,这将更显著地推动投资环境的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渠道并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只要由国家能力建设引领的发展顺序能够带来政治制度的变革,这就是一条长期的间接路线,其中社会变迁(通过参与式服务提供、财富创造以及中产阶级的兴起)会产生新的压力,要求建设管理精英之间——既包括企业之间的,又包括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冲突的法治,实施更广泛的政治改革。在图1中以虚线表示的渠道3阐明了这种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 上述顺序是一种“发展型国家”的顺序。在过去50年中,不少国家自诩为有抱负的“发展型国家”。它是解释东亚发展的主流模型,也是很多拉美国家(包括巴西和墨西哥)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目标。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前中央计划经济其

第二专题自测题

第二专题自测题 创建日期2008/12/31谭婷浏览次数10776返回 第二专题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是:。 A.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 B.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湘赣起义 C.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2.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是:。 A.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陈毅 B.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叶剑英 C.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开始。A.领导中国革命战争 B.创建人民军队 C.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 4.著名的“三湾改编”的时间和地点是。 A.1927年9月19日江西泰和县三湾镇 B.1927年9月29日江西永新县三湾镇 C.1927年10月19日江西永丰县三湾镇 5.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把革命力量从城市转向敌人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农村,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结合起来,对于保存和发展革命阵地,坚持和发展革命武装斗争有着重大的意义,因而成为。A.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标志 B.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起点 C.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落脚点 6.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部队到达井冈山,与

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任党代表。 A.朱德陈毅B.朱德王尔琢C.朱德毛泽东 7.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和地点是。 A.1929年11月中旬福建上杭县古田 *B.1929年12月下旬福建上杭县古田 C.1929年10月上旬福建上杭县古田 8.古田会议决议案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担负起这三位一体的任务。 A.打仗、分田和做群众工作 B.打仗、扩红和做群众工作 C.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 9.古田会议决议是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它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着手,保持的问题。A.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B.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建设 *C.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10.1931年9月,联成一片。至此,拥有21个县、250万人口, 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A.井冈山和赣南根据地 *B.赣南和闽西根据地 C.闽西和于都根据地 11.到1930年夏,全国红军已有,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安徽、陕西等十余省,开辟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A.13个军,10万余人 B.12个军,11万余人 C.11个军,12万余人 12.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和地点是。A.1928年5月上海B.1928年6月莫斯科C.1928年8月武汉13.中共“六大”批评了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正确指出国民革命失败 后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 C.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14.毛泽东关于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答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认定目标】 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2.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得的序幕。 【自主学习】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胡宗南发给蒋介石的电报:“共军之老巢延安,于本日上午十时为国军完全收复……据初步统计,共军伤亡约一万余,投诚二千余。国军乃于本日上午十时,完全占领延安。刻正抚辑流亡中。” 胡宗南命人起草在延安的“施政纲领”,要求“要比共产党还革命”,以“彻底实行三民主义”为主旨,要点包括“实行政治民主,穷人当家作主”;“豁免田赋三年,实行耕者有其田”;“普及教育,村办小学,乡办中学,县办大学”;“不吃民粮、不住民房、不拉民夫、不征民车”,以及“拥护国民党”和“拥护蒋主席”等等。 胡宗南最得意的举措是在延安开设了一个“为人民服务处”。服务内容包括发放赈济、免费治病、代写书信等等。延安城内不管男女老幼,只要来就发给救济金法币二十元,或者布二尺,或者米二升。“为人民服务处”门口拥挤了几天之后,胡宗南发现这样发展下去实在难以承担,更重要的是民众依旧不说国民党好话,所有的服务内容只好停止。 问题1.“国军乃于本日上午十时,完全占领延安”,这是哪一年、月的“上午十时”?真是情况是怎样的? 1947年3月; 真实情况: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解放军西北野战部队只有两万多人,处于绝对劣势,大地当枪,中共中央决定诱敌深入,主动撤离延安。 2.胡宗南“抚辑流亡(追击残敌)”却得到了怎样的结果? 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经过五个月连续作战,进行了四次大的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胡宗南的“施政纲领”、“为人民服务处”说明了什么问题? 国民党也想收买民心。(只要有道理即可)

多点进攻战略

多点进攻战略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导师蓝海林教授 进入九十年代后期,我国大型集团企业在认真总结过去几年所犯的“过早多样化、过快多样化、过分多样化和盲目多样化”错误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公司战略进行了两个方面的重大的调整。一是回归主业,努力提高自己在主业上的市场占有率,从而是各个行业都出现了市场集中度不断上升的趋势;二是围绕主业,实施非限制性相关多样化发展的战略,优化了自己的行业或者资产组合。例如,我国家电行业的主要企业都在“回归主业,建立核心专长”的基本思想指导下,实施了行业组合的优化。现在主要大型家电产品领域的行业集中度有了明显地提高(主要家电产品前五家企业的评价市场占有率超过了60%,出现了一批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全国性竞 争企业”。这些集团公司基本上从房地产、贸易和其他不相关的领域撤退,进入许多能够发挥自己品牌、渠道、研究幵发优势或者建立新优势的行业。这些大型集团公司还没有意识到,上述战略的调整已经使它们已经具备了在多个区域市场和多个行业/市场上进攻或者反击的条件和能力,还没有意识到多点竞争( Multi-point competition )是它们应该采用的一项有效战略。 一、多点进攻战略的提出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陈明哲教授长期从事动态竞争条件下竞争对手 之间进攻和反击的策略,其中多点进攻战略的理论和技术就是他的一项研究成果。 陈明哲教授认为: 在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和竞争越来越具有动态特征的情况下,获得高于平均水平利润率的途径已经从依靠可保持的竞争优势转变为依靠一系列短暂的先动优势或者创新。因此竞争对手在进攻和反击过程中的互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这种竞争互动的内容、质量、水平和速度不仅可以决定其中一个对手的赢利水平,而且可以决定整个行业能否获

1.2.10《转入战略进攻》学案 (冀教版八年级下) (9)

现代学校八下历史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民军队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基本情况。 2、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基本情况,理解其重要意义。 二、预习指导(相关内容在教材做好标注) 1、阅读教材“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孟良崮之战”,完成下列问题: 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对策?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 (2)在国民党转为重点进攻后,战争的结果如何?(从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两方面总结)(3)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有什么作用? P10 2、阅读“千里跃进大别山”,完成以下内容:(在课本上标注) (1)刘邓大军为什么向千里大别山跃进?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有什么历史意义? 3、预习检测: (1)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目标是() ①中原解放区②陕甘宁解放区③华东解放区④山东解放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全歼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的整编74师的战役是() A.孟良崮战役B.青化砭战役C.羊马河战役D.蟠龙战役 (3)孟良崮战役的主要指挥者是() A.刘伯承B.贺龙C.叶剑英D.陈毅 (4)连线题:把下列人物与对应的事件连接在一起。 A、转战陕北陈毅、粟裕 B、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刘伯承、邓小平 C、指挥孟良崮之战彭德怀 D、千里跃进大别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 三、课堂探究,巩固提高 1、在内战开始的头八个月里,国民党军队损失70万人,它标志着(A ) A、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被粉碎 B、国民党失去了唐山、秦皇岛等重要城市 C、解放军已经进入全国性的战略反攻 D、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遭受严重挫折 2、下文是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的生动比喻: 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象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1)“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 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 (2)刘邓大军为什么选择向这一地区跃进?有什么意义? 1问:P12 2问:P13 (3)你能用一句军事常用语概括这一战略吗? 学习后记: 延伸阅读: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1947年6月30日~7月28日,刘邓野战军挺进中原,举行鲁西南战役,揭开战略进攻序幕。30日晚,刘邓野战军主力13万人,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转入外线作战,随即发起鲁西南战役。当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后,蒋介石急忙调兵遣将,企图逼近刘邓野战军主力于郓城、荷泽地区背水作战,力图挽回败局。由于当时还没有完全粉碎敌军重点进攻,我军在数量和装备上远远逊于敌军,就实行战略转变,这是充分估计了影响战争各方面条件后采取的大胆决策。刘伯承、邓小平采取“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创造了以15个旅的兵力歼国民党军4个师部9个半旅约6万人的战例,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线的战略部署,有力地配合了西北和山东野战军粉碎国党军重点进攻的作战。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历史性转折事件震惊中外。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惊呼:中国发生了“六卅”事件。美国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以目击者的身份写道:“我阅历过多次战争,但却从未见过比共产党这次和以后抢渡黄河更为高明出色的军事行动。说它高明出色,倒不在这次行动本身,尽管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的,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