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2课《当仁,不让于师》表格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宣读》第一单元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教学说明]《当仁,不让于师》是高中新课改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读本中,节选自《论语》的一篇。
其中本节所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非常奇妙。
子贡,颜回赞美孔子的话,简直是称颂人品学问的典范之语。
千百年来很难再见到更精彩的说法了。
子贡赞誉他,说他的才德是不可逾越的日月;说他不可及,就好比天空不能踩着梯子上去一样。
颜回赞誉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尽管弟子们极端尊崇孔子,但他生活在弟子当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平等。
在人格方面从未凌驾于弟子之上。
弟子们只是从他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中,体验到了那种实实在在的伟大。
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自我阅读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较多的开放性环节,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问题真正从学生中来,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到解决,让学生感悟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现在请三位同学上讲台来,他们手上各有一个成语,但是他们只说出成语的意思,大家来猜猜是哪个成语。
(1)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2)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3)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1、大家都把成语猜出来了,这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呢?明确:《论语》。
2、请学生说说《论语》。
(懂多少说多少)明确:《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3、提起《论语》我们想到了哪位重要人物?明确:孔子。
4、请学生介绍孔子。
(师生共建孔子档案)明确: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教育思想主要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当仁不让、有教无类、教学相长、诲人不倦等。
二、采用梳理探究的方法品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第一次读)1、品读方法:(1)划(划人名、划官名、划地点等)(2)看注释(3)想(多想一想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理顺文章结构。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比喻、对比、反复、衬托等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梳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2、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反复、衬托等艺术手法;3、通过诵读、讨论,领会孔子师徒间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比喻、对比、反复、衬托等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2、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展示新闻:“教师打骂学生9分钟音频被曝光”“教师打骂惩罚学生被全班抵制,家长赞同一种声音”“舞蹈女教师打骂学生视频热传,校方称去年已开除”“教师打骂学生,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谈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因材施教关爱学生,德州五中两位老师获赠锦旗”“秦皇岛好老师送学生就医,自己却遭遇车祸”“武汉教师王飞免费为学生按摩:学业身体两不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大爱暖人间,师德传天下”“山东高三女教师右臂骨折,左手写出‘最美板书’”)从这些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对于教育的讨论,最多的是老师怎样对待学生,学生怎样对待老师的问题,即师生关系问题。
面对这些新闻,作为老师、学生的我们不禁也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师生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看看两千年前的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弟子们是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从孔圣人哪里能得到些什么启示。
二、一读文本,疏通文意1、自读文本第1.3.5.7.8.9.11.12.13则,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小组讨论疑问点。
2、小组展示:小组选代表展示重点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疑难问题。
3、质疑点评:就展示的文言知识、大意疏通进行质疑点评,就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二、当仁,不让于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本教案所讨论的教材为人教版选修二《先秦诸子选读》。
本节课要求学生家读了解《荀子》中的《劝学》一文,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和解析,让学生了解其中的重要思想,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中的《劝学》一文的主要思想;2.培养学生对于文献阅读和解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联系现实的习惯。
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荀子》中的《劝学》一文及其注释;2.教师确定分组,并为每个小组准备讨论问题、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和材料。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0分钟)由学生自主或教师出题,通过热身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1.“学习是为了什么?”2.“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3.“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习吗?”2. 阅读材料(25分钟)1.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分配给每组课本上《荀子》中的《劝学》一文,并为每个小组提供阅读任务;2.学生在小组内主动阅读,讨论并解决了所分配的问题,并在每个问题的后面简要回答问题(可以用自己的理解);3.学生们根据自己随阅就提出的问题,就另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展开广泛探讨,并对自己同伴的回答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问。
阅读任务:•阅读材料,简要记录下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其中,主要问题包括:1.《劝学》中的传统文化中,与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哪些不同?2.《劝学》认为学习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学习是不是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3.《劝学》认为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需要有所追求,学生们需要如何来做,以便自己成为有用之人?4.《劝学》有哪些地方也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运用的,提高自己的智慧或者成功?3. 学生展示(15分钟)1.每个组成员将所记录的学习问题分享给其余的组员。
2.学生们依据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理解,展开全组级别的讨论,并互相交流答案,互相传递知识。
4. 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所讨论的问题做重点梳理、回顾,并帮助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反思;2.学生分享最有启发的想法,并表达对于所学内容的感悟;3.教师对本次讨论的好的方面进行肯定,并在学生的相应建议和意见上不断优化教学,使下一节课更具深度和实效性。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比喻、对比、反复、衬托等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梳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2、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反复、衬托等艺术手法;3、通过诵读、讨论,领会孔子师徒间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比喻、对比、反复、衬托等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2、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展示新闻:“教师打骂学生9分钟音频被曝光” “教师打骂惩罚学生被全班抵制,家长赞同一种声音” “舞蹈女教师打骂学生视频热传,校方称去年已开除”“教师打骂学生,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谈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因材施教关爱学生,德州五中两位老师获赠锦旗” “秦皇岛好老师送学生就医,自己却遭遇车祸” “武汉教师王飞免费为学生按摩:学业身体两不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大爱暖人间,师德传天下”“山东高三女教师右臂骨折,左手写出‘最美板书’”)从这些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对于教育的讨论,最多的是老师怎样对待学生,学生怎样对待老师的问题,即师生关系问题。
面对这些新闻,作为老师、学生的我们不禁也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师生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看看两千年前的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弟子们是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从孔圣人哪里能得到些什么启示。
一、一读文本,疏通文意1、自读文本第1.3.5.7.8.9.11.12.13贝打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小组讨论疑问点。
2、小组展示:小组选代表展示重点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疑难问题。
3、质疑点评:就展示的文言知识、大意疏通进行质疑点评,就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帮助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理解选文内容,感受孔子形象特点和人格魅力,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激发。
3、教给学生从多角度来评价人物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选文内容,感受孔子形象特点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挖掘文本深层内涵和人物的可贵精神。
【教学方法】采用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交流法、资料助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应该听说过“当仁不让”这个成语,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成语?(学生解释后)你们知道这个成语最初出自谁口?(孔子)那么,能够说出这样话语的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当仁,不让于师》这篇课文,来切身感受孔子的形象和人格魅力。
请大家一起朗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理解选文内容,感受孔子人物形象特点和人格魅力。
(3)学习多角度评价人物的思维方法。
二、检查预习,朗读课文1、去掉第2、6、10、13则,朗读要学习的九则文段。
叫两位同学和老师三人朗读,每人读三则,要求读出语气、语调、感情,老师掌握学生情况,并纠错。
2、全班齐读要学习的9则课文(或者根据情况可不读)。
三、分组、分内容自主合作学习,疏通大意,感受并概括人物形象特点1、分配学习任务(实际教学根据学生情况来灵活安排)专门安排一组同学对课堂要学的9个语段进行重点词的推敲和大意的疏通,准备在交流中对同学的错误进行纠正(文言字词专家团,老师是顾问)。
这一组的学习直接开始,不必等待其他组分工。
其他组分工:1、3则一组;4、5则一组;7、8则一组;9则一组;11、12则一组。
(1)提出共同要求:结合课下注释,找出重点字词推敲词意(每则三四个),疏通、理解大意,并概括从中感受到的孔子的特点。
交流时必须先解释几个重点词,完整翻译出大意,然后回答感受到的人物特点。
《当仁,不让于师》讲学设计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孔子和弟子的师生关系特点。
2.反观师生关系现状,认识孔子和弟子的师生关系带来的思考和启发。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孔子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轻松特点。
2.难点:对照孔子师生关系,深刻思考现实师生关系的出路何在。
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法对比分析法学习方法:自读疏通文意归纳概括要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最美好、最和谐的人际关系,古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开国领袖毛泽东对自己的老师深情地赞颂:“二十年前你是我的先生,现在你仍是我的先生,将来你还是我的先生。
”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和弟子又是怎样的师生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
二、从辱师、袭师事件看当今师生关系的现状这是中国教师最窝囊的时代?这一段时间,网上不断爆出让老师揪心事件:4月7日南京郑和外国语学校班主任丁海燕老师无辜被家长扇耳光;4月17日湖南桃江教师夫妻双双被家长逼下跪;4月20日,安徽蒙城一所初中生拒交试卷群殴英语监考老师……二十天不到,三起恶性事件发生,加上去年的13起媒体报道的袭师事件,也无怪老师们在网上惊呼:教师成了高危行业。
也有很多新入职的老师表示教育太恐怖了,现实击碎了他们的梦想,师生感情的小船说翻就翻……蔡元培的威仪曾记民国11年,北大的那场讲义风波——面对几百个愤怒学生的围攻,蔡元培捋起袖口,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然后满脸青筋地步步进逼,学生旋即溃散。
这民国师者的威仪,今安在?三、目标展示孔子与弟子的关系“万世师表”的孔子怎样对待他的弟子呢?孔子的弟子又是怎样评价老师的呢?这样的师生关系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四、疏通文意,思考问题重点学习1、2、3、7、8、9、11、12、13则参考译文1鲁国大夫叔孙武毁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毁谤的。
别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
《当仁,不让于师》导:里士多德打 17 起就跟从其柏拉学,达20年之久。
里士多德来,柏拉既是他特别崇拜的恩是他的友,正所:“良良友”。
他曾作美柏拉:“在大家之中,他也是独一的,也是最先的。
⋯⋯的人啊,现在已无 ! ”但是,在研究真谛的道路上,里士多德表出极大的勇气:他不畏威、不畏.他绝不掩他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老所存在重的分歧,绝不留情地批自己的恩的。
很自然引来一些人的指:氏是背叛自己恩的忘恩之徒.里士多德此回敬了响史河的一句名言:“吾吾。
吾更真谛 !”教课目1、掌握本重要字和其余有关文言知,一步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能力。
2、认识孔子作万事表的范、人品魅力。
3、认识孔弟子老的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二.要点点1、累重要字,丰富自己。
2、孔子与弟子的互相度、深沉感情。
三.学方法1.能够把教材中 13 章内容作一个分。
大概来,内容有三:一是孔弟子孔子的价、尊崇,二是孔子学生的价、感情,三是孔子学生的教及孔子在生活中体出的个性魅力。
后,会更简单掌握文内容。
2.在学中,能够先疏导 13 章文字阻碍、累文言知,再、发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能够通以后,每一同解决上述两个。
3,宰我与子是孔言科高材生,特别是子,在言、事功方面有成,在当享有高的名誉,他孔子的价有若干,能够充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体会子的言表达。
回是孔子道德学的人,回之死孔子打很大,但疼爱弟子,其实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地妥世俗,他仍旧把“礼”放在首位。
一部分在《·先》中有,也能够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侍坐》能够略。
四.教课程(一)1.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喟然()莞()偃()箪()皙()饥馑()哂笑()俟()铿()沂()牖()2.通假字。
君子一言认为知“知”通“智”道之斯行“道”通“导”夫子矢之曰“矢”通“誓”毋吾以也“以”通“已”(课文说明有误,鼓瑟希应为“认为”)莫春者“希”通“稀”了路不说“莫”通“暮”夫子矢之曰“说”通“悦”抑为之不厌“矢”通“誓”“厌”通“餍”3、词语解说。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目标:重点:1.学习文言学问,材料的思想和表达艺术;难点:2.深化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师生关系问题的思索;3. 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一、教学过程:1.出声自读1-3则和9-13则,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学习第一则:(1)重点字词:毁:诽谤。
逾:超越。
伤:损伤。
多:只,仅仅。
见:表明(2)疏通文意;(3)同学探讨:概括第一则的内容及其运用的手法;明确: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方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超、宏大,是常人不行及的;一是指责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
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子贡对孔子无限仰慕的感情。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嫉妒的表现。
3.学习其次则:(1)重点字词:“知”通“智”,聪慧,才智。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
而:表修饰;斯:就。
道之斯行:“道”通“导”,引导。
绥(随):安抚。
和:团结协力。
(2)疏通文意;(3)探讨概括其次则的内容并分析所运用的手法;明确: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
写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运用比方、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宛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仰慕之情。
陈子禽专心险恶,手段卑劣。
4.学习第三则:(1)重点字词: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
坚:坚实深邃。
循循:有次序。
诱:引导。
博:使动用,使……广博。
卓尔:高大的样子。
末:没有。
由:途径、方法。
(2)疏通文意;(3)同学探讨:概括这一则的内容,并思索颜渊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明确:这则内容有三:用比方的手法高度评价老师;老师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颜渊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孔子的善诱让人欲罢不能孔子的道如同高耸的东西高远无边5.小结:前三则运用夸张式的比方和比较,由衷地赞美、表现孔子无与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宣读》第一单元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教学说明]《当仁,不让于师》是高中新课改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读本中,节选自《论语》的一篇。
其中本节所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非常奇妙。
子贡,颜回赞美孔子的话,简直是称颂人品学问的典范之语。
千百年来很难再见到更精彩的说法了。
子贡赞誉他,说他的才德是不可逾越的日月;说他不可及,就好比天空不能踩着梯子上去一样。
颜回赞誉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尽管弟子们极端尊崇孔子,但他生活在弟子当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平等。
在人格方面从未凌驾于弟子之上。
弟子们只是从他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中,体验到了那种实实在在的伟大。
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自我阅读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较多的开放性环节,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问题真正从学生中来,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到解决,让学生感悟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现在请三位同学上讲台来,他们手上各有一个成语,但是他们只说出成语的意思,大家来猜猜是哪个成语。
(1)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2)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3)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1、大家都把成语猜出来了,这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呢?明确:《论语》。
2、请学生说说《论语》。
(懂多少说多少)明确:《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3、提起《论语》我们想到了哪位重要人物?明确:孔子。
4、请学生介绍孔子。
(师生共建孔子档案)明确: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教育思想主要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当仁不让、有教无类、教学相长、诲人不倦等。
二、采用梳理探究的方法品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第一次读)1、品读方法:(1)划(划人名、划官名、划地点等)(2)看注释(3)想(多想一想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理顺文章结构。
一、教案基本信息《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适用年级:高中学科:语文课时:5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文言文内容及其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和思考。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文言文翻译和理解。
2. 儒家思想在文中的体现。
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词汇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2. 对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解读文本内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文言文文本《当仁不让于师》。
2. 相关参考资料:儒家思想的相关著作和论文。
3. 投影仪和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你认为学生应该如何对待老师?2. 文本讲解(15分钟)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解读文本内容。
重点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和儒家思想在文中的体现。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4. 案例分析(10分钟)呈现一些关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当仁不让于师》的读后感,谈谈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和思考,以及他们对儒家思想的运用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儒家思想的主题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对儒家思想的深入了解。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
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
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
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2—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二、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
这是在一般情况下。
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
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课内素材亲其师,信其道本课节选的这几章都是围绕孔子和弟子们的关系展开的,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凭着自己的学识和德行赢得了弟子们的敬爱,孔子和弟子们相处,不以师道尊严自居,而是平等对待弟子们,而且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
由于孔子悉心地教导、诚挚地关怀,以及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学生们尊敬他、爱戴他。
他得了病,子路为他祈祷(见《述而》)。
叔孙武叔等人诋毁他,子贡坚决为他辩护。
孔子死后,学生们为他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才挥泪而去。
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谨记老师的教诲,终生实践着他的思想,传播着他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学说——儒学,使孔子的思想光照千秋,使孔子名垂万代。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有良好的师承传统。
但在当今时代,也出现了许多师生之间的不和谐现象。
其实,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爱生如子、放下架子、尊重学生,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经常表扬与鼓励学生,那么学生就一定会“亲其师,信其道”。
运用角度兼容并蓄,鼓励个性。
西哲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和理想操守,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评价考查学生时,切不可以己度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更不可死抠条条框框,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百川纳海的恢宏气度,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接纳并理解种种个性差异,通过科学引导促使学生的个性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孔子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
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赤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并给予赞扬、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