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第一节认识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5.94 MB
- 文档页数:51
技术与设计2——教材问题及部分习题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1.本节重要概念:结构、构件、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
2.教材第2页中的几幅图生动、形象地说明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3.教材第3页“案例分析”中的三个实例,均说明自然界动物、植物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结构可以用来为人类服务,人类可以从中获取感悟而解决某些技术问题,实现一些发明创造。
4.教材第3页“马上行动”受自然界事物结构的启发而产生的产品有船桨(鱼鳍)、人工冷光(萤火虫)、风筝(鹰)、锯(蝗螂臂或锯齿草)、车轮(随风旋转的飞蓬草)、潜水艇(海豚)、声呐(蝙蝠)、潜水用的脚蹼(鸭子)、潜水艇的流线型设计(鱼类)等。
本栏目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内化“自然界结构对技术领域的启发”,要养成对日常生活细心观察的意识和创新意识,知道解决技术问题不仅需要正确的方法,更要有持久的恒心和毅力。
5.无论是自然界的结构现象的举例,还是技术领域中的结构现象的举例,教材都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6.教材第4页“阅读”1907年的魁北克大桥坍塌,被列为20世纪十大技术失误之一。
这里用反面例子来说明合理结构的重要性,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引起人们对结构的重视。
“阅读”为选学内容。
7.教材第4页“马上行动”自然界:地球的结构、金刚石的结构、树的结构……技术领域:汽车的结构、自行车的结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的结构……社会领域:教育管理系统的结构、家庭的结构、企业的管理结构……8.从力学角度理解结构是一个难点,建议教师查阅有关结构力学和理论力学书籍,研究结构构件的受力以及基本受力形式。
应注意结构概念不能只局限于建筑结构的理解上。
9.教材第5页的插图,形象地说明了构件的受力形式。
10.教材第5页“马上行动”11.教材第6页“案例分析”这里侧重分析简易桥梁桥面的静态受力。
12.教材第6页“马上行动”吊兰的支撑架承受吊兰的拉力;桥墩承受来自桥面、桥上负载的压力,两端被托住的梁受到支撑力等。
通用技术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初识结构(教学设计)制作人张延安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地质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的第一节“初识结构”。
本节课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
教材首先通过三个实例引出了结构的概念,并重点从力学角度阐述了结构的本质含义,继而区分了常见的三种结构类型(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
本节课是本章以下四节课的基础,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这学期的第一节通用技术课,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因而要重点对待。
二、学情分析1、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够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一些结构,也知道它们都有一定的结构特点,但不能从理论上科学的给它定义出来。
3、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结构的概念和分类的理解并不困难,对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进行分类可能会有困难,因为现实中的结构往往是多种结构类型的结合。
教师应该把握分类的角度,即从力学的架构和形态考虑。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结构的含义,能从力学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⑵能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结构实例进行分类,能指出三种结构的不同应用场合。
2、能力目标:⑴通过学生对大量的、无处不在的结构现象的认知、讨论过程,体会、总结结构的普遍含义。
⑵通过对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的学习过程,体验对比学习的方法。
3、情感目标:⑴通过对结构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结构都不是偶然组成的,而是符合一定原理的,让学生形成观察、思考、反思的生活习惯。
⑵通过对工程力学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通用技术的认识和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结构、构件、架构等概念,了解结构的功能,识别不同的结构,并能对常见结构进行分类。
难点: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涵义,理解不同结构类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观看视频《世界鸟人大赛》片段通过观察参赛人士设计的不同风格的飞行器,引出“结构”一词。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说课稿本节课的内容是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既是相对独立的,又与其他几个单元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四个单元从不同的角度对设计进行解读。
本单元需要学生运用必修1中所学的一般性技术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结合结构的内容进行技术设计实践,从空间架构形态上对设计对象进行合理的分析。
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想与方法,是一个动手与动脑结合的良好载体,能激发学生探究与创造的兴趣。
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的教材在开始给出了自然界中形态各异的结构图片,建立起对结构的感性认识。
通过这个切入点,结合学生熟知的事物,让学生从表面的感性认识,展开技术视野中关于结构的理性思考。
在深化研究结构目的性的认识中,了解结构的研究需要从力学角度考虑,认识构件基本受力形式及类型。
在对结构进行受力分析时,强调除了考虑整体受力,还要考虑组成结构的各个构件受力后产生的变化,为后面《稳固结构的探析》作好准备。
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高二的学生。
他们已经完成了通用技术必修1的研究,掌握了一般性设计原理和方法。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结构设计还未涉及,通过这节课,激发他们对形态各异的结构产生兴趣,去客观的认识结构,为后续的探究结构、设计结构奠定好基础。
高中学生已掌握了中学物理的力学知识,能完成结构的简单受力分析,但技术角度考虑受力情况,除了从力学理论进行分析,还需要考虑构件受力后产生的变化。
学生在研究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时,强调构件的受力效果的同时可以通过具体演示来感受构件受力后的变化。
通过自己亲手搭建结构,进一步深化结构内涵的研究,也利于对结构受力更为客观的分析。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学生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研究愿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了解结构的含义,在分析结构受力情况时,能用基本的受力形式进行分析;在探究结构的过程中,感受认识、研究结构的重要性;在搭建结构的过程中,从力学角度去理解结构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