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原(部编教材)
- 格式:pptx
- 大小:10.20 MB
- 文档页数:69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及说课稿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
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
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板书:1.草原〕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qiū〕渲染〔xuàn〕迂回〔yū〕蒙古包〔měng〕襟飘带舞〔jīn〕鄂温克〔è〕〔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局部。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局部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一、说教材《草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
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从地理位置上了解内蒙草原、了解西部大开发及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然后充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对课文有个整体认识,知道课文从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知道了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是民族风情的具体体现。
为了体现感知体会的完整性,我把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全部安排在了第二课时。
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由于孩子们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自然风光”这部分时,我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
借用多种资源,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为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作铺垫。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草原》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草原》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访问记。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等几幅生动的画面,表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
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将草原景色描写得如诗如画。
文中描写蒙族同胞迎接远客的部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生动地展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描写景物的文章也有一定的阅读经验。
但是对于草原文化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可能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来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会写“毯、陈”等8个字,正确读写“草原、线条”等19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草原景色和人物活动的语句,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2. 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民族团结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感受草原风光美、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2. 学习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描写的方法,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难点1.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草原》一文。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文章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 学会课文中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 领悟课文描绘的草原美景,培养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子理解和文章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示范。
4. 句子解析对文章中重点句子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文章结构分析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描绘草原的顺序。
6. 主题思想探讨讨论课文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草原》2. 主要内容:生字词句子解析文章结构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2)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
(3)谈谈你对草原的印象,用文字表达出来。
2. 答案:(1)课文第2、3自然段。
(2)例句:在广袤的草原上,牧羊人悠闲地放牧着羊群。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关于草原的资料,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提高学生对草原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2. 句子解析3. 文章结构分析4. 主题思想探讨5. 随堂练习设计6. 作业设计一、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1. 正确发音: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拼读生字词,纠正发音错误。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一章节《草原的美丽》。
详细内容为:描述草原的辽阔、美丽,通过对草原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草原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情景,激发他们对草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字、词语。
b.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作者描绘草原的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进行讲解和赏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草原2. 板书生字、词语:辽阔、美丽、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
3. 板书文章结构:总分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语。
b. 根据课文内容,用一段话描述你对草原的印象。
2. 答案:a. 辽阔、美丽、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
b. 示例:草原辽阔无垠,一碧千里,让人心旷神怡。
那里的天空湛蓝,白云飘荡,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世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关于草原的资料,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提高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草原》一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理解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作者笔下的草原美景;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及修辞手法;掌握文章的篇章结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美景,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学习文章的篇章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草原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进而导入新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词义。
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细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以及从中感受到的草原美景。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草原》2. 知识点:生字、新词美景描写篇章结构作者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每个写5遍。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草原的印象。
2. 答案:(1)课后自主完成,教师检查。
(2)示例:草原上,碧草连天,野花盛开,牛羊悠闲地漫步其中,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宽广与和谐。
(3)开放性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对于课文中的难点、重点,是否讲解得透彻?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关于草原的资料,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增强对草原的认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解读第1课 草原 课前预习 1.本课共有( )个自然段,请在课中标注好序号。
2.带着对草原的向往和喜爱之情,默读课文2遍,试着背诵第1自然段。
3.先读一读,然后在田字格中抄写生字,并试着组词。
毯t ǎn 陈ch én 裳sh ɑn ɡ 虹h ón ɡ( ) ( ) ( ) ( )蹄t í 腐f ǔ 稍sh āo 微w ēi( ) ( ) ( ) ( )写法指导毯:“毛”最后一笔要拉长,包住“炎”。
巧记:毛上“火”加“火”,铺上挺暖和。
陈:左窄右宽,“东”两点位置对称。
巧记:我姓耳(阝)"东"陈。
裳:上紧下松,“衣”的点在竖中线上,撇捺舒展。
巧记:和尚袈裟(衣)。
虹:左右等宽,“虫”的末横变提。
巧记:“虫”子进“工”厂。
蹄:左窄右宽,“”的最后一笔要上提。
巧记:脚“”踢皇“帝”。
腐:“广”舒展开阔,内部笔画要紧凑。
巧记:“府”下堆满“肉”,霉烂已发臭。
稍:左窄右宽。
右部“月”撇变竖。
巧记:小月(肖)照“禾”苗。
微:“几”横折弯钩变横折提且短。
巧记:人(彳)在“山”旁,“一”“几”在山下,反文(攵)来帮忙。
4.读第二遍课文的时候,在文中用“___”画出下列词语,并抄写下来。
绿毯线条柔美惊叹回味乐趣目的地洒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裳彩虹马蹄热乎乎礼貌拘束举杯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心微笑______5.读了课文题目,我想知道/我的猜想/我的疑问是__________。
6.读完课文,我知道作者在文中主要描绘了初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的_________,赞美了草原风光的______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______。
7.读课后问题,认真思考,联系课文内容找出答案。
8.搜集蒙古族人们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
搜集作者老舍的其他文章,拓展阅读。
9.预习完课文后,我还有下面几个疑问需要和同学、老师探讨。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说课稿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优秀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我的教学则始于对教材的认知。
《草原》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自然风情,作者老舍先生生动地描写了草原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们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品质。
课文语言通畅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到了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易于朗读,非常适合六年级的学生去研究和诵读,感受蒙汉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说学情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始终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展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
我此次面授的学生是六年级的学生,此阶段学生能主动进行预习,能在预习本就课后题进行初步理解,在书上做简单批注。
绝大多数学生课上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并能根据课前预习有侧重的记录或发问。
能对自己不清楚的、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地方质疑,积极思考,敢于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这为本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此阶段学生年纪尚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认知能力有限,对于内蒙古草原上的风土人情不能很好的理解,需要教师以合适的教学方法加以适时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尺度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认并会写“羞”“陈”“蹄”等生字,精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2.通过朗读课文和小组讨论的方法,赏析文中优美语句,分析修辞手法,感受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3.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4、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