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白血病的七项防控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85.69 KB
- 文档页数:1
鸡白血病(ALV)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虽然鸡白血病在我国鸡群中将是个长期问题,但只要采取有力措施,是有可能在2-3年内把我国蛋鸡中目前很高的白血病/血管瘤死亡淘汰率从现有水平降低60%-70%。
鉴于现在没有预防ALV的疫苗,近期内也很难研制出真正有效的疫苗,对鸡白血病的预防控制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这需要在养鸡的各个环节的不同层次采取有力措施。
一、保持种鸡群对ALV的高度洁净状态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1、从无外源性ALV感染的祖代鸡或原种鸡公司选购苗鸡,这有赖于商业合同或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的可靠信息。
2、一个鸡场只饲养同一品系和同一批(年龄)的种鸡。
横向感染都是由近距离引起,同一鸡场内是无法隔离的。
3、严格选用没有外源性ALV污染的活疫苗,并定期检测血清抗体状态。
4、同一孵化厅只用于同一个种鸡场来源的种蛋,以预防孵化厅内可能的早期横向传播。
雏鸡对ALV最易感,垂直感染的雏鸡出壳后就可排毒。
孵化厅内鸡运输箱内高度密集,同一箱内有一只感染雏鸡,在运输期间可使同箱内20%~30%的接触鸡感染。
5、预防潜在的昆虫传播。
6、建议种鸡群自我检测。
当对AB及J亚群抗体阳性率高于一定限度后自行淘汰,避免在客户鸡场出现问题后再发生纠纷。
二、强化弱毒疫苗中ALV污染的检测和监控弱毒疫苗中外源性ALV污染是蛋鸡、三黄鸡和其它品系鸡中传播白血病的一个最可能的现实原因之一。
对商品代鸡群来说,特别要注意一周龄内使用的活疫苗,如对马立克氏病和禽痘的活疫苗。
但是在种鸡群,各种活疫苗都要检测,特别是非口服疫苗。
前几年美国市场上供应的马立克氏病疫苗中还发现有ALV-A污染,我国生产的疫苗可能会问题更多。
问题是如何检测?要检测疫苗中的ALV污染,一定要区别内源性和外源性ALV,否则会带来很大的混乱,即报告很多的假阳性。
可以根据情况依次从如下几种方法中做一选择:1、经典方法(金标准)。
将一定剂量(相当于雏鸡用量的3~5倍)活疫苗接种8~10只3~4周龄SPF鸡,在隔离罩中饲养4~6周后采血清,隔2周后用商品化的抗体检测试剂合检测ALV-AB和ALV-J特异性抗体。
蛋鸡白血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控方法-养鸡技术1危害该病是感染禽白血病病毒或者肉瘤病毒而导致的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主要是指淋巴白血病,其次是指成红细胞白血病、血管瘤、肾母细胞瘤、骨髓细胞瘤和骨石病等。
引起免疫失败:该病主要是导致机体淋巴细胞被侵害,造成胸腺和法氏囊发生萎缩,致使机体对疫苗的敏感度减弱,从而很到程度上减弱免疫效果,甚至造成免疫失败,其中对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造成最为严重的影响。
继发或者混合感染:病鸡发生该病后会破坏机体免疫系统,使其抵抗外界病原侵袭的能力减弱,导致机体更容易感染病原,从而会引起继发感染。
该病还会导致机体发生免疫抑制,从而使其在发病后容易混合感染其他免疫抑制性的病原.如传染性贫血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呼肠孤病毒和霉菌毒素等,进而会同时发生两种或者多于两种的免疫抑制病,造成机体的防御功能极度降低,甚至完全失去,还会导致鸡白血病对机体的侵害程度进一步加重,更容易形成肿瘤,降低生产性能。
如果鸡群早期感染有马立克病,只要再感染鸡白血病病毒就会促使病情立即加重,导致病情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增加饲养成本:蛋鸡感染白血病病毒后,由于引起疫苗免疫失败,提高死亡率和淘汰率,降低饲料转化率,更容易感染疾病,增加治疗成本.者B会导致饲养成本增加。
2.流行特点鸡是该病的自然宿主。
外源性白血病病毒能够经由垂直传播以及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引起水平传播,其中主要是通过水平传播。
该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且随着蛋鸡的日龄增长导致各型白血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通常最容易在7~12日龄出现该病。
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鸡能够感染该病,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
携带病毒的蛋鸡,尽管自身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但其产出的鸡蛋往往会携带病毒。
蛋鸡整个生殖系统都存在病毒,并不断进行繁殖,其中病毒浓度最高的是输卵管,尤其是蛋白分泌部。
也就是鸡卵中会含有病毒,从而导致孵出的雏鸡携带病毒,再加上其会密切接触健康雏鸡,进而导致整个雏鸡群都发生感染。
肉鸡禽白血病防治措施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在自然条件下以淋巴白血病最为常见,大多数鸡群均可发生感染,临床上主要见于种鸡群。
一、病原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科禽C型反转录病毒群。
本群病毒可分为A-J共10个亚群,其中以A-E及J亚群最为常见,A亚群、B亚群和J亚群的病毒是现场常见的外源病毒,C亚群和D亚群病毒在现场很少发现,而E亚群病毒则包括无所不在的内源性病毒,无致病力。
二、流行特点鸡是本群所有病毒的自然宿主。
外源性白血病病毒通过垂直传播和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水平传播,以水平传播为主。
本病的潜伏期长,各型白血病随鸡的日龄增长发病率增高,7-12月龄的鸡发病最多。
不同品种对淋巴白血病的抵抗力不同。
母鸡较公鸡易感。
高蛋白饲料的鸡场较低蛋白的鸡场发病率高。
J亚群病毒仅侵害肉用型种鸡,引起骨髓性白血病,一般于9-20周龄发病。
三、临床症状淋巴白血病有不同的病型,一般可分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骨髓性白血病、内皮瘤、肾真性瘤、纤维瘤和骨化石病。
最多见的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也称为大肝病。
各种病型其症状不同。
病鸡主要表现消瘦、沉郁、冠及肉髯苍白或暗红,常见腹泻及腹部肿大,产蛋下降,死亡率增加。
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的鸡除见软弱、消瘦外常见毛囊出血。
内皮瘤的病鸡皮肤上见单个或多个肿瘤,瘤壁破溃后常出血不止。
肾真性肿瘤病鸡常因肾脏肿瘤的长大而压迫坐骨神经出现瘫痪的病状。
骨化石病鸡见胫骨增厚常呈“穿靴”样的病状。
四、病理变化各种型的病鸡在剖检后见有不同的变化。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鸡的肝肿大5-15倍不等,肝质变脆并有大理石样纹彩,肿大的肝脏常可充满腹腔,因此称为“大肝病”。
此外,还可见脾、肾肿大1-2倍不等,法氏囊有结节性肿瘤,骨髓呈胶冻样,或像稀水样稀薄。
内皮瘤病鸡的肿瘤像血疱,内脏肿瘤鸡常见血凝块。
骨髓性白血病除见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的症状外,在肋骨和肋软骨接合处,胸骨内侧有奶油状肿瘤形成,下颌骨、鼻腔的软骨上,头骨的扁骨(头盖骨)也常受到侵害,发生异常的隆起,即骨髓细胞瘤。
鸡白血病症状及其防治要点
鸡白血病主要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
此外,还可引起骨髓细胞瘤、结缔组织瘤、上皮肿瘤、内皮肿瘤等。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鸡白血病症状及其防治要点。
鸡白血病临床症状
(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型。
在14周龄以下的鸡极为少见,至14周龄以后开始发病,在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
病鸡精神委顿,进行性消瘦和贫血,鸡冠、肉髯苍白、皱缩,偶见发绀。
病鸡食欲减少或废绝,腹冯,产蛋停止。
腹部常明显膨大,用手按压可摸到肿大的肝脏,最后病鸡衰竭死亡。
(2)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此病比较少见。
通常发生于6周龄以上的高产鸡。
临床上分为增生型和贫血型。
增生型较常见,主要特征是血液中存在大量的成红细胞;贫血型在血液中仅有少量未成熟细胞。
两种病型的早期症状为全身衰弱,嗜睡,鸡冠稍苍白或发绀。
病鸡消瘦、下痢。
病程从12天到几个月。
(3)成髓细胞性白血病:此型很少自然发生,临床表现为嗜睡,贫血,消瘦,毛囊出血,病程比成红细胞性白血病长。
(4)骨髓细胞瘤病:此型自然病例极少见,全身症状与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相似。
由于骨髓细胞的生长,头部、胸部和跗骨异常突起。
这些肿瘤很特别地突出于骨的表面,多见于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胸骨后部、下颌骨以及鼻腔的软骨上。
骨髓细胞瘤呈淡黄色、柔软脆弱或呈
1。
禽白血病净化规程
禽白血病净化规程是指针对禽白血病病毒污染的场所、设备、禽群及其排泄物等
进行消毒、清洁、隔离等措施,以达到清除病毒、预防病毒扩散的目的。
具体规
程如下:
1. 对污染场所进行消毒清洁。
包括禽舍、鸡笼、饮水器、饲料器、卫生间等设施,应进行全面消毒清洗,使用有效杀灭病毒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氯化钠等。
2. 对禽群及其排泄物进行隔离。
疑似或已感染禽只应立即隔离,禁止与其他禽只
接触;对禽只的排泄物也应进行隔离处理,避免病毒扩散。
3. 禁止外来禽只进入场所。
外来禽只可能携带病毒,应禁止其进入场所,并对人员、车辆等进行消毒处理。
4. 定期进行检测。
应定期对禽只进行病毒检测,发现病毒污染应立即处理,避免
病毒扩散。
5. 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
应建立科学、完善的防疫制度,包括疫苗接种、检测、
隔离等措施,确保禽只健康、生产安全。
以上是禽白血病净化规程的基本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实施和改进。
鸡白血病(ALV)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虽然鸡白血病在我国鸡群中将是个长期问题,但只要采取有力措施,是有可能在2-3年内把我国蛋鸡中目前很高的白血病/血管瘤死亡淘汰率从现有水平降低60%-70%。
鉴于现在没有预防ALV的疫苗,近期内也很难研制出真正有效的疫苗,对鸡白血病的预防控制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这需要在养鸡的各个环节的不同层次采取有力措施。
一、保持种鸡群对ALV的高度洁净状态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1、从无外源性ALV感染的祖代鸡或原种鸡公司选购苗鸡,这有赖于商业合同或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的可靠信息。
2、一个鸡场只饲养同一品系和同一批(年龄)的种鸡。
横向感染都是由近距离引起,同一鸡场内是无法隔离的。
3、严格选用没有外源性ALV污染的活疫苗,并定期检测血清抗体状态。
4、同一孵化厅只用于同一个种鸡场来源的种蛋,以预防孵化厅内可能的早期横向传播。
雏鸡对ALV最易感,垂直感染的雏鸡出壳后就可排毒。
孵化厅内鸡运输箱内高度密集,同一箱内有一只感染雏鸡,在运输期间可使同箱内20%~30%的接触鸡感染。
5、预防潜在的昆虫传播。
6、建议种鸡群自我检测。
当对AB及J亚群抗体阳性率高于一定限度后自行淘汰,避免在客户鸡场出现问题后再发生纠纷。
二、强化弱毒疫苗中ALV污染的检测和监控弱毒疫苗中外源性ALV污染是蛋鸡、三黄鸡和其它品系鸡中传播白血病的一个最可能的现实原因之一。
对商品代鸡群来说,特别要注意一周龄内使用的活疫苗,如对马立克氏病和禽痘的活疫苗。
但是在种鸡群,各种活疫苗都要检测,特别是非口服疫苗。
前几年美国市场上供应的马立克氏病疫苗中还发现有ALV-A污染,我国生产的疫苗可能会问题更多。
问题是如何检测?要检测疫苗中的ALV污染,一定要区别内源性和外源性ALV,否则会带来很大的混乱,即报告很多的假阳性。
可以根据情况依次从如下几种方法中做一选择:1、经典方法(金标准)。
将一定剂量(相当于雏鸡用量的3~5倍)活疫苗接种8~10只3~4周龄SPF鸡,在隔离罩中饲养4~6周后采血清,隔2周后用商品化的抗体检测试剂合检测ALV-AB和ALV-J特异性抗体。
鸡淋巴白血病的防控概述:一、病原鸡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leucosisviruses,ALV)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肿瘤病。
按病型可分为:淋巴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和骨髓细胞瘤病四个型,其中以淋巴性白血病最普遍。
鸡白血病毒(ALV)是一种反转录病毒,类似于人的艾滋病毒,但不感染人。
该病多发于17周龄以上的鸡,鸡发病时表现为慢性经过,无明显临床症状,主要造成鸡的产蛋量下降和蛋品质下降。
传播方式有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
二、临床症状病鸡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精神萎靡,产蛋停止,渐进性消瘦。
鸡冠和肉髯苍白、皱缩,颈部、翅及背侧等处皮肤常有出血点,不容易止血。
以后,出血点逐渐扩大,直至死亡。
鸡泻稀绿粪便。
有的鸡腹部膨大,指压有波动感,有时可以触摸到肿大的肝脏,最后多因衰竭而死亡。
三、剖检变化剖检可见肝脏显著肿大,肝质变脆并有大理石样纹彩,肿大的肝脏可占据整个腹腔。
肝脏呈现结节状、粟粒状或弥漫性灰白色的肿瘤,结节性肿瘤大小不一,以单个或大量出现。
粟粒状肿瘤多见于肝脏,呈均匀分布于肝实质中。
弥散性肿瘤,肝呈均匀肿大,且颜色为灰白色,俗称“大肝病”。
脾脏肿大质脆,呈灰棕色,亦有许多突出于表面的灰白色肿瘤结节。
胆囊肿胀,胆汁外溢,周围器官和组织出现黄染区肾脏肿大,色变淡。
卵巢部有的病例有数个核桃大的灰白色肿瘤病变。
四、实验室诊断无菌采集有临床症状和肿瘤性病变的病鸡肝脏和血液各15份,经实验室检测,琼脂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均为阳性。
因此,综合临床症状观察、剖检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为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五、预防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平时要加强鸡群饲养管理,合理配制饲料,避免发霉变质饲料,合理添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提高鸡群抵抗力。
由于成年鸡和雏鸡抗病力不同,为了防止疫病爆发,成年鸡与雏鸡不能饲养于同一栋鸡舍内。
批次不同,年龄差距大的鸡也不能饲养于同一栋鸡舍。
鸡白血病及其综合防控措施概述:近二年来,全国各地蛋鸡场在开产后发生白血病/血管瘤的病例报告普遍显着上升,且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
病毒分离鉴定表明,这二年在蛋鸡场开产后发生的白血病/血管瘤主要是由J亚群禽白血病毒引起,但同时有的也是由A、B亚群白血病毒感染引起。
实际上,J亚群禽白血病毒引发髓样细胞瘤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随引种传入我国,先是给我国白羽肉鸡带来了很大损失,又进一步传入我国地方品系三黄鸡和蛋用型鸡。
下面就鸡白血病及其在我国的流行状态和防控措施作一个简要的阐述。
1禽白血病病毒及其流行特点1.1禽白血病毒(ALV)的一般特点ALV是一种基因组为单股RNA的反转录病毒,类似于人的艾滋病毒,但不感染人。
不同的鸟类可能感染不同的ALV,根据病毒与宿主细胞特异性相关的囊膜蛋白的抗原性,ALV可分为A、B、C、D、E、F、G、H、I和J十个亚群。
但自然感染鸡群的还只有A、B、C、D、E和J六个亚群。
其中的J亚群致病性和传染性最强,而E 亚群是非致病性的或者致病性很弱。
1.2外源性病毒和外源性病毒ALV与其它病毒不同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鸡的ALV还可分为外源性ALV和内源性ALV二大类。
鸡的外源性ALV是指不会通过宿主细胞染色体传递的的ALV,包括A、B、C、D和J亚群,致病性强的鸡ALV都属于外源性病毒。
它们既可以象其它病毒一样在细胞与细胞间以完整的病毒粒子形式,或个体与群体间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发生横向传染,也能以完整的病毒粒子形式通过鸡胚从种鸡垂直传染给后代。
内源性ALV是指前病毒cDNA可整合进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组、因而可通过染色体垂直传播的ALV。
它可能只是基因组的不完全片断,不会产生传染性病毒,一般也与致病性无关。
但也可能是全基因组因而能产生传染性病毒,不过这类病毒通常致病性很弱或没有致病性。
目前发现的内源性ALV都属于E亚群。
鸡细胞基因组某个特定位点含有(稳定地整合)能复制可传染性病毒粒子的E 亚群ALV的全基因组,如性染色体Z上与决定快慢羽相关基因K紧密连锁的ev21位点。
禽白血病的防控措施
禽白血病是一种病原体感染性疾病,对鸡、鸭等家禽具有极大的危害,下面是禽白血病的防控措施:
1. 强化消毒:保持鸟舍、设备的清洁卫生,尤其是饮水器、饲料机等禽类常接触的设备,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
2. 进行隔离:新购入的禽类或禽类接触病毒的区域,应与已感染禽类进行有效隔离,防止病毒扩散。
3. 控制传染源:及时淘汰患病禽类,避免其与健康禽类接触;对有病死的禽体进行安全处理,以免病毒扩散。
4. 接种疫苗:疫苗是预防禽白血病的有效手段,饲养禽类时应根据兽医的建议进行接种疫苗,提高禽类的抵抗力。
5.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优化饲料配方、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持良好的饮水环境等,提高禽类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6. 留种源的筛选:对育种家禽的留种源进行筛选,降低白血病的潜在风险。
7. 加强养殖场的防控措施:减少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禽舍,避免病毒通过人和物的接触传播。
总之,禽白血病的防控需要全面加强病害监控、严格饲养管理、
控制传染源和加强养殖场防控措施等综合手段,并定期请兽医进行检查和指导,保障禽类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鸡白血病的七项防控措施
大中型鸡场要慎防鸡白血病,鸡发生白血病后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
鸡白血病的七项防控措施有防止医源性传播、防止水平传播、防止垂直传播、搞好消毒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相关疾病免疫、做好血清抗体监测等。
大中型鸡场要慎防鸡白血病。
鸡发生白血病后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目前没有合适的疫苗对该病进行免疫预防,因此,只能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来控制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下面介绍七项综合防控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防止医源性传播
据研究,在制造其它疫苗过程中,如果质量控制不良、使疫苗中混入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接种后可能引起鸡发生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因此、大型养殖企业尽量使用品质有保证的疫苗。
二、防止水平传播
水平传播也是引起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不耐热,不耐酸、碱,对外界抵抗力弱,但是可以经过多种途径发生水平传播。
例如经过感染鸡的粪便、分泌物等排泄、污染鸡舍笼具、用具等感染健康鸡。
养鸡场一旦感染、如果消毒不彻底、会呈现不同批次鸡群连续感染。
三、防止垂直传播
鸡白血病主要是以垂直传播为主,祖代鸡和父母代鸡场应不含本病。
商品蛋鸡场应做到不从感染本病的种鸡场购进鸡苗。
四、搞好消毒工作
对鸡舍用具要定期消毒,对进出车辆、人员也要切实进行消毒。
全进全出后对鸡舍要进行熏蒸消毒。
五、加强饲养管理
平时要加强鸡群饲养管理、合理配制饲料、避免发霉变质饲料、合理添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提高鸡群抵抗力。
由于成年鸡和雏鸡抗病力不同、为了防止疫病爆发、成年鸡与雏鸡不能饲养于同一栋鸡舍内。
批次不同、年龄差距大的鸡也不能饲养于同一栋鸡舍。
六、做好相关疾病免疫
如果新城疫、鸡马里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接种工作到位,鸡的全身免疫力就有保障,如果接种不好、如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群对白血病的抵抗力也会降低,感染本病时表现就重,损失就大。
七、做好血清抗体监测
抗体监测,即对鸡群进行定期的、连续的抗体测定,根据抗体水平及时淘汰阳性鸡。
在没有进行疫苗注射的情况下,如果鸡体内产生了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抗体,说明鸡群内已经感染了本病。
这时如果立即淘汰感染鸡、消除鸡群内传染来源、采取消毒等措施切断传染途径就能使流行很快终止、把损失降到最低。
通过抗体检测可以在鸡群发生严重症状之前就发现感染鸡,所以,抗体监测是大型鸡场特别是种鸡场防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战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