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白血病的预防与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蛋鸡白血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控方法-养鸡技术1危害该病是感染禽白血病病毒或者肉瘤病毒而导致的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主要是指淋巴白血病,其次是指成红细胞白血病、血管瘤、肾母细胞瘤、骨髓细胞瘤和骨石病等。
引起免疫失败:该病主要是导致机体淋巴细胞被侵害,造成胸腺和法氏囊发生萎缩,致使机体对疫苗的敏感度减弱,从而很到程度上减弱免疫效果,甚至造成免疫失败,其中对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造成最为严重的影响。
继发或者混合感染:病鸡发生该病后会破坏机体免疫系统,使其抵抗外界病原侵袭的能力减弱,导致机体更容易感染病原,从而会引起继发感染。
该病还会导致机体发生免疫抑制,从而使其在发病后容易混合感染其他免疫抑制性的病原.如传染性贫血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呼肠孤病毒和霉菌毒素等,进而会同时发生两种或者多于两种的免疫抑制病,造成机体的防御功能极度降低,甚至完全失去,还会导致鸡白血病对机体的侵害程度进一步加重,更容易形成肿瘤,降低生产性能。
如果鸡群早期感染有马立克病,只要再感染鸡白血病病毒就会促使病情立即加重,导致病情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增加饲养成本:蛋鸡感染白血病病毒后,由于引起疫苗免疫失败,提高死亡率和淘汰率,降低饲料转化率,更容易感染疾病,增加治疗成本.者B会导致饲养成本增加。
2.流行特点鸡是该病的自然宿主。
外源性白血病病毒能够经由垂直传播以及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引起水平传播,其中主要是通过水平传播。
该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且随着蛋鸡的日龄增长导致各型白血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通常最容易在7~12日龄出现该病。
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鸡能够感染该病,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
携带病毒的蛋鸡,尽管自身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但其产出的鸡蛋往往会携带病毒。
蛋鸡整个生殖系统都存在病毒,并不断进行繁殖,其中病毒浓度最高的是输卵管,尤其是蛋白分泌部。
也就是鸡卵中会含有病毒,从而导致孵出的雏鸡携带病毒,再加上其会密切接触健康雏鸡,进而导致整个雏鸡群都发生感染。
鸡白血病的七项防控措施大中型鸡场要慎防鸡白血病,鸡发生白血病后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
鸡白血病的七项防控措施有防止医源性传播、防止水平传播、防止垂直传播、搞好消毒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相关疾病免疫、做好血清抗体监测等。
大中型鸡场要慎防鸡白血病。
鸡发生白血病后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目前没有合适的疫苗对该病进行免疫预防,因此,只能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来控制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下面介绍七项综合防控措施供大家参考:一、防止医源性传播据研究,在制造其它疫苗过程中,如果质量控制不良、使疫苗中混入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接种后可能引起鸡发生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因此、大型养殖企业尽量使用品质有保证的疫苗。
二、防止水平传播水平传播也是引起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不耐热,不耐酸、碱,对外界抵抗力弱,但是可以经过多种途径发生水平传播。
例如经过感染鸡的粪便、分泌物等排泄、污染鸡舍笼具、用具等感染健康鸡。
养鸡场一旦感染、如果消毒不彻底、会呈现不同批次鸡群连续感染。
三、防止垂直传播鸡白血病主要是以垂直传播为主,祖代鸡和父母代鸡场应不含本病。
商品蛋鸡场应做到不从感染本病的种鸡场购进鸡苗。
四、搞好消毒工作对鸡舍用具要定期消毒,对进出车辆、人员也要切实进行消毒。
全进全出后对鸡舍要进行熏蒸消毒。
五、加强饲养管理平时要加强鸡群饲养管理、合理配制饲料、避免发霉变质饲料、合理添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提高鸡群抵抗力。
由于成年鸡和雏鸡抗病力不同、为了防止疫病爆发、成年鸡与雏鸡不能饲养于同一栋鸡舍内。
批次不同、年龄差距大的鸡也不能饲养于同一栋鸡舍。
六、做好相关疾病免疫如果新城疫、鸡马里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接种工作到位,鸡的全身免疫力就有保障,如果接种不好、如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群对白血病的抵抗力也会降低,感染本病时表现就重,损失就大。
七、做好血清抗体监测抗体监测,即对鸡群进行定期的、连续的抗体测定,根据抗体水平及时淘汰阳性鸡。
肉鸡禽白血病防治措施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在自然条件下以淋巴白血病最为常见,大多数鸡群均可发生感染,临床上主要见于种鸡群。
一、病原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科禽C型反转录病毒群。
本群病毒可分为A-J共10个亚群,其中以A-E及J亚群最为常见,A亚群、B亚群和J亚群的病毒是现场常见的外源病毒,C亚群和D亚群病毒在现场很少发现,而E亚群病毒则包括无所不在的内源性病毒,无致病力。
二、流行特点鸡是本群所有病毒的自然宿主。
外源性白血病病毒通过垂直传播和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水平传播,以水平传播为主。
本病的潜伏期长,各型白血病随鸡的日龄增长发病率增高,7-12月龄的鸡发病最多。
不同品种对淋巴白血病的抵抗力不同。
母鸡较公鸡易感。
高蛋白饲料的鸡场较低蛋白的鸡场发病率高。
J亚群病毒仅侵害肉用型种鸡,引起骨髓性白血病,一般于9-20周龄发病。
三、临床症状淋巴白血病有不同的病型,一般可分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骨髓性白血病、内皮瘤、肾真性瘤、纤维瘤和骨化石病。
最多见的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也称为大肝病。
各种病型其症状不同。
病鸡主要表现消瘦、沉郁、冠及肉髯苍白或暗红,常见腹泻及腹部肿大,产蛋下降,死亡率增加。
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的鸡除见软弱、消瘦外常见毛囊出血。
内皮瘤的病鸡皮肤上见单个或多个肿瘤,瘤壁破溃后常出血不止。
肾真性肿瘤病鸡常因肾脏肿瘤的长大而压迫坐骨神经出现瘫痪的病状。
骨化石病鸡见胫骨增厚常呈“穿靴”样的病状。
四、病理变化各种型的病鸡在剖检后见有不同的变化。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鸡的肝肿大5-15倍不等,肝质变脆并有大理石样纹彩,肿大的肝脏常可充满腹腔,因此称为“大肝病”。
此外,还可见脾、肾肿大1-2倍不等,法氏囊有结节性肿瘤,骨髓呈胶冻样,或像稀水样稀薄。
内皮瘤病鸡的肿瘤像血疱,内脏肿瘤鸡常见血凝块。
骨髓性白血病除见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的症状外,在肋骨和肋软骨接合处,胸骨内侧有奶油状肿瘤形成,下颌骨、鼻腔的软骨上,头骨的扁骨(头盖骨)也常受到侵害,发生异常的隆起,即骨髓细胞瘤。
鸡白血病的发生及防控作者:刘江涛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23年第12期近年来,鸡养殖产业迅速发展,要想保证相应产品的质量,便需自最基本的养殖管理处着手,将一应疾病防控事宜做好,尤其是鸡白血病等还未研制出特效药物的传染性疾病,将防控工作及时做好是当务之急。
1 鸡白血病的发生1.1 病原分析导致本病的病原为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禽C型反转录病毒群,病毒粒子在形状上为球形,直径在80~120 nm之间,平均值一般为90 nm,表面包裹囊膜,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是病毒的敏感溶液[1]。
现阶段已报道出来的便涉及A-J共10个亚群,属于同个亚群的病毒之间可产生交叉免疫作用,此外,病毒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热尤其敏感,如果处于60 ℃的温度环境下存活不到8 min,对于酸、碱类溶液也不容易耐受。
养殖人员在做常规消毒时可以选用酸碱类的消毒药物,一来能省下更多开支,二来能确保消毒的有效性,紫外线对于本病病毒的灭活能力可忽略不计,低温环境可大大延长病毒的存活期限,如果将病料置于-60 ℃的环境中,6个月之后病毒活性依然很强。
1.2 流行特征病鸡以及隐性带病鸡是本病最为主要的传染源头,在发病时节上,本病未见显著差异,春夏秋冬各季皆容易暴发,步入性成熟阶段的鸡只是主要的发病群体,其中又以种鸡最为多发,产蛋期蛋鸡也很容易感染,在流行趋势上表现为渐发性。
除去鸡场养殖的鸡只外,野鸡、鹌鹑、鸽子等禽类同样容易发病,品种、品系存在差异的鸡只在抗病性上同样存在差异,例如白羽肉鸡便是本病的高发鸡种,罗斯308、京白则不容易感染,病毒可通过鸡只之间的直接接触进行水平传播[2]。
种鸡发病后,病毒可以通过种蛋直接扩散至下一代鸡只,使其终身携带病毒,外界的应激因素可诱发本病,诸如停水停料、养分供应不足、药物不规范使用、饲料突然更换类型、气候条件变化大等。
1.3 临床症状病鸡发病后最为显著的症状为鸡冠、肉髯变白发绀,进食量大减乃至直接废绝,鸡体瘦弱,鸡腹处变大,以手进行触摸可感受到肝脏肿大问题,病鸡往往养分供应不足,站立困难、产蛋中断,严重时可直接虚弱致死。
鸡白血病症状及其防治要点
鸡白血病主要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
此外,还可引起骨髓细胞瘤、结缔组织瘤、上皮肿瘤、内皮肿瘤等。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鸡白血病症状及其防治要点。
鸡白血病临床症状
(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型。
在14周龄以下的鸡极为少见,至14周龄以后开始发病,在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
病鸡精神委顿,进行性消瘦和贫血,鸡冠、肉髯苍白、皱缩,偶见发绀。
病鸡食欲减少或废绝,腹冯,产蛋停止。
腹部常明显膨大,用手按压可摸到肿大的肝脏,最后病鸡衰竭死亡。
(2)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此病比较少见。
通常发生于6周龄以上的高产鸡。
临床上分为增生型和贫血型。
增生型较常见,主要特征是血液中存在大量的成红细胞;贫血型在血液中仅有少量未成熟细胞。
两种病型的早期症状为全身衰弱,嗜睡,鸡冠稍苍白或发绀。
病鸡消瘦、下痢。
病程从12天到几个月。
(3)成髓细胞性白血病:此型很少自然发生,临床表现为嗜睡,贫血,消瘦,毛囊出血,病程比成红细胞性白血病长。
(4)骨髓细胞瘤病:此型自然病例极少见,全身症状与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相似。
由于骨髓细胞的生长,头部、胸部和跗骨异常突起。
这些肿瘤很特别地突出于骨的表面,多见于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胸骨后部、下颌骨以及鼻腔的软骨上。
骨髓细胞瘤呈淡黄色、柔软脆弱或呈
1。
禽白血病净化规程
禽白血病净化规程是指针对禽白血病病毒污染的场所、设备、禽群及其排泄物等
进行消毒、清洁、隔离等措施,以达到清除病毒、预防病毒扩散的目的。
具体规
程如下:
1. 对污染场所进行消毒清洁。
包括禽舍、鸡笼、饮水器、饲料器、卫生间等设施,应进行全面消毒清洗,使用有效杀灭病毒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氯化钠等。
2. 对禽群及其排泄物进行隔离。
疑似或已感染禽只应立即隔离,禁止与其他禽只
接触;对禽只的排泄物也应进行隔离处理,避免病毒扩散。
3. 禁止外来禽只进入场所。
外来禽只可能携带病毒,应禁止其进入场所,并对人员、车辆等进行消毒处理。
4. 定期进行检测。
应定期对禽只进行病毒检测,发现病毒污染应立即处理,避免
病毒扩散。
5. 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
应建立科学、完善的防疫制度,包括疫苗接种、检测、
隔离等措施,确保禽只健康、生产安全。
以上是禽白血病净化规程的基本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实施和改进。
鸡白血病的诊断与防治作者:马平郑佳鸡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肿瘤病。
鸡白血病有多种类型,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等。
其主要特征为病鸡血细胞和血母细胞失去控制而大量增殖,使全身很多器官发生良性或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或失去生产能力。
本病流行面很广,严重影响禽业发展,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流行病学在自然感染条件下,本病仅发生于鸡,不同品种、品系鸡的易感性有一定差异。
一般母鸡比公鸡易感,鸡的发病年龄多集中于6~18月龄以下,特别是4月龄以下很少发生,1岁半以上也很少发生。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后者在本病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主要传播方式是垂直传播,接触传播不太重要。
由于带毒鸡所产的种蛋携带病毒,其孵出的雏鸡也带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本病虽污染广泛,但发病率很低,一般呈个别散发,偶而大量发病。
临床、病理诊断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通常又称大肝病,是常见的一种,潜伏期可达14~30周之久。
自然病例常于14周龄后出现,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
本病无特征性症状,仅可见鸡冠苍白、皱缩、偶有发绀,体质衰弱,进行性消瘦,下痢,腹部常增大,有时可摸到肿大的肝脏。
肿瘤主要发生于脾脏、肝脏和法氏囊,也见于肾、肺、心、骨髓等。
2.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本病有增生型和贫血型两种。
增生型较常见,特征是血液中红细胞明显增多;贫血型的特征是显著贫血,血液中末成熟细胞少。
两型病鸡早期均全身衰弱,嗜睡,鸡冠苍白或发绀,消瘦,下痢,毛囊多出血。
病程从几天到几个月。
病鸡全身贫血变化明显,肌肉,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常有小点出血。
增生型的特征为肝、脾广泛肿大,肾肿较轻。
病变器官呈樱桃红色。
贫血型内脏常萎缩,特别是肝和脾。
3.成髓细胞性白血病:临床症状与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相似,但病程后者长。
其特征变化为血液中的成髓细胞大量增加,每毫升血液中可高达200个。
4.骨髓细胞瘤病:病鸡的骨骼上常见由骨髓细胞增生形成的肿瘤,因而病鸡的头部出现异常的突起,胸部与跗骨部有时也见有这种突起。
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预防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L)是近性成熟鸡或性成熟鸡的一种白血病病毒引起的肿瘤性疫病。
以流行缓慢、病程长、死亡率低,肝脏、脾脏、肾脏及法氏囊出现肿瘤为特征。
鸡白血病病毒是反转录病毒科的RNA肿瘤病毒C属的白血病/肉瘤病毒群。
本病毒不耐高温,50℃、8分钟或60℃。
30秒即可失去活性,但在-60℃低温条件下可保存数年。
(1)流行特点:自然条件下仅感染鸡,母鸡比公鸡易感。
幼龄鸡对白血病毒易感性较高,但4~10月龄鸡发病最高。
本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卵垂直传递,8月龄感染母鸡产的卵含毒量最高。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也可感染,但由于必须有紧密接触条件且病毒具有不稳定性,所以认为鸡群间接触传染并不重要。
(2)临床症状:病鸡表现鸡冠和肉垂苍白,皱缩,偶尔发绀,食欲不振,消瘦,腹部膨大,用手触及可摸到肿大的肝脏。
产蛋量减少,常伴有下痢,病鸡最后因极度消耗衰竭而死亡。
(3)剖检变化:明显病变常见于4月龄以上病鸡的肝脏、脾脏、肾脏及法氏囊等器官形成肿瘤,其中肝脏、脾脏发生率最高;其他器官如肺脏、心脏及卵巢也可发生肿瘤。
肿瘤表面光滑有光泽,呈灰白色或灰黑色,质地柔软,切面不均匀,很少有坏死灶。
根据肿瘤形态和分布,将其分成粟粒型、结节型、弥漫型及混合型。
以肝脏、脾脏表现最明显。
(4)绿色防治措施:目前尚无成功疫苗及有效疗法,应着重抓好以下综合防治措施:①对鸡群(特别是种鸡),每隔1~3月检查一次,发现病鸡及可疑病鸡应立即淘汰,以杜绝该病传染。
②种蛋或种鸡应从无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鸡场购入,而且孵化前应对种蛋严格消毒。
③成年鸡与雏鸡分群饲养管理,防止可能性的接触感染。
④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鸡舍消毒及清洁卫生工作。
禽白血病的防控措施
禽白血病是一种病原体感染性疾病,对鸡、鸭等家禽具有极大的危害,下面是禽白血病的防控措施:
1. 强化消毒:保持鸟舍、设备的清洁卫生,尤其是饮水器、饲料机等禽类常接触的设备,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
2. 进行隔离:新购入的禽类或禽类接触病毒的区域,应与已感染禽类进行有效隔离,防止病毒扩散。
3. 控制传染源:及时淘汰患病禽类,避免其与健康禽类接触;对有病死的禽体进行安全处理,以免病毒扩散。
4. 接种疫苗:疫苗是预防禽白血病的有效手段,饲养禽类时应根据兽医的建议进行接种疫苗,提高禽类的抵抗力。
5.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优化饲料配方、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持良好的饮水环境等,提高禽类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6. 留种源的筛选:对育种家禽的留种源进行筛选,降低白血病的潜在风险。
7. 加强养殖场的防控措施:减少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禽舍,避免病毒通过人和物的接触传播。
总之,禽白血病的防控需要全面加强病害监控、严格饲养管理、
控制传染源和加强养殖场防控措施等综合手段,并定期请兽医进行检查和指导,保障禽类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J亚群鸡白血病是一种由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鸡的疾病,这种病毒主要影响鸡群的免疫系统,导致鸡的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
下面是对J亚群鸡白血病的详细论述。
一、病原学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是一种具有复杂生命周期的病毒。
这种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的血液、内脏器官、泄殖腔和卵清中,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方式在鸡群中扩散。
二、临床症状
J亚群鸡白血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贫血、消瘦、腹泻、产蛋量下降和免疫抑制。
受感染的鸡还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和瘫痪。
随着病情的恶化,鸡的死亡率会逐渐上升。
三、病理变化
J亚群鸡白血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免疫器官的损害,如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萎缩和淋巴瘤病变。
此外,受感染的鸡还可能出现骨髓细胞瘤、成红细胞瘤和成髓细胞瘤等肿瘤。
四、诊断和防治
J亚群鸡白血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病原学检测。
为了预防和控制J 亚群鸡白血病,首先要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提高鸡的免疫力。
其次,要定期对鸡群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淘汰病鸡。
最后,可以使用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总之,J亚群鸡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禽类疾病,对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降低这种疾病对养鸡业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doi:10.19369/ki.2095—9737.2021.05.056鸡白血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控周佰峰(辽宁省北镇市动物卫生服务中心,辽宁北镇121300)摘要:鸡白血病是由于感染鸡白血病病毒而使鸡发生的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往往呈慢性散发型,病程持续时间长,病型复杂,主要特征是病鸡全身多个组织器官出现肿瘤病变%通常是性成熟以后的鸡易发,母鸡相比于公鸡有更高的发病率,主要进行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
病鸡表现出精神不振,肉髯、鸡冠苍白,腹部膨大,瘫痪,伴有腹泻,机体日渐消瘦,停止产蛋,最终由于极度衰竭而死。
现概述该病的防控。
关键词:鸡;白血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疫情处理;免疫预防中图分类号:S85&31文献标识码:B1流行病学1.1病原鸡白血病病毒(ALV)是一种RNA病毒,与人的艾滋病毒类似,但无法使人感染。
一般来说,不同鸟类所感染的ALV可能有所不同,根据病毒与宿主细胞特异性相关的囊膜蛋白的抗原性,可将该病毒分成10个亚群,分别用A、B、C、D、E、F、G、H、I和J标记%自然感染情况下,鸡群可感染6个亚群,分别是A、B、C、D、E和J。
其中以J亚群有最强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而E亚群不具有致病性或者致病性非常弱%12动物该病主要是海兰褐蛋鸡品种多发,且不同来源的鸡苗都可感染发病,而其他品种,如“尼克”、“罗曼”、“京红”等商品代只有个别出现发病%—般来说,30〜300日龄的鸡感染后都可表现出症状,但较为集中于产蛋前后,即往往出现在120〜180日龄%1.3传播途径由于该病毒具有非常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因此相比于其他病毒具有较弱的横向传播的能力%在正常舍温下,尤其是夏季,排至环境中的病毒即使不采取任何清洗和消毒措施,也往往都会失去传染性%病毒主要通过垂直传播,即种鸡感染后经由鸡蛋(胚)导致下一代被感染,也就是祖代鸡场污染病毒后会直接导致父母代及商品代被传染,并文章编号2095—9737(2021)05—0102—02呈现逐代放大的趋势。
目录•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概述•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病因和机制•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预防措施•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监测和诊断目录•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对鸡场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未来研究和预防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建议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概述症状患病鸡只出现消瘦、食欲减退、腹部膨胀、产蛋量下降等症状,部分病鸡伴随有腹泻、皮肤出血等症状。
定义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由禽白血病病毒(ALV)引起的慢性肿瘤性传染病。
定义和症状传播方式和影响传播方式病毒主要通过感染鸡只的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方式进行传播。
垂直传播是指母鸡感染病毒后通过种蛋将病毒传播给下一代鸡只,水平传播是指健康鸡只通过接触感染鸡只或污染的环境而感染病毒。
影响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对鸡群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产生严重影响,如导致鸡只体重下降、产蛋量减少、饲料转化率降低等,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由于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控制该病的关键。
通过实施生物安全措施、疫苗接种等手段,可以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治疗重要性对于已经感染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鸡群,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减少经济损失。
治疗措施包括使用抗病毒药物、免疫增强剂等。
和机制01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感染MDV是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病毒在鸡群中传播,通过接触和垂直传播感染鸡群。
02禽白血病病毒(ALV)ALV是另一个导致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病毒。
通过接触感染鸡或被污染的鸡舍传播给其他鸡。
03细菌感染某些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和沙门氏菌等,感染鸡群后可导致免疫抑制,从而增加鸡感染MDV 和ALV的风险。
病毒和细菌感染鸡的遗传背景对其易感性有一定影响。
某些品种的鸡对MDV和ALV的感染具有更高的易感性。
鸡舍条件、饲养管理、疫苗接种等环境因素可影响鸡的免疫状态和抵抗力,从而影响其感染MDV 和ALV的风险。
鸡白血病(ALV)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虽然鸡白血病在我国鸡群中将是个长期问题,但只要采取有力措施,是有可能在2-3年内把我国蛋鸡中目前很高的白血病/血管瘤死亡淘汰率从现有水平降低60%-70%。
鉴于现在没有预防ALV的疫苗,近期内也很难研制出真正有效的疫苗,对鸡白血病的预防控制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这需要在养鸡的各个环节的不同层次采取有力措施。
一、保持种鸡群对ALV的高度洁净状态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
1、从无外源性ALV感染的祖代鸡或原种鸡公司选购苗鸡,这有赖于商业合同或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的可靠信息。
2、一个鸡场只饲养同一品系和同一批(年龄)的种鸡。
横向感染都是由近距离引起,同一鸡场内是无法隔离的。
3、严格选用没有外源性ALV污染的活疫苗,并定期检测血清抗体状态。
4、同一孵化厅只用于同一个种鸡场来源的种蛋,以预防孵化厅内可能的早期横向传播。
雏鸡对ALV最易感,垂直感染的雏鸡出壳后就可排毒。
孵化厅内鸡运输箱内高度密集,同一箱内有一只感染雏鸡,在运输期间可使同箱内20%~30%的接触鸡感染。
5、预防潜在的昆虫传播。
6、建议种鸡群自我检测。
当对AB及J亚群抗体阳性率高于一定
限度后自行淘汰,避免在客户鸡场出现问题后再发生纠纷。
二、强化弱毒疫苗中ALV污染的检测和监控
弱毒疫苗中外源性ALV污染是蛋鸡、三黄鸡和其它品系鸡中传播白血病的一个最可能的现实原因之一。
对商品代鸡群来说,特别要注意一周龄内使用的活疫苗,如对马立克氏病和禽痘的活疫苗。
但是在种鸡群,各种活疫苗都要检测,特别是非口服疫苗。
前几年美国市场上供应的马立克氏病疫苗中还发现有ALV-A污染,我国生产的疫苗可能会问题更多。
问题是如何检测?要检测疫苗中的ALV污染,一定要区别内源性和外源性ALV,否则会带来很大的混乱,即报告很多的假阳性。
可以根据情况依次从如下几种方法中做一选择:
1、经典方法(金标准)。
将一定剂量(相当于雏鸡用量的3~5倍)活疫苗接种8~10只3~4周龄SPF鸡,在隔离罩中饲养4~6周后采血清,隔2周后用商品化的抗体检测试剂合检测ALV-AB和ALV-J特异性抗体。
同时在另一隔离罩中饲养同批SPF鸡做对照。
隔2周后重复一次。
接种疫苗组中只要有2只或以上表现对ALV-AB和ALV-J特异性抗体阳性而对照组全阴性,即可判定疫苗有ALV-AB或ALV-J污染。
如为阴性,可隔2周后重复一次。
这一方法成功率高,结果比较可靠,但周期长,成本高,需要一定饲养条件医学全在线搜集整理。
2、在DF1细胞(对E亚群ALV有抵抗力)上分离病毒,再用ALVp27试剂合检测。
这一方法适用于在该细胞上不产生细胞病变的
疫苗病毒。
对但有些疫苗病毒感染后细胞死亡,无法进行。
对细胞结合性马立克氏病疫苗,可先将疫苗细胞在超声波处理下裂解或用无菌蒸馏水稀释裂解后接种DF1细胞,以此最大限度去处MDV疫苗病毒复制。
对于禽痘疫苗病毒,可先接种1周龄SPF鸡,再在7~10天后采血浆接种DF1 细胞。
3、PCR扩增囊膜蛋白全基因及其相连的3’-末端序列,测序比较和鉴定亚群。
鉴于有些细胞基因组中可带有ALV-AB、J的Env基因,单独扩增出Env基因还不能作为依据,一定要扩增到Env基因的及其相连的3’-末端序列,并证明其3’-末端序列中的LTR也是外源性ALV特异性的,才有较大把握作出判断。
但要下最终结论,最好还要靠分离到病毒。
由于ALV的横向传播能力很弱,除非有严重的垂直感染,一般鸡群对外源型ALV抗体的阳性率是很少会高于30%的。
因此,如果鸡群对ALV-AB 或ALV-J的抗体阳性率高于30%时,就要怀疑在过去用过的弱毒活疫苗中是否有哪种疫苗有ALV污染。
这对种鸡场尤为重要,虽然在使用被ALV-AB 或ALV-J污染的疫苗后的鸡群不一定就会发生肿瘤(一般不会,因为鸡对ALV的抵抗力有很明显的年龄依赖性),但有可能是给下一代造成垂直感染的来源。
因此,有必要对种鸡群作定期的血清学检测。
三、原种鸡群的净化
对我国自行育种并已形成相应品系的自繁自养种鸡群,应该对外源性白血病感染实施定期检测和严格的净化措施。
这项工作在技术操
作上涉及到育种选种和长期病毒感染检测的诸多方面措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作为一个大国,必须要有自己自繁自养种鸡群,但也必须实现对白血病的净化。
这需要从国家层次,由政府立项资助几个不同类型种鸡的龙头企业完成净化并保持净化状态。
这一方面是企业行为,但也要政府在技术和资金方面资助,并实施监控。
净化的基本原则:(1)小群孵化小群饲养(20~50只/群);(2)每只采样分离病毒或检测p27,淘汰所有阳性鸡及所有同群鸡;(3)严格选用弱毒活疫苗;(4)严禁不同种群鸡共用孵化厅。
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原种鸡群净化方案列举如下(仅供参考):
方案A (国际金标准)完全按美国乔治亚大学禽病诊断和研究中心现在正在使用的方法。
对核心群鸡全部采血浆接种DF-1细胞,9
天后检测p27抗原,凡阳性者全部淘汰。
分别在68日龄和168日龄至少做二次采血分离病毒。
对保留的核心群种鸡的下一代所有刚出壳鸡,检测胎粪中的p27,淘汰所有阳性鸡。
如此反复。
这一方案的优点是,检测特异性和检出率均很高,如严格实施4~5年,就有可能实现基本净化,此后只需抽样监控,不再全面检测。
缺点是,现在就需要投入的资金、设备和人力较大,而且还没有足够数量的训练有素的有经验的技术队伍。
方案B 基本原则:根据泄殖腔棉拭子及蛋清中gsP27抗原检测,阳性者都全部淘汰。
优点:方法简单,成本相对较低,每次可检测所有个体样品。
方案B 基本原则:根据泄殖腔棉拭子及蛋清中gsP27抗原检测,阳性者都全部淘汰。
优点:方法简单,成本相对较低,每次可检测所有个体样品。
缺点:不能区别内源性E亚群ALV将会把感染了内源性E群但外源性ALV阴性鸡也淘了。
但是当阳性率高时,对选种不利,很难被育种专家接受。
另一方面,单靠泄殖腔棉拭子及蛋清中gsP27抗原检测,其灵敏度尚不足以检测出所有感染鸡。
因此,只能保持鸡群相对较高的洁净度,但不能完全净化。
因而,检测和净化过程需不断进行医学全在线搜集整,理适应情况:当整个后备鸡群p27阳性率在20%以下或在育种专家可接受全部淘汰的范围内时,可采取这一方法。
具体程序:母鸡和公鸡:(1)18-20W 棉拭子检测p27;(2)21-22W 棉拭子检测p27,如人工授精,最初次2要同时检测公母鸡;(3)23-25W (开产初期)棉拭子检测最初第1~3个,蛋的蛋清中p27;(4)26-40W(准备孵化留种时),公母鸡棉拭子检测p27,母鸡 2个蛋的蛋清检测p27;(5)41-43W 孵出小鸡,对每只后备母鸡最初孵出的二只小鸡,胎粪棉拭子检测p27。
方案C 这是将前二个方案结合起来。
基本原则:将对棉拭子p27阳性和阴性鸡分开饲养,p27阳性鸡分别取血清或蛋清在DF1细胞上分离外源性ALV,仅淘汰外源性ALV阳性鸡
优点:能区别内外源ALV,将仅仅淘汰外源性ALV阳性鸡,仍保留内源性病毒阳性鸡。
缺点:增加了一道鉴别性细胞培养技术性要求高,人力成本、试剂成本及实验室装备较方案B明显提高,但显着低于方案A。
适应情况:当整个鸡群棉拭子或蛋清中p27阳性率超过20%,非
外源性ALV淘汰率过高影响育种而不能为育种专家接受时。
或者说,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但各相关的原种鸡群还没有条件按方案A实施净化时,这一替代方案是最适合的过度阶段。
先投入有限的资金和人力,采用这一方案开始做起来,待有足够力量时再采用反案A。
具体程序:基本同方案A,但要把p27阳性和阴性鸡群分隔饲养,分别定为阴性和阳性群。
仅对阳性鸡群中的每只鸡按方案A采血分离病毒。
这样,可暂时把病毒分离的工作量减少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