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第二框
- 格式:ppt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10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5课第二框《社会历史
的发展》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5课第二框《社会历史的发展》。
第二单元讲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其中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什么?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点。
第五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二框,主要讲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总趋势,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讲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坚持历史的观点。
”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总趋势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两目内。
第二节基根本政治制度知识点梳理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国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这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实行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经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
3、根本组织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4、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有权依法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表决各项决定、提出议案和质询案。
6、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义务)人大代表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二、坚持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人复兴的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
8、坚持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机关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
一、选择题1.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这说明()①劳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②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③光荣属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者④劳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劳动的意义和价值,①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④是对劳动的正确解释,与题意不符。
答案:B2.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增长6.7%,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 314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
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是因为就业()①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②可以使劳动者获得生活来源③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④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①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故答案选C项。
答案:C3.201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大学生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这是因为()①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大学生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②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③就业是民生之本④大学生不具备自主创业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解析:①从大学生数量和自身素质角度考虑,符合题意;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③强调就业的意义,与题干要求不符;④没有客观评价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观点错误。
故选C项。
答案:C4.近年来,我国青工代表频频在国外大赛中获奖,然而青年技能人才紧缺、难招难留等问题仍较突出,重学历、轻技能、福利待遇差是其主要原因。
让更多“青春力量”投身“中国制造”中,作为企业应该()①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观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高青工补贴③提高薪酬水平,为“蓝领”增底气④加强岗位技能提升活动,激励青工早成才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解析:重学历、轻技能、福利待遇差是青年技能人才紧缺、难招难留等问题的主要原因,这要求企业提高薪酬水平,加强青工岗位技能提升,③④符合题意。
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第五课第2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又称为我国的。
2、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含义是什么?民主集中制是。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①;②,;③,;④。
★4、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什么?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
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而是由。
★5、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决定的。
这一制度以为宗旨,真正保障了,充分体现了,显示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显示出强大的和无比的。
③实践证明,我国和,是和,是。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二、易混点提示1、国体与政体2、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三、自主检查1、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说法中完全正确的是()①人民代表大会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可以保证广大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④人民代表大会制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2008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审查和批准去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等。
回答2-3题。
2、该材料体现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A.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B.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3、会议审议通过了“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A、互相监督、分工合作的关系B、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C、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D、立法机关与执法、司法机关的关系★4、《南方都市网》载文指出,监督“一府两院”是人大的法定职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第10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
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教学目标犯罪的特征、刑罚的分类、怎样预防犯罪锻炼法制思维,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法制理念。
教学重难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犯罪的定义;怎样加强自我防范;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第五课第一框的知识点,让学生再一次的熟悉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联系和区别。
进入本框的学习。
第一目了解罪与罚合作与探究(一)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提问:试对比分析上述两种不同的行为。
(学生讨论并交流)师总结:利用P53阅读感悟,强调:行为一属于刑法规定禁止的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其社会危害尚未达到应当受刑罚处罚的程度,法律不认为是犯罪。
行为二也属于刑法规定禁止的行为,但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且触犯了刑法的相关条款。
因此,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问题要善于从法律角度进行思考,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师讲解:犯罪的定义,即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同时,指出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师讲解: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
延伸指出,犯罪的界限: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危害国家经济利益、侵犯公民合法权利、侵犯财产、破坏社会管理秩序、危害国防、军事利益)②没有社会危害性或者有社会危害性但未达到严重程度的行为。
师讲解: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与犯罪相比,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社会危害程度较小,而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较大;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的是有关治安管理的法律法规,而犯罪行为违反的是刑法;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应受治安管理处罚,而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即刑罚。
让学。
第五课第2框预防犯罪知识点一了解罪与罚1.刑法的含义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的含义和特征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犯罪必受刑罚处罚(1)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2)刑罚的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3)刑罚的分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知识点二加强自我防范1.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
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杜绝不良行为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出题点一犯罪的基本特征【例1】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甘肃某公司非法集资案作出一审判决,其中被告人于某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这样判决是因为于某的行为()①违反了民法②触犯了刑法③具有较小社会危害性④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剖析】本题考查对犯罪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题干中于某受到严厉的刑罚处罚,说明其行为触犯了刑法,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