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现代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30.69 MB
- 文档页数:85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巴黎明星广场凯旋门、英国博物馆、美国国会大厦、英国国会大厦、巴黎歌剧院;巴黎旧王宫奥尔良廊、巴黎博览会机械馆、埃菲尔铁塔、伦敦水晶宫。
(2)掌握18-19世纪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各类建筑的特点;重点掌握:水晶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博览会机械馆的建筑特点。
城市规划的探索: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环境与面貌遭到污染和破坏,既危害人民的生活,又妨碍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为了解决城市矛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欧文),花园城市(霍华德),工业城市(加尼埃),带形城市(索里亚•马泰)等等。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欧洲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流派的主张及代表建筑。
熟悉美国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芝加哥学派、草原式住宅的主张及代表建筑。
第三章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1)熟悉战后初期建筑流派: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与构成派及实例(爱因斯坦天文台、乌德勒支住宅、第三国际纪念碑)。
(2)重点掌握:格罗皮乌斯的建筑理论及主要实例(法古斯工厂、科隆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马赛公寓大楼、朗香教堂);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吐根哈特住宅,克朗楼,西柏林国家美术馆、西格拉姆大厦)。
赖特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草原式住宅、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总部、古根汉姆博物馆)。
(3)要求绘制:①萨伏伊别墅②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③克朗楼④包豪斯校舍。
第四章二战后,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1)熟悉二战后建筑设计思潮的七种倾向以及代表建筑师和代表作品。
① 对“理性主义充实与提高的倾向”,②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③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④ 粗野主义倾向,⑤ 典雅主义倾向,⑥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⑦ 追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初到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盛行的一种建筑风格,与传统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
它的特点是简洁、明快、抽象、功能主义、突破惯例,代表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特质和先进的技术思维。
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强调“Less is more”,简洁而不简单,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建筑物的外形要有突出的几何美感,总体上以直线和几何形状为主,光和颜色也被视为一种材料,可以用来强调结构和形式。
现代主义建筑在给人们带来锋芒毕露,充满创意的同时,也代表了人类理性、自信、奋斗和探索进取的精神。
它颠覆了以往我们对于建筑的传统看法,不再追求表现个人风格和奢侈装饰,而是在功能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尽可能地实现科技和艺术的融合。
当时的社会时代是诞生这种建筑风格的催化剂,现代工业、机械化、全球化等新一轮的变革使人们需要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现代主义建筑由于其强调工程和材料性,其设计和建造技术也卓然出众,理性思维被具象化地体现出来。
现代主义建筑在其兴盛阶段,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艺术价值,被视为一种革命性的风格。
但是在其后继的发展历程中,现代主义建筑也开始引起反感,其同质化的形式,功能性的局限性,以及缺乏文化和社会价值的争议等等问题日益显露。
随着建筑思潮的变迁,形态多样的现代主义建筑也逐渐演变成其他建筑风格的起点,新的思想和理念逐渐提升了建筑师的视野,建筑创造和设计方式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
总的来说,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一种风貌,很好地反映了人们对于理性、科学、技术的反思和追求,同时也发展出了独特的建筑创作技术,影响了后来的一系列建筑风格,是建筑史上重要的一笔。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
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
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
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
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是中国建筑历史中的重要部分,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对建筑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建筑师对当代建筑的理解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简要的角度出发,介绍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并分析其深度和广度的特点。
1. 西方学派引入: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西方的建筑思想和技术开始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尤其是从欧洲和美国传入的建筑学说和实践。
西方学派的引入使得中国建筑开始寻求与世界建筑潮流的接轨。
2. 马丁·华尔德与传统主义:马丁·华尔德是近代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被誉为“华尔德大师”,对中国的建筑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尔德致力于将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的建筑传统相结合,提倡传统主义的建筑理念。
他强调建筑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同时融入现代建筑的理念和技术。
3. 转型期的新古典主义: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这也对近代中国建筑带来了新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新古典主义成为转型期中国建筑的思潮之一,它强调借鉴古代建筑的艺术表达方式,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和创造。
4.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这也对近代中国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成为建筑思潮中的重要一环,它以国家建设和人民福祉为中心,强调工业化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公共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被兴建,如一些著名的工人文化宫和体育馆等。
5.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也对近代中国建筑思潮带来了新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开始影响中国的建筑设计和实践,强调个体和多样性的表达。
一些具有流线型和立体化特点的建筑作品开始兴起,如鸟巢、水立方等。
中国现代建筑风格一.中国现代建筑发展阶段中国现代建筑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1.1现代风格的诞生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
从20年代中到30年代中,几乎与以上海为中心的其他受现代建筑思潮影响的城市同时期,东北的大城市中也出现了当时流行于日本,被称作"日本近代式"的现代建筑,1.2 民族建筑形式形成初期早在19世纪后半叶,已经出现了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雏形。
这批建筑从单体建筑造型来说,主要有3类:①复古式建筑②古典式建筑③折衷式建筑。
1.3 50年代前期的复古主义把强调民族风格当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把“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提到建筑创作方向的高度来贯彻,从而掀起了创造民族形式的热潮。
1.4 国庆工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的出现为迎接国庆10周年,北京建造了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十大建筑,设计手法有明显进步,但基本上仍未摆脱中国和西方的古典构图体量和装饰元件的沿用、改造。
1.5 广州风格的崛起60年代前期,广州的建筑师在他们他们创造性地在现代建筑中有机地融合进具有传统特色的庭院、园林,造就了富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郁民族意蕴的建筑意境,形成着引人注目的广州风格。
同时,北京、杭州等地也出现了一些格调清新的建筑,它们和广州风格一起,标志着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发展的重要转折。
1.6 多元风格──80年代的新趋向进入80年代后,“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改革方针推进了建筑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建筑思想开始摆脱狭隘的、封闭的单一模式,逐步趋向开放、兼容,中国现代建筑开始迈上多元风格的发展道路。
1.7 二十一世纪科技环保新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深入,现代建筑逐渐融合高科技和环保概念,逐渐向高科技与环保方向发展。
当代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实质,是以建筑语汇表述工业化的价值取向。
早期工业社会价值取向被现代主义的先知者们转译成了种种颇具煽动性的建筑理念。
譬如,“装饰即罪恶”,现代主义者都明确地接受这一观念,反装饰也成为近乎意识形态的立场问题;又如,“形式追随功能”,建筑设计由此转变成了以功能为中心;又如,“砖就应表现为砖”,此观念强调,建筑的意义可通过构造自然地形成;再如,“住宅就是居住的机器”,表达了工业社会的审美情趣。
为利润而存在的机器,完全排斥与功能无关的装饰。
于是,它们光秃甚至狰狞的模样成了美的象征,也成了理性和科学的象征。
现代主义的这些观念表明,建筑的意义不是通过形式设立的,而是通过构造和功能的完成而自然形成的。
而且,构造和功能本身具有形式能力,意义即在其中。
在激进理念的引领下,现代主义建筑师竭尽所能地剥落建筑的古典装饰表皮,刻意淡化建筑表皮的存在,以消除表皮对功能传达意义的干扰。
表皮因此变得光秃粗糙,其色彩也因此减化为以白色、黑色为中心的工业化的中性色。
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作品是极端的例子。
于是,机器般裸露成为符合历史逻辑的抉择。
面对单调乏味的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的先知先行者文丘里认为,装饰主义应该成为建筑的重要原则;建筑不应该再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反装饰主义的垄断方式;这些风格的建筑是单一、冷漠、缺乏时代感,甚至是丑陋、平庸的。
文丘里运用古典装饰风格改造了当时的现代主义。
他所设计的建筑大部分具有古典建筑的符号和结构特征,特别是在建筑立面上使用大量的高低浮雕作装饰,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古典气息。
后现代主义重视建筑表皮的更深层原因在于,建筑风格是传达意义的关键,但是,意义必须通过刻意设计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
对于后现代主义如何传达意义和建筑精神,斯特林提出,在立面上以装饰的方式来表达意义,传达出以历史主义来改造现代主义的目的。
因此,这一方法本质上是立面装饰主义。
依照帕菲罗斯的说法,后现代主义出现了一张表现精神的“装饰皮”。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简介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是20世纪初期至中期的一种建筑设计理念和风格,受到现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影响。
它强调功能性、简约和实用性,摒弃了过去装饰繁杂的传统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材料的自然美和结构的清晰可见,追求空间的简洁和几何形状的纯粹性。
这种风格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并对后来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点1. 强调功能性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物的功能性。
建筑师们认为一个建筑物应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不是仅仅为了装饰而存在。
因此,这种风格的建筑物通常具有简洁明了的平面布局,使用直线和简单的几何形状来定义空间。
它们通常具有开放式布局,允许空间之间的流动和灵活性。
2. 简约和实用性现代主义建筑注重简约和实用性。
建筑师们通过去除不必要的装饰和多余的细节,使建筑物更加简洁明快。
他们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玻璃和混凝土,来创造简单而结实的建筑结构。
这些材料具有优良的耐久性和性能,能够满足建筑物的需求。
3. 舍弃传统风格现代主义建筑摒弃了过去装饰繁杂的传统风格。
它们摒弃了拱门、尖顶和其他复杂的装饰元素,采用了直线、平面和简单的几何形状。
这种简约的风格使建筑物更加具有现代感,与传统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4. 结构与形式一体化现代主义建筑强调结构与形式的一体化。
建筑师们不再试图隐藏建筑物的结构,相反,他们将结构设计成建筑物的一部分,并强调其可见性。
这种设计方法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坚固和稳定,同时也增加了一种现代感。
5. 技术和创新现代主义建筑充分利用了当时的新技术和创新。
建筑师们利用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等新技术,创造了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和富有现代感的立面。
他们还积极运用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等领域的知识,提高建筑物的效率和舒适性。
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1. 巴拉克努建筑大厦巴拉克努建筑大厦是美国芝加哥的一座现代主义建筑作品,由德国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设计。
它是一座摩天大楼,采用了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的设计,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
浅议当代中国建筑思潮中的时代精神建筑表达思潮关键:建筑思潮实践设计向发展历程时代精神建筑思潮的演变史穿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历程和丰富内容,正确认识当代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审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展历程和丰富内容,通过批判的总和理性反思,从总体上把握当代中建筑思潮发展的轨迹,为正总结当代中国建筑的验和教训提供参考,为二十世纪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提供鉴,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建筑是什么?筑学是什么?什么是好的建,优秀的建筑评价标准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关和解答,其实从未停止过换句话说,人们认识建筑、解建筑、评价建筑、设计建筑所持的态度多年来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或者说人们对于建筑本性不断地化着的审思正式我们所要考察的种并不显扬却无法回避的筑思潮---基于本的建筑探索,正是的涌动变化才牵引出中国半个世纪种建筑思潮的纷纷出场。
当代中国建筑思发展的历程1.11979-1986年初期震荡放后中国建筑论坛是从“社会主义容,民族形式”的讨论开始的开放以后,中国最早引进的仍然20世纪20年代50年代两次进入中国却途夭折的现代建筑,代建筑的引进所产生的荡仍然是强烈的。
一面市觉察到中国建筑落后而生的紧迫感,另一面是对西方建筑文所产生的民族意识。
学界,一方面是强调建筑的现代,另一方面有试图赋予“民族形”以新生、1.21986年-1990年文反思文反思的主题之一,就对外来建筑文化引进的思考,包含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思想对以后现代建筑理论为代的国外理论和经验的介绍,也对引进国外建筑理论的教训和反思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二,是对继承传建筑文化的反思,其中既有对民族形式”话题的延续,也有越简单的要不要“族形式”的争论,文化机制的深层次的反,还包括了对民居建筑考察以及其中所蕴的地方智慧的关注。
文化反的主题之三,是中外筑文化的比较。
文化反主题之四,是关于中国建筑路的思考。
1.31990年-1994年多元探索多元探索阶段,中建筑界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建学术界关心的话题范围明显扩展尤其是对设计方法层的文章明显增多,表明筑界开始超越应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争论和考,而是关心如何做的问题对外来文化的引进,也不再局限在格、流派,而是更关系计方法论的介绍。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众多产业中,建造业成为了受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
一方面,拥有了新的工具与设备,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新材料诸如钢铁,玻璃幕墙的生产技艺的成熟使得建筑设计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个崭新的时代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是什么成就了我们现代的城市?又是什么划开了时代的新篇章,让我们体验到现代的生活?我们又该如何定义“现代”这个时代?1现代主义设计是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20 世纪20 年代前后,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一个强力集团,推动所谓的新建筑运动,这场运动的内容非常庞杂,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设计的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平版玻璃、钢材的运用;新的形式——反对任何装饰的简单几何形状,推崇功能主义,从而把千年以来的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也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于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
2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的观念定义。
从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大致把体现在设计和建筑上的现代主义的内容总结为几个方面:民主主义,精英主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是在对长期以来垄断建筑的为权贵的精英主义的一个重大的反动。
长期以来建筑设计是为极少数权贵服务的,我们回顾一下西方建筑发展史,就可以看到,设计不是为王公服务,就是为教会服务,或者为国家服务,美国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说:穷人没有设计,所指的就是这个现象。
而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则强烈反对为精英服务的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驱当中,有不少人是期望能够改变设计的服务对象,为广大的劳苦大众提供基本的设计服务的。
与此同时,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希望利用设计来建立一个较好的社会,建立良好的社区,通过设计来改变社会的状况,利用设计来达到改良的目的,而避免流血的社会革命(比如勒· 科布西耶),但是,这种想法显然是乌托邦式的,充满了小资产阶级的理想主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