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
- 格式:docx
- 大小:27.48 KB
- 文档页数:12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雁门太守行朝代:唐朝|作者: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屯田词朝代:唐朝|作者:戴叔伦春来耕田遍砂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见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屯田词》写边地屯田的人民在极艰苦的险恶的环境下从事劳动和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农民无路可走的悲惨命运。
屯田是指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
本诗描述的是无田的农民应政府征召耕种屯田的情景。
前八句写农民屯田时的险恶环境和遭受旱、蝗等天灾,一年历尽辛苦,却仍是无衣无食,两手空空的农民眼望南天,凄然泪下如雨,不言中流露出他们的无限怨愤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全诗语言朴实明快,对农民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的同情溢于言表。
蓟门行五首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其一】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边塞诗鉴赏1. 引言边塞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一支,描绘了边塞风光和守卫边疆的英雄壮丽场景。
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情感、意象和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和边塞生活的深刻感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边塞诗进行鉴赏和解读。
2. 边塞诗的来源和特点边塞诗起源于中国古代边塞地区的军事和文化活动。
由于边塞地区往往处于战乱频发和政治动荡的环境中,边塞诗作品往往充满了壮丽的景色、悲壮的气氛和崇高的英雄主义情怀。
边塞诗的主题主要围绕着边塞风光、抗战壮丽场面、英雄人物、忠诚和牺牲等。
边塞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展示了边塞的壮丽风光:边塞诗描绘了辽阔的大漠、高耸的城墙、奔驰的战马等壮丽的自然景观,使人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和壮丽。
•强调了忠诚和英雄主义情怀:边塞诗常常表现出作者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的崇敬。
这些诗作清晰地传递出边塞军人的正直、勇敢和英雄主义情怀。
•表现了人民的悲壮情怀:边塞诗作为一个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文学形式,不仅仅是战争的记录,更是战争中人们的悲壮情怀的抒发。
边塞诗作品中经常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园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和对战争的无奈与悲凉。
3. 边塞诗的代表作3.1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边塞诗之一,作者王之涣是唐代的文学家。
诗中以壮丽的边塞景色展示了作者对祖国无限忠诚和壮丽的抱负。
3.2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家园的思念和对身处边塞的忠诚。
以悲壮的词句和深情的笔调描述了边塞地区的困境和民众的苦难。
4. 边塞诗的影响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反映了边塞人民的英勇抗争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此外,边塞诗还对中国近现代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碛中作朝代:唐朝|作者: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
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
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
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子夜秋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
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祜。
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
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
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
边塞诗的鉴赏方法一、边塞诗是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边塞诗的特点:1、浓郁的汉代情结。
多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月亮称为汉月。
少数民族的称谓也沿用汉代的,交战对方——匈奴,对方将领——单于、左贤,称颂英雄时,常提到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
三、鲜明的边地风貌:黄沙长云,冰川雪山,大漠,烽烟,长城,秋月,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地理区域:塞外、雁门、漠北、玉门关、黄河、轮台、龟兹。
异域风物:羌笛、胡琴、琵琶。
人物:戍卒、将帅、胡人。
用典:投笔从戎、长城、楼兰。
乐曲:《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刀。
四、景物特点:雄奇、奇丽、凄寒、辽阔、壮阔。
五、主题思想: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感情。
(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3、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4、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5、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和反映边陲人民的民风民俗。
6、选材角度与表达情感:(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精神上的痛苦。
六、感情特点:豪迈、豪情壮志、报国之志、杀敌雄心、昂扬向上。
七、常用手法:用典、夸张、比喻、渲染、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实”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闻得到)“虚”1、神仙鬼怪、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回忆)。
作者曾经经历过的后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现在不在眼前。
3、未来之景的设想:现实生活中还没发生的,或者虽在当下发生,但不是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
虚实结合的作用:1、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开拓诗歌意境。
2、与现实世界形成对比,突出中心。
从把握边塞诗的形象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如影随形,人类碾着累累尸骨,获得片刻温馨宁静。
边塞诗象一朵盛开在战地的凄美绝艳的奇葩,开在秦时的明月之下,汉时的关塞之上;开在征夫思念的心中,开在思妇眺望的眼里。
它以似火的颜色点燃了壮士的青春,它以如水的柔情滋润着鲜活的生命。
边塞诗,是英雄悲壮无畏的呐喊,是诗人冷竣理性的思索。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它的发展源远流长。
边塞诗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
经过汉魏六朝时代的发展,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
但作为同一流派,还是有很多相似的特点。
下面我就如何从边塞诗刻画的不同形象来鉴赏边塞诗的思想情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边塞诗刻画的景象特点边塞诗由于其特定的地域和内容,边塞诗人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景。
边塞诗中描写的景观一般有长云、狂风、冰雪、孤月、细柳、琵琶、戍鼓、横笛、羌笛、芦管、芦笛、梅花落,折柳曲、沙漠、战役、烽火、城楼等边塞特有的景象。
边塞诗中的景物一般有这些特点,或雄浑、奇丽、辽阔、磅礴、豪放,气势恢宏,或荒凉、苦寒、恶劣、惨烈。
表达的情感或是展示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或是表现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和将士的思家情绪。
示例:2010年全国课标卷中考查的江总的《雨雪曲》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试题: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边塞环境,表现了戍卒身处遥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反映了戍卒远离故土身处边陲茫茫然失落的郁闷心结。
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第一、这种类诗主要有以下几类:1、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6、讽刺统治者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7、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第二、这类诗歌的主要风格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第三、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方法1、知人论世由于这类诗歌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就边塞诗来说,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时,首先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推敲诗歌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以下以李贺的诗歌为例,说说对诗人诗歌内容的了解。
就李贺来说,诗歌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他写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
个人发愤抒情。
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其诗歌究反映了在官时的生活感受。
写神仙鬼魅的题材。
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咏物等其他题材。
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借助咏物等来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很深的感受。
(以上来源《中国文学史百题解读》)(3)诗歌分析下面分析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如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歌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边塞诗鉴赏一、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例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接防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八折杨柳》、《落下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比如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日报斩杀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不虚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主中原。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比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
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1、存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求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言凤阙,铁骑拖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著玉鞍。
愿意将腰下剑,授侍斩杀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李益·夜上接防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无人知晓何处吹起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言道黄龙戍,频年疑惑兵。
心疼闺里月,短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存有整体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苦和连年出征的残暴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反感[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交。
崭新鬼愁冤枉旧有乌鲁潘,天阴雨湿声啾啾。
[陈陶·陇西行]誓洗匈奴罔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心疼无定河边骨,犹就是春闺梦里人!4、注意:不同时代的边塞诗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i、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而谷5)浑出的)、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
”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落梅花》、《关山月》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边塞诗词赏析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边塞诗词赏析鉴赏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可以用诗来形容:诗一般的风景,诗一般的国度,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年华,诗一般的时代……本店铺在此整理了边塞诗词赏析鉴赏,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边塞诗词赏析鉴赏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篇1【作品介绍】《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原文】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2在,不教3胡马4度5阴山6。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边塞诗鉴赏一、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二、边塞诗的意象: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从军行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2、直抒胸臆: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对比出关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4、虚实结合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5、用典故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6、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7、衬托(1)、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2)、反衬(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壮情):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边塞诗鉴赏边塞征战诗【边塞诗特点】边塞诗是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艰辛的诗作。
一般认为,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比较丰富(如《小雅·出车》等)。
其进一步的发展是在汉魏六朝时代,主要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
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
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代表了这一时期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诗人在作品中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地诉说边塞征战之苦。
其语言朴素,构思也相对独特。
唐朝作为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也都写过不少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战城南》、《北风行》等,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还有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
盛唐也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唐代边塞诗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
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三是边塞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
边塞诗的意象有: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如何欣赏边塞诗词】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其带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
由于他们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
当然,我们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鉴赏边塞诗,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帮助的。
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总之,鉴赏边塞诗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形式标志:题目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2.边塞诗的主要内容: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3.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例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在创作风格上: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当然,我们今天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5.边塞诗的鉴赏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由于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
第二把钥匙是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第三把钥匙是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
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时即借用此法。
但罗氏的语言尚不及此诗之简练,多了“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色”等笔墨,当然这是因为小说与诗歌的创作方法不同而使之然,但其理一也。
我们可用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出一道题以巩固之,题曰:“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回答前应抓住边塞诗这一牛耳,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键之一;抓住“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词,是关键之三;抓住“归”、“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
自可答之曰:“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钥匙有了,而且不只一把,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起来也是很有讲究的。
这就要灵活运用,对具体的诗题做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找到能对锁的那把钥匙,自是不言而喻。
主旨: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能力检测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4江苏卷〕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5重庆卷〕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⑴“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⑴~⑵题。
(6分)〔2002北京卷〕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⑴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⑵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试简述这首词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景物的特点。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燕然:内蒙古的燕然山。
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记功而返。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2010安徽卷)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①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②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答:6、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①-②题。
(2010年陕西、宁夏、海南、黑龙江、吉林卷)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侍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②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