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LAS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6
洗涤剂LAS废水处理简介
一、 LAS生产工艺及排水流程
LAS即直链烷基苯磺酸钠,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我国应用比较多的表面活性剂。
二、 LAS废水的特点
⏹废水中的LAS以分散和胶粒表面吸附两种形式存在。
⏹废水一般偏碱性,pH值为8~11。
⏹废水中LAS浓度差别较大,洗毛废水浓度较高,洗浴废水浓度较低。
⏹废水的COD浓度值差别较大。
⏹废水中的LAS会造成水面产生大量不易消失的泡沫。
⏹废水中的LAS本身有一定的毒性,对动植物和人体有慢性毒害作用。
⏹LAS会引起水体中传氧速率降低,使水体自净受阻。
三、水解酸化+SBR活性污泥法
3.1水质情况
进水水质和排放限值
3.2工艺流程。
绿色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摘要:表面活性剂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工业味精”,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洗涤剂和制药等行业。
但是与此同时,大量使用表面活性剂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
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研究和开发一批温和、安全、高效、易生物降解和保护环境的绿色表面活性剂势在必行。
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从事这方面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关键字:活性剂;绿色;表面1、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分类以及发展趋势表面活性剂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具有非极性烃链(8个碳原子以上烃链)以及极性基团(如: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也可是羟基、酰胺基和醚键等),使其分子结构具有两亲性。
表面活性剂按其在水中是否离解,可分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根据溶解后的活性成分又可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1](见图1)。
表面活性剂特殊的分子结构,使其具有增溶、乳化、润湿以及杀菌消毒和去污等性能,广泛应用在洗涤剂和化妆品、工业、农业以及环境工程等方面。
截至2005 年,表面活性剂使用量已经超过了1520 万顿,使用量以每年3% 的速度快速增长,需求量极大。
但表面活性剂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对人体及环境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在洗涤剂中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强洗涤剂的溶解性和洗涤性,但由于这些表面活性剂具有一定的毒性,会对皮肤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
表面活性剂还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危害。
如烷基苯磺酸钠(ABS)的生物降解性差,在洗涤剂中大量使用,所产生的大量泡沫造成了城市下水道及河流泡沫泛滥;使用含有磷酸盐的表面活性剂使河流湖泊水质产生“富营养化”:在生产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及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烷类物质不易生物降解,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1.功能性涂料和涂层剂: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可以作为涂料和涂层剂的分散剂、增稠剂、润湿剂和降低反应性的剂量。
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独特结构和性质使得涂料具有优异的附着性、耐磨性和耐化学性,并且能够提供超级疏水性和超级亲水性的性能。
2.肥皂、洗涤剂和清洁剂: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亲油性和亲水性可以被应用于肥皂、洗涤剂和清洁剂等产品中。
3.医药领域: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可以在制药生产中作为辅助剂,用于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4.纺织品和塑料处理剂: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可以用作纺织品和塑料处理剂,可提高纺织品和塑料的柔软性、耐久性和抗静电性能。
5.个人护理产品: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在个人护理产品中应用广泛,例如洗发水、沐浴露、面霜等,可提供更好的泡沫性和润滑性。
近年来1.绿色合成方法: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低能耗、低污染的合成方法,例如采用微波辅助合成、酶催化合成等。
2.分子结构设计:通过调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研究人员可以获得具有特定性质和功能的表面活性剂,如自组装性能、温度响应性能和荧光性能等。
3.纳米粒子修饰:通过将有机硅表面活性剂与纳米材料相结合,可以获得具有特殊性质和功能的复合材料,如磁性纳米粒子和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4.应用拓展:近年来,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在环境治理、油田开发和废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
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在新领域的应用潜力。
总结起来,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其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绿色合成方法、分子结构设计、纳米粒子修饰和应用拓展等方面。
随着对环境友好和高性能产品需求的增加,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和应用前景仍然十分广阔。
表面活性剂对含氨基酸工业废水处理影响的研究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的化学物质,可以使水和油相互混合。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含氨基酸的废水是一种常见的废水。
目前,使用表面活性剂进行工业废水处理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表面活性剂对含氨基酸工业废水处理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的处理机理表面活性剂的处理机理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描述,一种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的结合,另一种是表面活性剂和氨基酸之间的化学反应。
这两种方式都会影响到废水中氨基酸的浓度和分布,进而达到废水净化的目的。
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的结合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的结合来处理含氨基酸的工业废水。
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物理吸附将废水中的氨基酸分子吸附到其分子表面上,从而控制其浓度和分布。
此外,表面活性剂也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与氨基酸分子结合,进一步将氨基酸分子转化为其他化学物质。
表面活性剂和氨基酸之间的化学反应表面活性剂和氨基酸之间的化学反应是另一种常见的处理机理。
表面活性剂与氨基酸分子之间可以发生酸碱反应、配位反应、络合反应等反应,从而控制废水中氨基酸的浓度和分布,并对氨基酸分子进行有选择地萃取。
影响因素表面活性剂对含氨基酸工业废水处理的影响受多个因素影响。
其中包括表面活性剂的种类、负荷、pH值、温度、氨基酸种类和浓度等因素。
在废水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因素来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和处理条件,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结论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的方式处理含氨基酸的工业废水。
表面活性剂和氨基酸之间的化学反应是常见的处理机理。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负荷、pH值、温度、氨基酸种类和浓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废水处理效果。
因此,在选择表面活性剂和处理条件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技术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处理既要去除废水中的大量表面活性剂,同时也要考虑降低废水的COD和BOD等。
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废水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目前国内外对于表面活性剂废水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技术:1 泡沫分离法泡沫法是发展比较早、并己经有了初步应用的一种物理方法,是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废水中通入空气而产生大量气泡,使废水中的表面活性剂吸附于气泡表面而形成泡沫,泡沫上浮升至水面富集形成泡沫层,除去泡沫层即可使废水得到净化。
研究表明,用微孔管布气,气水比6:1〜9:1,停留时间30〜40min,泡沫层厚度0.3〜0.4m,此时泡沫分离对废水中LAS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
宋沁表明当进水LAS低于70mg/L时,经处理后的出水LAS<5mg/L,LAS平均去除率>90%韦帮森采用泡沫分离技术在10d连续运行中,进水COD平均浓度783.14mg/L,出水CO叶均浓度为49.02mg/L,CO叶均去除率为93.15%,出水做鼓泡试验无泡沫产生,说明表面活性剂浓度小于10mg/L,处理效果好。
泡沫分离法尤其是适用于较低浓度情况下的分离。
但泡沫分离法对表面活性剂废水的CODi除率不高,需要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
2 吸附法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的多孔性和大的比表面积,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吸附在表面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吸附树脂、硅藻土、高岭土等。
常温下对表面活性剂废水用活性炭法处理效果较好,活性炭对LAS的吸附容量可达到55.8mg/g,活性炭吸附符合Freundlich公式。
但活性炭再生能耗大,且再生后吸附能力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而限制了其应用。
天然的粘土矿物类吸附剂货源充足、价廉,应用较多,为了提高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对这类吸附剂研究的重点在于吸附性能、加工条件的改善和表面改性等方面。
吸附法优点是速度快、稳定性好、设备占地小,主要缺点是投资较高、吸附剂再生困难、预处理要求较高。
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刘永江;王丹;王升军;王永江
【期刊名称】《黑龙江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废水的来源、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危害,阐述了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中几种常用技术,并对各类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和评价.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自然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各界对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处理极为关注,它是一项难度极大的技术课题.
【总页数】4页(P97-100)
【作者】刘永江;王丹;王升军;王永江
【作者单位】前进农场街道办,建三江,156331;前进农场街道办,建三江,156331;前进农场街道办,建三江,156331;前进农场街道办,建三江,1563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
【相关文献】
1.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新技术进展 [J], 王均;何兴贵;周小平;王萍;关兴华
2.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新技术进展 [J], 张晨曦
3.我国表面活性剂LAS废水的处理技术进展 [J], 蒋洪静;郭满囤
4.洗涤剂中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专利技术进展 [J], 侯彦秋;刘乔卉
5.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原料的生产和技术进展 [J], 陈劼;杨勇;单存龙;王海峰;张国印;伍晓林;姜兆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表面活性剂对含氨基酸工业废水处理影响的研究一、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概述通常来讲,生物表面活性剂指的是由天然微生物或是动植物、天然表面菌群所生成的一种活性调节物质[1]。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治理污染与生物补救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许多紧急生态污染事故处理过程中,都大量应用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结合现场情况,采用专业手法去实现对事故现场的综合治理。
此外,对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提纯之后,其抗污染性能会进一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生物表面活性剂配方对不同有机溶解物质的溶解度有所不同。
生物表面活性剂有着非常多的种类,究其共性会发现其均具有能够作用于大气、水资源以及污染源固体资源的天然化合物。
二、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生物工程中的应用优势(一)生物处理成本低廉当前,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在发生的许多紧急环境安全事故处理当中,通常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制,主要是为了设计出一种价格低廉且使用门槛也低的生物补救技术,是解决紧急环境问题的不二之选。
正是因为其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所取得的处理效果较为明显,所以在环境生物工程中有着明显的应用优势。
(二)生物处理效益较高生物表面活性剂使用的是现场接种微生物技术,在处理污染物质与工业废料方面都有着不错的适用性,再加上生物表面活性剂技术有着非常高的处理效率,近年来国家上都加强了对天然生物活性剂的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于环境污染问题重视度更高,生物表面活性剂所研发的系列产品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其发展道路仍然需要稳扎稳打。
(三)生物补救技术对环境生物污染工程的有效处理在生态环境不断遭受污染破坏的形势下,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生物补救技术与环境生物污染之间的联系,而具体的处理过程离不开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凭借生物与合成表面的活性成分,有效地增加憎水化合物、亲水化合物之间转化的生物可利用性。
三、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生物工程中的具体应用(一)污水处理在废水处理的具体过程当中,采用的生物方法主要是应用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去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例子,并且中和污水当中的毒性元素,进而达到污水预处理的目的。
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药剂学课程论文)2015年5月3日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和发展摘要:表面活性剂素有“工业味精”之称,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制药、化妆品、食品、造船、土建、采矿、表面处理等领域,它是许多工业部门必须的化学助剂,其用量小,收效大,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主要讲述了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分类、应用和发展。
并且阐述了我国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行业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 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及现有产品结构的调整提出建议。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作用分类应用发展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即使在很低浓度时也能显著降低表(界)面张力的物质。
它达到一定浓度后可缔合形成胶团,从而具有润湿或抗粘、乳化或破乳、起泡或消泡以及增溶、分散、洗涤、防腐、抗静电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及相应的实际应用,成为一类灵活多样、用途广泛的精细化工产品。
其分子结构均由两部分构成,分子的一端为极亲油的疏水基,分子的另一端为极性亲水的亲水基,两类结构与性能截然相反的分子碎片或基团分处于同一分子的两端并以化学键相连接,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极性的结构,赋予了该类特殊分子既亲水又亲油,又不是整体亲水或亲油的特性,这种特有结构通常称之为“双亲结构”。
1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主要应用于洗涤、纺织等行业,其他应用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精细化工领域。
在造纸工业中可以用作蒸煮剂、废纸脱墨剂、施胶剂、树脂障碍控制剂、消泡剂、柔软剂、抗静电剂、阻垢剂、软化剂、除油剂、杀菌灭藻剂、缓蚀剂等。
表面活性剂在医药行业也有广泛应用,在药剂中,一些挥发油、脂溶性纤维素、甾体激素等许多难溶性药物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可形成透明溶液及增加浓度;在医药行业中可作为杀菌剂和消毒剂使用,其杀菌和消毒作用归结于它们与细菌生物膜蛋白质的强烈相互作用使之变性或失去功能,这些消毒剂在水中都有比较大的溶解度,根据使用浓度,可用于手术前皮肤消毒、伤口或粘膜消毒、器械消毒和环境消毒;药剂制备过程中,它是不可缺少的乳化剂、润湿剂、助悬剂、起泡剂和消泡剂等。
表面活性剂对含氨基酸工业废水处理影响的研究引言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含氨基酸废水含有大量氨氮、COD等有机物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传统废水处理方法如沉淀、生物法等存在效率低下、处理难度大、产生大量污泥等问题。
而利用表面活性剂进行废水处理是一种新颖的、有效的方法,既能够达到处理废水的目的,又能够减少废水处理中产生的二次污染。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概念表面活性剂是一种能够降低表面张力,在水界面上形成一层薄膜的化学物质。
根据其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可以将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种。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为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型三类,其中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废水处理中应用较多。
常见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有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OP)和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AE)等。
表面活性剂在含氨基酸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表面活性剂在含氨基酸废水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方式:1.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性,将含氨基酸废水中的氨氮、COD等污染物分散,增大可活性的处理面积,从而达到减少废水中氨氮、COD等污染物含量的目的。
2.利用表面活性剂的沸点升高作用,在加热条件下,将含氨基酸废水中的污染物分离出来,从而实现废水的净化。
表面活性剂处理含氨基酸工业废水的效果研究OP对含氨基酸废水处理效果研究王先生等人(2010)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OP浓度为300 mg/L,处理时间为30 min,pH为9的条件下,OP能够去除含氨基酸废水中的COD、氨氮等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62.1%和78.6%。
AE对含氨基酸废水处理效果研究张女士等人(2012)研究了AE对含氨基酸废水去除COD的效果,发现AE浓度为200 mg/L,pH为9的条件下,去除率达到了86.2%。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处理效果比较赵先生等人(2016)进行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OP)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硫酸十二醇酯钠,SDS)的处理效果比较实验,发现两种表面活性剂对含氨基酸废水中COD、氨氮的去除率均为60%左右,表面活性剂的处理效果与氨基酸的种类、浓度等因素有关。
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危害与无害化处理分析摘要:表面活性剂废水对现代化社会发展具备很大危害,文章中,通过对表面活性剂废水的特点和危害进行分析,为其提出了几点无害化处理技术。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废水;危害;无害化处理在我国,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生活当中的化工品,其来源较多,成分复杂,为了对其处理,要为其提出合理的无害化处理措施,以实现现代发展的生态化。
1表面活性剂废水的特点表面活性剂废水存在的成分都很复杂,其不仅存在一些胶体污染物,还存有漂白剂、油类物质等。
表面活性剂废水呈现较弱酸性到碱性,其pH数值在4-9之间,来自于餐饮、洗浴等领域的生产废水差异大。
表面活性剂废水也会增加水体起泡,具备一定毒性,影响水质,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并且,其存在的一些污染物质,也会增加污染浓度,造成间接污染现象的产生。
2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危害LAS屬于一种生物难以讲解的物质,其存在的范围广泛,给水体会造成很大危害。
在我国,LAS属于二类污染物质。
在表面活性剂使用后,其形成一种乳化状物质,并随着废水进入到自然界中。
当LAS进入到水体后,将对河流,水资源等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造成很大影响,因为表面活性剂具备一定抑制和杀死微生物的作用,降低水质。
如果不对其进行处理,将导致湖泊、河流等出现水土富营养化现象。
同时,一部分的表面活性剂使用后,被遗弃到水环境中,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所以说,表面活性剂废水对人体、植物、动物等都会造成很大危害。
3表面活性剂废水的无害化处理技术3.1物理法物理法在使用期间,能实现泡沫分化、过滤和沉淀工作。
在沉淀和过滤中,能实现水的预处理工作和混凝分离处理工作。
在对表面活性剂废水进行处理过程中,都使用了沉淀和过滤法。
对于泡沫分离法,是在表面活性剂废水中,为其通入空气,使之产生大量气泡,确保废水的污染物能附着在气泡中,实现泡面的分离。
该方法应用在合成洗涤剂成分去除工作中,将获得良好的效果。
如果使用该方法对LAS进行去除,要对其存在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进行分析。
1、物质的理化常数2.对环境的影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一种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烷基苯磺酸钠,还有一些增净剂、漂白剂、荧光增白剂、抗腐蚀剂、泡沫调节剂、酶等辅助成分。
LAS不是单一的化合物,可能包括具有不同链长和异构体的几个或全部有关的26个化合物。
一、健康危害慢性毒性:LAS有持久作用,动物摄入后表现为血液中胆固醇增高。
摄入量为0.25~50mg/kg时,血液中胆固醇平均提高22~48%,据认为是由于LAS的存在有利于小肠对对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率、提高血浆阻留胆固醇的能力和加快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速度。
有报道表明,LAS能刺激体重增加,可引起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阴离子洗涤剂对人体皮肤也有损害,一些从事洗涤剂职业的人员,手背、前臂等裸露部位常有皮炎,进一步发展成湿疹。
LAS对肝脏的损伤作用也是存在的。
擗调查,一引起生产洗涤剂的女工,脸部和眼圈周围可见到对称的色素沉着“肝斑”。
原因为LAS由皮肤或口腔进入体内后,肝脏的线粒体受到影响,血清中钙离子浓度下降,氧化酶活化受抑制,机体出现酸中毒,皮肤中的黑色素受过氧化酶作用由无色变成黑褐色而沉积于脸部。
一量中止接触LAS,肝斑会在短时间内消失。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LAS虽属低毒物质,但近年来其使用量直线上升,它对人体,动植物,特别是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已不容忽视。
急性毒性:LD50404mg/kg,1次,(大鼠经口); LD501575mg/kg,1次,(小鼠经口)水生生物毒性:水中的LAS会破坏鱼的味蕾组织,使其味觉迟钝,丧失觅食与避开毒物的能力。
0.5mg/L,24天,鱼,感觉器官多种变化;大于10mg/L,鱼类难以生存; LC50 0.5mg/L,72小时,鱼; LC50 3mg/L,96小时,甲壳动物幼体;LC50 3.4mg/L,24小时,微生物; LC50 5mg/L,96小时,软体动物。
其它毒性:10mg/L,植物,阻碍作用;45mg/L,水稻,生长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死亡;1000mg/L,48小时,植物,结构变化;0.7mg/L,1次,兔经静脉,自主神经功能变化,血液系统细胞改变。
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技术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处理既要去除废水中的大量表面活性剂, 同时也要考虑降低废水的COD和BOD等。
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废水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目前国内外对于表面活性剂废水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技术:1 泡沫分离法泡沫法是发展比较早、并己经有了初步应用的一种物理方法, 是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废水中通入空气而产生大量气泡, 使废水中的表面活性剂吸附于气泡表面而形成泡沫, 泡沫上浮升至水面富集形成泡沫层, 除去泡沫层即可使废水得到净化。
研究表明,用微孔管布气,气水比6 : 1〜9 : 1,停留时间30〜40 min ,泡沫层厚度0. 3〜0. 4m ,此时泡沫分离对废水中LAS的去除率可达90 %以上。
宋沁表明当进水LAS低于70 mg/L时,经处理后的出水LAS< 5 mg/L,LAS平均去除率> 90%韦帮森采用泡沫分离技术在10 d连续运行中,进水COD平均浓度783. 14 mg/L,出水COD平均浓度为49.02 mg/L, COD平均去除率为93.15 %, 出水做鼓泡试验无泡沫产生,说明表面活性剂浓度小于10mg/L,处理效果好。
泡沫分离法尤其是适用于较低浓度情况下的分离。
但泡沫分离法对表面活性剂废水的COD去除率不高,需要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
2 吸附法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的多孔性和大的比表面积, 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吸附在表面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吸附树脂、硅藻土、高岭土等。
常温下对表面活性剂废水用活性炭法处理效果较好, 活性炭对LAS 的吸附容量可达到55.8 mg/g, 活性炭吸附符合Freundlich 公式。
但活性炭再生能耗大且再生后吸附能力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因而限制了其应用。
天然的粘土矿物类吸附剂货源充足、价廉, 应用较多,为了提高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 对这类吸附剂研究的重点在于吸附性能、加工条件的改善和表面改性等方面。
吸附法优点是速度快、稳定性好、设备占地小, 主要缺点是投资较高、吸附剂再生困难、预处理要求较高。
表面活性剂LAS废水处理研究进展作者:姜安玺, …文章来源:本站收集点击数: 64 更新时间:2008-2-17 荐近年来我国洗涤剂工业发展迅速,其产量逐年增加。
1985年我国合成洗涤剂产量为100.4万T,1990年为151.4万T,1995年已达221.8万T,2000年为382.8万T,2005年预计为460万T。
目前我国应用比较多的表面活性剂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为主)占总量的7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占总量的20%;其他占10%。
合成洗涤剂用途广泛,几乎涉及到家庭生活、工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最后大部分形成乳化胶体状废水排入自然界,其首要污染物LAS进入水体后,与其他污染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分散胶体颗粒,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物化、生化特性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对于表面活性剂LAS的处理是这类乳化胶体废水的共同要求,该类废水可称之为表面活性剂(LAS)废水。
LAS废水的处理对于保护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表面活性剂废水的来源除了合成洗涤剂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LAS废水外,洗涤、化工、纺织等行业和日常生活中都会产生LAS废水。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3点。
1)废水中除含有表面活性剂LAS和其乳化携带的胶体性污染物外,还含有混合助剂、漂白剂和油类物质;废水中的LAS以分散和胶粒表面吸附两种形式存在。
2)废水一般偏碱性,pH值约为8~11;废水中LAS 含量有的高达上千mg/L,如洗毛废水,有的只有十几mg/L,如洗浴废水;COD值差异也很大,从几百到几万甚至十几万mg/L。
3)废水中的LAS 会造成水面产生大量不易消失的泡沫。
废水中的LAS本身有一定的毒性,对动植物和人体有慢性毒害作用,LAS还会引起水中传氧速率降低,使水体自净受阻。
另外,废水产生的泡沫也会影响环境卫生和美观。
目前对LAS废水的处理除了原有的物化和生化法外,还有膜分离、微电解等新方法,并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本文简要总结了目前我国LAS废水的处理技术现状,并探讨了该类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1 处理方法进展根据对废水中LAS的破坏性,可以将处理技术分为两类,“非破坏性”技术,即分离法,包括混凝分离法、泡沫分离法、膜分离法、吸附法;“破坏性”技术,即氧化分解法,包括催化氧化法、微电解法、生物氧化法。
1.1 混凝分离法常用的混凝剂包括无机混凝剂和有机混凝剂两大类:其中无机混凝剂主要是铁盐、铝盐及其聚合物。
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原有混凝剂的复配使用和新型混凝剂的开发上,如用铝铁复合混凝剂处理COD为684mg/L、LAS为160mg/L的废水。
与传统的聚铁、聚铝混凝剂相比,COD、LAS的去除率可提高6%、8%左右,同时沉降速度、污泥量都有所改善[4]。
有机混凝剂包括阳离子高分子混凝剂,两性有机高分子混凝剂,阴离子型高分子混凝剂和非离子型混凝剂。
其中阳离子型混凝剂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作为水处理剂在国内用得不多,而在国外应用极为广泛,几乎涉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饮用水的各个方面。
今后混凝剂的开发应以现有混凝剂为基础,在混凝剂的结构中引入新的离子或基团,或将聚合物与其他化合物复合,从而制得与污染物结合更牢固、效率更高的新型絮凝剂,以最大限度地去除溶解性LAS。
1.2 泡沫分离法泡沫分离法是指向废水中通入空气,生成气泡,使废水中的LAS吸附于气泡表面上,升至水面富集形成泡沫层,除去泡沫层,将LAS从废水中浓缩分离出来的过程。
泡沫分离法在我国已工业化,运行良好。
分离形成的泡沫可用消泡剂如硅酮、真空或机械消泡器去除,浓缩液回用或进一步处理。
目前泡沫分离对COD的去除率不高,只有50%左右,因此需与其他方法连用,如南京某化学有限公司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的流程为:吸附、絮凝沉淀加泡沫分离技术。
整个处理工艺分为污水处理、泡沫处理和污泥处理3部分,见图1。
采用鼓风吹气、泡沫分离的方法,能有效地将各类表面活性剂从水中分离出来,且去除率高达95%以上。
但必须对分离塔进水表面活性剂浓度加以控制。
浓度过高会产生大量的泡沫液。
经试验确定: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00mg/L时,所产生泡沫液的量约占进水量的20%,较为经济合理。
因此,对于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废水,加强前端预处理效果,保证进塔浓度在100mg/L以内,是工程成败的关键;采用负压破泡工艺能有效地将分离出来的泡沫回收成泡沫液。
解决好泡沫液的出路是工程成败的因素之一。
1.3 吸附分离法常用的吸附剂包括活性炭、硅藻土、高岭土等各种固体物料。
对LAS废水用活性炭法处理效果较好,常温下对LAS的吸附容量可达到55.8mg/g,活性炭吸附符合Freundlich公式[8]。
但活性碳再生能耗大,且再生后吸附能力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而限制了其应用。
天然沸石是一族架状铝硅酸盐化合物,物质组成和成矿条件决定了沸石具有独特的吸附和选择吸附性、阴阳离子交换性等。
沸石的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式,陈家梅等研究了沸石对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净化能力,其对LAS的去除能力在23.2%~75.7%,平均值为60.4%[9]。
为了提高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对这类吸附剂研究的重点在于吸附性能和加工条件的改善等方面。
1.4 膜分离法膜分离法指利用膜的高渗透选择性来分离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可用膜分离中的超滤和纳滤技术来处理LAS废水。
当废水中的LAS主要以分子和离子形式存在时,用纳滤技术处理效果更好。
AtsushiMiyagi和MitsutoshiNakajima在研究含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乳化废水时应用了膜处理技术[10],利用色谱法对LAS作定量分析[11],并与硅藻土吸附处理工艺作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平均流量处于8×10-6~14×10-6m5/(m2·s)时,利用微滤膜处理,废水中LAS 的去除率在16%~19%;利用超滤膜处理,则去除率可达90%;同样条件下,硅藻土吸附处理工艺能去除LAS8%~14%。
可以认为,处理该类废水,应优先考虑使用超滤膜处理技术。
Rozzi等人利用膜技术研究了纺织废水经简单后处理直接回用技术。
在后处理中的主要检测参数为COD、色度、表面活性剂和碱度。
处理阶段由陶瓷微滤和紧跟其后的纳滤相结合,加入聚合氯化铝以防止微滤膜堵塞。
实验结果表明:微滤和纳滤使流量减少约20%,但基本满足回用要求;COD去除率为67%~69%,LAS去除率达到97%以上。
同时由于超滤膜孔径远大于纳滤膜,小分子量物质易进入膜孔内部,致使膜孔内产生阻塞,使水通量下降,因此纳滤膜更适用于LAS浓度较低情况下的处理。
由于LAS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所以在膜材料方面应选用带有阴离子型或负电性较强的膜材料。
膜分离的关键是寻找高效高渗透膜和提高处理量,并解决好膜污染问题。
近年来,发展了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它是将膜分离技术中的膜组件与污水生物处理工程中的生物反应器相互结合的新型技术,目前对LAS废水的处理正处在小试阶段。
这种技术综合了膜分离和生物处理技术的优点,高效、低能耗,在中水回用方面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污水处理技术。
1.5 微电解法微电解法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水处理方法。
它是在电解反应器中充填粒子,外加直流电场使这些导电粒子极化而形成无数微小的电解槽,在一定操作条件下,装置内便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羟基自由基和新生态的混凝剂,这样废水中的污染物便会发生诸如催化氧化分解、混凝、吸附、络合及置换等作用,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迅速被去除。
刘怡等用微电解法(反应器内壁衬有铁阴极,中心为石墨棒阳极,充填适当比例的活性炭和石英砂混合物)对配制的COD为98mg/L、LAS为95~105mg/L的模拟废水进行处理,停留时间为20~60min,这时COD、LAS 的去除率都在60%以上。
微电解法适用于处理电导率较小的废水,如采用脉冲电流电解,则可进一步降低成本,目前对微电解氧化的机理尚未完全了解,工业化还存在放大问题。
1.6 催化氧化法催化氧化法是对传统化学氧化法的改进与强化。
催化氧化法经常使用Fenton试剂,属均相氧化法。
近年出现了多相催化氧化法和光催化氧化法。
光催化氧化是在光与催化剂的作用下,利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OH等自由基氧化分解LAS的新技术。
可采用高压汞灯为光源,锐钛型TiO2为催化剂,悬浮在废水中,反应50min,LAS的去除率即可达到90%以上,分解速度随溶液中pH值的上升而增大。
TiO2催化剂价格较高,如对TiO2催化剂进行掺杂以减少其能带宽度或研究使用带隙能较小的半导体催化剂,则可大大降低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悬浮催化需对出水进行分离,今后应重点研究催化和分离一体的固定相催化氧化。
多相催化氧化法和光催化氧化法都可以将LAS彻底分解为CO2和H2O,消除了二次污染,LAS结构中的烷基链可能通过烷烃→醇→醛→羧酸→CO2+H2O的氧化途径;芳环则被氧化开环而生成碳酸盐和水;磺酸盐被氧化成SO42-。
1.7 生物氧化法在我国,生物法是LAS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UASB法等。
可降解LAS的菌种包括邻单孢菌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黄单孢菌属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等。
LAS首先被吸附在活性污泥表面上,然后进入微生物细胞内部而被降解。
生物氧化法可直接处理偏碱性的LAS废水,其方法设备简单,处理能力大,出水pH值符合排放要求,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处理时可辅助其他处理技术以得到更好效果,如生物接触氧化-臭氧氧化法、缺氧-好氧法、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法等。
北京熊猫宝洁洗涤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洗衣粉的合资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洗涤废水的主要污染物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和COD,采用混凝沉淀-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可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LAS,出水达到排放标准。
混凝沉淀池和接触氧化池对LA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0%以上和98%以上,但水解酸化池对LAS的去除率较低。
其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2。
金陵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化工二厂生产农药乳化剂、油田破乳剂、聚醚等表面活性剂类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高浓度、可生化性较差(BOD5/CODCr<0.2)的表面活性剂废水。
其处理工艺流程见图3。
该废水用传统的曝气法处理非常困难,该厂使用A2/O法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取得可观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其关键技术在于泡沫分离器和UASB反应器。
废水经A2/O工艺处理后,COD值从1200mg/L以上降至150mg/L以下,COD去除率达到85%以上,废水处理量为80m3/h。
2 结语表面活性剂废水属复杂的胶体性废水,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应以表面活性剂的去除效率和残留量为比较基准。
废水中LAS的去除可以有两种途径,1)利用表面化学力的改变将LAS从废水中转移或富集出来,处理中不破坏LAS,为非破坏性技术;2)将LAS氧化分解,消除LAS的毒害作用,为破坏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