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霸主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微软发家史介绍微软公司,全称为Microsoft Corporation,是世界著名的科技公司之一。
成立于1975年,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市。
微软以开发和销售软件、硬件和相关服务为主要业务,产品涵盖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游戏机、搜索引擎等领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之一。
本文将详细探讨微软的发家史。
二级标题1:创立之初三级标题1: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的初创时期1975年,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布奎基创建了微软公司。
当时,他们的主要业务是为个人电脑开发和销售基于BASIC语言的解释器。
他们看准了个人电脑市场的潜力,并相信软件将成为个人电脑的核心。
这是微软公司发展的重要起点。
三级标题2:与IBM的合作1980年代初,IBM正在开发一种新的个人电脑,被称为IBM PC。
为了配套软件,IBM需要找到一家可靠的合作伙伴。
当时,盖茨和艾伦注意到了IBM的合作意向,并迅速与IBM进行了接触。
他们以专业和可靠的形象击败了竞争对手,与IBM达成了合作协议,微软成为了IBM PC上的操作系统供应商。
三级标题3:Windows操作系统的诞生1985年,微软发布了第一个版的Windows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拥有图形用户界面和多任务处理功能。
这个突破让电脑使用变得更加方便和人性化,为微软带来了重大的商业成功。
Windows成为微软最重要和最畅销的产品之一,也奠定了微软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地位。
二级标题2:软件巨头的崛起三级标题1:办公软件的霸主微软公司推出的办公软件套装Office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办公软件之一。
Office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等应用程序,能够满足用户在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等方面的需求。
Office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和易用性,成为许多个人用户和企业机构的首选。
三级标题2:Xbox游戏机的推出2001年,微软发布了其自家游戏机Xbox,并进军游戏市场。
信息技术革命的领导者2010《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微软以584.37亿美元名列115位,这似乎并不算太显眼。
但是,其创始人比尔·盖茨(William Henry "Bill" Gates III)自1995年后连续13次蝉联《福布斯》评选的全球富豪榜首富,14次登顶,可谓前后三百年都无人能企及,足以笑傲江湖。
8年前,微软击败通用电气登顶全球市值之冠。
几十年来,微软一直是纳斯达克的领头羊,是信息技术的领导者。
如今,全世界网民每天几乎都在与微软打交道。
全球绝大多数网民打开电脑第一眼看到的便是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
绝大多数网民每天都使用MicrosoftOffice办公软件。
微软的强大无法比拟,除了采用《垄断法》威胁微软,人们几乎对他束手无策。
天才的杰作、上帝的恩赐感叹上帝创造了迈克尔·乔丹之于篮球;感叹上帝创造了迈克尔·杰克逊之于音乐舞蹈;感叹上帝创造了比尔·盖茨之于信息时代。
技术天才似乎总是有些年少轻狂、无所畏惧,当年比尔·盖茨放弃哈佛学业,时不我待,痴迷于技术创造。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如火如荼,那是一个技术为王、程序英雄的时代。
而比尔·盖茨的技术和疯狂,正好迎合了时代的需求。
很难判断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但是比尔·盖茨成就了今天的微软。
2008年6月27日,比尔·盖茨正式退出微软公司的经营管理,意味着微软进入“后盖茨时代”,更意味着微软个人英雄时代的统治姗姗谢幕。
当技术遇到商机感觉微软的成功是那么的顺其自然、理所当然。
微软创立之初,主业是销售BASIC解译器。
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软件企业并不多,研发销售BASIC解译器的软件企业就更少了。
微软抓住了个人计算机快速发展的市场机会,为个人计算机厂商编写BASIC解译器。
短短几年时间,微软BASIC就成为了市场标准,逐渐占领了整个市场。
互联网圈的“微软帮”故事:大公司必死,创新者永生[核心提示] 有些人说微软老了,有些人说它已经不是当年的IT巨擎,但“微软帮”还在,依旧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耕耘,探索。
孙鹏离开微软亚洲研究院加入小米这件事既是偶然,又是必然。
2010 年在微软的最后几个月,他越发意识到自己想做什么——面向中国市场的接地气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也越来越坚定地意识到在微软他不可能实现这个向往。
即使不是小米,他也必然会离开微软,加入其他什么移动互联网公司。
偶然则是他加入的过程。
2009 年底,他去美国西雅图微软总部出差,当时收到还在北京Google 研究院的林斌发过来的一条短信,问「最近如何,有没有时间见面一起聊聊?」这条短信的言外之意是,「想不想换工作?」事实上,当时林斌已经跟雷军合计出做手机的想法,正四下找人。
等到孙鹏回到北京就第一时间给林斌发短信,却得知林斌只有当天下午的时间,于是他们果断约了见面,接着就是两次见雷军,孙鹏成了小米初创员工。
那次去美国出差是孙鹏唯一一次开通国际漫游,于是收到了林斌的短信,而且他们在两个时间和地点唯一都有交集的一个下午见了面。
现在想来,只需要一念之差,今天的孙鹏就可能不会坐在小米的办公室里,这家在某种意义上真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世界的公司。
偶然性和必然性纠缠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世界今天的样子。
从每个个体的微观角度看,世界是偶然的,但谈论偶然性除了让人长叹一声之外再也难以有其他评价,而宏观上则每件事都显露出它的必然性,比如科技类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衰落,人才的出走,微软可能是其中最典型的。
这是最早涉足中国的巨人,当其他巨人都只在中国放一根小指头时,它甚至放下了整只脚。
即便如此,还是无法阻止像孙鹏这样的人离开它的必然性,因为大势不可挡。
大势在每个个体的选择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像水流过一样留下痕迹,顺着这些痕迹回头去看那个大势,能帮你在关键时刻做出更为有利的选择,因为历史总是押韵的。
茨威格说,改头换面,卷土重来。
比尔盖茨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和慈善家比尔·盖茨(Bill Gates),是美国著名企业家、计算机软件工程师,也是全球最为成功的商业人物之一。
他与保罗·艾伦共同创立了微软公司,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然而,比尔·盖茨更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慈善事业,他积极参与并捐赠大部分财富到慈善组织,致力于改善全球健康、教育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状况。
作为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个人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聪明才智和商业洞察力使得微软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
比尔·盖茨提出了“计算机在每个桌子上,每个家庭中都应该有一台电脑”的愿景,并致力于将计算机普及到全球大众中。
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Windows成为了全球个人计算机市场的霸主,并且推出的Office办公软件也大受欢迎。
然而,比尔·盖茨并不满足于商业成功,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慈善事业。
他和他的妻子梅林达成立了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并将大部分财富用于慈善捐赠。
该基金会致力于通过改善全球健康状况、减轻贫困和发展教育等手段来改变世界。
比尔·盖茨关注于全球一些最为严重的健康问题,如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等。
他通过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医疗援助、疫苗研发和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帮助解决了很多全球性问题。
比尔·盖茨对于教育的关注也十分突出。
他认为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一。
基金会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全球教育资源和培养教育者的能力。
此外,比尔·盖茨还推动了一系列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致力于改善教育的效果和全球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除此之外,比尔·盖茨还关注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他通过基金会投资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的发展,并积极呼吁人们采取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和保护地球环境。
比尔·盖茨的慈善事业深受人们的赞誉和尊重。
美国第二富豪盖茨从学生时代的计算机迷到微软帝国的缔造者在当今的科技界,Bill Gates(比尔·盖茨)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
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以其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卓越成就而闻名于世。
然而,他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学生时代的计算机迷开始,逐步奠定了微软帝国的基础。
早在盖茨还是哈佛大学的学生时代,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计算机天赋。
他与同学保罗·艾伦(Paul Allen)一起痴迷于《Popular Electronics》杂志上关于个人电脑的报道,并梦想着能够创造出一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
这种对计算机的极度热爱和追求成为了盖茨今后创业的源动力。
1975年,盖茨和艾伦共同创立了微软(Microsoft)。
起初,微软并不是一家拥有庞大市场份额的公司,他们刚开始只是为个人电脑开发一些软件。
然而,随着计算机行业的迅猛发展,微软逐渐崭露头角。
盖茨的商业头脑和对技术的精湛理解使得微软成为了行业的领导者。
微软最具影响力的产品之一就是Windows操作系统。
在1980年代,个人电脑市场经历了一次革命,Windows的问世给用户提供了直观和友好的界面,使得普通用户也可以轻松操作电脑。
Windows的成功带动了微软软件的销售,并奠定了微软在操作系统领域的霸主地位。
除了操作系统,微软还开发了许多其他广受欢迎的软件,例如Office办公套件。
这款套件中包含了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个行业和领域。
微软在软件开发和创新方面的卓越能力,使得盖茨收割了巨额财富,并且成为了全球最受尊敬的商业领袖之一。
然而,盖茨并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巨擘,他也致力于慈善事业。
2000年,盖茨和其妻子梅林达(Melinda)共同创立了“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
该基金会致力于改善全球健康和减轻贫困。
盖茨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推动全球卫生、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进步,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尔盖茨创业简介比尔·盖茨,全球个人电脑软件领导品牌--微软公司的董事长。
这样一位成功人士,也许会有很多人想了解他是如何创业,如何获取人生巨大的成功的,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名人的不平凡的创业路。
比尔·盖茨 1955年10月28日出生于西雅图。
父亲是一位律师,已去世的母亲则是位集学校老师、华盛顿大学董事长和United Way international事长等职务于一身的女性。
13岁时,盖茨进入私立的湖滨学校就读。
在湖畔中学里,盖茨迷上了一台笨拙的计算机终端。
还在60年代末的西雅图,就让学生使用计算机,这是非常罕见的--事实证明,它对盖茨的成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盖茨与同伴保罗·艾伦Paul Allen一道从操作手册上学会了BASIC语言。
在8年级时,盖茨写出了他的第一个软件程序。
到了10年级,他开始传授计算机知识,并为学校编写学生座次排序软件。
他偷偷加进一些指令,使自己成为班上几乎唯一一个周围坐满女生的男孩。
1973年,盖茨进入哈佛大学。
1975年大三那年,盖茨离开哈佛,与同伴保罗·艾伦两人创立微软。
最初是为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编写不同版本的BASIC语言。
多年以后,一场大病后的艾伦离开了微软,而成为美国最大的高技术风险投资家之一。
早期盖茨和艾伦也只能从开创性的工作中更多地体会创造的乐趣,而不是财富的滚滚到来。
1980年,天赐良机终于出现。
计算机巨人IBM准备进军PC市场,多方挑选后决定与盖茨联合开发新的操作系统。
1980年11月,IBM与微软签订了合同。
"蚂蚁"傍上了巨人,而且后来也成了巨人。
这时的微软甚至没有自己的产品。
为了赶时间,盖茨选中了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蒂姆·帕特森搞的一个叫"快手和下流"QuickandDirty的操作系统,连公司带人一块买下。
将产品作了一番改进,包装后就成了后来名震天下的MSDOS。
微软公司环境分析摘要:微软公司是世界PC机软件开发的先导,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
微软公司现有雇员6.4万人,2005年营业额368亿美元。
其主要产品为Windows操作系统、Internet Explorer网页浏览器及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套件。
本文从微软的历史发展入手全面的分析了微软帝国成功崛起的原因与现在所面临的危机。
从而简单探讨的由此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微软 windows 成功启示一、引言微软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的跨国电脑科技公司。
以研发、制造、授权和提供广泛的电脑软件服务业务为主。
其最为著名和畅销的产品为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
公司于1975年由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创立。
初期主要为艾尔塔8800发展和销售BASIC解释器,在1980年代中期凭借MS-DOS在家用电脑操作系统市场上取得长足进步,后来出现的Windows使得微软逐渐统治了家用桌面电脑操作系统市场。
同时微软也开始扩张业务,进军其他行业和市场:与NBC合资创建MSNBC,拓展有线电视新闻业务;创建MSN门户网站以及英卡特多媒体百科全书;计算机硬件市场上,微软鼠标及Xbox、Xbox 360、Zune和MSN TV家庭娱乐设备也在不同的年份出现在市场上。
公司于1986年首次公开募股(IPO),此后不断走高的股价为造就了现在的微软帝国。
二、微软发展历程回顾论及微软的发展不得不提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从一代代windows系统的发展中我们可以领略这个现代IT业巨头的诞生与成长。
1979年,微软公司正式改名为“Microsoft”。
1981年8月,IBM推出内含Microsoft的16位元操作系统MS-DOS 1.0的个人电脑,之后也陆续推出了数个MS-DOS操作系统版本,在当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Windows进化史:从Windows 1.0到Windows 8 Windows作为操作系统业界的龙头,windows系统虽不敢称为是最受欢迎的操作系统,但却肯定是目前最主流的,最普及的。
尤其随着windows vista、windows 7等版本的上市,又为操作系统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Windows系统发展到今天,陪我们走过25个年头,历经风雨,虽然人们对它也褒贬不一,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它对计算机的普及,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Windows 1.0到Windows 8 ,微软历经27年,成为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PC操作系统厂商。
Windows是微软打造的一个深受用户喜爱的操作系统品牌。
微软数十年如一日的精心呵护,才使Windows能有目前的辉煌。
以下是从Windows 1.0到Windows 8 的Windows发展简史:Windows 1.0微软发布的第一个Windows版本被称作Windows 1.0。
Windows 1.0很简单,是一款基于DOS操作系统的软件,提出了多任务的革命性功能。
Windows 1.0发布于1985年11月,是微软第一次对个人电脑操作平台进行用户图形界面的尝试。
虽然在当时没能得到大众的认同,但Windows 1.0毕竟从本质上宣告了MS-DOS 操作系统的终结,所以它在操作系统的发展史上也有着里程碑似的意义。
Windows 2.0Windows 2.0发布时间为1987年,修正了部分缺陷,改进了图形功能。
Windows 2.0于1987年12月9日发布。
该版本的windows图形界面,有部分地方借鉴了当时的Mac OS中的一些设计理念,但这个版本依然没有获得用户认同。
所以之后微软公司又推出了windows 386和windows 286两个版本,二者系统在内核和界面都有所改进,并为Windows 3.0的成功打下了技术基石。
视频:Windows进化史28,9920转发至:1988 Windows 2.1 微软加快了Windows的发布速度,在Windows 2.0发布次年发布了Windows 2.1.尽管没有大的改进,但一些小改进还是能观察到的。
微软霸主
微软能有今天,比尔·盖茨本人的技术背景是一个基础条件,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商业头脑保证了他在技术迅速发展、竞争异常激烈的IT业界抢占先机、延揽俊才、吸收合并新公司、“攫取”新技术,得以存活以致于称霸。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75年1月,美国《流行电子杂志》封面刊出了首部阿尔泰电脑机组(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研制)的图片,并指出“世界上第一部微型计算机,堪与商用型号相匹敌”。
两个年轻人,比尔·盖茨和艾伦从这篇文章窥到了他们未来的事业——为阿尔泰电脑编制系统程度——BASIC语言。
利用为市政当局研制处理机以分析交通计数纸带所赚的2万美元,两位好友开始了他们艰难的创业之路。
1975年7月,微型软件公司也宣布诞生。
在最初的公司股份中,盖茨占60%,艾伦占40%。
1975年7月,BASIC语言得到了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的认可。
不久,微软公司又赢得了两个最大的客户,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和全国收款机公司准备购买BASIC,这使得微软公司名声大振,到1976年底,这个创办仅一年多的小公司的收入已达10万美元。
BASIC获得成功后,盖茨和艾伦又随后推出了FORTRAN语言,并很快成为普及度仅次于BASIC的语言。
二、快速膨胀
1980年,微软公司与IBM合作,为IBM研制的个人计算机开发操作系统。
在对SP-DOS操作系统进行完善的改进后,微软公司推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统MS-DOS,并很快挤垮对手,成为这个产业的惟一标准。
此后,微软公司丝毫没有懈怠,MS-DOS的升级版不断开发出来,并于1982年5月正式面市,这个名为D0S1.1的版本,磁盘容量由原来的120K增加到360K,不久,DOS2.0版本也应运而生。
当以操作系统为主导的微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膨胀起来之时,盖茨的上当又转向了应用软件。
1985年,微软公司推出了EXCEL,并很快挤垮了其竞争对手Lotus1-2-3。
这样,微软又成为应用软件领域中一流的制造商和标准制订者。
至此,微软公司已不再仅靠操作系统软件赚钱了。
在微软急剧扩大的同时,盖茨并没有因为这种发展而有丝毫大意。
早在1983年初,他就计划完成被许多人并不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的技术开发,以应付苹果公司的挑战。
1985年,微软终于推出了自己的视窗1.0软件。
1987年10月,视窗2.0版和一个视窗386版正式推出,该版视窗容纳了EXCEL2.0版。
1990年5月,WINDOWS3.0面世。
WINDOWS3.0当时就成为超级畅销软件,以每月10万套的记录。
在新版WINDOWS3.0当时就成为超级畅销软件。
以每月100万套的记录。
在新版
WINDOWS3.1推出之前,3.0版的发售量已达700万套。
1995年8月,微软公司又推出了“视窗95”,与视窗3.0相比,视窗95增加了联机功能,这意味着盖茨在占领了多媒体技术标准这块阵地之后,又开始向信息高速公路发起了冲锋。
视窗95在推出了的当在就销售了30万套,4天内全球销售突破100万套。
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微软公司在美国浏览器软件市场上已超过昔日霸主网景公司,成为这种软件的最大供应商。
虽然这一结果是他们在视窗操作系统里搭配销售浏览器而实现的,颇有垄断销售之嫌,但也至少说明了微软公司在计算机这一领域内的强劲实力。
就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华盛顿时间2000年6月7日下午16时30分9北京时间8日凌晨4时30分)美国地区法院法官杰克逊对微软垄断案做出最终裁决,下令将微软分为两个独立的公司,一个专营电脑操作系统,另一个则经营Office系列应用软件、IE浏览器等等。
三、NASDAQ的推动作用
微软公司在软件开发上获得巨大成功后,其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为保持自己的领导者地位,微软公司必须不断有所创新,以应付诸多公司的挑战。
而实现这种扩展就需要资金的支持。
为此,1986年3月,微软股票在NASDAQ市场首次公开上市,开盘报价为21美元,第一天收盘时,共成交360万股,收盘价29.25美元,上市获得巨大成功。
一周后,公司股票涨到每股35.50美元,一年后,达到90.95美元。
股票升值超过了400%。
应该说,微软公司从NASDAQ市场筹集的资金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发行上市前的1985年,微软公司的总收入仅为1.62亿美元,到1997年,其总收入增加到130.98亿美元,增长了80倍,其净收入则从0.31亿美元增加到 38.95亿美元,增长了125倍。
股票的上市发行也为微软实现增资扩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1995年到1998年4月,微软公司顺利实施了28项兼并和12项投资计划,使其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增长了1.7倍和1.4倍。
员工人数由1985年的910人上升到1990年的5636人,1996年更达到20561人。
办公地点也由上市前在西雅图北区的办公场所搬至新的办公楼,并在短短的6年内购买了269英亩土地,修建了22幢建筑。
四、微软与新经济
微软公司不仅占据了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在应用软件领域也不断地攻城掠地,所向披靡。
现在又在向互联网路进军,如前所述,其浏览器已经成为网景最有力的挑战。
与技术上的领先和独占相对应的是其耀眼的财富,对于微软,人们关注的还只是它的公司和产品的品牌;对于财富,人们更关注的是比尔个人的财富,其中有微软的股份的20%,总市值达到近千亿美元,是欧洲一个小国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是伊拉克国民经济总量的两倍。
微软的成功或者说盖茨的成功,是盖茨的技术为其立身。
而真正实现了微软的不断扩张的是盖
茨的商业头脑——一个懂技术和技术应用发展方向的头脑。
想到盖茨的财富,我们还应该想想在NASDAQ买了微软股份的中小股东,想想他们对其股份的热情,至于商业上的竞争,我们暂不做过多讨论。
我们只是想说,不去拘泥于一切具体的纷争,微软的意义还在于,在一个新的技术经济(信息产业、知识经济)时代初始阶段,为探索和讨论新的游戏规则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经典案例。
评点:(企业管理学博士:朱怀奇)
微软能有今时今日的成功,因素很多。
首先,比尔·盖茨的知识存量是关键;再者,微软公司的“吸星大法”(对其他公司先进技术的兼容并蓄)功不可没;进而,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所筹集的巨额资金又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还应看到,微软的发展还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公司的决策者如果既懂技术,又深谙技术的应用发展方向,再加上灵活的商业头脑,那么公司的发展将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管理案例博士评点》代凯军编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