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构图的基本解析
- 格式:dps
- 大小:6.40 MB
- 文档页数:35
影视的构图概念影视的构图概念是指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对画面元素的安排和组合方式,通过摄影角度、镜头运动、画面排列等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推进剧情发展的艺术创作手段。
构图是影视摄影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观众对影片的感受和理解。
构图在影视创作中的重要性无法忽视,良好的构图可以给观众带来艺术享受,增加影片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下面将从摄影角度、镜头运动和画面排列三个方面来详细探讨影视构图的概念。
首先是摄影角度。
摄影角度决定了观众与画面的距离和视角,直接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感受。
常见的摄影角度有高角度、低角度和平视角度。
高角度是指拍摄者在较高的位置拍摄,使人物或物体呈现在观众的下方,从而使人物或物体显得较小或较弱。
低角度则相反,拍摄者在较低的位置拍摄,使人物或物体呈现在观众的上方,从而使人物或物体显得较大或较强。
平视角度是指拍摄者与人物或物体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的角度,观众能够以与人物或物体相近的视角来观看。
通过不同的摄影角度,可以对人物或物体进行塑造,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图。
其次是镜头运动。
镜头运动是指相机的移动方式,通过变换摄影机的位置和角度来改变画面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镜头运动有移动镜头、追踪镜头、固定镜头、牢固的镜头和变焦运动等。
移动镜头是指摄影机随着物体的运动而移动,使得画面具有动感和连贯性。
追踪镜头是指摄影机跟随着一个或多个物体的运动,并保持适当距离的运动方式,强调物体的运动轨迹。
固定镜头是指摄影机保持不动的状态,可以用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或突出静止的画面元素。
牢固的镜头是指摄影机跟随着指定的物体运动,但保持一定距离和角度不变的运动方式,使得画面稳定而不晃动。
变焦运动是指摄影机通过改变镜头的焦距来改变画面元素的比例尺寸,从而使观众对画面的焦点有所变化。
通过不同的镜头运动方式,可以增加画面的生动感和视觉冲击力。
最后是画面排列。
画面排列是指在影视创作过程中,对画面元素的安排和组合方式。
对画面元素的组合和布置可以通过动态平衡、静态平衡和金字塔排列等方式来表现。
影视画面构图名词解释影视画面构图是指导演和摄影师在拍摄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时,通过选择拍摄角度、摆布镜头和元素的位置来设计和布局画面的过程。
它是影视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组合,能够通过它来传达情绪、剧情和主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视画面构图的名词解释:1. 远景远景是远离被拍摄对象并显示其周围环境的拍摄方式。
远景能够展示出自然和人工景观,同时也可以突出主角或者展示人群的规模。
2. 近景近景是指将被拍摄对象填满整个画面或者占据大部分画面的拍摄方式。
近景能够突出主角的表情和细节,使观众更加接近和情感上投入到故事中。
3. 中景中景是指将被拍摄对象放置于画面的中间位置,并且周围环境也能够清晰地展示出来。
中景在视觉上能够平衡主角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展示出场景的整体。
4. 高角度高角度是指摄影机将被拍摄对象从上方拍摄的角度。
高角度可以用于展示主角的脆弱或者弱势,同时也能够用于展示环境的广阔和宏大。
5. 低角度低角度是指摄影机将被拍摄对象从下方拍摄的角度。
低角度可以用于展示主角的威严和力量,同时也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被拍摄对象的高度。
6. 剪影剪影是指将被拍摄对象映射成黑色的轮廓,由于背景的亮度高于被拍摄对象,使得被拍摄对象成为了背景的剪影。
剪影可以用于强调被拍摄对象的形状和轮廓,突出其特别。
7. 前景前景是指被摄影机放置在被拍摄对象前方,用于构建画面的深度和层次感。
通过在前景放置物体,可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趣味性。
8. 膜晕膜晕是指在画面中出现的光晕或者光斑,由于镜头透光性的限制而产生。
膜晕可以用于营造幻梦般的氛围,增加画面的浪漫和梦幻感。
9. 颠倒构图颠倒构图是指将画面上下颠倒的构图方式。
颠倒构图可以用于突出镜头的不寻常和另类,并且在视觉上具有震撼力和独特性。
10. 镜头移动镜头移动是指摄影机通过移动或者调整焦距来改变画面的构图。
镜头移动可以用于增强视觉冲击力,使观众更加专注和投入到故事中。
影视画面构图在影视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通过合适的构图方式来传达导演的意图和故事的情感,为观众提供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共鸣。
17种构图类型全面解析影视作品17种构图类型全面解析影视作品1.对角线形构图对一个运动的主体,或想要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动感,大多采敢指向主体运动的斜线进行构图。
对角线构图不仅产生活力,而且择可产生动感。
对角线形构图2.三角形构图又可细分为正三角形构图、斜三角形构图和倒三角形构图襄种情况。
前者在视觉感受中有一种较为稳定的感受,而后两者则是给人一种动荡或颠覆的感受。
对三角形构图的理解是:当画面主体景物的轮廓线,由水平线向上汇聚的交点成三角形时,其画面结构则被视为三角形三角形构图。
运角形构图是利用几何图形表现画面的构图,是经典的构图形式之一。
因为三角形通常象征着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建筑的三角楣,以及在古典绘画中的典范使用,又被称为金字塔构图,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就是三角形构图的代表作。
中间的圣母和两旁的圣婴在画面中形成一个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构图经常用于人物和物体的组合构图。
在三角形构图中,观众的眼睛通常沿着三角形的三个点移动观察,所以画面就变得具有生动性。
当把人物组合在三角形的画面中时,在最高点的人物就会显得有优越感,反之,就会变得被动或卑微。
当然,通过放置三个次要的兴趣点,这个至角形构图可能令观众的兴趣点变得分散。
三角形构图3.半圆形和拱形半圆形和拱形也是常见的构图形式之一。
圆形具有象征和谐、圆满及饱和的含义。
一个圆形的构图能把观众和画面中的人融合到一起,在感觉上进入一个亲密无间的画面语境中。
在大自然中,或在日常—活场景里,经常可见一些类似半圆形的景物,如河流池塘、湖边、海岸或曲线造型的建筑物、花、草、树、木等形成的半圆形。
半圆形构图的中心部分通常是呈现出空白,但不排除点缀上一些小的陪衬物体半圆形构图能给人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活里的感觉。
拱形构图而拱形也会产生类似的感觉,相比之下还具有一定的灵巧性。
拱形除了作为4个构图要素之外,还具有一种引导观众视线的结构作用,拱形的空间给种轻快的效果。
4.圓形构图圆形构图是一种封闭式构图形式,也可以看成是半圆形构图的延伸和发展,在圆形构图中,人或物体被安放在中心的四周,中间出现一部分空白状态。
影视构图的名词解释影视构图是指电影和电视剧中场景的布局和摄影镜头的选择,以达到视觉上的美感和叙事目的。
影视构图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通过布局、角度和镜头等元素的组合,塑造情绪、传递信息,以及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本文将对影视构图中常用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并解释它们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应用。
一、静态构图静态构图是指在镜头没有移动的情况下进行的构图方式。
静态构图的特点是稳定、平衡,主要通过场景的布局和角色的位置来表达情感和叙事。
在静态构图中,常用的元素有平衡、对称、三分法和黄金分割等。
平衡构图强调画面左右对称,使整个画面看起来稳定和和谐;对称构图则通过将画面分为左右或上下对称的两部分,以表达平衡和和谐的感觉;三分法构图是将画面分成三个竖直或水平的部分,将主体放在其中一个部分,营造出张力和动态感;黄金分割构图则是将画面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划分,以达到美感和视觉的流动。
二、动态构图动态构图是指通过镜头的移动和场景的变化,创造出视觉上的动感和变化。
动态构图的特点是多变、有层次感,常常使用运动镜头和特殊的摄影技巧来表现画面。
常见的动态构图技巧有推拉镜头、跟焦和运动轨迹等。
推拉镜头是指通过远近镜头的调整,改变人物或物体的视觉大小,以增加戏剧性和紧张感;跟焦是指通过调整焦点,以保持物体或人物的清晰度,同时强调或隐去画面中的某个元素;运动轨迹则是指通过摄影机的移动轨迹,以跟随或包围人物或物体,营造出一种流动感和参与感。
三、逆光逆光是指光线来自被拍摄对象的背后或侧面,使得被拍摄对象的轮廓和背景产生明暗对比。
逆光构图的特点是独特、富有神秘感和戏剧性,可以强调主体的形状和纹理,同时营造出一种夸张、浪漫的氛围。
逆光构图常用于表现人物的英雄主义和决策的重要瞬间,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四、分割构图分割构图是指通过场景、物品或镜头的布局和组合,将画面切分成不同的区域,以传达不同的信息和情感。
分割构图的特点是清晰、简洁,能够将主题和背景、人物和环境、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有效地分隔开来。
影视作品构图基本原则-影视作品构图要点影视作品的构图原则有这些:一是简洁原则,马上一切与主体无关的元素排除在画框之外,使画面更加简洁,保证主体特别;二是均衡原则,马上画面结构安排巧妙,让整体画面重心平稳。
一、影视作品构图基本原则1.简洁原则指通过构图、后期处理等手段,使影视作品的画面看上去简单明了。
〔摄影〕面对的是大千世界,取景构图总是要有所取舍,其简洁原则就是将一切与主体无关的元素排除在画框之外,使画面更加简洁,保证主体特别。
2.均衡原则影视作品构图要均衡平稳,就是画面结构安排巧妙,整体画面重心平稳。
均衡是影视作品构图中一项最基本的法则,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这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
因此,凡符合这种审美观念的造型艺术,使人感到画面稳定、和谐、完整。
二、影视作品构图要点1.构图立意要“准确〞构图是为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创造结构形式的过程,要想出色“构图〞,必须深入“构思〞。
也就是说,每个镜头所要传达、表达的思想内容必须是非常明确而集中的,切忌模棱两可,而应以鲜亮的构图形式反映出凝练的主题和立意。
2.影视构图要“精致〞当我们面对大千世界时,会发现被摄对象并非自然成画,它必须要通过摄影机取景器进行选择、提炼以至抽象、概括,才干从自然的、杂乱的物象中“提取〞出一个优美动人的画面来。
影视作品画面的构图,既必须要摄影师牢牢地盯住画面主体,也要尽量避开妨碍主体的多余之物,保证构图简洁明快,切实强化所拍摄镜头的逻辑性、构图的合理性。
三、影视构图的类型介绍1、纪实构图风格:纪实构图风格强调摄影的技术性,在摄影角度、画面构图、光线明暗等方面都非常讲究。
影像观念重形似,反对艺术夸张。
摄像机是多视点的、自由的、变化的。
画面虽说有较大的照相特性和自然特性,但更重视强调画面构图对景物的正确客观再现。
影视摄影相关于平面摄影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于运动,由于摇拍和移动摄影等技巧的使用,影视构图产生了场面的纵深第三空间调度,因而显示出构图的可变性和构图的多样性,构图中运用了运动构图,使画面产生运动的构图组合。
电影画面构图一、水平线构图由于水平线自身带来的平稳感,使得画面看起来也更为宽广。
能够表现出平静与稳定感的构图通常是水平线构图,这种构图方式根据线条的摆放位置而影响画面的总体感觉.二、S形构图“S”型构图是指物体以“S“的形状从前景向中景和后景延伸,画面构成纵深方向的空间关系的视觉感,一般以河流、道路、铁轨等物体为常见。
这种构图特点是画面比较生动,富有空间感。
三、三角形构图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面几何构成来安排景物,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
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
四、九宫格构图九宫格构图又称为“井”字形构图,三分法构图,是根据黄金分割原理得到的一种构图方式。
该构图方式将被摄主体放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井字的四个交叉点就是主体的最佳位置。
通常情况下,右上方的交叉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的交叉点,但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该构图方式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使主体自然成为视觉中心,具有突出主体,并使画面趋向均衡的特点。
当画面中的主体放置在组成井字的纵横线条的交叉点上,整幅画面显得既庄重又不拘谨,而且主体形象格外醒目,在采用九宫格构图时,不应太过受限于规则,还应该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力争使画面呈现动感与变化,使整个画面充满活力。
一般说来,画面中的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比右面强。
五、垂直构图说到垂直构图,大家可能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参天大树,还有摩天大楼。
竖直的线条可以体现高度,有庄严和严肃的感觉。
拍摄直立的物体,也会给人一种秩序感和稳定感。
拍摄素材通常有万丈高山,欣欣向荣的参天大树,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以及飞流直下的瀑布等等。
使用垂直式构图时大致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一、拍摄主体的摆放如果是比较平均的图案,则要掌握好平衡感。
如果是孤零零的一个主体,比如水塔或是一棵大树,则要结合其他构图法则来摆放,最常借用的有三分法或是九宫格法,避免每一个细节导致的错误。
影视剧影像美学欣赏画面构图与摄影技巧影视剧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摄影、构图等技巧来呈现美感。
影视剧的影像美学是指通过精心构图和运用摄影技巧,使其画面更具艺术感和观赏性。
在本文中,将详细探讨影视剧中的影像美学,包括画面构图和摄影技巧。
画面构图是指在影视剧中如何将不同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一个成功的画面构图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达出剧情的深层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画面构图技巧:1. 对称构图:通过将画面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创造出稳定而和谐的视觉效果。
这种构图适用于表现平衡和和谐的场景,比如宫廷剧中的宏伟场景。
2. 黄金分割:将画面分为上下或左右两部分,将焦点置于黄金分割比例点上。
这种构图能够创造出一种自然而优美的视觉效果。
3. 对角线构图:通过将重要的元素沿着对角线放置,可以给画面增加一种动感和紧张感。
这种构图适用于表现冲突和紧张场景的情节。
4. 层次感构图:通过将不同的元素放置在不同的层次上,创造出一种深度和立体感。
这种构图能够增强画面的逼真感和空间感。
5. 空间构图:通过利用画面中的空间元素,比如天空、地面等来平衡画面的构图。
这种构图可以给人一种开阔和自由的感觉。
除了画面构图,摄影技巧也是创造影视剧影像美学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摄影技巧:1. 角度选择:通过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以改变观众对场景的感知。
比如,低角度拍摄可以让人物显得更加威严和庄重,而高角度拍摄则可以使人物显得较小和渺小。
2. 焦距运用:不同的焦距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长焦距可以拉近视野,突出主体;而广角镜头可以捕捉更广阔的画面和增加逼真感。
3. 光影运用:光影是摄影中很重要的要素,可以影响画面的情感和氛围。
适当运用光影效果,可以营造出戏剧性、神秘或浪漫的氛围。
4. 运用色彩:色彩也是影视剧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
通过运用色彩可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情感。
比如,冷色调可以表达冷漠和紧张的氛围,而暖色调则可以表达温馨和浪漫的情感。
构图
影视构图的基本解析
CONTENTS
目录
01构图的定义
02画幅比例的不同及电影的例证《山河故人》
03构图中的要素?影响意义?
04静态构图与动态构图
什么是构图?
影视构图是指被摄对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形式,其中包括光、影、明暗、线条、色彩等在画面结构中的组合关系,构成视觉形象。
2、银幕、画框、窗户、镜子
一、影像画框的物理性质
形状
影像的画框多选择横式长方形,而不选择三角形、圆形。
影像的画框一般以画面的比例来表示,也就是影像的长对宽的比例。
传统好莱坞模式(35mm平面式)的画面比例是1.33︰1,欧洲宽银幕(35 mm平面式)是1.66︰1,现代美国宽银幕(35mm平面式)是1.85︰1。
电影解析一《山河故人》
EIUSMOD TEMPOR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EIUSMOD TEMPOR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画框的比例的不同对电影的影响有何不同
以上三幅图分别对应哪三
种比例?
1标准银幕的来历?
电视荧幕的“变形记”
1.把宽银幕电影画面裁剪成4:3的比例,这样就可以满屏播放了。
2.在拍电影时就要考虑电视播出时的裁剪问题,必须把戏剧元素尽可能安排电视裁剪的方框内。
90年代的时候,大陆很多电视台播港台或歪果电影就是这么干的,画框水平方向被压扁了,带来的结果是电影中的胖子变瘦了,瘦子成了火柴棍,一度让观众以为歪果仁就长这样。
咦,外国太奇葩了,自行车轮胎怎么是扁的?
画幅比例对电影有哪些影响
4:3画幅接近单眼视野。
你打开一部老电影,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来看,视野就会舒服多了,至少视野基本填满了,但你愿意这样看完一部电影吗?
教室里的多媒体幕布基本还在沿用4:3的比例
1.85:1
能把人物和环境比较和谐的结合起来,在表现人物的同时,还可以比较舒服地呈现人与环境的关系,而且是一种比较自然、亲密的关系,跟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差不多。
更常见的双人中景,放在1.85:1的画框里非常合适,怎么看怎么舒服。
2.35:1有哪些特点?
2.35:1有哪些特点?
让演员离得很远,如同隔空喊话
随堂作业
思考电影《山河故人》的画幅比例的原因?以及有何作用
方向
若把一张地图投射到画框上,画框左边就被当作西边,画框右边便是东边,所以画框中的空间都可视为地图上相连的空间。
构图的方向
若把一张地图投射到画框上,画框左边就被当作西边,画框右边便是东边,所以画框中的空间都可视为地图上相连的空间。
画框的上方指北方或天空的方向,下方则指往南或地面方向,这样就使画框的底边使人产生一种重力感,即觉得下方的物体比上方的物体重力大一些。
由于画框内的画面内容是活动的,物体移动的方向不仅限于上下左右,也可以是前后方向。
前方动体细节清晰、重量大,观众与画面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被拉近,使人产生亲近感,或紧张感,或危险感。
这是“进攻”运动的方向,越向前,可供安排的内容就越少。
如上图:《牺牲》(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1986)
相反,后方的物象与观众的距离大,给人疏远感。
愈往画框远处运动,动体与观赏者的距离愈大,关系愈远,以至于产生不同世界的隔离感,或给人放松感、自由感,紧张和危险感解除。
它是“撤退”的运动方向,具有宽容性,空间向深度开放,事物容易进入,较少束缚。
如下图:《牺牲》(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1986)
张力
画框内部张力的向度和强度如下面的画框张力结构图所示:
虚线的多寡标示张力的轻重——线条越密集,张力越大,结构越稳定;线条越稀疏,张力越小,结构越易变。
画框的张力与构图的张力不一致:画框张力大的地方,构图多缺乏张力;画框张力小的地方,景物受到的吸引力多,构图则充满张力,显得活泼生动。
所以摄影师一般不把主要事物安排在画框中心,以避免构图的呆板。
如下图:《黄土地》(陈凯歌,1984)
构图中的水平线的影响
水平线
通过画框视觉中心与上、下边线平行的线是画框的中心水平线,它多为上和下、天与地、远与近的分界线。
中心水平线移向上边线和移向下边线可以改变画面上下部分的力量对比,揭示置身其中的人物的环境和命运。
当中心水平线上升至接近上边线时,人被挤压在天与地的狭小空间里,黄土地庞大无边,坚实无比,给人以压抑、窒息的感觉。
当中心水平线下降至下边线附近时,天的面积无处不在,人似乎失去了依托,显得失落、孤独、渺小、软弱。
在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执导的影片《德克萨斯州的巴黎》(1984)中,创作者常把中心水平线置于影像中部来分割天地,全片始终给人一种恍惚不定的感觉。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男主人公戴维斯犹豫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