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57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方案的设计原则一、引言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城市交通的安全、便捷和高效。
良好的交通规划方案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率,改善居民出行体验,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方案的设计原则,以期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交通规划的目标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交通的安全、便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交通规划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安全: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是交通规划的首要任务。
规划者应该合理设计道路布局,设置交通信号灯和标识,提供安全设施,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 交通便捷: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该使得居民出行更加便捷。
规划者应该合理规划道路网,缩短居民出行距离,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3. 交通高效:高效的交通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规划者应该合理规划道路容量,优化交通流量分配,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4. 可持续发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规划者应该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减少单车使用,提倡步行和骑行,降低车辆排放,保护环境。
三、交通规划的设计原则1. 综合考虑: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该综合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和交通需求。
规划者应该了解城市的人口分布、经济结构、土地利用等情况,合理规划道路网,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
2. 分级布局: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该根据道路的功能和交通流量的大小进行分级布局。
主干道应该承担主要交通流量,次干道和支路应该分流交通,减少交通拥堵。
3. 人性化设计: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该注重人性化设计,提高居民的出行体验。
规划者应该合理设置人行道、自行车道和公共交通站点,提供便利的交通设施和服务。
4. 绿色环保: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该注重绿色环保。
规划者应该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提倡步行和骑行,减少单车使用,降低车辆排放,保护环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4]808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引言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合理的道路规划能够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缓解道路拥堵、保障市民的出行安全。
本文将介绍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及具体步骤,以及一些建议和案例分析。
重要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合理设计的道路能够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堵塞,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良好的道路规划能够提高交通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市民的出行安全。
此外,道路规划设计还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合理规划的交通网络能够促进经济活动和社会交流。
设计步骤1. 数据收集和分析在进行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城市人口情况、交通状况、交通需求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可以了解城市当前的交通状况和发展趋势,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2. 目标确定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需要确定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目标。
目标可以包括交通效率的提高、交通拥堵的缓解、交通安全的保障等。
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城市的特点和发展需求。
3. 道路网络规划道路网络规划是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
根据收集和分析的数据,设计师可以确定道路的布局和连接方式,设计道路的等级和宽度。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区域的交通需求和特点,设计出合理的道路布局和交通组织方式。
4. 交通信号系统规划交通信号系统是保障交通安全和提高交通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中,需要合理规划交通信号系统,包括信号灯的布设、信号配时的设置等。
通过合理规划交通信号系统,可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5. 公共交通规划公共交通是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能够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减少私家车使用、缓解道路拥堵。
在公共交通规划中,需要确定公交线路的设置、站点的布局和公交车辆的配备等。
6.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也应得到重视。
城市道路规划城市道路规划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针对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管理。
城市道路规划的目标是确保道路网络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提供高效、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同时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道路规划的重要性、规划原则、规划步骤和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道路规划的重要性城市道路规划对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道路网络是城市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直接影响着交通效率和交通状况。
合理规划的道路系统能够提供流畅的交通,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其次,城市道路规划还可以改善居民的出行条件和交通环境。
合理规划的道路系统能够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噪音和空气污染,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道路规划也要考虑到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步行和骑行环境,促进城市的低碳出行。
最后,城市道路规划还是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规划的道路系统能够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城市的紧凑和高密度建设,减少对农田和生态环境的占用。
二、城市道路规划的原则1. 综合性原则:城市道路规划应该综合考虑城市交通、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等多个因素,注重整体规划,协调各项利益。
2. 适应性原则:城市道路规划应该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交通需求,合理确定道路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案,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灵活性。
3. 绿色环保原则:城市道路规划应该注重生态环保,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占用和破坏,提倡绿色出行和低碳出行方式。
4. 公平公正原则:城市道路规划应该公平分配交通资源,满足不同人群的交通需求,提供包容性的道路系统。
5. 安全可靠原则:城市道路规划应该确保道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交通的畅通性和稳定性。
三、城市道路规划的步骤城市道路规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调研分析:对城市的交通状况和发展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包括人口、产业、交通流量、交通事故等因素的统计和分析。
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标准一、引言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出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的整体规范、道路规划与设计、交通信号灯与标线、公共交通规划、非机动车交通规划和交通安全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二、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的整体规范1. 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流程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应按照确定交通需求、数据采集与分析、目标规划、方案设计、评估与优化、实施与监测等流程进行,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城市交通功能分区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和交通需求,将城市划分为核心区、新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等不同的交通功能分区,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区的交通布局和交通网络。
三、道路规划与设计1. 道路网密度和道路等级划分根据城市的人口密度、交通需求和土地利用特点,合理划分道路等级和道路网密度,确保道路网络的通畅性和高效性。
2. 交通需求预测与容量计算通过交通需求预测和道路容量计算,合理确定道路的设计参数,如车道数、交叉口间距、交叉口类型等,以满足未来交通的需求和流量。
3.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在道路设计中注重城市的人文环境和景观特色,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艺术装置和道路绿化设计,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四、交通信号灯与标线1. 交通信号灯设置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依据交通流量和行人需求,确保交通信号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
2. 道路标线和标牌设置在道路设计中合理设置道路标线和标牌,标明车行道、人行道、公交车道、非机动车道等,提高驾驶员的交通识别能力和交通安全。
五、公共交通规划1. 公交线路设置根据城市的人口分布和交通需求,合理规划公交线路的走向和站点设置,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范围和便捷性,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2. 公交站点设计在公交站点的设计中注重乘客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设置遮阳设施、座椅、候车信息系统等,提高公交站点的服务水平和用户体验。
都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1 总则1.0.1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都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优化都市用地布局, 提高都市旳运转效能, 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旳交通条件, 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合用于全国各类都市旳都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 都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旳交通规划为主, 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旳衔接、市域范围内旳城镇与中心都市旳交通联络。
1.0.4 都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都市总体规划为基础, 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送旳需求, 发挥都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旳增进和制约作用。
1.0.5 都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都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都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构成部分。
1.0.6 都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0.6.1 确定交通发展目旳和水平;1.0.6.2 确定都市交通方式和交通构造;1.0.6.3 确定都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都市对外交通和市内旳客货运设施旳选址和用地规模;1.0.6.4 提出实行都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旳重要技术经济对策;1.0.6.5 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旳提议。
1.0.7 都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0.7.1 确定都市公共交通系统、多种交通旳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旳分布和用地范围;1.0.7.2 确定各级都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重要交叉口旳形式和用地范围, 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旳位置和用地范围;1.0.7.3 平衡多种交通方式旳运送能力和运量;1.0.7.4 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1.0.7.5 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旳提议。
1.0.8 都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旳规律, 结合都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旳多种方式客运网络, 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 都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旳联合运送方式发展。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大城市的干道网密度2.4~3.1公里/平方公里,中等城市的干道网密度为2.2~2.6公里/平方公里。
而在2005年的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指定参考用书中,建议中小城市干道网密度2.5~4公里/平方公里,大城市3~5公里/平方公里;
建议道路网间距:快速路1500~2500米主干路700~1200 次干路350~500支路150~250米。
7 城市道路系统
7.1 一般规定
7.1.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反映城市风貌、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提供空间;满足城市救灾避难和日照通风的要求。
7.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符合人与车交通分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分道的要求。
7.1.3城市道路应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
7.1.4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对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
7.1.5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m2。
其中: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13.5 m2/人,广场面积宜为0.2-0.5 m2/人,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0.8-1.0m2/人。
7.1.6城市道路是中各类道路的规划指标应符合表7.1.6-1和7.1.6-2的规定。
大、中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表7.1.6-1
小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表7.1.6-2。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影响城市的交通状况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一个良好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能够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提升交通安全性。
下面我将就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几个关键方面做出具体的设计。
首先,我们需要对道路网络进行规划和设计。
首先要考虑道路的总体布局,合理划分道路的主次干线,充分考虑地区的交通流量和人口分布情况。
在主干道路的设计中,应该保证道路的宽度足够,能够满足车辆的通行需求,并且设置合适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以方便行人和骑车人的通行。
此外,还应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和转弯道,以便调节交通流量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其次,要考虑到社区内的道路设计。
社区内的道路设计应以安全和方便为原则,要保证车辆、行人和自行车的通行顺畅,并且要根据每个社区的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停车位和停车标线,确保居民能够方便地停放车辆。
同时,还要合理规划社区内的绿地和公园,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增加居民的生活乐趣。
此外,在道路规划设计中,也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城市道路应该鼓励和便利公共交通的发展,减少单车和私家车的使用。
可以通过设置公交车专用道、建设停车场、设置自行车道等措施,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因素,如合理设计排水系统,减少雨水污染,设置绿色屋顶和绿化隔离带,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最后,要加强交通安全的设计。
道路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行人和骑车人的安全,设置安全过街设施和人行天桥,提高市民的安全感。
在道路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交通标准和规范,确保道路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要加强交通执法,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提高交通的秩序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充分考虑交通流量、人口分布、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合理规划和设计道路网络,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1.道路宽度要求:道路的宽度应根据交通流量、车辆类型、道路功能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
一般来说,主干道的宽度应大于支路,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的宽度更大。
此外,道路宽度还应考虑人行道、自行车道和停车带的设置。
2.交通流量和容量: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流量预测和评估道路的容量。
通过交通流量和容量的比较,可以确定道路的通行能力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如果道路的容量大于流量,交通将更加顺畅,反之则会导致拥堵。
3.交通安全设施:为了确保道路的安全性,城市道路应设置适当的交通安全设施。
这包括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路灯和交通监控设备等。
此外,还应考虑行人过街设施、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等对行人安全的措施。
4.行人和自行车设施:城市道路设计应考虑到行人和自行车的需求。
为了提供良好的行人通行条件,应设置人行道、行人过街设施和无障碍设施。
为了促进自行车出行,应设置自行车道和自行车停车设施。
5.路口规划和设计:城市道路交叉口是交通流动的关键部分。
在交叉口设计中,应考虑到不同交通参与者的需求,包括车辆、行人和自行车。
合理的交叉口布局和信号灯设置可以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
6.景观和环境保护:城市道路设计不仅关注交通功能,还应注重景观和环境保护。
通过合理的绿化和景观设计可以提高道路的美观性,同时环境保护措施可以减少道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7.可持续交通:城市道路设计应鼓励和支持可持续交通模式,如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和共享交通等。
通过合理的路网设计和交通规划,可以促进低碳出行和减少交通拥堵。
8.辅助设施:城市道路设计还应考虑到辅助设施的设置,如道路排水、路灯、市政管线和噪音防护设施等。
这些设施可以提供道路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支持。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是为了保证城市道路的安全、顺畅和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遵守这些规范,可以帮助城市规划师和道路设计师在规划和设计城市道路时做出合理的决策,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并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2018引言: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城市交通的高效、安全、便捷至关重要。
城市发展的快速速度给城市交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进行深入探讨。
一、总体要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需要与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确保道路交通系统的高效性和便捷性。
具体要求如下:1. 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出行需求。
根据城市居民的居住、工作、学习、娱乐等出行特点,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设施的布局。
2. 充分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在交通规划设计中融入低碳、环保、节能的理念。
3. 各类交通方式之间应互相联系,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提高综合交通效益。
4.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交通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道路设计要求1. 道路宽度和几何标准:应根据道路的功能和日常交通量确定道路的宽度和几何标准。
考虑到车辆通行速度、安全性和交通流量,合理设置车道数、车道宽度、转弯半径等。
2. 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城市道路应设有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以满足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出行需求。
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应设置合理宽度,并与机动车道有明确的分离。
三、交通设施规划要求1. 交通信号灯:交通信号灯的设置应合理,以提高交通流量和交通效率。
信号灯的配置应根据交叉口流量、道路宽度等因素确定。
2. 标志和标线:标志和标线应准确、清晰,便于驾驶员识别。
标志和标线应符合国家标准,并根据道路类型和交通流量进行布置。
3. 其他交通设施:如交通岛、限速标志等应根据道路设计和交通流量进行设置,以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顺畅度。
四、公共交通规划要求1. 公共交通站点设置:公共交通站点的设置应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考虑到居民的居住区域、就业区域、商业区域等因素。
站点的布局应合理,方便乘客的上下车。
2. 公共交通线路规划:公共交通线路应根据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和交通流量进行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1. 简介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是指针对城市交通需求、城市发展规划以及交通运输设施的现状,进行系统性的道路规划和设计。
它涉及到交通流量分析、道路网络布局、交叉口设计、道路标志标线设计等各个方面。
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能够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社会交往。
2. 交通流量分析交通流量分析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交通流量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城市道路的繁忙程度和交通拥堵状况,为道路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主要的交通流量分析指标包括交通量、流量、密度以及车速等。
2.1 交通量(Traffic Volume)交通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某个道路断面的车辆数量。
交通量的测量通常采用交通流量计或视频观测的方式,可以得到不同时间段的交通量数据,进而进行交通流量分析。
2.2 流量(Flow)流量是指通过某个道路断面的车辆单位时间内的数量。
流量是交通量在时间上的变化率,可以用来判断道路的交通状况,并为道路容量的评估提供基础。
2.3 密度(Density)密度是指某个道路断面上车辆的密集程度,即单位长度上的车辆数量。
密度可以通过交通量和流量的关系来计算得出。
2.4 车速(Speed)车速是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速度。
车速的测量可以通过车辆追踪、雷达测速等方式进行,车速的分析可以帮助评估道路状况,进而为道路设计提供指导。
3. 道路网络布局3.1 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不同的城市功能区。
在道路网络布局时,需要合理规划主干道的位置、宽度、长度等参数,保证主干道具备高通行能力、低阻抗、良好的服务水平等特点。
3.2 集散道路集散道路连接着主干道和次干道,起到分散交通流的作用。
在道路网络布局时,需要合理规划集散道路的位置,以便实现交通流的均衡分配。
3.3 次干道次干道连接着集散道路和支路,起到分散交通流和服务居民区的作用。
在道路网络布局时,需要合理规划次干道的位置和宽度,以满足居民出行的需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引言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指对城市道路网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出行体验。
一个良好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将直接影响城市的交通流畅度、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本文将介绍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重要性、主要考虑因素以及规划过程。
重要性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合理规划的道路系统可以提供高效的交通运输服务,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出行路线,提高出行便利性和时间效率。
此外,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还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和宜居性,一个宜居的城市需要有合理规划的道路系统来支持其发展。
主要考虑因素在进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时,需要考虑以下主要因素:1.交通流量:根据不同交通流量的道路需求,确定不同类型的道路,如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和支路等。
2.地理环境:考虑城市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等,合理规划道路线路,避免建设有困难的区域,如山地、湿地等。
3.土地利用:结合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确定道路的布局和容量,避免浪费土地资源。
4.功能需求:根据城市的功能需求,确定不同类型的道路,如商业区需求商业道路,居民区需求住宅道路等。
5.公共交通:考虑公共交通的需求,规划道路系统时要预留足够的空间给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轨道交通等。
6.城市发展: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合理规划道路系统的容量和布局。
7.环境保护:要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多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和技术。
规划过程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收集:收集城市交通、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相关数据,对城市进行全面了解。
2.交通调查:进行交通流量调查,了解不同时间段的交通状况和交通流量分布。
3.需求分析:根据数据和调查结果,分析城市的交通需求,确定不同类型道路的需求量和布局。
4.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不同交通组织方案,包括道路容量、布局和交通网络的连通性。
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一) 熟悉道路平曲线设计避免设置或少设泵站;雨水管应移和倾覆。
平曲线最小半径是指保证机动车辆以设计车速安全行驶时圆曲线最小半径。
考虑车辆抗倾覆的平曲线最小半径为:式中:V——设计车速;①一一路面横向摩阻系数;i 一一道路横坡。
考虑车辆抗侧滑的平曲线最小半径为:式中:卩一一横向力系数;平曲线最小半径主要取决于道路的设计车速,与之成正比。
乎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机动车辆在平曲线上行驶的稳定性、乘客的舒适程度、车辆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等各方面的因素。
(2) 超高当条件不允许设置平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以将道路外侧抬高,使道路横坡呈单向内侧倾斜,称为超高。
当一条道路的设计一车速V与横向力系数□选定后,超高横坡度的大小将取决于曲线;直径的大小。
按《城市道路设汁规范》规定,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在乎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城市道路,尤其是市区内道路,大多数的车辆车速不高,为有利于建筑布置及其他市政设施修建的配合要求,—般均不设超高。
2.加宽与超高、加宽缓和段(1) 平曲线路面加宽在曲线段上行驶的汽车所占有的行驶宽度要比直线段宽,所以曲线段的车行道往往需要加宽,其加宽值与曲线半径、车型几何尺寸、车速要求等有关。
道路子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 时,应在乎曲线内侧加宽。
(2) 超高、加宽缓和段超高缓和段是由直线段上的双坡横断面过渡到具有完全超高的单坡横断面的路段,超高缓和段的长度不宜过短,否则车辆行驶时会发生侧向摆动,行车不十分稳定。
一般情况下,超高缓和段长度最好不要小于15 —20m 。
加宽缓和段是在平曲线的两端,从直线上的正常宽度逐渐增加到曲线上的全加宽的路段。
当曲线加宽与超高同时设置时,加宽缓和段K 度应与超高缓和段长度相等,内侧增加宽度,外侧增加超高。
如曲线不没超高而只有加宽,则可采用不小于10m 的加宽缓和段长度。
不设超高的两相邻反向曲线,可直接相连;若有超高,两曲线之间的直线段长度应至少等于两个曲线超高缓和段长度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