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梭菌性痢疾的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
羔羊痢疾的预防与治疗
出生后七天以内的羔羊易发此病,且死亡率较高,故该病对羊群繁殖威胁很大。
羔羊感染此病,首先奶欲减退、精神萎靡,常卧地不起,粪便起初是黄色稀汤,后来为血样紫黑色稀粪。
也有的羔羊发病很快,未见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
防治措施:①产羔前对产房作彻底消毒,可选用1%~2%的热烧碱水或20%~30%石灰水喷洒羊舍地面、墙壁及产房一切用具;②刚分娩的羔羊留在家里饲养,可口服青霉素片,每天1~2片,连服4~5天;③灌服土霉素,每次03克,连用3天;④对母羊注射羔羊痢疾菌苗两次,一次在分娩前25天左右,皮下注射2毫升,隔10天再注射3毫升。
一旦发现羔羊患有痢疾可采取如下方法治疗:①土霉素、胃蛋白酶各0.8克,分为包,每小时加水灌服一次;②盐酸土霉素200毫克,每小时肌肉注射一次,连用~天;③土霉素、胃蛋白酶各0.8克,次硝酸铋、鞣酸蛋白各0.6克,分为包,每小时加水灌服次,连服~天;④磺胺胍、胃蛋白酶、乳酶生各06克,分成包,每小时加水灌服一次,连用~天;⑤磺胺脒、乳酸钙、次硝酸铋、鞣酸蛋白各份,充分混合、日灌服次,每次~1.5 克,连服数日;⑥严重失水或昏迷的羔羊除用上述药方外,可静脉注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20~40毫升,皮下注入阿托。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羔羊痢疾是一种由肠炎弧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感染年轻的草食性动物,对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以下将对该疾病的诊断与防治进行探讨。
1.临床表现
羔羊痢疾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食欲不振、发热、呕吐等。
病程一般为3-5天,严重者可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
2.实验室检测
可以通过粪便的细菌学检测,如肠道菌群培养、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等,用于确诊羔羊痢疾。
1.做好环境卫生
保持圈舍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减少灰尘、粪便积累等不良环境因素,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2.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控制饮水和饲料的卫生质量,避免交叉感染,加强饲养管理,营养均衡,保证羔羊的生长健康。
3.疫苗预防
目前已经研制出专用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羔羊痢疾的发生和传播,养殖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接种。
4.及时治疗
对于已经感染的羊只,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可以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但必须严格遵守医嘱,防止用药过量或者不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预防羔羊痢疾的发生和传播,需要从环境卫生、饲养管理、疫苗预防和及时治疗等方面入手,养殖者应当认真研究该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开展防治工作,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痢疾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在羔羊中,痢疾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会给羔羊的生长和发育带来影响。
正确诊断和科学治疗是羔羊痢疾防治的关键。
诊断羔羊痢疾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泻、腹痛、粘液血便、发热等,这些症状通常是羔羊患痢疾的主要表现。
还可以进行粪便检测,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如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和弯曲菌等,来确诊羔羊是否患上痢疾。
预防为了有效预防羔羊痢疾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环境卫生:确保饲养环境的卫生干净,定期清理粪便,保持圈舍的通风和干燥,减少细菌的繁殖和传播。
2. 饲料卫生:给羔羊提供清洁的饮水和饲料,避免因饮食不洁或食用不适当的饲料而引起感染。
3. 疫苗接种:定期给羔羊接种相关疫苗,如痢疾疫苗,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
4. 严格隔离:对于发病的羔羊,要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防止病情扩散。
治疗一旦羔羊患上了痢疾,就需要进行科学的治疗,以恢复其健康状态。
治疗痢疾的主要措施包括药物治疗、营养调理和环境管理。
1. 药物治疗:对于痢疾患羔羊,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氯霉素、头孢菌素等,可以有效杀灭细菌,减轻病情。
2. 营养调理:在治疗期间,要给羔羊提供易消化的饲料,保证其营养摄入,增强免疫力,帮助其恢复健康。
3. 环境管理:在治疗期间,要对患病的羔羊进行隔离管理,避免与其他羊群接触,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需要综合利用临床症状、病原微生物检测和科学治疗等手段,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降低痢疾的发病率,保障羔羊的健康生长。
怎样防治羔羊痢疾羔羊痢疾是一种初生羔羊常发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持续下痢。
羔羊痢疾共分两类,一类是厌气性羔羊痢疾,病原体为产气荚膜梭菌;另一类是非厌气性羔羊痢疾,病原体为大肠杆菌。
现将羔羊痢疾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保温将放牧中所产的羔羊立即用毡毯包裹,防止受凉。
临产羊留圈产羔,并设法提高舍温。
羊圈尽可能保持干燥,避免潮湿。
2、母羊保膘注意搞好母羊的上膘、保膘工作,使所产羔羊体格健壮,抗病力强。
3、科学合理哺乳科学合理哺乳,避免羔羊饥饱不均。
母羊在羊圈附近放牧,适时回圈哺乳。
4、消毒棚圈搞好隔离每年秋末做好棚圈消毒工作。
在母羊临产前,剪去其阴户部、大腿内侧和乳房周围的污毛,并用3%的来苏尔溶液消毒。
一旦发生痢疾,随时隔离病羔羊,并搞好羊圈的消毒工作。
5、预防在母羊产前14~20天接种厌气性五联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初生羔羊吸吮免疫母羊的奶汁,可获得被动免疫力。
在常发痢疾地区,羔羊生后12小时灌服土霉素0.15~0.2克,每天1次,连服3天。
6、药物治疗①土霉素或胃蛋白酶0.2~0.3克,一次内服,每天服2次。
②呋喃西林5克、磺胺脒25克、次石肖酸铋6克,加水100毫升,混匀,每次服4~5毫升,每天服2次。
③用胃管灌服6%的硫磺镁溶液(内含0.5%的福尔马林)30~60毫升,6~8小时后再灌服1%的高锰酸钾溶液1~2次。
④磺胺脒0.5克,鞣酸蛋白和碳酸氢钠各0.2克,1次内服,日服3次。
如果无效,可肌肉注射青霉素4~5万单位,每日2次,直至痊愈。
⑤中药疗法,每天服3次泻痢宁,每次服3~5毫升,连服3天为一疗程。
同时服乌梅散。
处方:乌梅(去核)、炒黄连、郁金、甘草、猎苓、黄芩各10克,柯子、焦山楂、神汤各13克,泽泻8克,干柿饼1个(切碎)。
将以上各药混合捣碎后加水400毫升,煎汤至150毫升,红糖50克为引,用胃管灌服,每次服30毫升。
如果羔羊拉稀不止,可再服1~2次,也可内服承气汤加减治疗。
新生羔羊痢疾防治对策
新生羔羊痢疾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消化道传染病。
一旦发生疫情,将会严重影响羊群的生产和生命安全。
因此,制定防治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预防措施:
(1)加强羊圈的卫生管理。
羊圈每天应进行清洁、消毒,防止细菌在其中繁殖。
(2)对孕羊进行疾病防治。
孕前、孕中、孕后均需注重
疾病预防与控制,避免将病原体传染给新生羔羊。
(3)加强对新生羔羊的管理。
对于新生羔羊,应及时给
予高营养价值的奶粉或母羊的初乳,提高其体质免疫能力。
(4)注意饮水卫生。
痢疾常见于污染的饮用水中,因此
应将水源保持干净、卫生,以保证羊只喝到干净的饮用水。
防治措施:
痢疾一旦发生,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1)药物治疗。
在病情较轻时,可采取给予药物治疗的
方法,以达到控制病情并加快恢复的效果。
(2)强制检疫。
一旦出现疫情,应立即进行羊只的检疫,并对有症状的羊只进行隔离治疗。
并在痊愈后再进行检疫。
(3)加强病原体监测。
定期对羊群进行病原体监测,以及时发现并防控病菌。
总之,预防胜于治疗,加强预防才是羊群健康的关键。
在饲养过程中,应注意饲养技术的学习与提高,掌握新生羔羊痢疾的预防措施以及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保障羊只的健康和增强乳制品和肉制品的安全性。
摘要:羔羊痢疾,又称羔羊梭菌性痢疾,是羊生产中常见的一种肠道疾病,该病的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主要发生于新生羔羊,临床上表现为持续性下痢、精神状态极差和小肠发生溃疡等,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所以,在羊生产中一定要重视并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降低发病率,提升养殖效益。
01流行病学羔羊痢疾多发生于出生1 周以内的新生羔羊,其中2 ~4 日龄羔羊的发病率最高,日龄较大的羔羊少见发病。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带菌的母羊,感染途径包括羔羊吮吸乳汁时吸入乳房上的污染物、出生时脐带处理不当、伤口感染时未及时消毒处理、饲养员饲喂时将致病菌带到饲料中等,主要通过消化道和伤口感染。
此外,天气突然骤冷、羊舍的饲养环境恶劣、妊娠母羊的营养状况差、羔羊身体虚弱等都是诱发该病发生的原因。
该病的病原为 B 型魏氏梭菌,在饲料、污水、土壤和动物的肠道中广泛存在,属于厌氧性细菌,对一般的消毒药物很敏感,所以可用的用于消毒药物将其杀灭。
02发病原因及危害2.1 发病原因该病的发病原因如下。
日常消毒不彻底如果羊舍的消毒不彻底、不完全,那么致病菌就会通过羔羊吸吮乳头而进入消化道引起羔羊发病,病原菌还可存在于羊舍的地面和饲料等处,增加疾病感染的概率。
脐带或伤口受感染羔羊出生时的脐带处理不当或出现创伤时,未对伤口消毒完全,也会使病原通过伤口进入羊体。
致病菌通消化道或伤口感染进入羊体,并积累毒素,进入血液,引起毒血症。
天气骤冷如果羔羊出生当日的天气突然变冷,羔羊自身的抵抗力弱,很难抵御严寒。
寒冷的天气还会造成羔羊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加重病情,这也是羔羊痢疾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天气骤冷时的原因之一。
羔羊身体虚弱如果母羊在妊娠期的营养不足,会影响其在哺乳期的产奶量,如果母羊的营养状况不佳,容易造成哺乳期的奶水不足,羔羊因吃奶量不足会影响其体质,容易生病。
饲养管理不当对新生羔羊的保暖措施不到位、饲料条件差、羊舍的粪污未及时清除、母羊的乳头未消毒清洗等可能诱发该病。
山东畜牧兽医2018年第39卷
44
羔羊梭菌性痢疾的防治
赵吉廷
(山东省平邑县畜牧兽医局273300)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8)04-0044-01 羔羊梭菌性痢疾习惯上称为羔羊痢疾,俗名红肠子
病,是新生羔羊的一种毒血症,其特征为持续性下痢和小肠发生溃疡,死亡率很高。
本病常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给养羊业带来重大损失。
是影响羔羊成活率的一种常见病,应该加强防治。
1 病原及流行特点
(1)本病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
羔羊在生后数日内,魏氏梭菌可以通过羔羊吮乳、饲养员的手和羊的粪便而进入羔羊消化道。
在外界不良诱因如母羊怀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气候寒冷,特别是大风雪后羔羊受冻;哺乳不当,羔羊饥饱不匀等羔羊抵抗力减弱时,细菌在小肠里(特别是回肠)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
(2)通过促进羔羊痢疾的发生不良诱因可以发现羔羊痢疾的发生和流行就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规律性。
草差而又没有搞好补饲的年份,羔羊痢疾常易发生。
气候最冷和变化较大的月份,发病最为严重。
品种与发病也有密切关系,如土种羊比改良羊和纯种羊发病率高得多,一般认为与出生后被毛的厚薄不同有关。
本病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其中又以2~3日龄的发病最多,7日龄以上的很少患病。
一旦某一地区发生本病,以后几年内可能继续使3周以内的羔羊患病。
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也可能通过脐带或创伤。
2 临床症状
(1)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2d,病初精神委顿,低头拱背,不想吃奶。
不久就发生腹泻,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到了后期,有的还含有血液,直到成为血便。
病羔逐渐虚弱,卧地不起。
若不及时治疗,常在1~2d内死亡,只有少数病轻的,可能自愈。
(2)有的羔羊,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也可能带血或血便)其主要表现神经症状,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最后昏迷,头向后仰,体温降至常温以下,常在数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
3 病理变化
尸体脱水现象严重,尾、臀部和后肢有稀粪污染。
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在消化道。
真胃内往往存在未消化的凝乳块。
小肠(特别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溃疡周围有一出血带环绕;有的肠内容物呈血色。
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间或出血。
心包积液,心内膜有时有出血点。
肺常有充血区域或瘀斑。
4 临床诊断
在常发地区,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以鉴定病原菌及其毒素。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也可引起初生羔羊下痢,应注意区别。
5 防治方法
5.1 预防措施(1)加强妊娠母羊饲养管理,使母壮羔肥,从而增强羔羊抗病能力,实行计划配种,避免在最冷季节产羔。
(2)搞好卫生工作。
产羔前对栏舍进行严格消毒,并要做好母体、乳房及用具的清洁卫生,并注意保暖防寒。
(3)做好预防接种。
每年秋季给母羊注射羔羊痢疾菌苗或厌气菌五联菌苗,产前2~3周,再给母羊注射1次,可预防本病发生。
(4)羔羊出生后,应合理哺乳,避免饥饱不均。
(5)一旦发病,迅速隔离病羔,彻底消毒被污染的环境和用具。
如果发病羔羊很少,还可考虑将其宰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扩大传播。
5.2 治疗因本病危害严重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故积累的经验很多,下边介绍几个疗效较好的方法,可与加强保温、哺乳等护理工作结合运用,以提高疗效。
(1)用抗羔羊痢疾血清,如果在病的初期及早应用,能够获得较好效果。
进行大腿内侧皮下注射,剂量为10~20ml。
(2)磺胺脒0.5~1.0g、鞣酸蛋白0.2g、次硝酸铋0.2g、碳酸氢钠0.2g,将以上各药水调灌服,一次服完。
3~4次/d,连服2~3d。
(3)土霉素0.2~0.3g或再加胃蛋白酶0.2~0.3g加水灌服,2次/d。
如果心脏衰弱,可皮下注射5%樟脑磺酸钠或25%安息香酸钠咖啡因0.5~ 1.0ml。
下痢停止后,如不吃奶,可口服胃蛋白酶1.0~ 1.5g,加稀盐酸2~3滴。
(4)灌服硫酸镁和高锰酸钾,发病之后即用胃管一次灌服6%硫酸镁20~30ml(内含0.5%福尔马林),经4~6h后,再用胃管一次灌服1%高锰酸钾20ml,第2天上午继续服20ml,下午再服10ml。
(收稿日期:2017–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