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册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6
- 格式:doc
- 大小:321.50 KB
- 文档页数:20
3-5-1西学东渐一、选择题1.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了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写到:“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该日记中所说的“书”应是()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孔子改制考》【答案】C【解析】本题的干扰项是A项,材料中有一关键信息“贼中”,这说明曾国藩与该书的作者阶级立场不一致,《海国图志》的作者是魏源,与曾国藩同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故日记中所说的“书”不可能是《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的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应是所指。
2.晚清曾国藩除了推崇理学大师程朱外,还特别赞赏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等精明强干的政务活动家,主要目的是() A.镇压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B.贯彻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C.发挥儒学精神中经世致用的一面D.学习他们推动清朝实现政治改革【答案】C【解析】曾国藩(1811~1872年),不可能镇压义和团运动,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向西方学习,而题干中的人物是中国的政务活动家,排除B项;曾国藩并没有主张政治上的改革,排除D项。
3.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
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知有兵事”“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说明梁启超批判的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4.著名学者卓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
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
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服若干剂来见转机。
”材料中省略的字最可能是()A.洋务清火汤B.新政补元汤C.宪政调味汤D.革命销魂汤【答案】A【解析】“湘乡曾姓”指的是曾国藩,曾国藩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故省略的是洋务清火汤。
阶段性测试题十七(必修三第三单元评估测试)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莆田)伯利克里曾说:“雅典人纵使不能创造一切事务,但有权利判断一切事务。
”与这种说法相类似的古希腊思想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知识即美德C.轮番而治D.认识你自己【答案】 A【解析】据材料中信息“人有权判断一切事物”,可确定A 项与其说法相似。
2.(2012·常州)西方社会思想史以普罗塔哥拉为创始人,这是因为普罗塔哥拉是第一个把某个主题加以研究的人。
这个主题是() A.人的周围世界B.人和人类社会C.人的道德价值观D.人的尊严和解放【答案】 B【解析】考查基础知识,普罗塔哥拉属于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研究的主题是人和人类社会。
3.(2012·湖南师大附中)马克思曾经肯定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及其后一些近代思想家在国家观上摆脱神学的束缚说,他们“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都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这表明()A.人文主义已经兴起B.人文主义只是个别C.宗教束缚依然严重D.神学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答案】 A【解析】“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兴起,排除C、D两项;马基雅维利及其后一些近代思想家说明人文主义不是个别现象,排除干扰项B项。
4.(2012·郴州)美国学者罗伯特·E·勒纳认为“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与这一观点直接相关的是()A.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B.文艺复兴的发展C.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D.启蒙运动的兴起【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关键词“科学、方法”“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这开始于文艺复兴,故选B项。
1-7-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一、选择题1.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其含义不包括()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B.都以军事和经济援助为主要形式C.其目的是反苏、反共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答案】B【解析】杜鲁门主义侧重于政治领域,而马歇尔计划侧重于经济领域。
B项认为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不正确。
2.2008年,美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曾建议西欧盟国出手相助,但西欧盟国反应冷淡。
美国有人因此指责西欧盟国忘恩负义,他们最主要的依据是()A.二战中美国帮助西欧盟国打败法西斯B.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以遏制苏联C.美国建立北约以保证西欧安全D.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复兴欧洲经济【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美国当时面临的困难是经济问题,与经济问题相关的是D项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复兴欧洲经济。
3. “欧洲的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尽力缓和局势。
”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措施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B.推行马歇尔计划C.组建北约D.成立经互会【答案】B【解析】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推行马歇尔计划符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4.下图是一幅标题为《最新型美国汽车》的政治漫画。
它讽刺的是()A.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对欧洲国家提供贷款B.二战后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C.二战中,美国对苏联提供援助D.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牢牢主宰着世界经济霸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注意图片的关键信息“贷款”,依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
5.张旭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
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B.第三世界的崛起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两极格局的瓦解【答案】B【解析】综合题干中的三项内容可知它们共同的主题是第三世界的崛起,注意排除干扰项A项,亚非拉国家并没有结成联盟。
3-4-1诗歌、小说与戏剧一、选择题1.一般来说,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就是生活。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反映的社会情绪是()A.拜金主义泛滥B.对“理性王国”失望C.理想主义盛行D.对古典文化的憧憬【答案】B【解析】伴随资本主义制度的纷纷确立,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
相反,资本主义制度暴露了它的阴暗面: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私欲横流、金钱、享乐的腐败现象充斥整个上流社会。
人们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这种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就是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的兴起。
2.“从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疑问。
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这种考虑在一些作品中有所反映……”下列作品中能够反映材料中所说的“这种考虑”的是() A.《唐璜》B.《巴黎圣母院》C.《人间喜剧》D.《等待戈多》【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如实’地表现”可知题干所指的作品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是现实主义作品,A、B两项是浪漫主义,D项是现代主义。
3.乔泊桑对巴尔扎克说:“你既有能力而且也愿意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的。
”与这种思想一致的创作风格是()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代主义D.现实主义【答案】D【解析】巴尔扎克主张用小说进行社会研究,立志使其作品成为一部完整的社会历史。
《人间喜剧》是其杰出的代表,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4.“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创作上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这些是对19世纪以来世界某一文学流派特点的归纳。
符合这一文学流派特点的作品是()A.《战争与和平》B.《母亲》C.《恰尔德·哈罗德游记》D.《等待戈多》【答案】B【解析】符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这一信息的只有B项;《战争与和平》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属于浪漫主义,《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风格。
1-4-2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一、选择题1.《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式。
”这突出体现了()A.彻底的反封建思想B.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D.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日用生活用品也必须统一发放,这体现了太平天国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
2.《资政新篇》曰:“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
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其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造。
”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洪仁玕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的结论。
该判断()A.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B.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不正确C.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正确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涉及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知识,一则材料不能充分的说明观点,但该研究者对于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结论也符合史实。
3.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同时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这主要是指()A.推翻了封建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B.瓦解了自然经济,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C.推翻了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结束了封建制度,传播了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题重点落在对辛亥革命的意义的理解上,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选项A、D错误;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选项B不正确;只有C项正确,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致力于振兴中华的光辉业绩,第一部全景式地表现辛亥革命波澜壮阔历程的大型史诗电影《辛亥革命》于2011年9月上映。
影片中不可能出现的镜头是() A.宣统帝下诏退位B.武昌城内枪声大作C.五色旗迎风飘扬D.孙中山就任正式大总统【答案】D【解析】本题注重考查易错易混知识点,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而非正式大总统。
阶段性测试题四(必修一第四单元评估测试)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山西大学附中)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冲击了“夷夏”观念,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C.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D.中国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答案】 B【解析】由材料1514年的325年后可推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
A、C、D三项分别是鸦片战争在经济、政治、整体方面的影响,鸦片战争虽然在思想上也引起了震动,但远没有达到“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程度,这是在甲午战争之后的事情,所以选B 项。
2.(2012·丰台)1853年,马克思在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期望中国不久会出现“REPUBLIQUECHINOISE(中华共和国)”,实现“LIBERTE,EGALITE,FRATERNITE(自由,平等,博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定都天京证明了马克思期望的准确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C.《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D.期望超越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答案】 D【解析】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可以建立中华共和国,实现自由、平等、博爱,即建立近代的资产阶级政体形式,实现民主权利,这是与当时中国实际情况不符的。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受农民阶级本阶级局限性所限,不可能实现马克思所期望的那样。
马克思所期望的那样的社会只有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可能实现,所以选D项。
A、B两项一是农民阶级政权,一是农民革命纲领,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是在1856年,排除。
1-7-2新中国的外交一、选择题1.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发展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B.粉碎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C.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D.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答案】A【解析】“一边倒”指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2.(2011·海南·25)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A【解析】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55年”,“……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敌对情绪”,回顾对比所学知识,可以判定是万隆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同,促进大会的圆满结束。
所以选A项。
其他二项均不是提出于1955年,可排除。
3.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
”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A.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C.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答案】A【解析】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关键,中国同很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
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
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
3-3-1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及文艺复兴一、选择题1.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
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
”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
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
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
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A.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B.尊重自然规律C.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D.渴望征服自然【答案】A【解析】根据谜面和谜底的内容可判断出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家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2.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据此判断:他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该是()A.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B.是否民主和强盛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D.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答案】A【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了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树立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主观感受。
3.某天,临上课时,同学甲说:“今天的风真大,天气有点冷。
”同学乙说:“今天的风凉爽,好天气。
”他们的说法与谁的观点相类似()A.泰勒斯B.普罗塔哥拉C.苏格拉底D.柏拉图【答案】B【解析】两个同学的观点体现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4.古希腊一位哲人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这位哲人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普罗塔哥拉【答案】C【解析】这句话换个角度说就是,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这和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是一致的。
5.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亚里士多德的千古名言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二者的共同点有()①反对盲从②倡导自学③体现了人文主义④强调自我完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的先哲,从两人的观点中不能看出倡导自学这一点,排除②。
6.(2011·临沂)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C.丙D.丁【答案】C【解析】若要论证严谨,必须严格地遵循史论结合的原则。
3-3-3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一、选择题1.伽利略指出:“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这说明了()A.伽利略否定了古代圣人的研究成果B.伽利略论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C.伽利略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D.伽利略的成就为牛顿的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的信息“应该在实验中”可判断伽利略重视实验的作用。
2.“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这表明自然科学在当时()A.已经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C.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D.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答案】D【解析】牛顿(1725年~1807年)生活的年代,正是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年代。
牛顿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使得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正确答案是D项。
3.史学家们认为:“17世纪后期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
”据此判断,启蒙运动在科学思想方面最重要的先驱者是()A.达尔文B.牛顿C.爱因斯坦D.法拉第【答案】B【解析】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了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法国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
4.“……人类的这种处境,很让普罗米修斯心忧。
于是他就恳求万神之王宙斯,希望他能赐给人类火种。
可是,宙斯以为不能给人类太多的帮助,否则就无法统治人类,而且人类还会征服宇宙,直接威胁神的权威。
”下列人物中对宙斯威胁最大的是() A.彼特拉克B.莎士比亚C.马丁·路德D.达尔文【答案】D【解析】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起源,否定了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
5.牛顿说:“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
”17世纪,牛顿拣到的“卵石”或“贝壳”有()①微积分②万有引力定律③牛顿力学三定律④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实践运用,且分别发现于1846年和1930年,不是牛顿的理论,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1-6-2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选择题1.邓小平早在1984年就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该观点表明()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答案】B【解析】注意邓小平话中的内涵,即解决台湾问题用“一国两制”,其前提是一个中国。
C、D两项明显错误,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注意史论结合。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
”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有()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④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从“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可证①对。
从“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尊重台湾的现状”可证②对。
④同材料中文字,当然也对。
唯有③必须结合教材中有关内容辨析,中央政府不干涉的是台湾的地方事务而非外交事务。
所以③是错的。
3.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
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B.经济特区的设立C.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题干中的观点明显是“一国两制”,而四个选项中,只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与之相符。
4.据人民网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
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
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
阶段性测试题十六(必修三第二单元评估测试)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西安)有人说:“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
”对“石破天惊”的准确解读是()A.有了文字人类才得以交流B.文字是传播和传承文化的唯一载体C.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D.文字最能体现人类的创造力【答案】 C【解析】人类交流的方式不仅仅是文字,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人类的创造力难以用某件事来表达,排除D项。
2.“少年上人号怀素,……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悦悦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此句描述了()A.隶书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B.楷书的字形方正,规矩严整C.草书的变化丰富,奔放跃动D.行书的工整清晰,飞洒活泼【答案】 C【解析】怀素是唐朝的草书大师,据此即可判断C项正确。
3.(2011·福建联考)2010年初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铭文。
(“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
)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①西周分封制②当时的冶铸业③秦朝郡县制④隶书的特点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商周时期的金文,排除④;依据注释(“丰”:国名)可知当时实行分封制,排除③。
4.(2012·衡水)2011年5月22日,中国嘉德春拍中,齐白石作品《松柏高立图》以4.255亿元拍卖,这也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新纪录。
下列对这幅画的认识,正确的是()A.这是一幅继承古代创作风格的文人画B.注重写实,并融书画为一体C.“天下太平,人生长寿”的字体为隶书D.画中“松柏”喻意气质高洁【答案】 A【解析】齐白石的作品属于文人画,排除B项;“天下太平,人生长寿”的字体为篆书,排除C项;松柏暗合“寿长”,喻指成为对历经战乱而枯木逢春之美好愿景的期许,排除D项。
5.(2012·莱州一中)下列表述是某班同学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小结课上的发言,其中不正确的是() 甲: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强调实用技术的倾向乙:我国古代的历法成就对农业发展帮助很大,比如元朝的《授时历》丙: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进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丁:汉字演变的脉络是甲骨文、小篆、大篆、楷书、隶书A.甲B.乙C.丙D.丁【答案】 D【解析】汉字演变的脉络是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书、楷书,故选D项。
6.(2012·临沂)苏轼认为:“(在唐代)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
天下之事毕矣。
”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人物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A.杜甫是唐朝全盛时期的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B.颜真卿的楷书雄健、宽博,树立唐代楷书典范C.韩退之(愈)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D.吴道子集风俗画创作的大成【答案】 B【解析】“诗仙”是李白,排除A项;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排除C项;吴道子是唐朝画家,擅长人物画,风俗画开始盛行于宋代,排除D项。
7.(2012·常州)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讲究“意在笔先”。
能体现这一理论的是()A.“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B.“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
”C.“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D.“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答案】 A【解析】“意在笔先”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故A项符合这一理论。
8.(2012·宁波)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大盂鼎、大盂鼎拓片(钟鼎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以下结论正确的是()①现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为礼器②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以煤炭为燃料③钟鼎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④拓片部分内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A【解析】中国开始以煤炭为燃料始于西汉,排除②即可。
9.(2012·日照)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
”他所说的“古”与“近”,应指何时()A.晋、唐B.唐、宋C.宋、元D.元、明【答案】 B【解析】唐朝盛行人物故事画,宋代盛行山水林石花鸟禽鱼,故选B项。
10.(2012·马鞍山)上图是2011年深圳大运会吉祥物——它是年轻的、阳光的、时尚的、幻彩的、幽默的,能够体现深圳“青春之城”的风范,符合当今世界的设计潮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这幅画的风格属于()A.风俗画B.彩陶画C.写实画D.写意画【答案】 D【解析】据“年轻的、阳光的、时尚的、幻彩的、幽默的”等信息可知这幅画的风格属于写意画。
11.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答案】 D【解析】文学都是时代的产物,在所处的时代所有的文学形式都具有先进性,不能说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12.(2012·莆田)某个时期,许多出版商除原有业务外,也大量刊印带有木刻版画插图的雅俗共赏文学读物。
你认为下列哪部作品最有可能创作于这一时期()A.《诗经》B.《春望》C.《念奴娇·赤壁怀古》D.《西游记》【答案】 D【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木刻版画出现的时间,木刻版画出现于明朝,故只有明朝的《西游记》符合题意。
13.《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续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答案】 D【解析】《喻世明言》和《续刻拍案惊奇》反映的是明朝中后期的世俗生活,排除A、B两项;材料不能体现“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排除C项。
14.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
这实质上揭示了()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B.文化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C.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科举的废止促使了文人创作杂剧,这揭示了文化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5.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下列关于苏轼在“词”领域贡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他以切身感受和市井风光入词,其词在宋元时代流传最广B.他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C.其词清新俊逸,意境丰富,开豪放词派之先河D.其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具有浪漫色彩,至今广为流传【答案】 A【解析】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而A项“以切身感受和市井风光入词”是婉约派的特点。
16.(2012·西北师大附中)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是说柳条发芽时节,人们插柳戴柳以避邪。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李白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材料反映的现象应在()A.立春B.春分C.雨水D.清明【答案】 D【解析】据信息“百鬼”等可知折柳插柳风俗是在清明节期间。
17.(2012·德州)201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周杰伦一曲《兰亭序》将中国文化的精粹书法艺术与现代的高科技有机结合,演绎了一种新的艺术风味。
这首歌取材于下列哪位书法家的作品() A.王羲之B.王献之C.欧阳询D.张旭【答案】 A【解析】《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
18.(2012·顺义)上图的题诗为:“春风昨夜入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
唯有竹为君子伴,更无他卉可同栽。
”落款为“板桥郑燮”。
这一绘画作品应该属于()①风俗画②文人画③山水画④花鸟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D【解析】据图中内容和“更无他卉可同栽”等信息可知,题中绘画属于文人花鸟画。
19.(2012·济南)《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这说明() A.《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B.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统时代风貌【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先河的是楚辞,排除C项;《诗经》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没有反映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排除D项;据“归于正诚”等信息可知B项正确。
20.“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下图所示文句反映的主要内容与文学形式分别是()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
……A.政令诗B.作战词C.纺织诗D.种植词【答案】 C【解析】据材料中的信息“老茧”“纺”“机杼”等可确定C 项符合题意。
21.(2012·新课标模拟)《明清商人小说》中指出:“三言”、“二拍”中的一些作品,有关商贾的小说作品是非常多的。
清代以后,商人小说就更多,文言小说里有很多以商人为主体的篇目,白话小说更是比比皆是,就连《红楼梦》里,“四大家族”中的薛家,也是“世代皇商”出身。
这反映了()①中国“重农抑商”思潮到“工商皆本”主流思想的巨变②明清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活动活跃频繁的社会现实③明清商人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人们不再以商贾活动为耻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商业意识觉醒A.①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答案】 B【解析】封建社会中国始终是“重农抑商”思想占主流,排除①;明清商人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不符合史实,排除③。
22.2010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列有关京剧的表述错误的是()A.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B.比较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C.把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推向了成熟D.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答案】 C【解析】把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推向了成熟的是元杂剧,故选C 项。
23.从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