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26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3课伟大的开端赣榆县初级中学:李欣一.教材内容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学习板块的概述部分为我们讲述了四个问题,分别是五四运动与中共诞生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兴起的标志与过程、中共诞生及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
本课题的主旨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命运。
二.课标要求: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目标: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根据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等,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三、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五四精神,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敬仰。
四、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和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大家知道我们国家都有哪些主要的节日?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新课:“五四”和“七一”是我国两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命运。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伟大的开端》。
(二)进行新课:1.教师展示课件:教学目标,点名学生朗读。
2.学生自主学习,梳理知识,初步建立知识结构(1)教师巡视教室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导学生自学,答疑。
13、伟大的开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一战后,巴黎和会的召开A、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什么要求?B、巴黎和会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呢?根本原因:列强侵略中国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结论——弱国无外交!落后挨打!罢课爱国不止是学生的事!上海商人罢市标语、口号4、五四运动的结果:1、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2、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3、释放被捕学生说明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5、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影响A.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②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共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阶级组织基础。
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被篆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了,为了弘扬五四精神,1949年12月,我国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什么是五四精神呢?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爱国精神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前途是走向资本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领导的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革命的前途是引向社会主义社会。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历史条件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广泛建立:中共一大召开焕然一新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思考:为什么说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新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革命前途——社会主义群众基础——更广泛⏹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其它政党有什么不同?(1)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2)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3)奋斗目标不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工人运动的影响,经验教训和启示:▪影响: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
巴黎和会的六位风云人物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缔结和约的分赃会议。
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27个,与会的各国代表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
中国是战胜国,也派出了外交总长陆徵祥、驻美公使顾维钧等5名“全权代表”参加。
和会涌现了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威尔逊、奥兰多、牧野、顾维钧等六位风云人物,其中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和威尔逊成了和会的主宰,被称为巴黎和会“三巨头”。
老虎克里孟梭(1841~1929年),是法国顽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曾两度出任总理。
他的政治手腕狠毒,在议会质询时,发言咄咄逼人,富有煽动性,以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和策划推翻过18个内阁而被称为“老虎”和“倒阁圣手”。
巴黎和会召开时他已有50年的从政历史,在和会上被推举为大会主席。
为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他竭力主张肢解德国,要求德国偿付巨额赔款。
当其他国家提出异议时,他不是拍案反对,就是以退出会场相威胁,使会议多次陷入停顿和僵局。
但是法国的实力有限,“老虎”也不得不向自己的盟国做出一些让步。
狐狸劳合·乔治(1863~1945年),是英国自由党领袖,第一流的资产阶级政客,曾任首相。
因其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犀利而荣膺“狐狸”之外号,列宁称他是“愚民部专家”。
巴黎和会召开时已有30年从政经验的他,被推举为大会副主席。
这位机灵、矮小的威尔士人实在令人难以捉摸,为维护欧洲大陆的均势,让法德两国相互牵制,他玩弄各种手段,终使英国的企图基本得逞。
另外,他还伙同法、美、日等国,策划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百灵鸟威尔逊(1856~1924年),是一个固执己见的资产阶级理想主义者,民主党人,曾连任两届美国总统。
小时候的威尔逊被认为是一个迟钝的初学者,9岁时还不识字,难以掌握基本算法。
但17岁以后通过努力学习,成绩进步很快,1886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总统。
课题:第三单元第13课伟大的开端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主要内容包括了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整个单元的内容设置上来看,主要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背景及标志。
通过学习本课应帮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及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显著区别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实施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从知识能力水平上来,须先经过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已经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历史学科的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基本技能;经过八年级前两单元的学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前的时代背景有了相当的感性认识,并能得出中国的命运历经洋务派、改良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仍未彻底改变的结论,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重要条件;从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活跃开朗热情,容易被激发出爱国的激情,尤其是升入八年级以后,学生比“小升初”时更添了一份理智,这足以使本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平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并能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包括:五四运动的导火线、过程、口号、结果及意义等,掌握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及历史意义。
并通过上述教学使学生提高归纳课文和通过搜集史料中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采用讲述与影像资料结合的方式对本课背景作简要陈述;通过设计矛盾冲突和制造困难的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与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且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设计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其大胆发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不妥协的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课程标准】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简述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一大的基本史实。
根据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等,初步认识中共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比较中共和工人运动的特点,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
根据教师给予的相关提示信息,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并讨论,解决课程当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以加深理解。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穿插比较表格,通过对比明确结论。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培养五四精神,明白自己作为青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通过对中共成立的学习,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培养拥护共产党、热爱共产党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一大的基本史实。
2、难点:理解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这一时期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学生用心观看北京大学生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游行加油的视频,并用心感受其中的精神力量,探讨有如此感受的原因(青年、灾难、游行)。
在中国近代史上的1919年,中华大地上同样掀起了一场由青年发起并轰动全国的运动,体现了中国青年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这就是五四运动。
(新课教学)一、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随着战争的结束,如何处理主要的战败国德国成为各国关心的问题。
德国与中国的联系在于德国在中国山东有其侵略权益,现在因为中国也是战胜国,而德国战败,给了中国人争回权益甚至消除所有侵略国家权益的机会,提出了‚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学生回答)等正当要求,然而,会议竟然无视中国的合理要求,把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转交给同样侵略中国的日本,原因在于中国仍是一个落后、弱小,被列强蔑视、欺侮的国家(学生回答)。
最先对此作出反应的就是中国的青年。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走上街头,在天安门和东交民巷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与开头视频进行对比,同样的青年群体,同样的民族灾难,同样的游行方式,同样的民族精神和感情,分析五四精神的实质内涵:英勇斗争,顽强不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