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2.1《王好战,请以战喻》
- 格式:ppt
- 大小:979.50 KB
- 文档页数:47
《王好战,请以战喻》赏析一、原文略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
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
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
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
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
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
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七十岁的人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王好战,请以战喻》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
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高一又学过《寡人之于国也》,对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对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等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引申到现实生活,当今社会。
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老师做好教学课件,学生做好预习,疏通文意。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作者、作品。
1.课件展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请学生诵读,引出孟子。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王好战,请以战喻》(板书课题)。
2.作者、作品介绍。
请学生介绍,教师总结。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提出“性善论”,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故后世常“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一、王好战,请以战喻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离娄下》3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协助学生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3、情感目标:传播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教学重难点】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知识链接】1.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2.主要思想孟子的主要学说包括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养气与成德、道德天等),政治思想(民本说、法先王、仁政与王道、德治观念、反对霸政、恢复井田制度等)、教育主张(人格和道德教育、自由发展、因势利导等)等;并启发了宋明理学,形成了“道统”观念、“民本”思想等。
3.《孟子》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论辩深刻有力;(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先纵后擒;(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酣畅淋漓。
【课文探讨】1.朗读课文,教师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不可胜(shēng)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衣(yì)帛(bó)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谨庠(xiáng)序之教孝悌(tì)之义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餍(yàn)酒肉瞷(jiàn)墦(fán)讪(shàn)施(yí)从语人(yù)卒然(cù)恶(wū)乎定嗜杀(shì)苗槁(gǎo)沛然(pèi)2、分小节学习,合作解决相关问题第1节(梁惠王上)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并完成下列问题。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2.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把握孟子的性格特征3、揣摩文中寓言的寓意,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四)美育渗透点欣赏文章寓说理于寓言中,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特点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难点: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解决办法:1、课前通过网络查阅有关孟子仁政思想的资料,课堂上可交流思想,分组讨论,形成学生自己对孟子思想的深入的理解。
2、分类归纳文言知识,注重词句积累。
进行拓展训练,使学有所获。
3、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构想:了解孟子及其思想,复习选文1,为后两节课的学习打基础。
一、导入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二、孟子及其思想1、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幼年丧父,靠母亲抚育成人。
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
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
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