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
- 格式:pdf
- 大小:131.08 KB
- 文档页数:3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谈谈中西医的关系导读:今天学习潘澄濂先生(1910-1993)是如何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看待中西医之间的关系的。
01 谈辨证论治目前,临床上所用的辨证论治,大致有三种形式:一为单纯的辨证论治,二为双重诊断的辨证论治,三为探索性的辨证论治。
单纯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传统方法。
它的特点是对同一证候,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特别是既注意局部,又重视整体;既注意祛邪,又重视扶正,这都是较科学的一面。
所以,中医处理那些西医曾从多种理化实验检查,而无阳性指征的疾病,如不明原因的发热、神经官能症、胃肠功能失调症、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以单纯的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往往获得意外的良好疗效。
实践证明,辨证论治确有它的优点。
但是,对另一些疾病,如早期的深部肿瘤、白血病、急慢性血吸虫病等,仅凭感官直觉的四诊,要求达到确诊,显然困难。
这也说明单纯的辨证论治不免有它的大醇小疵。
双重诊断的辨证论治,是以现代医学对病的确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参考,藉以提高识病水平,同时对加强中医选方用药的针对性,确有好处。
特别是观察中医中药的疗效,增添了一些客观性指标,也有意义。
笔者认为,双重诊断的辨证论治,是解决病人希望确诊的需要,是提高疗效的需要,是中医临床研究、评价疗效的需要。
当然,在搞双重诊断时,不能丢掉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探索性的辨证论治,是指以现代医学的物理、生化检査有阳性指征,而患者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如隐性糖尿病、隐匿型肾炎、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阳性的带毒者等,一般多于体检中发现。
这类病例,凭藉检验报告单所提示的病变部位和性质,探赜索隐,确是一项新的课题。
对这种隐性病例的治疗,可试以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养正邪自除”等理论,依据检验报告单所提示的资料,以脏腑相关学说为指导,调补气血为主,祛邪为辅,进行探索性治疗,藉以提高抗病力和免疫力,以期获得疗效。
近年来,笔者对病毒性乙型肝炎携带病毒而无明显症状的患者,认定为正虚邪恋,根据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治则,采用黄芪、白术益气以健脾,当归、茜草活血以护肝,升麻、秦艽解毒以祛邪,随证加减;经初步观察,有其一定的疗效,但尚在积累资料,有待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方法,也是中医学与西医学最大的区别之一。
中医辨证论治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问诊病史、望诊舌象、闻诊气味、切诊脉搏等方式来判断病因、病机和病情,以及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具体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
1. 四诊合参: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是四诊合参,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判断病人的病情和病机。
闻诊主要通过闻病人的气味、声音、咳嗽声等,了解病情和病机。
问诊主要通过与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病史、症状、病情等信息。
切诊主要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情。
2. 辨证施治: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的要点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的要点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的要点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的要点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的要点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的要点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的要点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3. 辨证论治的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辨证分型、辨证论治、辨证施治、辨证施治等。
辨证分型是根据病人的症状和病情,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从而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辨证论治是根据病人的症状和病情,确定病因、病机和病情,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
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
4. 药物治疗: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药物治疗。
中医药物治疗是根据病人的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变病理过程,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及其要点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理、法、方、药理论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的集中反映和具体实施,因此,掌握中医辩证论治的方法及要点,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辩证论治的含义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病史资料、现有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判断为某种疾病性质“证侯”的过程。
中医“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指“症状”,是患者患病时的异常感觉或表现,它指的是疾病的单个症状或体征,如:头痛、咳嗽、呕吐等;而“证”(即证候),却是机体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病因、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虚实)等,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例如感冒,常见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映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候”。
其中,风寒感冒证反映的是由于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肺气不宣所导致的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咳嗽,痰清稀色白,时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等一类症候群。
其病因为外感风寒,病变部位为肺卫,病变性质为风寒表实证。
所以,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以“证”为依据的,其辨证诊断具有整体性和相对的灵活性,因此,它既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治疗,但又区别于那种不分阶段、不分主次、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病方法。
所谓“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治疗原则的选择是“论治”的关键,方药的组合是“论治”的具体措施,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中“法”、“方”、“药”三个部分的具体实施。
“辨证论治”是中医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它能从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出发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即同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以出现同一种“证”。
【中医】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总结版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中篇辨证绪论:一、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
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地处理,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二、证的内涵“证”是中医学特有的理性概念,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认识论、科学观与生命科学、医学实际内容的结合。
三、辨证的方法与关系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纲领,再确定辨证具体要素,然后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教学目的】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
【教学内容】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4.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
7.八纲辨证的意义。
【教学要求】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
什么是辨证论治中国中医研究院何绍奇先生曾治一女孩,左眼珠上有一芝麻大小之凹陷,遂来求治。
何视之,乃角膜溃疡,然而素无经验,勉力开出一清热解毒方,参以菊花、蒙花类眼科套药。
服用几剂,毫无寸效。
其人另请眼科王汝顺医生诊治,王处以补中益气汤10剂。
何想,溃疡乃炎症所致,安可用补?颇不以为然。
不意服10剂后,溃疡已经愈合。
何乃俯首心折求教于王,王说:“溃疡云云,我所不知,我但知'陷者升之’四字而己。
”按:角膜溃疡确属炎症,但那是西医说法,按西医治法,应该消炎。
但从中医看来,此属“凹陷”,按中医论治原则,当以“陷者升之”为法,用补中益气汤取得予期疗效。
疗效才是硬道理,孰对孰非,自有公论。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中医首先要姓“中”,即保持和发扬中医的传统优势与独有特色。
辩证论治就是这种优势与特色的最根本体现,也可以说是中医的灵魂,中医的根,舍掉辩证论治也就不成其为中医了。
然而自从西学东渐,中医与西医发生碰撞以来,中医的诊断方式、用药思路、研究方法等越来越多的带上了西医色彩,中医变得有些不象中医了。
很多人跟着西医的诊断和化验指标跑,搞对号入座,见到炎症就清热解毒,是高血压就平肝潜阳,治肿瘤—概用白花蛇台草、半枝莲……置辨证论治于脑后,那叫“数典忘宗”,或曰“忘本”。
说揶揄点,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要跟着西医跑。
许多名医对此都大声疾呼,坚持辨证论治原则,坚守中医阵地。
范文甫先生说:“我人治病,应重在辨证论治,可不必斤斤于病名之争。
”“为医首要认清了证,方能治得好病,病名可不必强求。
若必要先具病名而后言治,则当病情模糊时,岂将置之不医乎!”谢海洲先生也说:“勿为病名所惑,切记辨证论治。
症无大小,均需辨证才可施治;病有难易,亦唯辨证方能收功。
临证之时,切勿为西医病名所惑,亦无论其有名无名,不管其为综合征抑或症候群,辨证论治四字,足矣。
”立根原在中医中。
被西医牵着鼻子走,永远是一个蹩脚的中医。
下面案例均系西医诊断之病,且看名医怎样坚持辨证论治,屏弃中医西化的处方套路,取得显著疗效的。
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循证医学是一门近十年来在国内悄悄盛行的新兴的西医科学,是一种以凭证为基础的医学模式,是以传统为基础的经验医学的发展和改革,简单来说,即“以凭证为基础的医学”,十分相像于中医的“据证而辨”、“审证求因”。
1中医、西医哲学思想差别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除了遇到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外,哲学思想的指导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中国和西方截然相反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和西医走上了各自的发展道路。
哲学思想中起着长久影响作用的是文化理念。
中国的先哲们以为,宇宙是连续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是经过“气”和“象”联系起来,是不行切割的。
老子《道德经》以及《周易》都表现了这一种思想。
所以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中,也只是是以阴阳、五行等事物的“象”(也有人说成是“属性”)去表示它,其事物在脑筋中的反应常常会随环境而改变,这一特色反应在医学上,则是同一疾病在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时间、地址都会有不一样的疗法,即“同病异治”。
而西方的圣人则以为宇宙是构造化的。
这类思想使得人们认识事物都从微细的、详细的、静止的角度出发,表此刻西医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人体构造的详细化剖析,也就是此刻讲的细胞学、分子学说。
在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医学中,从前出现过很是相像的学说,即中国的五行学说和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学说。
中国的五行学说讲的只是是“象”,如肺的“象”是“金”,“肺金”其实不是说肺是由金构成的;而恩培多克勒的认识倒是详细的,如“神经由火、土和双份水构成”。
之所以产生这类不一样的结果完整部是跟着科技的发展、由不一样的思想方式及认识所决定的,而这也致使了中西医不一样的发展方向。
西方医学在文艺中兴以后由于人体解剖的展开和对人体物质化学的剖析获得了快速发展。
现代细胞学和分子学说固然相像于中国的“象”,但对比之下中医的“象”更加抽象和复杂。
2“天人合一”整体观是中医学优势所在假如说连续和构造的看法对医学的直接作用决定了中西医发展的不一样方向的话,那么从中衍生出来的系统和复原的看法则决定了医学这一门详细学科在中国和西方不一样方向中的进一步升华。
中医理论八议之六:辨“证”论治的哲学解读百余年来对中医学的捆绑,理论上主要根源于唯物论哲学,而唯物论属于还原论。
现代科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物质并非宇宙的本原和唯一实在,关系存在要比物质实体更为本始,更为丰富。
“证”为病“象”,所标示的是人之生命系统的自然整体关系,其内涵和所藏信息远大于生命系统的物质构成,并对其有统摄作用。
辨证论治不细究因果关系,却把握并合理处置了全部相关因果关系。
中医之“证”和“象”,不能还原为西医之“体”,二者属于在认识上永远不能沟通的两个层面。
中医之“证”,是独立的能够自成体系的科学领域。
问题的提出自19世纪西医传入中国,中西医之争一直延续至今。
对中医的批评比较有学术意义的,归纳起来大概有两个方面:(1)中医辨证论治不能说明发病和治愈的物质依据;(2)中医理论没有建立起明晰的因果关系。
因此,中医学不符合科学规范。
应当承认,这两项指责切中“要害”。
中医学从根本上说来,的确与西方科学体系的要求“格格不入”。
可是,几千年来中医不可取代的良好疗效迫使我们不得不提出疑问,所谓西方科学标准是不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唯一通道?中国大陆现在最通行最熟悉的认识论就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这种哲学源于西方,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比较一致。
历经百余年,各类对中医持有异议的学人,包括20世纪众多知名国学大师,20世纪将中医打入“伪科学”的“反伪”斗士,以及积极支持中医,但主张以现代科学发掘、整理、提高(实际是改造)中医,使中医“科学化”的各级官员、学科带头人,所有他们对中医的批评或希冀,不管自觉或不自觉,其理论的根基其实都出自唯物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
唯物论和还原论的局限与缺失那么唯物论是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不可超越的哲学?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老实说,即使根据唯物论的现代认识论原理,回答亦应当是否定的。
因为世界是无限的,认识没有止境,而唯物论不过是西方文明曾经流行过的宇宙观之一。
现代科学,量子物理学、生命科学、广义心理学、信息科学、系统和复杂性科学等所揭示的许多事实与结论,不断在向唯物论提出挑战,证明唯物论作为西方科学还原论的理论基础,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医生通过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来辨明疾病的性质、病因以及病程,并依据辨证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一、辨证求因中医辨证论治首先要求明确疾病的病因,即寻找引起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
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病史,中医医生可以辨别出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辨证分型中医辨证论治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辨别疾病的分型,即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变化可以归结为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实虚寒热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通过辨别疾病的辨证类型,中医医生可以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和选择相应的中药。
三、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通过辨证,确定治疗的方法和药物。
中医辨证分为辨证系、辨证类和辨证治三个层次。
辨证系指具有共同特征的疾病所属的范畴,如感冒属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
辨证类是指同种病因下不同的证候类型,如湿气内停可以表现为湿热、湿阻等。
辨证治是指根据具体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等。
四、辨证施治中医辨证论治要求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中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通过选用合适的药物组方,来调整病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或气血平衡。
而针灸、推拿、气功等则通过刺激穴位、按摩和调理呼吸来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包括辨证求因、辨证分型、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治。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原则,中医医生可以对疾病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性在于其以辨证为核心,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注重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以及维护人体的整体健康。
这些原则不仅仅适用于中国传统医学,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辩证论证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的体现,通过对疾病的全面观察和分析,以及综合考虑人体的整体状况,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中医上,辩证论证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治疗方法和哲学体系。
辩证论证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它强调人体内外的各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引起的,而治疗应该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疾病的治愈。
因此,辩证论证在中医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它能够帮助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因,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
辩证论证的核心理念是“辩证”,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变化。
在中医中,疾病被认为是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结果,而患者的症状也是疾病状态的反映。
因此,辩证论证通过分析病情的矛盾和变化,找出病因,寻求治疗的方法和措施。
辩证论证在中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中医医生可以观察到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细微迹象,从而进行辩证分析。
在治疗方面,辩证论证还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等,以及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总之,辩证论证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哲学体系和思维方式。
通过综合考虑人体的整体状况和疾病的多因素影响,辩证论证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辩证论证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将为中医辩证论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从中医上的辩证论证的名词解释进行展开,结构如下:1. 引言:通过对中医上的辩证论证进行简要概述,引导读者对该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正文:2.1 中医的基本概念:首先介绍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中医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等内容,为后续介绍辩证论证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