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综合提升学案岳麓版
- 格式:doc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6
模块复习课主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核心知识回顾]一.中国古代的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中国农业的原始阶段。
(2)铁犁牛耕①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②发展: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③作用: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灌溉工具: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
3.水利工程(1)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2)两汉: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东汉时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3)唐至明清:政府重视水利设施的修建管理。
4.经营方式:小农经济。
(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
(2)影响①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生产规模狭小,分工简单,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使自耕农破产。
5.土地制度(1)商周时代:井田制出现。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出现君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三种形式。
6.经济重心的南移(1)背景①人口南迁: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社会环境: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自然条件:南方蕴涵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④国家政策:统治者的重视。
(2)过程①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
②南方逐渐超过北方: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宋都南迁后,致力于南方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3)影响: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
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1.手工业成就(1)商周时期铸铜业发达,被称为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冶铁炼钢产生并发展。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16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古代的土地制度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2017·课标全国Ⅲ,26)古代农业的发展2.(2016·课标全国Ⅰ,24)古代田庄经济3.(2015·课标全国Ⅰ,24)小农经济的形成4.(2015·课标全国Ⅰ,27)经济重心南移与文化重心南移的关系5.(2015·课标全国Ⅱ,26)农业技术与经济重心南移古代的土地制度1.(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土地政策调整2.(2013·课标全国Ⅱ,25)对宋代“不抑兼并”的认识考点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材补充『历史概念』1.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
它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总目标,有利于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2.士族庄园经济:魏晋时期“士族”势力盛行,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的产物。
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形成了庄园经济。
士族庄园占有大量土地,拥有许多依附农民,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
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是当时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史论观点』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俞森《荒政丛书》考点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材补充『历史概念』租庸调制隋唐时期推行的一种赋役制度。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
单元提升练(六)一、选择题1.(2019·山东威海模拟)据下表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这一时期江南地区( )A.生存环境恶劣B.耕作方式粗放C.饮食结构单一D.生态破坏严重解析关于江南地区的生存环境,只有《汉书·武帝纪》提到,故A项错误;关于江南地区的耕作方式,表格中的四部古籍都提到了“火耕水耨”,即其耕作方式比较粗放,故B项正确;关于江南地区的饮食结构,只有《汉书·地理志》和《隋书·地理志》提到,故C项错误;关于江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只有《晋书·食货志》提到“江西良田,旷废未久”,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9·山东临沂模拟)钱泳的《履园丛话》曾对江苏无锡及其附近的地价做过记述,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一二两,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康熙时为四五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最高者为十余两,到嘉庆年间每亩50余两。
这反映了( )A.耕地面积缩减B.经济结构重大变动C.农业生产发展D.农产品商品化提高解析由材料可知,从明朝到清朝嘉庆年间,土地价格逐渐提高,说明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业收益增加,因而土地价格也随之提高,故C项正确。
答案 C3.(2018·山东泰安期末)下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根据此图分析可知( )A.耕作工具的变革推动经济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经济的繁荣C.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D.土地兼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时候经济发展就呈上升趋势,当社会动荡的时候经济发展就受影响,故选C项。
答案 C4.(2019·河南濮阳模拟)下表为考古出土汉代铁器的地区统计,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地区出土铁器地区黄河流域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长江流域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珠江流域广西、广东、贵州边远地区辽宁、福建A.中国经济发展仍不均衡B.秦汉农业工具革命性突破C.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D.北方经济明显领先于南方解析根据题目中地区的分布,经济发展相对平衡,并未出现不均衡,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铁制工具出现在战国时期,在秦汉时期推广,隋唐时期定型,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出土铁器的地区覆盖面广可知,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故C项正确;单从铁器出土地区的分布不足以证明南北经济的差距,故D项错误。
模块复习课主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核心知识回顾]一.中国古代的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中国农业的原始阶段。
(2)铁犁牛耕①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②发展: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③作用: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灌溉工具: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
3.水利工程(1)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2)两汉: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东汉时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3)唐至明清:政府重视水利设施的修建管理。
4.经营方式:小农经济。
(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
(2)影响①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生产规模狭小,分工简单,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使自耕农破产。
5.土地制度(1)商周时代:井田制出现。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出现君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三种形式。
6.经济重心的南移(1)背景①人口南迁: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社会环境: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自然条件:南方蕴涵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④国家政策:统治者的重视。
(2)过程①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
②南方逐渐超过北方: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宋都南迁后,致力于南方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3)影响: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
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1.手工业成就(1)商周时期铸铜业发达,被称为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冶铁炼钢产生并发展。
单元概览时期 先秦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内容 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手工业出现三种经营形态,商业打破官府垄断小农经济继续发展,丝织业发达,“重农抑商”政策强化出现曲辕犁;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继续发展;城市布局严整农业、手工业发达,制瓷业大放异彩,城市商业繁荣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主旨中国古代经济是农耕经济,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商业是其有效补充。
明清时期,传统经济结构中产生一种新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萌芽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1)农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地域差别:南稻北粟,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
2.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2)春秋战国: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 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3)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 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4)农具改革: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 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 因素,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2)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 工程建设的发展。
兴修芍陂、都江堰、 郑国渠。
(3)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4)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 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学习资料汇编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师用书岳麓版考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1)农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地域差别:南稻北粟,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
2.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2)春秋战国: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3)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4)农具改革: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2)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4)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5)经验总结: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个体农耕①产生原因: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②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③历史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轻巧识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结构图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井田制①出现: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
岳麓版历史必修2《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学案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讲述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其基本结构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为补充;其主要特点是多样性、不平衡性。
是世界上农业发祥地之一,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益成熟且体现出明显的地方性特点。
但是,传统社会后期,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严重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加之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社会的危机日益严重,成为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课标要求:知道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重点内容:古代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自耕农经济三、知识梳理:(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农耕经济最早在和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生产为代表,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2、家畜饲养业: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②六畜: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
(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a、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主要劳动工具是;b、商周时期: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是。
c、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②耕作工具的发展:a、西汉中期:发明了,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b、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又叫)。
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和唐代的。
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农用动力的变革:借用牛力耕田也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②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A、原因:a.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c.水利施工技术的提高B、概况:a、内地:上古时代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西汉的;东汉治黄。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综合提升
专题一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
深化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专题二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的因素
1.制度性因素
(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
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
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
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深化理解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
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同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却茁壮成长,并最终整体
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原因如下:
(1)中国
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
②政治上:受“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严重阻碍。
③思想上: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重儒轻贾、“重农抑商”等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往往是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2)欧洲
①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②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③外交上: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④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科技发展,近代科学产生。
考向1 概念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社”
(2018·淄博一模,2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图上。
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
“书社”的出现( )
A.加重了农民负担
B.便于政府征收赋税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目中“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得知主要是政府用于征收赋税,并未提到农民负担的加重,故A项错误,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考向2 古代农业灌溉技术的提高
(2017·潍坊高三模拟)“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
”诗中所咏工具( )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
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
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
答案 C
解析播种与材料中“救汝旱岁苦……甘泽高下普”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增加粮食产量,材料中“看翠浪舞”表明远远未到收获季节,故B项错误;材料中“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表明是筒车,筒车能引水上山,对解决岸高水低的灌溉,有着重要意义,“瞬息了千亩”说明效率高,故C项正确;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考向3 读图识图——宋代手工业的专业化趋向
(2017·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二,26)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且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考向4 史料解读——冶铁技术水平的提高
(2017·昆明一中第七次高考仿真模拟,25)《汉书·陈汤传》记载:“夫胡兵五面当汉兵,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面当一。
”与此现象相关的是( ) A.水排出现提高冶炼水平
B.用煤炭作燃料
C.镀金、镶嵌技术的推广
D.灌钢法的运用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夫胡兵五面当汉兵”说的是汉军曾经能够1比5,“今闻颇得汉巧”指装备相当的情况下能够1比3,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与材料中《汉书·陈汤传》
即西汉不符,故A项错误;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与材料中“今闻颇得汉巧”相符,故B项正确;镀金、镶嵌技术,与材料中“兵刃朴钝,弓弩不利”的兵器不符,故C项错误;南北朝发明灌钢法,与材料中“《汉书·陈汤传》记载”不符,故D项错误。
考向5 史学方法——分析图片中的历史信息
(2018·洛阳高三模拟)历史学家张宪文认为:“以图像展现和解说历史,是历史研究最为有效的方法。
”《清明上河图(局部)》(下图)历来就受到历史学、考据学、建筑学和民俗学等诸学科研究者的重视。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清明上河图》(局部)
A.上图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B.该图史料价值主要在于其历史信息的完整性
C.图像再现了北宋民俗风情是风俗画研究的唯一史料
D.诸多研究者对该图研究的角度不同,而结论却一致
答案 A
解析张择端是北宋人,画的是当时北宋都城汴京商业繁荣场景,属于历史当事人记录的场景,是研究古代城市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故A项正确;该图是局部的,无法提供完整的历史信息,故B项错误;图像再现了北宋民俗风情是风俗画研究的重要史料,但不是唯一史料,故C项错误;研究者对该图研究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故D项错误。
考向6 隋唐时期货币的发展
(2017·银川一中三模,25)《隋书·食货志》提到,南梁时中国内地大多数地区交易用铜币或实行物物交换,只有在“交、广之域(今两广、海南等地),全以金银为货”。
被贬官到潮州的韩愈也记载说:“五岭买卖皆用银。
”这反映了当时该地区( )
A.地处偏远政府无力掌控
B.分裂局面之下币制混乱
C.经济发展水平全国最高
D.外贸发展有金银外币流入
答案 D
解析我国古代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因此不可能对五岭地区缺少掌控,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考查五岭地区使用金银的原因,未体现当时币制的混乱,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这一地区,并无比较,不能说全国最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当时交、广之地,金银为货,说明这一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导致金银外币流入,故D项正确。
考向7 汉代的抑商政策
(2017·平顶山三模,25)《汉书·食货志》记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大商贾桑弘羊、东郭咸阳等相继任官,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的局面。
这表明西汉( )
A.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
B.抑商政策仍在不断强化
C.利用官营政策调解阶级矛盾
D.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
答案 A
解析在孝惠、高后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有了一定的松弛,但其子孙后代仍不能充任官吏,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商贾获得了担任国家高级官吏的资格与权利,故A项正确;通过材料不难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松弛而非强化,故B项错误;无论是“官营政策”还是“阶级矛盾”,材料中都没有相关的信息,故C项错误;“威胁统治”很明显是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