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4
经络腧穴学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理论学说。
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尤其与针灸学的关系甚为密切。
针灸临床治疗中的辨证分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无不以经络为依据。
所以,深人研究经络学说对针灸和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们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指经脉,是直行的主干,有如路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纵行于头身四肢,较大,在里。
《医学入门》说:“脉直行者为经。
”络,指络脉,是经脉分出的旁支,较经脉细小,在表,其走向横斜,反复分支,纵横交错,形如网络,遍布全身,有联络功用,故名“络脉”。
正如《灵枢·脉度》所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经脉和络脉共同组成一个系统,担负着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和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重要功能。
其中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再加上络脉的联络功能,从而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分肉腠理和五官九窍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运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等作用保证了人体各部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实现了全身各部之间的沟通联系与和谐统一。
反之,经络气血运行一旦失常就会有各种疾病及其相应的病候发生,临床诊断中分经辨证即多以病痛的部位和特征为重要依据。
而针灸也是通过腧穴刺激,使经络气血运行恢复常度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
可见,经络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
到《内经》成书时代已形成系统的理论,以后又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引申和发展而逐步趋于完整。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
经,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含义,就是直行主线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深而在里,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浅而在表,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学说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是针灸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理论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对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况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内属于府藏(腑脏),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将人体内外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外行支脉。
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的经脉。
止匕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部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
现将经络系统的内容逐一介绍如下。
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按其流注次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正经”。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
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
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如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脏,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腑。
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多少)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
幻灯片1上篇针灸理论第一章经络理论幻灯片2[目的要求]●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命名、分布交接规律、属络;掌握经络的基本作用。
●熟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相关内容;●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内容。
幻灯片3第一节经络概论●定义●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地位●它是针灸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理论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对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幻灯片4一、经络概论1.经络含义★●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经:有路径的含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有固定的循行部位,多为纵行。
络脉--络:有网络之意,经脉别出的分支。
较经脉细小,可循行于浅表,纵横交叉,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
它把人体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皮毛筋骨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使人体保持阴阳相对平衡。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幻灯片101、十二经脉概念★●含义:为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的总称。
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为“正经”。
●作用: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特点:十二经脉有一定规律的循行路线幻灯片112、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手足:经脉四肢循行的部位;●脏腑:经脉内在的属络关系●阴阳:经脉阴阳气血的多少●太阴-阳明盛手足●少阴-太阳一阴一阳三阴三阳三阴●厥阴-少阳衰三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手六经彩绘图幻灯片13足六经彩绘图幻灯片142、十二经脉的命名(2)其他经络命名●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总督作用而得名。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又能主胞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
经络学基础概论1.经络学基本概念的产生1.1血气,脉,经络的名词的出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谷入胃,脉道以通,气血乃行。
”------《灵枢.经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灵枢.脉度》1.2对气血运行的认识1.2.1针刺按摩的感应1.2.2气功的行气1.2.3疾病的症候1.2.4穴位的主治症1.2.5解剖的知识2经络理论系统的主要内容2.1经络与手足阴阳的关系阴:太阴、少阴、厥阴(手足);阳:阳明、太阳、少阳(手足);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的:阴阳气的盛衰:由盛(多)至衰(少):(手足)三阴(分布手足内侧):太阴→少阴→厥阴;(手足)三阴(分布手足内侧):阳明→太阳→少阳。
2.2经络与脏腑的关系阴经属脏,阳经属腑:经络以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
脏腑以“藏精气而不泻”的称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为腑。
“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2.3经络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
故阴脉营其藏,阳脉营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灵枢.脉度》2.4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2.4.1经络系统内:脏腑——经络所归属十二经脉---- 内属于府脏,外络于支节。
经络的主体,起运行气血的主导作用。
奇经八脉---- 特殊的经脉,对各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的作用。
十二经别---- 经脉深部分支,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十五络脉---- 经脉外部分支,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三百六十五络---- 经脉的小支,联系各腧穴外:十二经筋---- 筋肉受经络支配。
十二皮部---- 皮肤按经络分部2.4.2经络五行对合肺经………….(金)…………大肠经络脉(列缺)…….…..(偏历) 络脉心经……….(火)…………小肠经络脉(通里)……….…..(支正) 络脉心包经…….(相火)……..…三焦经络脉(内关)……….…..(外关) 络脉脾经………….(土)…………胃经络脉(公孙)…….…..(丰隆) 络脉肾经……….(水)…………膀胱经络脉(大钟)……….…..(飞阳) 络脉肝经…….(木)……..…胆经络脉(蠡沟)……….…..(光明) 络脉任脉………….……………督脉任脉络(鸠尾) ………….… (长强) 督脉络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2.5经络系统分布概况2.5.1十二经脉的分布概况和相互关系外行部分:十二经脉“外络于支节”。
经络学概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多少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其与针灸学科关系尤为密切。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 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针灸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 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
所以《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说明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经络的命名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
一切事物都可分为阴和阳两方面,两者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
经络的命名就包含有这种意思。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里相合)。
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 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
”“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
”“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
三阴三阳的名称广泛应用于经络的命名,包括经脉、经别、络脉、经筋都是如此。
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外侧的为手三阳(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 (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内侧的为足三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
从手足(上下肢)阴阳的命名可以看出,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四肢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关于十一脉的两种写本(第二种又分甲、乙两种本子,文字基本相同),这是较《内经》为早的古代经络学说文献。
十一脉的名称,是以“臂” “足”分阴阳,与手足分阴阳的意义是一致的。
经络系统组成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概述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 分布于躯体。
又因为经脉是“行血气”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说的“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流注”;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支互相联系,就是所说的“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正如《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奇经八脉概述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 至咽喉与任脉会合。
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踵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 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 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十四经循行分布如图。
经络的功用1.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使机体的内外上下保持着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实现的。
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脏腑器官,奇经八脉沟通于十二经之间,经筋皮部联结了肢体筋肉皮肤, 从而使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如《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养濡润,才能够发挥其正常作用。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依赖经络的传注,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如营气之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这就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
所以《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这就指明了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和濡养全身的作用。
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于周身,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 保卫机体的作用。
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2.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在正虚邪乘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如外邪侵袭肌表,初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等症,由于肺合皮毛,外邪循经内舍于肺,继而可见咳嗽、喘促、胸闷、胸痛等肺的病症。
《素问·谬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
”指出了经络是外邪从皮毛腠理内传于脏腑的传变途径。
此外,经络也是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渠道。
例如,心移热于小肠,肝病影响到胃,胃病影响到脾等,这是脏腑病变通过经络传注而相互影响的结果。
内脏病变又可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如肝病胁痛,肾病腰痛,心火上炎可致舌部生疮,大肠、胃腑有热可致牙龈肿痛等等。
都说明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2)指导辨证归经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辨证归经的依据。
例如,头痛一症,即可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分布而辨别,其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颈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
又如胁肋与少腹是肝经所过,故两胁疼痛或少腹痛,多与肝经有关。
此外,某些疾病的过程中常发现在经络循行通路上,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有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和皮肤形态变化、皮肤温度、电阻改变等,也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如肠痈患者,有时在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出现压痛;长期消化不良的病人,有时可在脾俞穴见到异常变化。
临床上采用循经诊察,扪穴诊察,扪穴诊察,经络电测定等方法检查有关经络、腧穴的变化,可作诊断参考。
(3)指导针灸治疗针灸治病是通过刺灸腧穴,以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针灸选穴, 一般是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除选用局部腧穴外,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 即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四总穴歌》所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很好说明,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胃痛循经远取足三里、梁丘;胁痛循经远取阳陵泉、太冲等。
又如头痛,因前头痛与阳明经有关,可循经远取上肢的合谷穴,下肢的内庭穴治疗等等。
此外,根据皮部与经络脏腑的密切联系,临床上用皮肤针叩刺皮肤,皮内针埋藏皮内来治疗脏腑经脉的病症;根据菀陈则除之的理论, 又可通过刺络出血的方法来治疗一些常见病,如目赤肿痛刺太阳出血, 咽喉肿痛刺少商出血,急性腰扭伤刺委中出血等等;经筋的病侯,多表现为拘挛、强直和抽搐等症,治疗多以局部取穴,所谓“以痛为输”。
这些都是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方面的体现。
经络不仅在人体生理功能上有重要作用,而且是临床上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和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故《灵枢·经脉》说: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各论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二侧线及下肢内侧前缘, 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