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下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 格式:pdf
- 大小:171.42 KB
- 文档页数:2
《企业会计准则第18 号——所得税》应用指南一、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的,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的,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本准则第五条规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造成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如税法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所得额,即其计税基础保持不变,则产生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假定某企业持有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为1000 万元,期末公允价值为1500 万元,而计税基础仍维持1000万元不变,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1000 万元之间的差额500 万元即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二)负债的计税基础本准则第六条规定,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通常情况下,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交款等负债的确认和偿还,不会对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
但在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响损益,并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
比如,企业因或有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预计负债,在满足确认条件时,按照履行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确认,假定企业因产品售后服务确认了100 万元预计负债,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按照税法规定,与预计负债相关的费用,视相关交易事项的具体情况,一般在实际发生时准予税前扣除,该类负债的计税基础为零,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浅谈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注意事项企业所得税会计是企业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多、范围广、工作层次相对复杂。
鉴于新的税法、新的商业模式和税务专业人士得到的收入之间仍然存在许多差异。
基于新税制背景下更完善更成功的商业模式,要严格遵守税法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开展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业务。
一、所得税会计制度国内发展历程随着我国不断地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企业所得税制度。
1958年实行营业税制改革时,所得税与营业税分开,定名为工商所得税。
企业税是分别进行了综合统一的,内外企业税法并存。
改革开放后,我国国家所得税制度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总的来说,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2年企业所得税制度,主要由中国投资者的收入以及外国合资企业和外国公司的增加。
第二阶段:1983年至1990年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主要对国有企业、集团和私营企业征收所得税。
第三阶段:1991年至2007年企业所得税制度,主要是对境内外企业所得税进行整合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两法并存。
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企业税制与内外企业所得税法合并实施。
二、新准则下企业所得税会计(一)新准则下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1.企业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公司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包括当期税金和收入所得。
当前税收必须等于当前收入和适用的税率,递延所得税等于负债本期增加(-减少)的递延所得税-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增加(+减少)的比率收入。
2.企业所得税计算新标准新的企业所得税制度来自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上清偿债务的公司。
在资产负债表日,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标准之间的差异在每个项目中进行确认,并对此类差额的后续税务影响进行分类可以扣除的税收税或临时差异。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预计根据税法的规定,预计将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
如果适用税率发生变化,则重新计算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然而,由直接计入所有者自有资金的交易或事件产生的递延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除外;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所得税负债进行重估,其影响是当期所得税费用。
企业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核算所得税,主要是为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以及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从而确定各期实现的净利润。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最终目的也是解决不同会计期间所得税费用的分配问题。
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的情况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两个部分组成: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1 .当期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缴纳给税务机关的所得税金额,即应交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应当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计算确定。
企业在确定当期所得税时,对于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不同的,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适用税收法规的要求进行调整(即纳税调整),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
一般情况下,应纳税所得额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考虑会计与税收规定之间的差异。
2 .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是指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会计期末应有的金额相对于原已确认金额之间的差额,即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当期发生额,但不包括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的所得税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某项交易或事项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由该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其变化
亦应计入所有者权益,不构成利润表中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3 .所得税费用。
计算确定了当期应交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以后,利润表中应予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为两者之和,即: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新准则下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根据新准则,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计算税务利润
税务利润是根据税务法规定的准则计算出来的,通常与财务报表上的利润不同。
在计算税务利润时,需要根据税法规定的税前准则来确认收入和费用。
第二步:计算可抵免税收入
可抵免税收入是指税法规定的可以用来抵免所得税的收入,例如一些地区和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
根据税法规定,计算可抵免税收入。
第三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是指在减去可抵免税收入后的余额,计算公式为:税务利润-可抵免税收入=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是计算所得税费用的基础。
第四步:确定所得税费用
根据税法规定的税率和税法规定的计算方法,计算所得税费用。
根据税法规定的税率,将应纳税所得额乘以税率,得到所得税费用。
第五步:确认所得税负债或所得税资产
如果所得税费用大于预缴税款(即已缴税款减去可抵免税收入),则确认所得税负债;如果所得税费用小于预缴税款,则确认所得税资产。
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所需要支付的未来所得税,所得税资产是指预付税款或者预缴过多的税款。
第六步:披露相关信息
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对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负债或所得税资产进行
披露,包括各类税收政策、税收利润和税收分析等。
需要注意的是,按新准则计算的所得税费用可能与按旧准则计算的所
得税费用存在差异。
企业必须根据新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清晰
地披露相关信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同时,企业还应及
时调整预期未来税率和税收政策的变化对所得税负债或所得税资产的影响,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