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交通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626.00 KB
- 文档页数:9
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变迁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交通工具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更新,从笨重的机动车、简陋的自行车,到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工具,中国跃升为交通大国。
以下将按照时间顺序为大家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工具的变迁史。
一、50-60年代1. 自行车: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自行车是中国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它是国人熟悉且信赖的日常代步工具,也是货运交通的主力。
2. 人力三轮车:人力三轮车作为运输工具,在城乡间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虽然它不如自行车那样便捷,但是它有较大的载货空间,为了满足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人们也对三轮车进行了改进。
3. 火车:当时的铁路运输主要是蒸汽机车,虽然舒适度远不如现代快速列车,但它在运输、旅游、事故救援等方面作用巨大。
二、70年代-80年代1. 公交车:70年代-80年代,公交车开始成为城市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在大城市使用,并且引进了苏联的“红旗牌”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斯卡奇亚”牌等外国品牌。
2. 摩托车:摩托车的出现,一度被誉为人民“解放了双脚”。
这种代步工具具有快捷、灵活、省时、省力的特点,是中国广大城乡居民的必备交通工具之一。
3. 内河船舶:内河船舶作为近海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60-70年代曾一度代替了火车和公路,成为中国内河运输的主力军。
三、90年代-2000年1. 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扶持,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汽车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家中,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2. 客运高速公路:近几年,中国建设高速公路事业飞速发展,客运高速公路日益成为城乡客运的重要交通工具,使得跨区域、跨省份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3. 航空交通:航空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人们的行动力和市场拓展能力。
随着国际大型航空公司纷纷开设中国航线,航空交通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之一。
综上所述,从自行车、火车,到现代的汽车、客运高速公路、航空交通,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与时俱进,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日常生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古代道路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技术的进步。
以下是中国古代道路发展的几个阶段:
1. 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依靠步行和简单的交通工具,如独木舟、木筏等,道路多为自然形成的小径。
2. 奴隶社会:
随着奴隶社会的出现,开始有了较为固定的道路,主要用于军事和政治目的。
如商朝的“周道”,周朝的“周道”和“驿道”。
3.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时期,道路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秦朝统一六国后,修建了著名的“秦直道”,连接了中原与边疆地区。
汉朝时期,道路系统进一步扩展,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唐朝时期,道路建设达到鼎盛,如“长安城”的街道规划,以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4. 宋元明清:
宋朝时期,道路建设继续发展,城市街道规划更加完善,出现了专门的“马道”和“人行道”。
元朝时期,由于疆域辽阔,道路建设进一步加强,以便于军队的调动和物资的运输。
明清时期,道路系统更加完善,如明朝的“京师九门”和“十三陵”的道路建设,清朝的“京杭大运河”的维护和扩建。
5. 近现代:
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道路建设开始采用现代工程技术,如柏油路、水泥路的铺设。
20世纪以来,随着汽车的普及,公路建设成为重点,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现代化道路逐渐兴起。
中国古代道路的变迁不仅体现了交通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从原始的小径到现代的高速公路,道路建设一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仏I C U L T U R E文旅g g〇|||g交通工具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周围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给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多元的交通方式、便捷的购票流程以及越来越快的速度使得现代人的出行变得容易。
迈人新世纪,人们关于交通工具的记忆不再是牛马拉着的硬板床、拥挤而混乱的火车车厢,它变成了购票软件上的飞机票,变成了每日早晚的地铁,变成了路边停放的共享单车.......中国的交通变迁,很难用一个词语、一句话来概括,就让我们跟随记忆,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人们,关于交通的记忆。
本刊记者/张颖颖v U MPeople's Transportation6560后:快乐的牛拉车与满城的黄色面的提到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交通工具,家在辽 宁抚顺的张捷(化名)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牛拉车。
“那时候村里没有公路,最宽的路就是村民集体修 的用来送粪的牛车路,更没见过汽车,村里送粪用 的牛拉车是我见过的第一辆车。
那可是我们小男 孩眼中的宝贝。
”说起关于牛拉车的记忆,张捷眼 中还有着儿时的兴奋。
张捷生于1%3年,在他的印象里,牛拉车是 那时候最神气的交通工具。
为了抢着坐送粪回来 的空车,村里的十几个小男孩每天都会提前跑到 村口等,一见到赶着牛车的叔叔出现,就立马冲过 去围着他屁股转.:可一个小小的牛车坐不下那么 多孩子,于是大家就商量着顺序,分班轮流坐i 有 时候孩子们还会比摔跤或者侧滚翻,谁做的多,就 能多搭一次牛车。
对于那时的张捷而言,坐上牛 车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
空车回来时是下坡路, 车跑的也快一些,路面高低不平,车子上下颠簸, 心里又觉得刺激,又怕车翻了。
孩子们被吓得哇 哇叫,可就是不愿下车。
再后来,为了方便劳作,张捷的家里也有了牛 车。
秋收时节,张捷最爱跟着母亲去地里割麦子。
割一段路,母亲就会找几根有韧性的麦秸将割好牛拉车是那时候最神气的交通工具。
上世纪80年代,被戏称为"黄虫"的大发汽车开启了中国出租车平民化的历史。
近代(1840 —1949 )(1 )海:轮船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来自网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评论(0) 00 烦心的快乐 3级2010-07-05从马车到自行车到汽车火车。
最后到飞机 (3 )空: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 交通变化将向环保,节能为重点方向发展!评论(0) 00卓尔不群 7级2010-07-07。
古代中国水陆交通的变迁作文
古代中国的水陆交通是经历了多次变迁的。
从最早的乘船渡河到后来的轮船和铁路,中国的交通方式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道路的限制,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水路进行交通。
早期,人们通常是用简单的木筏和独木舟来渡河。
这种方式简单粗暴,但是也很不安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学会了制造更加结实和安全的船只,比如帆船、棹船等。
在唐朝时期,水陆交通达到了巅峰,运河成为世界上最长,最齐全的运河系统。
许多城市也建立了航道和码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陆路交通逐渐得到了改善,道路的建设和修缮使得人们能够在陆地上更加便捷地行走。
清朝时期,马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但由于路况和地图不完善,马车也不能够取代水路交通的地位。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交通革命,彻底改变了古代中国水陆交通的面貌。
铁路的出现,使得交通速度大大提升,不再受到天气和水位等因素的限制。
这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地区之间交流的加强。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水陆交通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过程。
虽然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更多便利和速度,但是水陆交通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
中国古今交通工具的变迁引言:交通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交通工具的变迁也是一个生动的历史见证。
本文将以中国古今交通工具的变迁为主题,探讨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1. 马车马车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交通工具之一。
最早的马车是由两轮和一辆由马拉动的车厢组成,主要用于贵族和官员的出行。
马车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和舒适度。
2. 船舶中国古代是世界上船舶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简单的木船。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的船舶逐渐演变为巨型木质船舶,如宋代的宣和船和明代的宝船,这些船舶不仅能够承载大量货物,还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 驿站驿站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交通设施,用于驿传运输和官员差遣。
驿站一般建在交通要道上,它提供了驿马和驿船等基础设施,为行人和马车提供了换马和休息的场所。
驿站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长途出行,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二、近现代交通工具的革新1. 火车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火车技术,铁路交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中国第一条铁路是由上海到无锡的京沪铁路,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铁路时代。
随后,中国陆续建成了许多重要的铁路干线,如京广铁路、京沈铁路等,这些铁路极大地缩短了地理距离,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2. 汽车20世纪初,汽车技术进入了中国,汽车成为中国人出行的新选择。
最早的汽车是由进口的,但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开始生产自己的汽车。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汽车工业蓬勃发展,汽车逐渐普及到了普通百姓家庭。
3. 飞机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飞机技术,建立了自己的航空产业。
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是由法国人设计制造的,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起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飞机技术不断发展,中国自主研发的飞机也逐渐投入使用,如神舟飞船和C919客机等。
建国后交通变迁的心得体会建国后交通变迁的心得体会交通在国家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国后,中国交通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旅行方式、交通设施到交通管理体制,种种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
首先,建国后,随着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国的交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人们大多依赖步行或骑自行车来满足出行的需求。
然而,随着汽车的普及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汽车作为出行工具。
汽车代替了大部分人们的步行或骑自行车的方式,大大提高了人们的交通效率,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
现在,汽车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去任何地方,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
其次,建国后,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改善,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中国的道路网络相对简单和不完善,交通状况往往非常拥堵。
然而,建国以来,随着对交通建设的重视和大力投资,中国的道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交通拥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高速公路、高铁、地铁等现代化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和便利性,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流通和互联互通。
再次,交通管理体制在建国后也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单一的交通局面向更加综合和科学的交通管理转变。
过去,由于交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交通安全问题严重,交通事故频发。
然而,建国以后,国家对交通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并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来提高交通管理效率。
交警部门的设立和执法力度的加强,使得交通秩序得到了有效的维护,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保护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建国后交通变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交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交通建设需要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交通方式和交通设施将会不断地变革和更新。
作为一个还在迅速发展的国家,中国需要继续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和改善,进一步提高交通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培养更多的交通管理人才,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度。
我国交通发展演变历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交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道路建设、铁路时代、公路时代以及现代高速公路建设等方面,概述我国交通发展的演变过程。
古代道路建设是我国交通发展的起点。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开始修建道路,以便方便人民出行和物资运输。
这些古代道路主要是靠人工开凿,沿山势修筑,如著名的秦岭、丝绸之路等,为后来的交通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铁路时代拉开了帷幕。
1865年,我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正式通车,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铁路时代。
铁路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在随后的年代里,我国陆续修建了许多铁路,如北京上海铁路、广州深圳铁路等,形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铁路网,为人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
随着汽车的发明和普及,公路时代开始到来。
20世纪初,我国的公路建设逐渐起步。
1921年,第一条现代公路——京张公路建成通车,拉开了我国公路时代的序幕。
随着公路的修建,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交通运输的效率大幅提高。
随后,我国陆续修建了许多公路,如京沪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等,公路网逐渐完善,为人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通选择。
而到了现代,高速公路的建设成为我国交通发展的主要方向。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
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高速公路时代。
随后,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进展迅速,形成了一张庞大的高速公路网络,连接了全国各个城市,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总结起来,我国交通发展经历了从古代道路建设到铁路时代、公路时代,再到现代高速公路建设的演变过程。
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的提高,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未来,我国交通发展还将继续前进,不断创新,为人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方式。
中国古代交通—车辆的变迁在远古时候,人类最早的运输工具是木棒后来人类从渔猎时代进入了畜牧时代,某些野兽经过驯化成为家畜,供人役使驮运物品的驮兽便成了人类的重要运输工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重要的运输工具橇诞生了人们在橇的木板底下安放圆木,以滚动代替滑动,相传车就是从橇这种原始运输工具逐渐演变来的1 古代车辆的简史中国是最早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中国人大约在4600年前黄帝时代已经创造了车大约4000年前当时的薛部落以造车闻名于世左传说薛部落的奚仲担任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的车正官职墨子荀子和吕氏春秋都记述了奚仲造车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河东与河南地区,即今山西南部与河南中西部一带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典型的夏文化遗存,其上限恰当夏代建国之初,距今4000多年这里出土了大批青铜器,其中大量的刀锥凿铲等生产生活用具,说明当时青铜冶炼已有较高水平这些工具,在制造车辆和开辟道路等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夏朝已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其奴隶主政权机器中,牧正主管马牛的牧养驯育与使用,车正主管战车运输车的制造保管和使用可以认为,这车正和牧正,便是我国早期的主管交通的专职行政人员夏启登位后不久,打起了恭行天之罚的旗号,在假借天神意志去攻伐有扈氏时,就使用了大批的驮畜和战车运输车夏朝末年,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同样打起了恭行天之罚的旗号,作战中使用了更多的牲畜和战车运输车,讨灭暴虐无道的昏君夏桀,建立了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据史书记载,商的始祖契,是夏禹的同时代人,到其孙相土的时候,商人已能用四匹马驾车了传至相土的曾孙王亥,商人又学会了用牛来驾车王亥本人曾赶着牛车,到有易氏的地界(今河北中部)去贸易武丁时期,商朝国力增强,军队驾驭大批战车向南方拓展,一直插入楚国纵深地区商的末代君主纣王,也曾频繁出动大量战车,把疆土向江淮地区拓展商代战车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车辆制造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能够造相当精美的两轮车了在河南安阳,曾发掘出那个时代的马车坑,有一车四马二人的,有一车二马三人的,还有一车二马一人的根据发掘的甲骨文中的许多车字分析,表明商朝的两轮车已有一辕一衡两轭[è厄]和一舆中国中的许多车字分析,表历史博物馆的商朝车模型是一辆精致的两轮车,显示出当时造车技术的高水平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姬发调集战车300乘,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作为主力东征同时,又征调各附庸国大量兵力来参战据史记·周本纪讲,不期而会的诸侯有800多等到兵抵牧野(今河南淇县)时,已有兵车4000乘了商纣王闻讯,赶忙从攻伐夷方的前线调兵回来,结果70万奴隶兵反戈一击,商纣王走投无路,自焚而死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又接受周公的建议,修建洛邑,开凿道路,制造车辆,发展交通西周的车辆有了重大改革说文上说,商代有三匹马拉的车,谓之骖;周人增加了一匹,谓之驷河南浚县辛村周墓出土车12辆,马骨竟为72架,说明已有六匹马拉的车特别是到春秋战国时期,车辆制造业有了更快的发展我们仅举几个史书记载的事例加以说明左传·定公十三年载:齐卫两国伐晋,齐侯想夸耀自己车马的豪华与精良,事先驾上专车广乘去约卫侯赴宴席间,齐人谎称晋军来袭,齐侯便赶忙邀卫侯乘上广乘于是两君合乘一车,车上甲士环列奔驰了一阵子,齐人又报告:没有晋师到来这才止住车马,卫侯松了口气,齐侯则为他的广乘耐用快捷而得意洋洋广乘的出现,确实标志着齐人造车技术的高超古书还记载:晋人的驿传车牢固耐用,还善于驯马,并总结了养马经秦国的千乘八返一事,更是其运输能力的最好展示据说秦桓公之子名鍼,担心哥哥上台后加害于自己,把他的财产装上千辆车乘,10里一舍,接力运输,每车八次往返,才全部运到晋国,可见其车辆多且性能好古书上大书特书的孔子周游列国,子贡出使吴越和晋国,都说明了当时交通便利和车辆的进步墨子·鲁河说,春秋各国造的大车,能装50石谷子而运转灵活,即便长途运输也不折车轴到战国时期,车更有了大的改进,特别是车辕开始由单辕改为双辕,这就更加牢固,载重量也更大了几个大国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和交通也迅速发展起来,万户之邑纷纷建成,车辆往来十分频繁,大街上车毂[g股]击,人肩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先秦时代的车,总的说来分为小车大车两大类驾马车箱小的叫小车,也叫轻车或戎车驾牛车箱大的叫大车小车除贵族出行乘坐外,主要用于战争战国时,由于车战的发达,战车的多少成为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有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小车的制作很讲究,上面装饰有各类金属配件那时大车被看作平地任载之具,只用来拉点笨重东西而已商周时期的贵族有的把生前所用的车马连同驾车的奴隶一起殉葬,多的达几十辆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车同轨,对车辆制造的技术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秦始皇五次大规模巡游,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秦代人对马车似乎有着特殊深厚的感情,至今我们还可以从秦朝留下的兵马俑中,看到当时的战车辇车等实物,看到与真人真物几乎等高的人物与马匹形象从1974年开始发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已出土武士俑800多个,木质战车18辆,陶马100多匹,青铜兵器车马器共计9000余件如按兵马排列形式复原,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个,驷马战车100多辆,战马1000多匹兵马俑庞大的阵容,形象地展现出秦军的兵种编列和武器车辆等情况1980年出土了两辆大型彩绘铜车马,其大小为真车真马的1/2一号车为立车,即立乘之前导车长为2.25米,高为1.52米单辕双轭,套驾四马,即两骖两服车舆呈长方形,车上置一圆形铜伞,伞下立一御马官俑,双手执辔[pèi沛]舆内有铜方壶弓驽镞盾等四匹铜马均饰金银络头鞍具上有编号文字29处,共49字,均小篆体二号车为安车,即坐乘之轿形车车身全长为3.28米,高1.04米车厢分前后两室,前室为驾驶室,内有一跽[jì计]坐的御马官俑,腰际佩剑,执辔前视后室为乘主坐席车厢上有椭圆形车盖车亦单辕双轮,前驾四匹铜马这些珍贵文物,完全模拟实物制成,是前所未有的考古发现,反映了我国2000多年前马车制造的精湛技艺到了汉朝,车子有了很大发展和变化,单辕车逐渐减少,双辕车有了大发展,车的种类增多,且主要用于载人装货,而不是战场了汉朝最高级的马车是皇帝乘坐的辂[lù路]车和金根车据续汉书·舆服志描写,金根车上有鸾鸟立衡羽盖华蚤高级官吏乘轩车,这是两侧有障蔽的车一般官吏乘轺[yáo尧]车(古代一匹马驾驶的轻便小车)贵族妇女乘坐辎车,车箱像一间小屋子似的此外,还有许多供某一特定目的而制作的专用车辆类型汉朝的大车的样子和现在的大车相似,车体长,有的带棚盖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了一件木制牛车的模型,车舆前有门窗,门窗上下有栏板舆后栏有门两扇,可以开闭东汉和三国时期出现了独轮车,这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在交通史上是一项重要的发明根据历史记载,诸葛亮北伐时,蒲元创造木牛为军队运送粮草许多学者认为当时的木牛,就是一种特殊的独轮车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汉朝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举世闻名的记里鼓车,三国时期的马钧发明了指示方向的指南车张衡的科技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发明的记里鼓车是一种利用减速齿轮系统带动车上小木人而报告车行里程的机械每当车行一里或10里时,小木人就会自动击鼓一下,由击鼓的次数就可以了解已行走了多少路程马钧是一位卓越的机械发明家,他制造的指南车,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传说在上古时期有两个部落,一个姓姜,首领是炎帝;一个姓姬,首领是黄帝另又有一个九黎部落,首领叫蚩尤,常侵袭姜姓和姬姓部落后者联合起来抵御蚩尤,因有黄帝造的指南车指示方向,终于大败九黎部落,生擒了蚩尤还有一个传说,说西周时,居住在东南亚的越裳氏派使者晋见周成王,归国时周公为了使使者不致迷路,便造了一辆指南车送给他们但这些毕竟是传说,指南车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最先发明,现还无法确切了解一次马钧听到有人议论指南车只是神话的虚构,根本就不存在,他很不以为然马钧认为古时曾有过指南车,只是现在失传了,只要肯下功夫研究,把指南车重新造出来并不难于是他不怕讥笑,排除困难,经过长期摸索,终于研制成新的指南车这种车是一种由车子和一个小木人构成的指示方向的机械,车中装有可自动离合的齿轮传动装置,并与木人相连,木人有一只手指向前方不管车辆朝什么方向行走,在自动离合齿轮装置的作用下,木人的手都指向南方它与记里鼓车都是我国古代车辆机械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唐宋以后,车辆的制造技术也有所进步南北朝时出现了12头牛驾驶的大型车辆当时还出现了磨车磨车上装有石磨,车行磨动,行10里磨10斛至于三轮车,在唐末五代时就已出现,但没有得到推广到了宋朝,官僚们坐轿子的风气渐渐兴盛起来这时高级车辆的制作和改进得不到重视,制车技术的重点也逐渐由乘人的车转到载货的车宋朝的大车叫太平车,用五至七头牛拖拉这时的独轮车前后两人把驾,旁边两人扶拐,前用驴拉,叫作串车明朝将前用驴拉后以人推的独轮车叫双缱独轮车明清时期除了陆续出现许多新型车辆和异型车辆外,还出现了帆车,即在车上加帆,利用风力助车行进到清朝时又出现了铁甲车和轿车铁甲车有四轮,轮的直径约一尺,车厢包以铁叶,以保安全轿车是马车与轿子结合的产物,外形如轿,用马和骡拉挽徐扬的乾隆南巡图中就画有这类轿车2 造车驾车的学问我们简略地回顾历代车辆演变过程之后,再对车的有关部件加以介绍古车作为载车部分的车厢,叫舆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轸[y以],轸上留有缺口,以便乘车人上下古时人们一般都是从车的后边上下车的车身上拴有一根绳子,供上下车时使用这根绳子,叫绥论语·乡党曰:升车必正立执绥车的运转部分主要包括轮和轴轮的中心是一个有孔的圆木,叫毂,用以贯轴车轮的边框,叫辋[wng网]连接辋和毂的是辐车轮的辐条有多有少,一般为30根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四周的辐条都向车毂集中,这叫辐辏[còu凑]车轴是一根横梁,上承车舆,两端套上车轮轴的两端露出毂外,末端套有青铜或铁制的轴头,叫軎[wèi卫]轴头上有孔,用来纳辖,以防车轮脱落辖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呈扁平长方形,长约三四寸,俗称销子车轴横在舆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舆的底部安上两块木头,用绳索把轴绑在上面它的形状像个爬伏着的兔子,所以叫伏兔也叫輹[fù复]关于制作车轮的技术要求,早在春秋末年齐国人的著作考工记中就有了明确规定,具体要求有下列10条:一是对车轮要用工具规尺进行认真的校准,使其外形为正圆形;否则轮子与地的接触面就不可能尽量小,因而也就转不快二是轮子平面必须平正,可将轮子平放在同轮子同样大的平整的圆盘上进行检验,看两者彼此之间是否密合三是要用悬线察看相对应的辐条是否笔直四是要将轮子放在水中,看其浮沉是否一致,以确定轮子的各部分是否均衡五是要求同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的尺寸和重量都要一样六是要求轮子的整体结构必须非常坚固七是要求车毂的粗细长短要适宜要依据有利于转动和稳定的原则,对不同用途的车辆可选用不同尺寸的毂八是要求轮子的直径要适中太大,则人上下不方便;太小,则马拉起来很吃力九是对轴的要求有三条:选材精良,坚固耐磨,转动灵便十是对整个车轮都必须选用坚实的木料等等由此可见,当时的技术要求是很严格的,其考虑是十分周全细密而又符合科学原理的考工记还对车舆材料的选择及其连接方法,对车辆其他部分的制作,对不同用途车辆的要求等问题分别进行了叙述车辆的构造和组成,除了上面介绍的有关载车和运转部分的构件外,还要包括驾车的构件驾车部分的构件主要有辕轭[ní泥]辕又叫辀[zhu舟],为一根直木或稍弯曲的木杠辕辕的后端连着车轴,前端拴着一根弯曲的横木叫轭,又叫衡或横辕和轭相连靠的是销子,叫,小车的叫軏[yuè月]轭要卡在牛马的颈上另外还有轫[rèn刃],它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行车时必须先将轫木拿开,车子方能转动所以启程又叫发轫以后用发轫泛称事情的开端古代车舆上可以有盖子,用一根木棍支撑,形似大伞盖为车所专用,舆中可以铺蓆,车蓆叫茵,后来也泛指一般的席垫据说古时妇人之车,往往在舆的四周加上帷后来车盖被取消,在帷上加了顶(类似现代的车篷),叫作幔,又叫幰[xin显]此外,古代车马还常常有许多装饰性的附件,如装在衡和轭上的响铃,叫做銮在西周时期,最高级的马车上要装八个銮,走起来声音很好听古车上的许多部件制作精美,如有的铜车軎,甚至用金银丝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异常华丽造车是一门学问,驾车也是一门学问在远古时期,原始的车是由人推挽的,后来改用畜力牵引同其他车相比,马车具有更为快速灵活的特点,在畜力车中占有重要地位,驾驭马车,就变成了一门重要的学问在春秋时期,孔子的教学体系中就有御这一科车行进时,驾驶马车的车工把马缰绳汇总握在手中诗经中就有执辔如组的诗句,如组就是把八根缰绳握在两手中,就像一组绳似的这样,用力才能均匀,两骖[cn参,一车三马或四马中的两旁之马]跑起来才能如舞,极为协调赶马的鞭子也有两类,竹条制成的鞭子叫策,皮条制成的叫鞭今天我们常说鞭策一词,就是由抽打马的意义引伸而来的在我国古代,人们十分重视驾驭术的提高,古书中也有不少关于驾车高手的记载左传记述战争情况时,总要交待双方主将的御手古代封建统治者甚至还因此悟出许多对人民的统治术故御马有法矣,御民有道矣法得则马和而欢;道得则民安而集(韩诗外传卷二)古人乘车的方式一般是崇尚左侧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骖乘(即陪乘者)居右,御者居中兵车则不同,如是将帅之车,则主帅居中,便于指挥,御者在左,护卫居右;如是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3 车辆动力的变化我国古代陆路交通运输的动力,说到底主要是靠人力和畜力两大类,还谈不上什么机械动力然而,同样是人力和畜力,其使用的方式规模手段效益等,各个时期却大有不同车的出现是我国陆上交通运输工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人力车则是人们最先使用的一种车辆用人力推挽的车辆之载重能力比人肩挑背负大得多,而且它可以免除人体直接承受重压但人的体力有限,因此人力车多是轻便的两轮车或独轮车据古书记载,我国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已经能够制造有辐车轮的轻便两轮车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把人力两轮车称为辇[nin 碾],一般为皇帝和王公贵族所乘用汉魏时期,曾盛行一种用人力推挽的独轮车,货架安设在车轮的两侧,用以载货,也可乘人独轮车只有一个轮子着地,便于通过田埂小道19世纪末期,我国一些大城市里出现了一种载客人力车它的主要构件是弹性车轮钢片弹簧的悬挂装置和木制的车厢车厢前伸出两根辕杆,是车夫挽车的手把提起辕杆,乘车人身躯后仰,可减轻挽车力由于这种载客人力车是从日本传入的,故又叫东洋车畜力车的出现,使古人从繁重的推挽车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车的驾驭者畜力车比人力车载运能力大,而且速度快,行驶里程远,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古人使用畜力作为车辆的动力,是以人类对野兽的长期驯化为先决条件的以马为例,它那魁梧的身躯,奔驰千里的英姿,一直为人们所赞颂可是马并不是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据说世界上最早的马,只有一尺左右高,相貌和现代的狐狸差不多以后经过上千万年的自然进化,特别是通过上百万年的人类培育,它才变成供人骑乘和作为车辆动力使用的家马我国古代一直习惯用马来驾车,马车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尚书中有服牛乘马的说法,夏朝时期的驯马驾车技术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到了商朝,已经有装设有辐车轮和车厢的马车春秋战国时期,用马拉的战车多少成了国力强弱的标志,马作为骑乘之畜也开始为我国古人所普遍使用豢养马鉴别马的知识技能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西汉时,为了得到马,国家专门颁布法令,要求家家养马,不许10岁以下的马出关出界有时为了要马,不惜发动战争,派大将去西域索取骠悍雄健的汗血马东汉著名将军马援,深刻认识到马者甲兵大本,国之大用,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相马经验,并铸成铜马一尊他说:相马的知识光靠口耳传授不行,传闻不如亲见,视影不如察形然而,任何一匹具体的马,又不可能兼具各种优点,今欲形之与生马,则有法难备具,又不可传之于后,于是铸成一尊铜马,高三尺五寸,胸围四尺四寸,将良马的[j积]中口齿身中唇鬐等各部位的长处集于一身,使人一目了然,而且可以长久存在马援铸的铜马模型被称作名马式,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利用模型进行相马术的直观教育,说明马援是很有点科学头脑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用马方面又有了新的改革,这就是六朝人发明了马镫古代人骑马不用镫,甚至到了三国时期还不知道用镫,所以体力消耗很大这时发明了马镫,骑马就很方便了这是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有很大实用价值的发明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先生说:马镫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人的骑兵建设可惜我们无从知道这马镫的发明者与最初的使用情况了马车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因此在畜力车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汉朝以后,马车主要不是作为战车使用,但作为载客运货的运输车辆,却一直得到普遍使用,并延续至今现在我国广大的北方农村,马车仍然是重要的运输力量牛,也是重要的畜力在我国,用牛驾车的历史并不短于用马,最早使用牛车也在4000多年以前牛车不如马车快捷,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马匹缺乏时,牛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汉初缺马,将相或乘牛车(史记·平准书)但汉人更愿意把牛用于耕地不过,到了汉武帝后期,王侯们又开始驾乘牛车了那是出于不得已,因为战争,国家少马到了魏晋南北朝就不同了,驾乘牛车竟成了富豪贵族以至皇家的一种时髦讲究据说牛性稳实,而只要驾驭得法,其速度也相当可观,所以受到欢迎二十二史考异说:古之贵者,不乘牛车,后稍见贵自灵献以来,天子至士,以为常乘晋代皇帝出行,有五时车五牛旗的要求晋人如此重视牛,据说是由于负重致远安而稳也(晋志·舆服制)因此,皇帝的御轺车御四望车御衣车御药车御书车等,都由牛驾着,在御道中央行走另有画轮车,至尊出朝堂举哀乘之,也是驾牛而行又有云母车,也驾牛,专门用来赐予王公;有皂轮车,驾驷牛;还有油幢车通幔车,都用牛驾车,用以赏赐功勋贵戚由此可见晋代牛的身价之高据说北魏官员普遍乘牛车魏书·晁崇传载:天兴五年(公元402年)牛大疫,舆驾所乘巨犗[jiè介]数百头同日毙于路侧,自余首尾相继是岁天下之牛,死者十之八九看来,北方贵族与皇家乘牛,较为普遍,牛已成为极重要的运输动力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人们也练就了一身高超的驾牛技巧南史·刘瑀[y禹]传说:刘瑀和何偃一起去参加郊祀,何偃乘牛车跑在前,刘瑀打马追上,问何:你的车子怎么这么快?何偃回答说:牛骏驭精,所以疾尔宋书·刘德愿传中还记载有这样一个情节:刘德愿特别擅长驾牛车他曾在道上立两根柱子,距离仅仅能通过车辆,在百步之外,他振策长驱,将近数尺时,打牛飞奔,从柱间直过而不触及柱子时人都惊叹他的能耐这些史实都说明,在古代交通运输事业中,牛的作用是很大的古代的畜力车还用驴骡作动力远古时代,我国内地没有驴,当然更没有骡最初的驴骡来自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学者们研究,它们从边疆引入内地,大约始于3000多年以前的商汤时代那时,西北少数民族以骡子为贡品,献给帝王将相当作珍贵异兽来玩赏到了战国末年,骡子比以前多了一些,但仍属皇族玩物汉代陆贾的新语里说:驴骡驼珊瑚翠玉山生水藏,择地而居由此可知,在汉代初年,驴骡的身价,可和珊瑚之类的珍品相媲美虽然,到东汉时驴骡开始用于运输,但只有到了南北朝,西北少数民族带来了大量驴骡,并且内地人民逐渐掌握了马配驴或驴配马繁殖骡子的方法和饲养知识后,驴骡的生产能力才被挖掘出来,越来越。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变迁1. 引言交通运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社会的命脉之一。
近代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与变迁,这对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变迁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探究与分析。
2. 交通运输业的起步近代中国的交通运输业起步较晚,早期的交通方式主要以水路为主。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与此同时,欧洲的工业化浪潮也涌向中国。
为了适应国内外贸易的需求,水陆交通方式开始得到改善和发展。
2.1 水路交通的发展中国水路交通的发展受到国内河流众多的特点,河流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
1855年,清政府开始兴建京杭运河,这条运河的建成大大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的畅通。
同时,清政府还积极开办内河航运,改善内河航道,并且逐步引进了蒸汽船和轮船技术。
1862年,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有外国邮轮停靠的港口,这对于发展上海的外贸和海上交通运输业具有重要意义。
2.2 陆路交通的发展近代中国的陆路交通主要以马车和牛车为主要运输工具。
但是由于道路不畅,交通不便,陆路交通的发展相对较慢。
直到19世纪末,随着铁路的兴起,中国的陆路交通运输才得到极大的改善。
3. 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兴起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兴起主要得益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随着铁路、公路和航空技术的引进,交通运输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3.1 铁路运输的兴起铁路运输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进入现代化轨道。
首条铁路线路是中国铁路的骄傲——京张铁路,它于1909年开通,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中国的铁路网得到了迅速的扩张。
随后,中国陆续兴建了京广铁路、沪宁铁路等重大铁路项目,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内贸易的便利化。
铁路网络的建设也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速了人的流动性和信息的交流。
3.2 公路运输的兴起近代中国的公路运输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公路运输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