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7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知识点最全总结第一章:有理数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 有理数:(1) 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 正整数、 0 、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 注意: 0 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 不一定是负数, +a 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2) 有理数的分类 : ①②2 .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 .相反数:(1)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0 的相反数还是 0 ;(2) 相反数的和为 0 a+b= 0 a 、 b 互为相反数 .4. 绝对值:(1)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 0 的绝对值是 0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 绝对值可表示为:或;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5. 有理数比大小:( 1 )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 )正数永远比 0 大,负数永远比 0 小;( 3 )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 )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 )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 )大数 - 小数> 0 ,小数 - 大数< 0.6. 互为倒数:乘积为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 0 没有倒数;若 a ≠0 ,那么的倒数是;若 ab= 1 a 、 b 互为倒数;若 ab= -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 )一个数与 0 相加,仍得这个数 .8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 )加法的交换律: a+b=b+a ;( 2 )加法的结合律:( a+b ) +c=a+ ( b+c ) .9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 a-b=a+ ( -b )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 1 )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 )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 )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 )乘法的交换律: ab=ba ;( 2 )乘法的结合律:( ab ) c=a ( bc );( 3 )乘法的分配律: a ( b+c ) =ab+ac .12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13 .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 n 为正奇数时 : (-a) n =-a n 或 (a -b) n =-(b-a) n , 当 n 为正偶数时 : (-a) n =a n 或(a-b) n =(b-a) n .14 .乘方的定义:( 1 )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 )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15 .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 10 的数记成 a × 10 n 的形式,其中 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 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 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8. 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有理数1. 正数、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
2. 整数的概念及性质,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3. 分数的概念及性质,包括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4. 有理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及混合运算。
二、整式1. 整式的概念及分类,如单项式、多项式等。
2. 整式的运算法则,包括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
3. 整式的乘法,包括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等。
三、一元一次方程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标准形式。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包括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
3. 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
四、几何初步1. 点、线、面的概念及性质。
2. 角的概念及性质,包括角的度量、补角、余角等。
3.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如对顶角、邻补角等。
4. 简单的几何图形及其性质,如三角形、四边形等。
五、生活中的数据1. 统计图表的识别与制作,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2. 概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以上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六、一元一次不等式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标准形式。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包括与一元一次方程相似的步骤,但需要注意不等式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七、图形与变换1. 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如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
2. 平移、旋转和翻折等图形变换的概念及性质。
八、概率初步1. 概率的基本概念,包括随机事件、概率的统计定义等。
2. 简单的概率计算方法,如列举法、树状图法等。
九、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1. 数学思考的方法,如归纳法、类比法等。
2. 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包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问题等。
十、其他知识点1. 数的规律与找规律问题。
2.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计算、时间计算等。
以上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点,涵盖了有理数、整式、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几何初步与图形变换、概率初步以及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
第一章有理数1.有理数:(1)凡能写成)0p q ,p (p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a-b 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4)相反数的商为-1.(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 绝对值可表示为:⎪⎩⎪⎨⎧<-=>=)0a (a )0a (0)0a (a a 或 ⎩⎨⎧≤-≥=)0()0(a a a a a ; (3) 0a 1a a>⇔= ; 0a 1a a<⇔-=;(4) |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非负性;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2)正数大于一切负数;(3)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4)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5)-1,-2,+1,+4,-0.5,以上数据表示与标准质量的差,绝对值越小,越接近标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是初中阶段的第一本数学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本书内容涵盖了数与式、方程、几何等多个方面,适合七年级的学生学习。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学生能够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数与式1.认识数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数的分类是学习数学的重要起点。
2.运算符的使用学生应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包括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以及括号的使用。
3.字母表示数介绍用字母表示数的概念,了解代数式的构成,并能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4.代数式的运算学习如何对代数式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对代数表达式的处理能力。
5.整式与分式进一步区分整式和分式的不同,掌握它们的加减法和乘法,以及如何进行约分和通分。
6.数的性质研究合数与质数,了解不同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
二、方程与不等式1.线性方程的定义使学生能够理解线性方程的基本结构以及如何通过方程来解决问题。
2.解方程的方法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基本技巧。
3.方程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设置方程,使其意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不等式的认识解释不等式的概念,学习如何表示不等式及其解集。
5.不等式的性质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何进行不等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保持不等式方向的条件。
6.应用题解析通过具体题目,训练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或方程,并加以求解。
三、几何初步1.平面图形的认识介绍基本的平面图形,学习对图形进行分类、比对和计算周长及面积的方法。
2.线段、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线段和角的定义,掌握基本性质,特别是直角、锐角、钝角的区分。
3.三角形的特性了解三角形的种类,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及其性质。
4.图形的对称性学习对称的概念,通过平面图形的对称性理解几何图形的美学及其实际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有理数1. 有理数和整数的关系- 自然数是有理数,因为每个自然数都可以表示为分子为自然数、分母为1的有理数。
- 整数是有理数,因为每个整数都可以表示为分母为1的有理数。
- 分数是有理数,因为每个真分数都可以表示为分母不为0的有理数。
2. 有理数的加减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将绝对值相加。
-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将绝对值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的绝对值。
3. 有理数的乘除法- 同号两数相乘,积为正数。
- 异号两数相乘,积为负数。
- 有理数相除,分子乘以倒数。
第二章:代数初步1. 代数式的基本概念- 代数式由变量、常数和运算符号组成。
- 代数式可以通过代入变量的具体数值来求得结果。
2. 代数式的计算- 同类项相加或相减,保持字母不变,系数相加或相减。
- 不同类项之间无法进行运算。
3. 代数式的应用- 通过列式子,可以将一个具体问题转化为代数式,从而解决问题。
第三章:小数1. 小数的定义和读法- 小数是有理数的一种表示形式,可以用分数的形式表示。
- 小数读法遵循读整数部分,读小数点,读小数部分的规则。
2. 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相加减时,要保持小数点的位置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规则进行运算。
3. 小数与分数的相互转化- 将小数转为分数,小数点后的位数作为分母,去掉小数点后的位数作为分子。
- 将分数转为小数,分子除以分母。
第四章:倍数和约数1. 倍数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则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2. 倍数和公倍数- 两个数的公倍数是能同时整除这两个数的数。
-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能整除这两个数的最小正整数。
3. 约数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能整除另一个数,则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约数。
4. 因数和公因数- 两个数的公因数是能够同时整除这两个数的数。
-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能够整除这两个数的最大正整数。
第五章:比例1. 比例的基本概念- 比例是两个数之间的比较关系,可以用两个等比例的分数表示。
第一章有理数1.有理数:(1)凡能写成)0p q ,p (p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a-b 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4)相反数的商为-1.(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 绝对值可表示为:⎪⎩⎪⎨⎧<-=>=)0a (a )0a (0)0a (a a 或 ⎩⎨⎧≤-≥=)0()0(a a a a a ; (3) 0a 1a a>⇔= ; 0a 1a a<⇔-=;(4) |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非负性;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2)正数大于一切负数;(3)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4)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5)-1,-2,+1,+4,-0.5,以上数据表示与标准质量的差,绝对值越小,越接近标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第一章有理数1.有理数:(1) 凡能写成q(p,q为整数且p 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P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正有理数①有理数零正整数正分数②有理数正整数整数零负负有理数负整数负分数正分数负分数(3)注意:有理数中, 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⑷自然数0和正整数; a >0 a是正数; a v0 a是负数;a>0 a是正数或0 a是非负数; a < 0 a是负数或0 a是非正数.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 的一条直线.3 •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二-a+b-c ;a-b的相反数是b-a ;a+b的相反数是-a-b ;⑶相反数的和为0 a+b=0 a、b互为相反数.⑷相反数的商为-1.(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w w w .x k b o m4.绝对值:(1) 正数的绝对值 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 等于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幵原点的a (a 0)⑵绝对值可表示为:a 0 (a 0)或a (a 0)(3) — 1 a 0 ;—1 a 0 ;aa⑷|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 > 0,非负性;5. 有理数比大小:(1) 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2) 正数大于一切负数;(3) 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4) 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5) -1,-2,+1,+4,,以上数据表示与标准质量的差6. 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 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汇总: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0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1,-1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正数和 0 平方等于本身的数:0,1 立方等于本身的数:0,1 , -1. 7. 有理数加法法则:距离;a (a 0)a (a 0),绝对值越小,越接近标(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8.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加法的交换律:a+b=b+a ;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 (b+c).9.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 (-b)10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奇数个负数为负,偶数个负数为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知识要点本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有理数的概念与有理数的运算两部分。
有理数的概念可以利用数轴来认识、理解,同时,利用数轴又可以把这些概念串在一起。
有理数的运算是全章的重点。
在具体运算时,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运算法则,二是运算律,三是运算顺序,四是近似计算。
1.有理数:(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和 统称有理数.)0p q ,p (pq≠为整数且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 (是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 ① ②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a≥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 (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 ;a-b 的相反数是;a+b 的相反数是;(3)相反数的和为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4)相反数的商为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w w w .x k b 1.c o m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 ,0的绝对值是 ,负数的绝对值等于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 绝对值可表示为: 或 ;⎪⎩⎪⎨⎧<-=>=)0a (a )0a (0)0a (a a ⎩⎨⎧≤-≥=)0()0(a a a a a (3);;0a 1a >⇔=0a 1a <⇔-=(4) |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非负性;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2)正数大于一切负数;(3)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4)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5)-1,-2,+1,+4,-0.5,以上数据表示与标准质量的差,绝对值越小,越接近标准。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 有理数一. 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有理数:(1)凡能写成)0p q ,p (p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 绝对值可表示为:⎪⎩⎪⎨⎧<-=>=)0a (a )0a (0)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7. 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 )c=a (bc );(3)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无意义即0a .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 为正奇数时: (-a)n =-a n 或(a -b)n =-(b-a)n , 当n 为正偶数时: (-a)n =a n 或 (a-b)n =(b-a)n .14.乘方的定义:(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大全1 .有理数:(1)凡能写成9(p.q 为整数且pwO)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兀不是有理(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 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4)自然数=0和正整数; a>0oa 是正数; aVO = a 是负数;a20 u> a 是正数或0 o a 是非负数;aW 0 Q a 是负数或0 0 a 是非 正数.2 .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3 .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2)注意:a-b+c 的相反数是-a+b-c ; a-b 的相反数是b-a ; a+b 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 Q a+b=0 O a 、b 互为相反数.⑷相反数的商为-L(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4 .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有理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蹈零②有理数, [正整数 整数零 负整数a (a >0)(2)绝对值可表示为:|a| =、0 (a = 0)或 -a (a<0) »(3) © = l = a>0 ;© = -l = a<0; a a (4) 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 20;(5) 理数比大小:〔1〕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2〕正数大于一切负数;〔3〕两个负数比拟,绝对值大的反而小;〔4〕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5〕 -h -2, +1, +4, -0.5,以上数据表示与标准质量的差,绝对值越小,越接近标准.6.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 假设ab=l= a 、b 互为倒数; 为负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汇总: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0倒数等于本身的数:1, -1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正数和0平方等于本身的数:0,1立方等于本身的数:0.1, -1. 7.有理数加法法那么:〔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力口;(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a > 0) (a K0)假设 ab=To a 、b 互(3) 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加法的交换律:a+b=b+a ;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 (b+c).9.有理数减法法那么: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 (-b).10有理数乘法法那么:(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奇数个负数为负,偶数个负数为正.1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 c=a (be);(3)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 .(简便运算)12.有理数除法法那么: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即£无意义.13.有理数乘方的法那么:(1)正数的任何次幕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暴是负数;负数的偶次算是正数;14.乘方的定义:(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森;(3) 1是重要的非负数,即120;假设a'lblR o a=0,b=0;O.l 2=0.01〔4〕据规律「=底数的小数点移动一位,平方数的小数点移动二位. io- =100 15 .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Xl 〔r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 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16 .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 位. 17 .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 近似数的有效数字.整式的加减1 .单项式:表示数字或字母乘积的式子,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叫单项式.2 .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称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3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4 .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 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6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7 .合并同类项法那么: 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8 .去〔添〕括号法那么:去〔添〕括号时,假设括号前边是“ + 〞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假设括号前边是“-〞 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9 .整式的加减:一找:〔划线〕;二“ 十 〞〔务必用+号开始合并〕三合:〔合并〕5.整式,单项式 多项式10.多项式的升幕和降寨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号排列〔或降寨排列〕.一元一次方程1.等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2.等式的性质: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6.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7.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 〔x是未知数,a、b是数,且a#0〕.8.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化简方程--------- 分数根本性质去分母-------- 同乘〔不漏乘〕最简公分母去括号----------- 注意符号变化移项-------- 变号〔留下靠前〕合并同类项------- 合并后符号系数化为1 -------- 除前面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1〕读题分析法: 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 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2〕画图分析法:...... 多用于“行程问题〞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表达,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局部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量〕, 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根底.。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 有理数一. 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有理数:(1)凡能写成)0p q ,p (p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 绝对值可表示为:⎪⎩⎪⎨⎧<-=>=)0a (a )0a (0)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7. 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 )c=a (bc );(3)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无意义即0a .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 为正奇数时: (-a)n =-a n 或(a -b)n =-(b-a)n , 当n 为正偶数时: (-a)n =a n 或 (a-b)n =(b-a)n .14.乘方的定义:(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
一: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上册)第一章 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1)正数:大于0的数;负数:小于0的数;(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4)-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5)自然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6)a>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a <0 ⇔ a 是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1.2 有理数(1)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2)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3)有理数的分类:⎪⎪⎩⎪⎪⎨⎧⎩⎨⎧⎩⎨⎧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即数轴的三要素)(5)一般地,当a 是正数时,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右边,距离原点a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左边,距离原点a 个单位长度;(6)两点关于原点对称:一般地,设a 是正数,则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为a 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的左右,表示-a 和a ,我们称这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7)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为互为相反数;(8)一般地,a 的相反数是-a ;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9)相反数的几何意义: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10)a 、b 互为相反数⇔a+b=0 ;(即相反数之和为0)(11)a 、b 互为相反数⇔1-=b a 或1-=ab ;(即相反数之商为-1) (12)a 、b 互为相反数⇔|a|=|b|;(即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13)绝对值:一般地,在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a 的绝对值;(|a|≥0)(14)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其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15)绝对值可表示为:⎪⎩⎪⎨⎧<-=>=)0a (a )0a (0)0a (a a (16)0a 1a a >⇔= ; 0a 1a a<⇔-=;(17)有理数的比较: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有理数一、正负数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
包括: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
(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2.整数: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0,这个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例如:2的相反数是-2,-3的相反数是3.4.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结果的符号不变,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相加,结果的符号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 b+a,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c = a+(b+c),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a-b = a+(-b),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c = a(bc)。
5.乘法分配律:a(b+c)=ab+ac。
六、有理数除法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学生)第一章有理数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q≠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和 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 (是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 (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 ;a-b 的相反数是 ;a+b 的相反数是 ; (3)相反数的和为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4)相反数的商为 .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w w w .x k b 1.c o m 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 ,0的绝对值是 ,负数的绝对值等于 ;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 绝对值可表示为:⎪⎩⎪⎨⎧<-=>=)0a (a )0a (0)0a (a a 或 ⎩⎨⎧≤-≥=)0()0(a a a a a ;(3)0a 1aa >⇔= ;0a 1aa <⇔-=;(4) |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非负性;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2)正数大于一切负数;(3)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 没有倒数; 若ab=1⇔ a 、b 互为 ; 若ab=-1⇔ a 、b 互为 .等于本身的数汇总: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倒数等于本身的数: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 平方等于本身的数: 立方等于本身的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 ).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奇数个负数为负,偶数个负数为正。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有理数知识点总结正数: 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1.概念负数: 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注: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 是整数, 一、正数和负数自然数, 有理数。
(不是带“—”号的数都是负数, 而是在正数前加“—”的数。
)2.意义: 在同一个问题上, 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有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1.概念整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分数: 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
(有限小数与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注: 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 负数和零统称为非正数, 正整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整数, 负整数和零统称为非正整数。
2.分类: 两种二、有理数⑴按正、负性质分类: ⑵按整数、分数分类:正有理数正整数正整数有理数正分数整数0零有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负整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负分数3.数集内容了解1.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2.对应关系: 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是一一对应的。
三、数轴比较大小: 在数轴上, 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3.应用求两点之间的距离: 两点在原点的同侧作减法, 在原点的两侧作加法。
(注意不带“+”“—”号)代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相反数。
1.概念(0的相反数是0)几何: 在数轴上, 离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叫做相反数。
2.性质: 若a与b互为相反数, 则a+b=0, 即a=-b;反之,若a+b=0, 则a与b互为相反数。
四、相反数两个符号: 符号相同是正数, 符号不同是负数。
3.多重符号的化简多个符号: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符号的化简, 看负号的个数, 当“—”号的个数是偶数个时, 结果取正号当“—”号的个数是奇数个时, 结果取负号1.概念: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倒数是它本身的数是±1;0没有倒数)五、倒数2.性质若a与b互为倒数, 则a·b=1;反之, 若a·b=1, 则a与b互为倒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考点汇总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 有理数一. 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有理数:(1)凡能写成)0p q ,p (p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 绝对值可表示为:⎪⎩⎪⎨⎧<-=>=)0a (a )0a (0)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1;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7. 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 -b=a+(-b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 )c=a (bc );(3)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无意义即0a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 为正奇数时: (-a)n =-a n 或(a -b)n =-(b -a)n , 当n 为正偶数时: (-a)n =a n 或 (a -b)n =(b -a)n .14.乘方的定义:(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
第一章 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1)正数:大于0的数;负数:小于0的数;(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4)-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5)自然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6)a>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a <0 ⇔ a 是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1.2 有理数(1)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2)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3)有理数的分类:⎪⎪⎩⎪⎪⎨⎧⎩⎨⎧⎩⎨⎧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即数轴的三要素)(5)一般地,当a 是正数时,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右边,距离原点a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左边,距离原点a 个单位长度;(6)两点关于原点对称:一般地,设a 是正数,则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为a 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的左右,表示-a 和a ,我们称这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7)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为互为相反数;(8)一般地,a 的相反数是-a ;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9)相反数的几何意义: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10)a 、b 互为相反数⇔a+b=0 ;(即相反数之和为0)(11)a 、b 互为相反数⇔1-=b a 或1-=ab ;(即相反数之商为-1) (12)a 、b 互为相反数⇔|a|=|b|;(即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13)绝对值:一般地,在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a 的绝对值;(|a|≥0)(14)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其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15)绝对值可表示为:⎪⎩⎪⎨⎧<-=>=)0a (a )0a (0)0a (a a (16)0a 1a a>⇔= ; 0a 1a a <⇔-=;(17)有理数的比较: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
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①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②两个负数,其绝对值大的反而小;)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①同号的两数相反,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②绝对值不相等的两数相加,取绝对值大的符号,并用绝对值大的减去绝对值 小的。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为0;③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①加法交换律:a+b=b+a; ②加法结合律:(a+b)+c=a+(b+c)(3)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均为0;(2)倒数:在有理数中仍然成立,即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3)积的符号与负因数个数之间的关系: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是正数;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是负数;几个数相乘时,当有因数是0时,积为0;(4)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①乘法交换律:ab=ba; ②乘法结合律:(ab)c=a(bc);③乘法分配律: a(b+c)=ab+ac;(5)有理数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以其倒数;即:)0(1≠⨯=÷b ba b a (6)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一不为0的数,都得0;(7)在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若无括号,则按照先“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运算;1.5 有理数的乘方(1)乘方: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na 中,a 是底数,n 是指数)(2)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法则:①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②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 ③0的任何正次幂是0;(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①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②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③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的顺序进行;(4)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5)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6)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2.1 整式(1)单项式:表示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2)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4)多项式的项: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5)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6)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为整式;2.2整式的加减(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的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2)合并同类项法则: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3)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4)去(添)括号:①若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②若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5)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3.1 从算式到方程(1)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一个未知数(元)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标准式:ax+b=0(x 是未知数,a 、b 是已知数,且a ≠0);(3)方程的解:使方程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4)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如果a=b ,那么a ±c=b ±c;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如果a=b ,那么ac=bc;如果a=b ,c ≠0,那么cb c a =; 3.2、3.3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去括号与去分母(1)合并同类项:把含x 的项合并在一起;(2)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反移到另一边;(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去分母----------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去括号----------注意符号变化移项----------注意要变号合并同类项--------合并后注意符号系数化为1---------等式右边除以x的系数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是计算工作量的常用数量关系式;(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①读题分析法: 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②画图分析法: 多用于“行程问题”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3)列方程常用公式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工程问题常用等量关系:先做的+后做的=完成量(3)顺水逆水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顺水逆水问题常用等量关系: 顺水路程=逆水路程(4)商品利润问题: 售价=定价 , %100⨯-=成本成本售价利润率; 利润问题常用等量关系: 售价-进价=利润(5)配套问题:(6)分配问题: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4.1多姿多彩的图形(1)几何图形: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称为几何图形;(2)立体图形: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3)平面图形: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的几何图形;(如线段、三角形、长方形、圆等)(4)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互相联系,立体图形中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如长方体的侧面是长方形)(5)立体图形的三视图:主视图(从正面看)、左视图(从左面看)、俯视图(从上面看)(6)展开图: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7)几何体简称为体;(8)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9)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和线相交的地方形成点;(10)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11)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4.2 直线、射线、线段(1)一个关于直线的基本事实: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直线的表示方法:①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直线(如直线l)②用一条直线上的两点来表示这条直线(如直线AB)射线和线段的表示方法类似;(3)两条直线相交: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
(4)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由一条线段可以得到一条射线和一条直线)(5)线段的长度比较:①度量法;②叠合法;(6)线段的中点:把一条线段分成相等两个部分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类似有三等分点、四等分…)(7)一个关于线段的基本事实: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8)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4.3 角(1)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
角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2)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分就是1度的角,记作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3)角度制: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制;(4)角的比较:①度量法;②叠合法;(5)角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类似地有角的三等分线等)(6)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7)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8)补角的性质:等角的补角相等;(9)余角的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