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教学目标 了解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赵树理创作《小二黑结婚》的思想意义和民族化特色赵树理创作《小二黑结婚》的思想意义和民族化特色Culture?文化赵树理创作《小二黑结婚》的思想意义和民族化特色口王卫平内容摘要酶赵树理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是描写农村婚姻问题的小说.这篇小说以敏锐的目光表现了虽然在解放区但仍然存在封建思想意识的严重毒害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具体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显示了异常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小二黑结婚》的思想意义赵树理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土壤中.与广大民众休戚与共.把自己当作农民中的一员,置身于泥土气息当中,创作出好多百姓爱看爱听,乐观战斗的性格和对事业及光明前途的确信的人物.1943年5月赵树理创作了短篇小说{/1,m黑结婚》,这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它的取材都是充满泥土气启,的农村日常生活.《小二黑结婚》主题挖掘比较深.作者把人物的活动摆在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不久,干部队伍不纯.某些基层政权为坏人把持,而一些群众仍在浓厚的落后意识的大时代背景下,着力表现了主人公争取婚姻内由和个人幸福的坚强意志,揭露了代表封建势力的金旺兄弟的丑恶丽目,批判_lr 小二黑和小芹的父母愚昧落后的旧思想, 歌颂了抗日根据地里出现的新人新思想和新制度,赋予男女恋爱这一传统的题材以崭新的意义.通过描写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为冲破封建传统,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而进行斗争的故事,热情歌颂了新一代农民努力战胜农村中猖獗的恶霸势力和顽同的封建传统思想,揭示了中同农村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b_2黑和小芹在爱情上的胜利是当时农村社会斗争的一部分,其意义早已超出爱情本身,而显示了新政权建立后农村意识开扩的发展与进步,这正是农村的深刻变革之一.赵树理不仅写了农民政治经济翻身的重要.更写出了农民思想j二翻身的重要赵树理的小说是继鲁迅之后,农村题材小说的又一块里程碑.作者擅写农村题材.作品主题是他在农村做群众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故他常称自已的小说为”问题小说”,很有现实意义.他很注意吸收中困传统民间文艺表现手法,尊重农民的审美习惯,熟练地运用农民群众语言,在表现农村生活方面,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创作个性,深受群众喜爱,成为蜚声文坛的”农民作家”.在特定的环境下,由于他积极贯彻文艺为工农兵的方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人们的热烈赞扬.赵树理成为解放区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被一些研究文学流派的评论家称为”山药蛋派”的代表.山药蛋派小说揭示问题不只为让上级领导了解下情,同时也为教育农民摆脱愚昧迷信和落后保守;在提问题后还要解决问题并把后者作为主要目标.赵树理,始终不渝的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其现实主义精神不仅表现在热切地关注新的生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且还体现为现实主义的方法冲破了作家的历史局限.以它自己的方式达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Jl’--黑结婚》它描写了根据地-X~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为了争取婚姻自主,与封建恶霸势力和封建婚姻观念以及封建迷信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民主政权主持下取得了胜利.小说取材于太行山区汀县城一个民兵小队长岳冬至和俊俏的女青年智英祥的恋爱悲剧.他俩是一对恋人,由于当地的村长和青救会秘书垂涎智英祥的美色,遂以岳冬至家里有了九风的童养媳还与人谈恋爱为理由,召开斗争会把他打死,但岳冬至被打死后,男女双方的家长还不以为他们的恋爱是正当的.小说的情节基本上接近生活原型,比较火的改动是小说的结尾,生活中的主人公岳冬至被害致死,而小二黑和小芹则结为夫妇.小说发表后,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小二黑结婚》的民族化特色在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上,赵树理的小说就显示了异常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 首先,赵树理继承了传统小说中描写人物重行动,忌静止刻画的特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去表现自己的性格,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中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如《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和小芹,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形象塑造,无一不放在动态的农村社会斗争中来完成,无一不与各自独特的一面又各具社会普遍性的活动紧密相关.小二黑和小芹是解放区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的新人物形象,是赵树理要歌颂的新人物的代表.面对封建势力的迫害和封建传统观念对他们自由恋爱的阻挠,他们敢于斗争,深信自己行为的合法性,他们与老一代的农民不同,他们有民主思想,有争取自由与幸福的愿望:坚信党和民主政府的政策,他们敢于和金旺,兴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坚决拒绝封建包办婚姻,因而才能获得最后胜利.在他1f】身上滋长着新一代农民的乐观,战斗的性格和对革命事业及光明前途的确信.作者在这两个人物身上。
2019年6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Jun.2019 第36卷 第2期(总第108期) JournalofLvliangEducationInstituteVol.36 No.2(Sum.No.108)【文化研究】收稿日期:2018-12-15作者简介:刘 晶(1986-),女,山西孝义人,山西金融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山西文学。
赵树理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探析刘 晶(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0)摘 要:赵树理作为“山药蛋派的创始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大众化的创作风潮是具有开拓性的。
他的众多作品中总能鲜明地呈现出众多的民间口语,对语言艺术有着独到的深刻的表现,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引发共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可,被视为新型的“方向性”文学的代表。
他的语言艺术的独特表达,成为了山西文学的一面标志性旗帜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独到引领。
因此,本文对赵树理作品中呈现的诸如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精准的遣词造句、幽默的语言和口语化的表达等语言艺术特色进行探析。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语言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86(2019)02-0151-02 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赵树理的作品始终关心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十分关心中国农民的出路,是一位不折不扣地站在民间立场、固守民间价值、毕生追求大众文艺风格的人民艺术家。
他是土生土长的山西沁水人,具备一定的创作背景,长期的务农生活,让他有了天然的农民品格,写作手法极具当地特色。
他精通各种农活技艺,过着平淡的普通日子,被民间语言艺术风格长期浸染,在作品中表达着真实的农民情怀,创作出了真正属于农民的文学艺术。
其内容涉及范围广,一部分作品被改编为戏曲或电影,一部分还被入选为语文教材中。
究其根本原因,很大程度是源于其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特色。
一、深厚的乡土气息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
从1906年至1925年长达近20年的务农生活中,让他对农村有着深沉的情结,不论是说话的语气方式、生活习惯还是思想气质都是非常彻底地被农村同化了的。
赵树理创作的艺术特色:1]人物塑造:(1)给人起外绰号,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画龙点睛。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写人。
(4)利用道具塑造人物2语言特色——群众语言的运用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
赵树理的语言,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明朗隽永,富有幽默感。
3、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1) 故事完整,头尾齐全。
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⑵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
不仅增强作品的波澜和布局上的变化,而且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组成生活众生图。
(3) 经常采用“扣子”和“卖关子”的手段。
如《登记》名词解释: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
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
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
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青春之歌》林道静:①她是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②他的性格:是由出身、时代环境和文化教养造成的。
她的性格是发展的,但有着统一的性格因素。
多愁善感,狂热偏激,但又单纯、正直、有上进心,有着同情心等,追求进步,不畏强暴,勇于反抗。
③作家在时代风云变幻中塑造林道静这一个觉醒成长的形象。
[表情]④林道静的意义。
党与青年学生《关汉卿》田汉<1>人物分析:“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2>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和话剧加唱的形式<3>主题的多种阐释1)阶级斗争、民族压迫关汉卿:反抗封建压迫、满怀民主正义、为下层人民奋不顾身进行战斗的形象。
2)现实政治的“隐喻”与“象征”关汉卿:傲岸不屈,独立的、批判现实的品格,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理想人格的象征。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征[内容提要]: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典型表现了社会的变动和历史的变迁。
他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作家,他的艺术特征特色最主要的是通俗化,大众化,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等等。
他的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高举民族文学大旗,其作品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他创造了新的民族化、大众化形式,不仅赢得了根据地广大工农兵的热爱,也受到了中国著名的老作家郭沫若,茅盾,朱自清等人的高度赞扬,他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代表,被誉之为“人民作家”。
赵树理的小说,在创作上真正实现了“民族化、大众化”艺术风格。
赵树理把自己的作品通称为“通俗故事”。
他创作的路线和主张的核心就是为群众而创作,他熟悉群众的生活,立志为大众创作,他的“通俗故事”是真正的艺术品,是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高度统一,是艺术性和人民性的艺术。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艺术特征民族化大众化浅析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个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
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以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高举起民族文学大旗,其作品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如今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新农村和赵树理时代的农村也完全不同了。
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这些都是赵树理生前所企盼的,也是赵树理在文学理想中所追求的。
为了更好地弘扬赵树理文学精神,我们的作家、艺术家要像赵树理那样写出新的农民,写出新时代的农村、新的农村文化来。
这也是我们研究赵树理小说艺术特征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赵树理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和他的作品都已成为历史。
那么,今天研究作为历史人物的他,还有什么意义呢?赵树理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家,今天不少人也并不喜欢他;但无论如何他还是重要作家,有鲜明特色的作家。
他的艺术特征特色是什么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通俗化、大众化,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等等。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10中师本三班林凤100101309英国作家佛斯特曾说:“小说必须要有一个中心点:一个单一的主题、情节和表现方式。
这个中心点控制着全部人物,引发情节,以及将小说从外至内紧紧的连结起来——将散乱无章的语句连成一张网,并使其有条不紊,犹如一个行星在记忆的天空中循轨运转。
”可以认为,主题是统帅一部作品的灵魂,它决定着素材的取舍、布局的安排、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同时反映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认识。
所以,无论从创作的角度看,还是从评论的角度看,都无法忽略主题。
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赵树理的小说在主题思想上的特色。
一、开拓性赵树理的小说选择了新的角度,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中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心理习惯、精神追求及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诸多问题上的种种表现进行了深入的体察、探索和艺术概括,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首先,从反映生活的角度上说。
他的作品反映出来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农民感情的自然流露,决无客观描摹之感。
以《福贵》为例,小说写了二流子福贵耍钱、偷窃、自轻自贱的劣迹,但不渲染这些,而是站在自己人的立场上,深入挖掘福贵性格中健康美好的一面。
他聪明、勤劳、乐观,正月里唱戏打扮起来唱正生“比谁都漂亮”。
他对妻子银花关心体贴。
为人要强,农活样样精通。
这是一篇完全站在农民立场上为二流子“平反”的小说。
纵观赵树理的小说,几乎篇篇都在为农民说话,成为农民的忠实代言人。
坚定地站在农民布尔什维克的立场,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反映我国农村不断变革的现实,这正是赵树理小说的主题具有开拓性成就的根源之一。
其次,从反映生活的内容上看。
赵树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1943年9月发表的《小二黑结婚》是表现抗日民主根据地翻身农民的新生活的第一篇杰作。
同年底出版的《李有才板话》是第一部正面反映根据地改造村政权和减租减息复杂斗争的成功之作。
1945年发表的《孟祥英翻身》是解放区文艺首批接触妇女解放主题的力作之一。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2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赵树理生平与创作概况。
理解“赵树理方向”的文学史价值,这种方向,对40年代解放区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
在阅读赵树理作品的基础上,把握其作品的特色,特别是他创造的“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2教学重点:赵树理的文学方向。
3 教学难点:赵树理对传统文学的扬弃与改造。
4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大众化和政治化纠结中的赵树理方向 0.5学时一赵树理生平与创作概况(一)生平简介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省沁水县人。
1925年于长治就读师范时受到五四新文学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37年参加革命,此后长期在解放区从事文化宣传和和报刊编辑工作,1943年以来相继发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品,其一系列作品被誉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成为解放区文学的典范。
(二)创作分期赵树理的创作可以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大的阶段:1 建国前的文学创作赵树理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29年,但真正奠定他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作品则是《小二黑结婚》,从这以后他佳作连连,除《李有才板话》之外,还有《孟祥英翻身》、《地板》、《李家庄的变迁》、《福贵》、《刘二和王继圣》、《斜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
这些作品以新的生活内容、新的人物、新的主题和新的艺术风格,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形成的新的文化氛围中,迅即广为传播,被认为代表了解放区文艺的最高成就,开拓出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2 建国后的文学创作新中国成立后,赵树理先后在京担任过工人出版社社长、《说说唱唱》主编,不久重返晋东南,在挂职的同时从事创作。
主要小说有《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卖烟叶》等,另外还创作了若干曲艺、戏曲作品。
在1957年以后,由于赵树理对党的农村政策持怀疑态度,而在“反右倾”运动中受到批判。
在1962年的“大连会议”上,赵树理被再度树为“现实主义深化”的榜样,但在随之而来的“文艺反修”中受到批判,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特色赵树理在实现文艺大众化,创造“新鲜活泼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归纳其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民族精神的精心描绘。
文学作品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的生活题材有关系。
赵树理身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都描写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普通农民的生活与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时代精神,这种题材本身就必然透露出中国历史的特点和民族特色。
不过,仅仅有了民族的生活题材,也还不能使作品成为真正民族的东西。
果戈理说得好:“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长衫,而在表现民族精神本身。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作家的创作要表现民族性格的特征。
赵树理写小二黑和小芹,写李有才和小顺、小保、小明、小福,写铁锁,以至于写二诸葛、三仙姑、老秦,福贵等等,都写了他们的心灵和我们这个民族的民族性的活生生的血肉联系。
即使是金旺兄弟、阎恒元一伙、李如珍等恶霸地主,也都打上了民族的印记。
这些人物理解事物的方式,对待生活的态度,评价社会的价值观念,他们所依循的伦理法则和道德规范,他们的全部言行,所有的作为,虽然表现了不同阶级的阶级特征,却又有其共同之处,即:既带有中国革命的那个阶段的特点,又都是纯粹的中华民族的,都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当然,除了描绘这种民族精神,赵树理小说的民族风格也还借助了民俗细节的描写,其中包括中国农村风物习俗的描写。
(二)把“情节”和“性格”融为一体的小说体式。
我们说过,小说的成败主要系于是否创造出不朽的人物,而那万千的世事,尽管转眼即逝,虽新颖亦必归于陈腐,却仍是小说作家们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鲁迅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以情节故事为主的素质,受外国小说影响,开始了以描写人物为主的现代潮流,诚然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进步。
但是,有些作家偏执一端,不注意情节故事,而终于不合乎中国人的文学欣赏的民族传统,难以获得众多的读者。
论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作者:厉益君来源:《卷宗》2015年第05期摘要:赵树理小说对中国文坛上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他开创了“山药蛋派”这一文学流派,是这一文学流派的领袖。
他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上都有所创造,形成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独特魅力。
这既是他个人的艺术风格,也是民族的、大众的风格。
创造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
本文主要从人物的语言,人物形象,以及政治色彩等方面加以分析论述。
关键词:口语化;幽默风趣;政治色彩赵树理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就是人物语言倾向口语化。
他的语言平实质朴,接近人民群众的大众语言,是喜闻乐见地接地气地语言,同时,他的语言又不乏韵味,仔细品读,可以发现他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运用的如此巧妙,使人觉得任何其他的词语字句都不能替代。
例如在《小二黑结婚》中,赵树理就运用了口语化却很精妙的语言:“邻近的女人们都跑来看,挤了半院,唧唧哝哝说,看看!四十五了!看那裤腿!看那花鞋!”通过这段形象的描写,写出来了一个惟妙惟肖的妇女形象,她的穿着打扮与年龄不符,与当时时代格格不入,反映了当时农村这一类人的形象。
席扬称:“赵树理是了不起的语言大师。
其语言明白晓畅、生动活泼,增添了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
”确实,从他的小说中总能让人感到一种幽默风趣,愉悦轻松之感,深入其中易陶醉其中。
赵树理的在小说中运用的口语化语言就好像一个农民真真实实的在说话,同时,赵树理又把这些语言加以提炼升华,使其在保留原味的同时赋予小说语言更高的艺术特色,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除了口语化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乡土韵味。
他的小说创造的原则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因此用的语言也是能让大众看得懂的语言,赵树理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因此对农村农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生活用语相当的了解,这为他的创造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他通过简洁精炼的语言,描写农民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勤劳农民努力耕作,朴实厚道的优良品质。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①人物塑造方法和手法,主要是现实主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这也是中国古代优秀小说的传统。
表现手法多采取白描,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以简练传神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有时也采取侧面描写方法。
这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手法。
如《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在区上一段,就采用这种手法把三仙姑的老来俏和她的难堪尴尬心理表现得极其精彩。
②在情节结构方面,故事性强,情节连贯,环环相扣,有头有尾。
如《小二黑结婚》是一个大故事,大故事中穿插小故事:“不宜就种”和“米烂了”就是二诸葛和三仙姑的两个小故事,分别表现了一个真迷信、一个假迷信的不同性格特点。
每章结尾和下章开头衔接很紧,一环扣一环.几乎没有跳跃、空白,多取单线顺序发展形式。
作品的故事和人物的来龙去脉都一一交代清楚,结局往往是大团圆,如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以“一对好夫妻”为结局,二诸葛和三仙姑的思想也有了好的变化,恶霸金旺、兴旺被判刑法办。
这些特点,也都是中国小说情节结构的传统特点。
③语言大众化。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是以群众(主要是农民)口头语言为基础提炼而成的文学语言:通俗生动、幽默风趣,富有表现力。
人物语言个性化,叙述语言大众化,并采用一些俚语民谚,但很少用偏僻方言,没有丝毫洋腔洋调或书卷气学生腔。
例如在《小二黑结婚》中,对三仙姑的“老来俏”,用了一句“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就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地勾勒了她的形象特点,并作了辛辣的讽刺。
赵树理小说在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了重大的贡献。
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上,他都有所创造,形成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
这既是他个人的艺术风格,也是民族的、大众的风格。
创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是赵树理对新文学发展所增添的又一新因素。
赵树理小说的思想特色
1、对农村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性的描绘。
如短篇《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然恋爱,遭到了把持村政权的恶霸流氓势力金旺、兴旺的迫害,也遭到了具有封建家长制和封建迷信思想的父母二诸葛和三仙姑的阻挠,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斗争呈现复杂性。
2、对农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暴露。
赵树理称自己的小说为“问题小说”,他把农村工作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作为作品主题,如实地暴露这些问题。
这表现出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
如在《李有才板话》中,他如实地描绘了两个问题:一是解放区在初期,有些基层村政权还被坏人把持;二是农村干部中的官僚主义。
3、对解放区新社会的热情歌颂。
《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得到胜利结局,表现和歌颂了人民政权为人民的思想,歌颂了解放区新社会,鼓舞了青年们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进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4、对解放区社会生活变革和农民思想心理变化的表现。
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胜利不仅是争取婚姻自主的胜利,而且是解放区农民反霸斗争和反对封建迷信思想的胜利,赋予恋爱婚姻题材以更深刻的主题意义。
赵树理小说的特点赵树理的小说特点回归到民族的、民间的文学传统,从中汲取有益成分,大胆创新,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带有鲜明赵树理个人印记的新评书体小说。
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尽管书写的是当下发生的故事,描绘的是现时代的风云变幻,但其艺术风味却是古色古香的,富有传统之品格。
具体而言,赵树理之新评书体小说具有五大艺术特征:一是情节完整,故事性强。
情节完整,故事性强是中国传统小说一个显著的共同性特征。
创作时,赵树理舍弃了传统小说程式化框架的弊端,汲取其情节连贯完整之特点,使其小说具有强烈的讲故事之特点。
二是单线发展,扣子艺术。
传统小说采用的是有别于西洋短篇小说“横断面”作法的纵式结构,多为单线发展,为避免一线到底易造成的呆板、单调之缺陷,往往在行文中设置形形色色的“扣子”(悬念)以增强小说的波澜。
为适应中国百姓长期积淀而成的审美习性,赵树理之小说大多也采用单线线索结构故事,承用“扣子”(悬念)手法来增强文本的可读性与吸引力。
三是团圆主义,喜剧风格。
“大团圆”模式是中国传统文学固有的风格,喜剧是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学的主流色调,赵树理充分尊重中国百姓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审美取向,其作品大多以进步战胜落后、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而告终,从而在情节结构上凝成“一个一以贯之的特点,这便是:‘团圆’式的喜剧结尾。
”四是言行画人,绰号手法。
与西洋小说擅长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心理分析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不同,中国传统小说善于通过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来展示人物个性。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学还形成了借绰号以凸显人物特点的特殊手法,《水浒传》梁山108个好汉甚至人人有绰号。
赵树理在刻画人物时,“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方法,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及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性格”,即使是要揭示人物心灵的秘密,也极少用静止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人物言行加以含蓄地刻画,至于借助绰号以刻画人物,那更是赵树理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常有理”、“二诸葛”、“小腿疼”之类的绰号令人过目不忘。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二十二章赵树理(1906-1970)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土生土长的作家,有地道的农民气质。
他成功地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无论从五四以来就在探讨的大众化课题,还是从解放区文学与当代的历史关联来看,他的出现都应该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史现象。
第一节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一、赵树理与他所描写的对象在思想感情上能融为一体。
他所追求的大众化是出于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自然需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予。
所以他不像此前提倡大众化的作家那样,写出的作品总有点隔,而是能够如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能真正为农民所接受,这是赵树理这一代作家最突出的特点。
二、他们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创作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的文学纪录。
赵树理自觉追求创作对现实生活的紧密配合,又不滞留于公式化概念化,他的作品除了融入对农民的挚爱情感,也融入了历史的考察的理智。
三、局限与不足:与西方文学相对隔绝;文化修养不足;视野狭窄。
第二节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一、赵树理笔下农民的历史特征20-30年代,很多作家曾出色地描写过农民,但他们笔下的农民主要是被同情和怜悯的对象;而赵树理却是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劳动者在逐步打破枷锁的过程中所焕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新的道德风貌。
他的小说具有现实主义描写的艺术深度。
如果说鲁迅主要是揭露中国农民精神上的创伤,以唤起人们的觉醒;那么,赵树理则主要是表现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所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人的地位及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并从这个变化过程中,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形象1.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还未觉醒、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传统的老一代农民: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传家宝》中的金桂婆婆等。
但这些老一代农民也与鲁迅笔下的农民不同,他们处在社会大变动的历史新时代,自然带有了更多的喜剧性。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赵树理小说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生动的人物描写、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等艺术特色。
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贯特色。
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被人们称为“地道的解放区歌手”。
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深刻性;其次还突出地表现在建国以后他更加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努力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
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但是,他基本上不用现实主义小说常规的“典型化”原则来刻画人物。
赵树理笔下的人物刻画具有独具风格,形成了他的小说的一大特色。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赵树理笔下的人物,从来不脱离故事情节作抽象介绍,而是让人物在具体的环境中以自己的行动来自然的显示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其次,他还擅长于用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
其三,用辩证的观点,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其四,赵树理讲究用传神的“白描”手法描写人物。
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的小说语言是真正的三晋农村农民语言。
其二他的小说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幽默感。
赵树理的小说故事性很强。
其创作情节曲折,耐人寻味。
努力探索民族化,大众化,重视使自己的作品要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现实主义生动描写独特语言曲折情节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他是一个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浸淫和“五四”新文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热情的农村知识分子。
他始终认为,新文学的圈子过于狭小,无法正真满足农民的需要,他一直希望能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创作理想。
因此,他积极参加过解放区的反奸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的群众斗争,了解农村生活的特点,熟悉农村中各阶层人物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教学目标:
了解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及其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知识点:
赵树理方向、评书体现代小说、山药蛋派。
重点难点:
1、赵树理小说思想艺术特色
2、“赵树理方向”的意义
3、赵树理小说的独特价值。
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1、“赵树理方向”(教材475)
解释:“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
周扬当年关于赵树理是“新人”的解释,实际上是要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面向大众的革命文学树一个榜样,一种努力的前景。
首先应从特定时代的要求来看这个问题,肯定其历史的合理性与特色,同时也应看到有得有失,不应轻易否定。
2、赵树理小说的历史特点:
A、赵所代表的解放区新一代作家及其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的特定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因此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这突出表现为大众化与农民化。
(翻身农民的需求,作家自身成长历程带来的审美特点的结合)(教材476)
B、首先是实际革命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因此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自觉地将写作与农村变革实践统一起来,常写“问题小说”,写农村变革以及农民的命运,心理、情绪,追求创作与现实生活的配合。
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历史进程中的巨大变革,塑造了全新的农民形象。
(教材476—477)
局限性:(教材477)
C、赵树理的出现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自身发展的特殊意义及其局限性。
“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欧化”现象,使得它不能赢得最广大的农民读者,赵树理的创作是一种反省与纠偏。
但由于隔绝了外国文学的影响,视野也难免比较狭窄。
(教材477—478)
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1、赵树理的小说与以往乡土小说的不同:
A、所描写的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都没有做到的。
(教材478)
B、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进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及其所面对的矛盾。
(新素质)(教材478—479)
C、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民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赵树理的小说的总主题)(教材479)
D、四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真正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2、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A、“老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李家庄的变迁〉中的老秦,等等,都是背着沉重的到建主义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的新的困扰与痛苦。
赵树理往往写他们的落后,也写他们的质朴、善良,井常安排或暗示了他们的转变与新生。
(与鲁迅小说中不觉悟的农民形象的联系与区别)(教材479—481)
注意这一类人物形象中还包括蜕变者的形象。
(教材481)
B、年轻一代农民,即“新人”形象。
如小二黑与小芹,还有李有才,他们都是试图开始掌握自己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解放了的一代,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与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自然植根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有深厚的生活根据。
C、通过对两类人物的形象分析,应看到赵树理对于农村题材的新的开掘和独特的发现。
3、赵树理小说中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
那山西味道晋阳气息中所渗透的文化内涵。
民风民习被他作为一种“社会景物”,即社会精神的附着物。
后来在赵树理的影响下形成的“山药蛋”派,也具有此特色。
4、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以说唱文学为基础。
一是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特点;二是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及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
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三是口语化,在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达到很高的境界。
(教材485—486)
[思考题]
1、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2、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3、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与形式的创新,并重点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与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