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和赵树理创作风格的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赵树理与孙犁创作之比较——语言特色的比较中文5092 920090517 郑黎摘要:赵树理和孙犁都是来自于农村并且扎根于农村的杰出人民艺术家,他们以农村、农民为题材,从而创作出了大量的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诗情画意并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如果说赵树理的作品描摹时代风云如惊涛拍岸,令人惊心动魄,那么孙犁的作品则像一股暖流静静地流淌,在读者心灵深处唤起强烈的反响,激起澎湃的浪潮。
如果要将两位杰出的农民艺术家的创作拿来比较,恐怕写上一个月也未必写得好呀!所以在这里仅从二位的创作语言入手。
二者的语言都具有平民化,大众化的特色,但就个体而言又各有各的不同。
关键词:创作语言;通俗易懂;平民化;各不相同赵树理和孙犁是我国表现现代农村生活变迁的杰出作家,他们的作品曾经影响了一批作家,并且以他们为代表形成了两个独具特色的风格流派,赵树理被称为“山西”派、“火花”派、或“山药蛋”派;孙犁被称为“白洋淀”派或“荷花淀”派。
赵树理自幼生活在农民中间,酷爱民间艺术,决心为农民写作,不想上"文坛",只想上"文摊",做一个"文摊文学家"。
从创作初期开始,他就有意识地致力于文艺大众化,从而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尤其在语言方面,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其语言特色大致来说体现在语言运用恰当得体、形象生动和口语化等方面。
同是反映问题性的小说,赵树理的小说语言通俗平易,幽默风趣,初读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似乎都理解了,但是隐藏在故事后面深刻的寓意,如不仔细推敲是无法品味的。
比如他的《锻炼锻炼》中塑造了一连串的鲜明人物,然而写的最好、最鲜明、意蕴最丰富的不是这些质朴耿直的王玉生、王金生、王满喜和范灵芝等这些正面人物,而是“惹不起”、“常有理”、“糊涂涂”、“小腿疼”等那些“中间人物”。
作者把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及这类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造成听话人的在场感,从作品人物塑造的语言来看,他没有对这些人物作静止的描绘、分析、议论。
荷花淀”派与“⼭药蛋”派风格⽐较“荷花淀”派与“⼭药蛋”派风格⽐较摘要:以孙犁为⾸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的“⼭药蛋派”是我国现代⽂学中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本⽂通过对这两的流派的对⽐研究,分析“荷花淀派”与“⼭药蛋派”的不同艺术风格,从⽽加深我们对这两个历来多有存在性争议的流派的认识。
关键词:“荷花淀”派“⼭药蛋”派艺术风格(⼀)“荷花淀”派及其艺术风格分析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个当代⽂学的流派。
此派⼀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息和乐观精神语⾔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等。
荷花淀即⽩洋淀,这⼀流派得名,不但源于⽩洋淀这个地⽅,也源于孙犁的短篇⼩说《荷花淀》。
《荷花淀》以⽩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
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彩。
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他在编辑《天津⽇报·⽂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地带的⼀批⽂学青年。
这⼀派作家的共同特⾊是着⼒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和⽔乡的清新⽓息。
后来,逐渐发⽣了变化,从维熙就写出了不少慨慷悲壮的作品,与“荷花淀”派的风格不同。
“荷花淀派”的作品,⼀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息和乐观精神,情节⽣动,语⾔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说”之称。
荷花淀派开创者:孙犁,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
现代作家。
我国杰出的语⾔⼤师。
⽆产阶级⾰命⽂艺运动的领导⼈之⼀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的⼀贯的风格,“他的散⽂富有抒情味,他的⼩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绝不枝蔓;他是⽤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不落轻佻。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进步》)概括说来,荷花淀派⼩说的艺术特⾊,⾸先是以炽热的感情对河北农村⽣活的诗意描绘,地⽅⾊彩浓郁。
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在解放区短篇小说家中,孙犁(1913—)是赵树理之外最重要的作家。
与赵树理以现实主义精神着重表现农民心理思想改造的艰难历程不同,孙犁的小说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带着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
读孙犁的小说可以发现,作者着意刻画、赞美的人物都是妇女,像《走出以后》中的王振中、《老胡的事》中的小梅、《丈夫》中的媳妇、《麦收》中的二梅、《荷花淀》与《嘱咐》中的水生妻子、《荒花荡》中的两个女孩子、《钟》里的尼姑慧秀,还有《“藏”》中的浅花、《纪念》中的小鸭……这些年轻妇女各具神采,却都在同样的恶劣的战争环境下表现出了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以及革命的激情、乐观的精神,可以说,这是孙犁塑造的独特的人物体系。
作家正是从这些纯真、健美的青年妇女身上挖掘出时代精神的美。
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在旧社会生活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但在解放区,她们的聪明才智第一次得到了发挥。
孙犁正是通过描写他们的思想感情,来反映出多彩多姿的时代光辉。
《丈夫》中的媳妇在抗战中逐渐提高了认识,把一颗埋怨丈夫、想念丈夫的心扩大去恨日本鬼子,知道了只有把鬼子赶走才有团圆的日子。
《走出以后》的17岁小媳妇王振中积极参加工作,终于脱离了落后的婆家。
《荷花淀》中的游击队员们的妻子从想念丈夫到自己也配合丈夫作战。
作者充分写了解放区劳动妇女的成长,写出了她们内心的美。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历来有描写劳动妇女的传统,但多是描写她们所受的苦难,例如鲁迅的《祝福》、叶圣陶的《一生》、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的《生人妻》等等;也有着重描写劳动妇女身上的闪光品质的,例如艾芜的《南行记》中的一些篇章、沈从文的《边城》、《长河》等等,但他们或是反映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外的人物,从隐藏在下层社会烟尘里发掘出受伤的灵魂美,或是从人性的角度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而孙犁所表现的是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
孙犁笔下的农村妇女不再有艾芜人物的病态,而表现出更为健康的色彩;人物的美好秉性产生于现实的新的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土壤中。
通俗传统与高雅传统的现代呈现——赵树理与孙犁的小说创
作比较
陈非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赵树理和孙犁均是延安文坛的代表作家.与"五四"一代作家相比,他们更多地继承了民族文学自身的传统.在创作主题上,他们坚守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一脉而来的道德伦理和性情本色.在艺术方式上,赵树理主要将传统的话本评书资源纳入小说创作的现代建构;而孙犁则将古典诗词散文的审美格调和韵致作为小说创作的内在诉求.不同的路径选择带来了两人不同的命运变迁.
【总页数】5页(P261-265)
【作者】陈非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现代的通俗与传统的高雅——现代音乐剧与歌剧之比较
2.民族传统的现代表达——孙犁40年代小说创作的民族传承、时代命运及其历史贡献
3.民族传统的现代表达——论孙犁40年代的小说创作
4.回归传统超越传统——论鲁迅与赵树理小
说创作中的民族特色5.作家的"主体间性"与小说创作中的"间性形象"——以赵树理、孙犁的小说创作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模拟测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中国现代小说是在与传统旧文学的深深(断裂)和与外国文学的猛烈(碰撞)中诞生的。
2、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他描写爱情题材的小说是(《伤逝》)。
3、丁玲的第一篇小说是(《梦珂》),庐隐的代表作是中篇(《海滨故人》)。
4、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
5、《家》所描写的三个悲剧女性分别是(鸣凤)、(梅)、(瑞珏)。
6、老舍1932年创作的(《猫城记》),是一部寓言体讽刺小说。
7、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的代表作是(《绅士的太太》)和(《八骏图》)。
8、郭沫若在《女神》之后,又结成诗集(《星空》)、(《前茅》)和《瓶》、《恢复》。
9、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是(冯至),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的诗人是(田间)。
10、第三个十年出现的重要诗派是(七月诗派)和(新诗派(九叶诗人))。
二、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的不给分。
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作品,曾收入鲁迅《呐喊》的是( B ) A、《铸剑》 B、《补天》2、下列作家中,他的小说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作家是( B ) A、冰心 B、叶绍钧3、下列作品中,描写了浙东一带“冥婚”风俗的小说是( C )A、《柚子》B、《黄金》C、《菊英的出嫁》D、《乡下》4、下列作家中,开创了一种“自叙传”的浪漫抒情小说形式的作家是( C ) A、庐隐 B、王统照 C、郁达夫5、最初显示出老舍幽默才能的作品是( B ) A、《骆驼祥子》 B、《老张的哲学》 C6、鲁迅称赞其“力透纸背”地写出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小说是( A )A、萧红的《生死场》B、叶紫的《丰收》7、被朱自清指出“专心致志做情诗”的社团是( A )A、湖畔诗社B、新月诗社C、沉钟社D、创造社8、“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出自诗篇(B ) A、《向太阳》 B、《我爱这土地》9、下列诗人中,有“雨巷诗人”之称的是( D )A、艾青B、臧克家C、田间D、戴望舒10、熟练地运用陕北“信天游”形式的诗篇是( D )C、《王九诉苦》D、《王贵与李香香》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8分)1、社会剖析小说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比较孙犁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风格的异同抗日战争的爆发,对中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同时也孕育了许许多多中国文坛上的佼佼者。
其中在解放区内的“荷花淀派”的孙犁与“山药蛋派”的赵树理颇负盛名。
同样是解放区小说,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两种不同的流派。
我们也许会惊异:在同样的时代背景,差不多的环境下,到底他们的创作风格有多大的差异呢?我们又能否从中找到他们的相同之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从他们小说的语言风格、艺术构思以及描写方法三方面一同分析他们的小说在创作风格上的异同。
在小说的语言风格上,赵树理的文字比较贴近群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朴实精练,大众化,口语化。
而孙犁的语言则讲究文学艺术性,优美隽永,恬淡流畅,不蔓不枝,意蕴悠长。
身在解放区,比起作家,赵树理更多的把自己定义为一个革命者。
他说:“参加了革命,我就像维护宗教一样维护革命。
”所以他写小说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为了能让百姓及时读懂,及时起到宣传作用。
他深入群众,对其口语进行提炼加工。
并把它很好地融入到了作品的语言中。
如:《小二黑结婚》就大量地出现大众化的语言。
其中,最经典的要数二诸葛私自为小二黑找童养媳,小二黑反对时说的那句:“你愿意你就养着,反正我不要。
”了。
这句常人脱口而出的话朴实无华,却能用最直接的口语真实地表现了新型农民的内心世界,通熟易懂,又教人深思。
除此之外,小说还融入了如“十分哄伙”、“老来俏”、“捉贼要赃,捉奸要双”“插起军旗,就有吃粮人”等民间特色口语。
对于这样的语言郭某若先生如是称赞道:“最成功的是语言,不仅第一个人物的口白适如其分,便是全体的叙述文都是平明简洁的口头语,脱尽了五四以来欧化体的文言臭味。
”同样是身在解放区,同样是鼓舞群众。
孙犁的小说则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了他对人民的爱以及他对文学的追求。
他主张文学语言应该:“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组织,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枝蔓。
论赵树理与孙犁的审美差异作者:岳鹏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2期赵树理和孙犁同为解放区文学中的佼佼者,但他们的审美情趣却大相径庭。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赵树理和孙犁身份认同的差异来分析两人不同的艺术追求。
抗战爆发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其中包括赵树理和孙犁。
孙犁在《谈赵树理》[1]中说:“赵树理,如果没有遇到抗日战争,没有能与这一伟大的历史环境相结合,那么他的前途,他的创作,还是很难预料的。
”孙犁谈到自己时也说:“假如不是抗日战争,可能我也成不了一个什么作家,也就是在家里继承我父亲那点财产,那么过下去,过成什么样子那也不知道。
”[2]抗战爆发后,两人都参加了革命,并在革命队伍里都从事文艺工作。
可以说两人都拥有了革命者和作家双重身份。
但由于两人不同的性格、经历等原因,他们对革命者和作家这双重身份的认同却存在着微妙差异。
作为解放区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对革命的赤诚是毋庸置疑的。
赵树理说:“参加了革命,我就像维护宗教一样维护革命。
”[3]孙犁也曾直言“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个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做的真实记录”[4]。
对人民革命事业的关注使他们的创作都打上了“政治烙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赵树理和孙犁会在革命者与作家之间拥有相同的认同。
相反,在革命话语厚重的幕布之下,他们以不同方式实践着各自不同的革命理想和艺术追求。
赵树理说:“我不想上文坛,我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步的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5]赵树理看来,创作是革命工作的一部分。
他从没把写作看作是安身立命之地。
因此,赵树理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为革命者,而非作家。
与此不同,孙犁不仅认同革命者身份,且把写作视为一种神圣的事业。
他说:“一部作品有了艺术性,才有思想性,思想融化在艺术的感染力量之中。
那种所谓紧跟政治,赶浪头的写法,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作者: 杨振喜
作者机构: 河北省作协创研室,河北石家庄050000
出版物刊名: 天中学刊
页码: 47-52页
主题词: 赵树理;孙犁;文学大众化;民族形式;艺术生命力
摘要:在现代文学史上,孙犁与赵树理是比肩齐观的双星.他们有一段迹近相似的献身文学大众化的经历.但由于文艺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二人后期的创作境界大为不同:赵树理过分依赖于民间形式的运用和演练,缺少对新文学的整体观照,遂陷于自缚自己、重复自己的困境.而孙犁则立足高远,视界开放,积极创新,因而出现劫后的再度辉煌,获具了较为永久的艺术生命.。
收稿日期:2002-10-11作者简介:高虹(1968-),女,陕西米脂人,西北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孙犁与赵树理小说女性形象之比较高 虹(西北大学 中文系,陕西西安 710069)摘 要:孙犁与赵树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迥然有别。
前者散发着诗意之美,凝聚作家对人性美的崇敬;后者则显现着世俗之真,在凡俗生活中发掘人性悲剧。
人物形象的不同与二位作家观照女性世界的不同视角有关。
关键词:孙犁;赵树理;女性形象;观照视点中图分类号:I207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71(2003)01-0076-03女性形象在赵树理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孙犁作品中更是几成话语中心。
同为乡土作家,二位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观照视点却呈现迥然殊异的风貌。
选取这一视角,也许会丰富我们对两位作家作品的解读。
诗意之美和世俗之真孙犁塑造女性形象,是不惜用全副笔墨的。
孙犁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32个短篇小说中,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就有21篇。
在他看来,女性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优秀品质,是美的化身。
荷花淀 与其续篇 嘱咐 中的水生嫂,新婚不久就把丈夫送上了前线,独自承担照顾家庭的 千斤担子 ;八年之后一夕相逢,水生嫂又一次默默撑着冰床子送丈夫回到部队; 吴召儿 中的召儿姑娘,在紧急关头,为保护转移人员,象一只灵巧的山羊,勇敢地冲到前锋线上阻击敌人;此外, 风云初记 中的端庄秀美的春儿, 村歌 中泼辣倔强的双眉等等都形象鲜明,光彩照人。
在这一组女性群象中,短篇小说 钟 中的慧秀是孙犁作品中最具复杂意蕴的女性形象。
美丽的小尼姑慧秀冲破世俗的网罗,拒绝乡绅林德贵的觊觎,爱上了村里的年轻人 大秋。
她怀孕了, 这个带着黑色比丘帽的,还不到二十岁的女人,却为自己肚里的小小生命折磨得快死了。
她想了各种方法要把他打下来,但又想 孩子有什么罪呢? 于是 她坦然地把肚子呈现在太阳的光里。
由于老尼姑致命的一棒,孩子早产并被老尼姑扔掉,林德贵敲钟召来村人,小尼姑独自吞咽着身体上撕心裂肺的痛苦和精神上的侮辱。
论孙犁作品风格与赵树理作品风格的比较孙犁,赵树理,周立波,柳青,被人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四杆铁笔”。
尤其是孙犁和赵树理,开创了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这两大流派,成为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新星。
仔细品来,他们的作品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兼收各有千秋之美,值得深思与探究。
现在,就让我们以他们的代表作《荷花淀》和《小二黑结婚》来走进他们的世界,探寻不同的秘密所在。
第一,同是描写农村生活,侧重点不同。
荷花淀,主要记叙农民同日本敌人斗智斗勇的抗日经历,以一个小村庄为试点,反应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抗日,英勇坚强的品格。
小二黑结婚,热情的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重大变化,及基地扶持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
第二,语言风格不同孙犁的小说,语言明快,平实,讲求一种性灵,恬淡的美文笔婉约而流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诗的韵致。
读他的作品,宛如走进一副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之中,在清新,雅丽的氛围中,领会作品的真谛。
赵树理的小说,走的是大众风格路线,语言质朴,通俗易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全篇弥漫着一股地方气息,显现了山西的民风和特色。
例如,时不时出现的方言语汇,顺口溜,无一不是这一现象的体现。
第三行文风格不同,体现在感情抒发的不同荷花淀,却是把感情的抒发同自然的描绘相融合,在如诗如画的氛围中,刻画人物的性格。
例如,妇女们帮丈夫送东西这一节,游击战获胜后,在芦苇中划着小船归家,那叽叽喳喳的讨论声,爽朗的笑声,同随风飘来的芦花一起,飘出好远,尤其是那一句,“看不起我们,等我们学会了打枪,看书看不起谁!”体现了妇女们争强好胜,热爱家乡的性格。
小二黑结婚,惯用嬉笑怒骂来表达对作品中不同人物的看法。
例如,对待二诸葛和三仙姑,作者并没有说他们怎样迷信,而是用两个典故,不宜栽种和米烂了,同现实相比较,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借此表达对迷信和落后风俗的贬斥。
第四,作品处理方式上的不同。
荷花淀,就采用一种武戏文做的风格来成文。
赵树理与孙犁农村题材小说创作风格摘要:赵树理与孙犁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个性有所差异。
具体表现在作品的艺术风格、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三方面,于此略作比较。
关键词: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个性;题材;主题;艺术风格;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创作技巧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198-01自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鲁迅创造性地将农民引进小说领域,真诚地将他们奉为作品的主人公之后,农民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不渝的审美对象,农村题材小说川流不息,蔚为壮观。
其间,赵树理、孙犁他们通常以普通农民为视角,叙述和思维具有浓厚农村乡土气息。
特别是孙犁,他的小说,塑造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乡村普通百姓的乐观、无私和勇敢,具有一种鼓舞大众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诗意向上的力量。
他以农村乡土小说为输出革命和继续革命理念的所在,十分注意塑造农村乡土世界中具有高度革命觉悟的农村革命新人。
一、艺术风格方面1、从题材上看赵树理完全称得上是一位具有大众风格的农民作家。
他出身农家,长期同农民生活在一起,同农民建立起了鱼水般的感情,并立志要写农民、唱农民,写给农民读。
因此,他的作品以农民的视角和思想感情看待生活,观察社会,选取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未能在工作中及时引起注意的社会意义深刻的创作主题,他将这些社会问题通过文学形式艺术地再现出来,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腔热情地表现农民的生活、心理和农民的气质特点及审美情趣,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孙犁的小说着重表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特征,描写的是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抗日根据地党领导下的农民,无论是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还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韵律和人物心灵,无不有着这个伟大时代的鲜明特色,显示了坚忍不拔、开朗热情、乐观自信的生活美和性格美,给读者以积极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审美感受。
2、从主题上看赵树理的作品并不以雄伟的气势取胜,而是寓韵味于平淡幽默之中,掩卷之后发人深省,显示了一种见微知著的风格特色。
孙犁和赵树理创作风格的异同随着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思想与规范的确立,作家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思想在渐渐隐退,前期解放区小说中意境涉及的个性解放、小生产者思想意识批判等主题消失了。
后期解放区的小说取得的成就体现了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的文艺方向。
其中孙犁与赵树理更代表一个时代创作水准。
然而这两位小说家在创作上各有千秋。
作为解放区的代表作家,孙犁和赵树理在创作上有一些相似或相同的地方。
(一)二者都擅长农村题材,塑造了鲜活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擅写农村题材,作品的主题是他在农村做群众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农村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笔下的老一辈农民如二诸葛、三仙姑等,个性鲜明。
性格生动丰富,艺术成就较高。
孙犁写的则是冀中白洋淀水乡一带的农村和山地儿女的生活。
例如《荷花淀》的水生嫂,《光荣》中的原生和秀梅,通过动人的人物形象,再现了解放军战士不忘人民的本色。
(二)二者都较多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具有民族特色。
赵树理多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在故事情节中,以简练传神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来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语言则注意语言的大众化、通俗化,同时也注意语言的形象化、个性化,擅长运用农民口语。
例如在《小二黑结婚》中他只用了一句“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这句及其形象的话,便把45岁还想“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的勾勒出来了,令人忍俊不禁。
三仙姑打官司那一段,作者先写了她换上新衣服、新头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了一次粉,加上了几件首饰,到了区里的大院,大家都跑来看,唧唧哝哝地说:“看四十五岁了”,“看那裤腿”,“看那鞋”……三仙姑的音容举止,就立即出现在读者眼前了。
孙犁是用白描的手法来达到现实主义所要求的精确的描写,同时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做到了精确和传神。
如《“藏”》,这样描写了一个巧媳妇:“她纺纱,纺车象疯了似的转;她织布,梃柏乱响,梭飞的象流星;她做饭,切菜刀案板一齐响。
(一)他们都擅长写农村题材,塑造了一大批的农民形象他们都擅长写农村题材。
孙犁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喜爱和偏好来选择描写对象,而并非以是否“重大”为唯一准绳。
因此在他叙述抗日战争时代风云的小说中,正面叙述的往往不是炮火硝烟、刀光血影,而更多的是战争背景下抗日军民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和情感变化等,其着眼点始终放在民间的乡土中国如何对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作出自己的回应。
他的艺术处理方式不是将革命斗争史诗化、戏剧化,而是将其日常化、乡土化。
在《荷花淀》中,“妻子送郎上战场”这样一个解放区文学中习见的主题,被作家表现得极富人伦情感:小家庭院的温馨、中国妇女的忠贞、青年夫妻间的恩爱。
而这一切一头系结着白洋淀的风物人情,一头升华到民族大义的神圣情感,开创了纳“革命”主题于乡土文学的先例。
出现在孙犁作品中的人物也大多带有浓郁的民间乡土生活气息。
如《风云初记》中单纯、热情的春儿,憨厚、质朴的芒种,耿直、刚毅的高四海,厚道、乐观的长工老温,聪明又有几分迂执的民间艺人变吉等;反面人物也不是脸谱化的,如蒋俗儿浑似一个俏丽的荡妇加泼妇,高疤整个儿就是江湖上的土匪兼兵痞,老蒋是个傍着有钱人谋食的二流子,田大瞎子则是乡间精于算计的土财主。
这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乡土中国的社会基础,他们之间的错综关系既表现出传统的人伦关系和人伦情感,又在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年代注入了新鲜的历史内涵。
作家以这种方式寄寓了自己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人民的深切眷恋、深厚情感和深情赞颂。
(二)赵树理和孙犁的作品中都较多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赵树理和孙犁的作品中都较多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三)赵树理和孙犁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一同发扬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赵树理和孙犁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传统。
传统。
(一)在艺术构思上,二者切入生活的角度不同。
(二)从语言上来看,赵树的语言质朴、幽默,是真正口语化、大众化的从语言上来看,赵树的语言质朴、幽默,是真正口语化、语言。
6.百花文学: 1956年5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确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解冻”。
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人民文学》和各地的一些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
如:小说宗璞《红豆》;诗歌:郭小川《一个和八个》。
等等。
在双百方针的带动下,文艺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1)曾在一个时期缓解了时代政治与知识分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知识分子所渴求的文化自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文艺界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松动和转机,尤其是文学理论领域包括对于“人”的思考也出现一些有限的探索;(2)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初步露出活跃的苗头,出现了两类新颖作品。
一类是直面现实矛盾,大胆“干预生活”,突破了长期以来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另一类是突破被长期封锁的人情、人性的禁区,把笔触伸向任务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克服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端。
伤痕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开拓性意义:1、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戒律,突破了现实题材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
3、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统治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2、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得名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 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赵树理与孙犁农村题材小说的比较赵树理与孙犁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的两位杰出的农村题材小说家。
二者的创作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又有些许差异。
本篇学术论文将从题材选择、角色形象、叙事手法以及意义传达等方面对赵树理与孙犁的农村题材小说进行比较分析。
一、题材选择赵树理的小说题材广泛,尤其擅长写农民小说。
他的小说家喻户晓,例如《红高粱》、《茶馆》等。
赵树理的小说多以收成、人物之间的矛盾、农民生活、历史事件等为主线。
他通过农村题材来反映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孙犁的小说同样以农村生活为主题,但更多的是通过这一主题反映出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
其中最著名的小说是《荷花淀》和《围城》,这两部小说描写了现代化大城市中的弊端和矛盾。
相比于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孙犁更加注重反映现代化以及城乡差异的问题。
二、角色形象赵树理的小说中角色形象生动,情感细腻。
他善于刻画一些特别的人物形象,如《红高粱》中的北风、新兵团中的李力君等。
他的小说中多是一些非常普通的农民,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孙犁刻画的角色形象则更加注重现实问题。
他善于用笔刻画一些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物,如《荷花淀》中的小金,这些人物面临着一些沉重的问题,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良心坚持得到了真正的解脱。
三、叙事手法赵树理的小说常用类比、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善于运用夸张等技巧来加强文学效果。
例如在《红高粱》中,他运用了设定“高粱女儿”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赵树理的小说也善于使用多层次、多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孙犁的小说则更加注重情感和意义的传达。
他的小说中多使用长段式描写,通过反复的笔触加深读者对小说的理解。
此外,孙犁也善于运用隐喻和类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意义传达赵树理的小说目的则常常是为了唤起人们的责任感和思考。
他的小说中包含着许多社会性的思考和批判,着眼于社会矛盾和问题。
孙犁的小说则涉及到更加深刻的思考。
他的小说往往着眼于人性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小说来引起读者对于社会矛盾以及人性问题的深刻反思。
孙犁与赵树理创作风格之比较孙犁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原名孙树勋。
河北省安平县人。
12岁在安平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
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
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赵树理、孙犁小说的审美异趣及文学史地位
朱庆华
【期刊名称】《求索》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赵树理、孙犁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赵树理的主题丰富驳杂,孙犁的主题清纯单一;赵树理擅长结构曲折动人的完整故事,孙犁则善于从整个社会生活的环链上抓取最鲜明夺目的一环,加以强调与突出;赵树理的小说语言以俗取胜,孙犁的语言则以雅见长;赵树理的现实主义是细节的现实主义,孙犁的现实主义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愫.赵树理小说获得了当时民众的空前欢迎,使之成为当年叱咤风云的领军作家,然而,随着读者文化水平的整体性提高以及新的审美情趣的生成,赵树理的魅力日渐消失,相反,孙犁的"诗体小说"却获得了高度评价.
【总页数】3页(P161-163)
【作者】朱庆华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浙江,丽水,3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赵树理、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之异趣
2.“轻灵”与“救世”——孙犁与赵树理小说中的乌托邦精神
3.解放区中短篇小说中的土地革命叙事与赵树理、孙犁的独
特性4.作家的"主体间性"与小说创作中的"间性形象"——以赵树理、孙犁的小说创作为例5.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三种样态小说——以丁玲、赵树理、孙犁为代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犁和赵树理创作风格的异同
随着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思想与规范的确立,作家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思想在渐渐隐退,前期解放区小说中意境涉及的个性解放、小生产者思想意识批判等主题消失了。
后期解放区的小说取得的成就体现了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的文艺方向。
其中孙犁与赵树理更代表一个时代创作水准。
然而这两位小说家在创作上各有千秋。
作为解放区的代表作家,孙犁和赵树理在创作上有一些相似或相同的地方。
(一)二者都擅长农村题材,塑造了鲜活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擅写农村题材,作品的主题是他在农村做群众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农村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笔下的老一辈农民如二诸葛、三仙姑等,个性鲜明。
性格生动丰富,艺术成就较高。
孙犁写的则是冀中白洋淀水乡一带的农村和山地儿女的生活。
例如《荷花淀》的水生嫂,《光荣》中的原生和秀梅,通过动人的人物形象,再现了解放军战士不忘人民的本色。
(二)二者都较多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具有民族特色。
赵树理多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在故事情节中,以简练传神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来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语言则注意语言的大众化、通俗化,同时也注意语言的形象化、个性化,擅长运用农民口语。
例如在《小二黑结婚》中他只用了一句“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这句及其形象的话,便把45岁还想“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的勾勒出来了,令人忍俊不禁。
三仙姑打官司那一段,作者先写了她换上新衣服、新头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了一次粉,加上了几件首饰,到了区里的大院,大家都跑来看,唧唧哝哝地说:“看四十五岁了”,“看那裤腿”,“看那鞋”……三仙姑的音容举止,就立即出现在读者眼前了。
孙犁是用白描的手法来达到现实主义所要求的精确的描写,同时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做到了精确和传神。
如《“藏”》,这样描写了一个巧媳妇:“她纺纱,纺车象疯了似的转;她织布,梃柏乱响,梭飞的象流星;她做饭,切菜刀案板一齐响。
走起路来,两只手甩起,象扫过平原的一股小旋风。
”这段描写,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这个类似民间传说里的人物的动作特点,甚至还通过响亮的字眼和明快的节奏感,传达出了人物那充满自信的神态和精力充沛的青春气息。
不惟写人物,有些景物描写往往几笔,就做到了“象、意”并茂,情景交融。
这他的作品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民族特色。
然而孙犁和赵树理在以下方面却不尽然相同。
(一)孙犁小说的语言,尽管是清浅的白话,但绝不是赵树理式的民间口语化的白话,而是趋于简洁、雅致的文人白话。
在《嘱咐》一文中,这么写到“孩子睡着了,
睡的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小水泡,愉快地升起,
又幸福地降落。
”他的小说,处处可见文字的优美,感受到作者充满爱的心灵。
(二)孙犁的小说十分注重情调和意境,赵树理的小说则注重的是故事和情节。
赵树理的小说情节结构多数是运用传统手法,即注重故事性,情节连贯,环环相扣,
有头有尾,而且往往是大团圆结局。
《小二黑结婚》是一个大故事,其中又穿插
了“不宜载种”、“米烂了”等小故事。
每章结尾和下章开头都扣得很紧,如第二
章叙述“三仙姑的来历”的故事,结尾“三仙姑的有什么本领能团结这伙青年
呢?这秘密在她女儿小芹身上。
”非常自然的转入第三章“小芹”的故事。
结局
中,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以“一对好夫妻”为结果,恶霸金旺、兴旺被判刑法
办,二诸葛。
三仙姑的迷信思想等也有了好的变化,作品中人物在结局都一一
有所交待。
这些也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
(三)孙犁小说很多表现了女性“阴柔之美”,而赵树理描写人物形象和性格则更加多
样。
化。
《荷花淀》中将劳动妇女劳作的场面描绘得那样充满诗意与柔情。
月下
织席的水生嫂,既是质朴可感的普通农家妇女,却又有几分飘渺若仙的轻灵美
感。
那一派由月光之皎洁、秋水之静穆、苇眉子之柔顺、荷叶荷花之清芬所构
成的超绝意境,是女性的纯洁、宁静、深沉、温柔优美尽在不言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进程中,赵树理的小说反映了中国农村变革,从《小二黑结婚》开始,写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新农村的人物形象和艺术典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孙犁小说对诗意的孜孜以求,他小说所呈现的单纯之美,都与他的理想主义情怀及由此决定的“唯善”、“唯美”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即使是现实的悲剧,在小说中化成了一缕淡淡的忧伤,痛苦升华了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