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45
韩国学校德育中的儒家思想中韩两国比邻而居,唇齿相依,这种地理上的便利条件,加上政治、经济原因,使儒学很早就传入古代韩国——朝鲜。
儒学进入朝鲜后,经过朝鲜学者的理解和消化,深深融入到朝鲜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儒学。
有人说:“朝鲜是典型的儒教国家。
”一、儒家思想在韩国学校德育中的历史演变韩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由于地缘关系,韩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自公元前10世纪起就受到周朝文化的影响,被称为“在中国文化的摇篮里孵化出来的韩国文化体”。
韩国受儒家思想的浓烈熏陶是东亚其他民族无与伦比的。
儒家思想在韩国历史上经过了三次时代更新。
第一次是“实学运动”,实学运动的实质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藉以批判被偶像了的朱熹体系和过于追求严格纯粹的僵化思想,它克服了儒家思想中的“轻商”和“坐而论道”的弱点;第二次是开化派运动,这是18世纪后期在列强开始用大炮瓜分朝鲜,继而西方哲学和技术大量涌入,国内寻求变革所形成的一种新思潮,这次运动吸纳了西方社会民主、平等、自由、法制、重商等内容,促使韩国完成了东西方文化的结合。
经过战后的重大历史演变,儒家文化又获得了新的重大改造,被看成是韩国儒学的第三次诞生。
这是儒家文化的时代变革的集中点,主要表现为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建构富有时代特征的强有力的韩民族精神。
朴正熙总统在他的《我们国家的道路》中对这一文化变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深刻地概括并阐明了儒家伦理的这第三次历史转型的时代意义。
可以说,韩国儒家思想一方面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它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又结合本民族文化特色,从国家实际出发,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用内容,具有宽广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形成了富有民族特点的儒家伦理体系。
这一体系的形成与韩国学校德育有着重大的联系,儒家思想的每次变迁,得益于国际形势的压力,但最直接的动力仍来自学校德育上的发动;而儒家伦理的每次变革成果又积淀于学校教育之中,依靠学校德育转变为民族道德体系和行为规范,反过来又影响和指导着学校德育的发展。
日韩中小学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
日韩中小学的性教育有时候被认为是一个很禁忌的话题,它实际上是解决性行为健康方面的风险问题的重要一环。
日本和韩国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十分重视有关性教育的及时开展,让学生们全面认识到性保护和良好的性道德,以保障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日本采取多重宣讲方法,教育性健康知识。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校会专门指定老师进行性教育宣讲,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认识性行为与安全性行为的区别,这有助于青少年对自己的性发展有较少的迷茫或尴尬。
韩国则主要向学生们宣传性道德相关观念,要求他们认识到性行为带来的危害及法律责任,尊重他人的生命尊严权,以及抵制非法性行为,只有完全遵守健康的性理论和实践,才能建立起正确的性观念和人文关系。
两国教育政策对性教育都很重视,但他们在性教育办法上存在法区别。
日本更倾向于科学技术教育,静心宣讲一定的性知识,而韩国则更注重引导学生健康的性道德观,这两种教育价值观在较长的时期,都能有效发挥出作用。
日韩中小学性教育采取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在落实健康性知识和性观念上充分起到了作用。
性教育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去重视的,它能促进健康的性发展,逐步创建一个友善的性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社会观念。
韩国道德教育特色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摘要]韩国在开展道德教育过程中,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注重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侧重于通过道德教育实践、历史文化教育、大众传媒和社会公共环境强化道德教育的效果。
考查和分析韩国学校德育的特色,对更好地开展我国高校德育教育,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韩国道德教育德育改革韩国是亚洲地区后发展型国家德育现代化的典型代表,受中华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韩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并将其作为立国兴国之本,富国强国之根。
更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而今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的“亚洲四小龙”成员,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后指出,韩国的崛起同其“家族式”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要归功于韩国成功的德育。
韩国学校德育在推动本国社会发展的长期进程中,坚持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在兼容东西方古今德育特别是儒家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进而形成了富有时代精神的、民族特色的现代学校德育体系。
这些特色对我国高校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韩国道德教育的特色1.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韩国在实施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把国民精神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把传统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根本。
20世纪上半叶,韩国虽然饱受日本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但始终没有丢失其民族性。
儒学中的社稷、仁等观念与韩国苦难、屈辱的民族历程相交织,形成了韩国人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
珍视传统,突出民族性成为韩国道德教育最为突出的特征,并且在韩国法律中明确的加以规定和体现。
韩国的《教育法》有7项基本方针,其中有2项是直接讲民族精神的。
例如,第2项规定,教育要培养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精神,为维护和发展国家的自主独立进而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20世纪60年代后,韩国将这种宝贵民族特质提升为“国民精神”加以大力推广。
所谓“国民精神”教育,就是要确立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我的民主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和民族复兴的责任,确立民族主体性,以实现复兴韩国的民主理想。
中国与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国与韩国是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两国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公民道德教育一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就中国与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国在这一领域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和韩国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的共同之处。
两国都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将其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进行研究和实践。
两国都将公民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大纲中,并在中小学教育中进行普遍推广。
两国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也都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公民,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发展。
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都在推行全民参与的公民道德教育,力图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促进公民道德的提升。
中国与韩国在公民道德教育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两国在公民道德教育的理念与传统文化有所不同。
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更注重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调个人与国家、家庭、社会的关系。
而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更偏向于强调礼仪和团体精神的培养,重视团体意识和社会关系的建立。
两国在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培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品质。
而韩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更注重礼仪教育和团体行为规范的培养,偏向于塑造学生的个人品质和社会行为规范。
两国在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时所遵循的教育原则和方式也有所不同,中国更强调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发展,而韩国更强调纪律和规范的培养。
中国与韩国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这些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都反映了两国在教育理念、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上的差异。
通过对两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促进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对方的经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希望未来中国与韩国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公民道德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韩国中小学师德问责制内容、特点及启示作者:乔花云聂晓云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7年第12期摘要师德问责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制度保障。
韩国中小学师德问责制度体系相对健全,目前已经形成了基于道德责任的自我评价、基于专业责任的外部问责、内外约束相结合的立体问责体系,其中严格的招生与管理制度、健全的初任教师教育培训制度、规范的教师资格认证和聘任制度,以及完善的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和教师评价制度构成了韩国中小学师德问责制的主要内容。
问责主体的多元化与系统性、问责制度的完备与健全性、问责结果的严厉性、道德问责与职业问责的有机统一性是韩国师德问责制的重要特点。
借鉴韩国中小学师德问责制的发展经验,我国中小学师德问责制应在问责主体、法律法规、绩效考核和问责观念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韩国中小学师德师德问责制中小学师德问责是指相关权益主体依据一定的规则、标准和程序,对教师的法律责任、职业责任、道德责任等遵守情况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表现进行的监督、质询和评价,并对否定性后果进行追究的一种责任制度[1]。
其中法律问责和职业问责基于外部控制,而道德问责则基于自我控制。
师德问责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制度,是提升与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其本质是对教师行为作出客观价值判断,进而达到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2]。
韩国政府一直将教师师德水平建设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低效能教师”现象的出现,并且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的非道德行为的蔓延也使得作为一项制度设计的师德问责逐渐建立起来,并成为韩国富有特色的教育制度设计。
本文将在韩国中小学师德问责制主要内容介绍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中小学师德问责制建设的启示。
一、韩国中小学师德问责制主要内容韩国教师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是由中央进行统一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委托拥有教育管辖权的学校自治委员会或者地方教育办公部门,也就是实行中央集权的分层管理,即中央、地方和学校综合型管理体制。
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浅探及其对的启示韩国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在世界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深受教育界的肯定。
这不仅是因为韩国有着严格的道德要求,而且道德教育已成为了韩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文章将简单介绍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并探讨其对我们的启示。
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概述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校生德育特指法》而实行的。
该法律于2012 年颁布,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帮助他们成为具有道德标准和良好价值观的良好公民。
在韩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覆盖了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包括正直、诚实、责任、友谊、尊重、感恩、勤劳、坚韧、团结等九个方面。
同时,韩国的道德教育还涉及到一些敏感的问题,比如性教育、道德选择和人际关系等,这些内容在教育中得到了详细的探讨和介绍。
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教育部门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教学,包括形式多样的课程、竞赛、道德讲座、实践教学等。
此外,韩国还通过推行“德育初中”和“德育高中”计划来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意识。
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值得我们学习,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启示。
第一,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道德教育是针对社会现实、生活环境和时代要求而开发的一种教育形式。
通过德育教育,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律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和意志力,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关注他人,更加具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第二,道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
道德教育教会学生在相互尊重的文化氛围下生活。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们相互理解,相互接纳,遵循学校的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这些品德和行为习惯,不仅能够在学校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可以延伸到社会,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第三,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同样也要求他们对社会的行动负责。
这种责任感是指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强烈地社会参与意识,并能够积极地参与公益事业。
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及评估标准韩国能在建国后短短30年的时间里取得辉煌的成就,与其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密不可分。
正是其良好的道德教育,不断培养出具有社会所需素质的大批国民,才使得韩国具有如今的经济成就和国际地位。
因此,考察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是如何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这一问题,有助于深入认识并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以为我所用。
一、现阶段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施的途径 1.课堂教学韩国中小学每周安排1-2节道德课,并发展成为特设道德教育课。
除此外,还通过整个课程实施,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科的课堂教学中。
因此,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校道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并自建国以来不断完善发展,逐渐形成传授系统道德理论知识的途径。
在德育课的教学中,特别强调儒家伦理知识的传授。
在他们看来,日本之所以在经济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儒家伦理和传统文化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韩国学校也通过传播儒家伦理来铸造韩国民族精神,并将传统文化内在精神与现代精神相结合,转而为本民族发展服务。
2.各科教学韩国中小学除道德课的直接教学外,其他各学科教学也非常强调道德教育渗透。
比如,国语教学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政治、历史教学强调韩国悠久的历史、美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和谐的自然景观,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音乐课通过明快的节奏和优美的音乐欣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等。
由此,通过各科教学渗透道德教育,克服了单纯理论道德教育的不足,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校园文化建设韩国中小学特别注重校园文化环境这一隐性课程的德育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学校按德育标准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韩国中小学校的环境布置具体直观,许多学校都设有自己的校训、校旗和校徽,一些学校还悬挂学校创立者及历任校长的像片,它们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比之抽象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体察,从而较好地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JSYRhttp://www.jiaoshuyuren.com教书育人谭菲张盈(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韩国,从小学起就开始以儒、佛思想作为国家主要的道德理念,进行有特色的道德教育。
尤其是二战后为了清除日本殖民奴化教育,更是把德育作为立国兴国的首要任务。
几十年来,韩国已经成为亚洲地区后发展型国家德育现代化的典型代表。
更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在60年代初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而今一跃成为著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后指出,韩国的崛起同其“家族式”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而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都要归功于韩国的成功的德育。
所以说,韩国强调德育,尤其是学校的道德教育,并把德育作为塑造民族灵魂的重要渠道。
本文对韩国学校的道德教育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给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的发展带来些许启示。
一、儒家伦理是韩国道德教育成功的前提条件韩国自公元前十世纪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那时,孔孟也像在中国一样在韩国被给预极高的名誉。
直到1910年日本入侵前,韩国人还尊儒教为“国教”。
在几千年中,儒教影响了韩国的政治、法律及社会制度,同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形成了独特的韩民族的性格。
甚至有人认为,韩国在保存儒教文化传统方面更甚于其发源地———中国,被认为是“儒教的样板国家”。
今天,儒家伦理不但体现了韩民族的精神,更成为韩国的教育主体,是韩国学校德育的灵魂。
首先,儒家伦理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正是儒家伦理的浸染与渗透,生长出当今具有独特东方文化特色的韩国教育。
”而韩国社会就是依靠学校德育将儒家伦理变为民族道德体系和行为规范。
儒家伦理的每一次变革成果都能渗透于学校的德育之中,而学校德育又是儒家伦理每一次变迁的最直接动力。
目前,韩国学校德育已成为一种以儒家伦理为主体,突出培养民族精神的道德教育体系。
儒家伦理再一次得到相应的改造,为造就有韩国民族精神的人服务。
其次,儒家伦理是家族主义体制的基础思想。
韩国人怎样教育孩子让我们来看看韩国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韩国人教育孩子方式,希望对你有帮助韩国人教育孩子方式1一、重视品德教育韩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都设有德育课,这其中的礼节教育最令人印象深刻。
韩国学校中的礼节教育内容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对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至今韩国的每个家庭都有教育子女品德、修养的家训挂于家中的居室。
这使得韩国的青少年大多讲究礼貌、尊重长辈。
如果你有机会到韩国人家中做客的话,就会发现不论多小的孩子,都懂得为客人和长辈倒水时双手捧着,恭敬地奉上。
韩国是受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影响颇深的一个国家,韩国人认为一个不懂得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人,根本就不能爱国。
二、廉美的课程表韩国非常重视幼儿教育。
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每学期开学前,幼儿园会把当年的教学计划送给家长,每周也会把具体的活动内容计划送给家长。
不过最令人称道的还是,韩国幼儿园的教育在注重培养孩子的素质的同时讲究寓教于乐。
例如:在首尔市一所极为普通的公立幼儿园入托,该幼儿园4月、7月、10月和12月的活动主题则分别是春、夏、秋、冬,主要是围绕这四个季节开展教学,注重培养孩子观察力。
比如,10月份的活动主题就有:“领悟秋天的变化”、“中秋节”、“累累果实”、“韩国的秋天”、“世界的秋天”。
其他月份的教学则结合韩国的传统、现实生活来教育孩子。
比如5月是韩国的家庭月,韩国的父母节、儿童节都在这个月份。
还有例如幼儿园5月的活动主题是:“我和我的家庭以及邻居”。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小学道德课程是韩国小学的重要课程之一,韩国教育部于2009年修订《道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2011年重新修订了小学道德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是新的国家基础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考察和分析韩国《道德》课程标准,对我国小学品德课程改革与实践具有特殊意义。
1背景分析第一,国民教育的现实要求。
目前,韩国社会的道德性处于不满足状态,丧失人间性、价值混乱、道德危机等是最大的特征。
青少年在这些社会环境中对人生的态度和行动也表现出担忧的态度。
虽然OECD 教育报告书里韩国青少年的数学、科学成绩很优秀,但青少年的人性、道德发展水平并不理想。
第二,社会发展和人性教育需要。
小学道德课程对21世纪韩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韩国总统21世纪咨询委员会指出,从历史教训来看,未来社会只要构筑共存人类社会才能从灭亡走向第二文明时代。
1996年召开的联合国21世纪世界教育委员会指出,准备21世纪的教育的基本原理有认知教育、行动教育、存在教育、共存教育等,其中共存教育是最重要的部分。
第三,个人自我实现和自我道德完善的需要。
道德教育的目的分为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
人本主义道德心理学指出,个人存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我,个体要实现自我需要应满足各种心理需求。
而认知道德发展论指出,个人喜欢更高层次的进步。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对社会和道德的观点要逐渐变化成熟。
这种成熟是通过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结构化、道德思考、判断能力的提高来实现。
第四,学科教育的要求。
目前,世界学问空前发展,学问也越来越细,在学校教育中各种学科课程也不断细化。
各学科为了实现本质和特性,立足于知识结构特性和方法原理,纠缠于独自的教育领域,但道德知识和价值、态度等教育从各学科中挤出去,学校道德教育被忽略。
道德课程是为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道德问题而开设。
2课程性质分析韩国2011年修订《道德》课程标准把小学3年级~高中1年级的课程性质规定为,“熟悉生活所需的道德规范和礼节,主动反省和实践自身与社会道德问题,正确谋求自身生活并贡献于社会与世界。
【家庭教育】韩国家庭--道德礼仪教育韩国是一个重视家教的国家,他们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影响,把礼仪道德作为家教规范的起点。
同时,韩国人信任孩子,敢于松开孩子的手,不包办,而是让他经历风雨、面对现实,独立找到解决的方法。
我报读了韩语学习班,给我们上课的金老师来自首尔,在和她这两年的接触中,不但让我在语言方面有所进步,她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带给我很多触动。
长幼有序的道德教育金老师有一对子女,第一次见到他们时是在一个饭局上。
我认为自己年龄稍长,应该大方主动地和孩子们打招呼,以消除他们见到“外国人”的陌生感。
谁知我的主动问好令两个小朋友顿时紧张起来,虽然年龄尚幼,但他们竟对我弯腰呈九十度鞠躬回礼,如此大礼着实把我吓了一跳。
后来一起赴宴的韩国朋友告诉我,在韩国,孩子从小就被灌输长幼有序的道德教育,必须由晚辈先向长辈问好,表示尊敬。
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两位小朋友的“见面礼”却让我对韩国传统严谨的家教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那天,金老师10岁的大女儿敏淑成为了大家啧啧称赞的焦点,原因就是她大方得体的道德礼仪,毫不矫揉造作,显然是因为良好家教的结果。
饭局上,敏淑时而照顾年幼的小弟弟,为他夹菜擦嘴,表现出姐姐的风范;时而又为妈妈倒茶递酒,表现出女儿的孝顺。
席间有朋友打趣问:“金老师是否有点重男轻女?把照顾弟弟和体贴妈妈的活儿全让敏淑一个人承担了。
”金老师却坦然说:“敏淑是长女,有教育弟弟的责任,有些道理由姐姐去教导,比我们大人说教有效得多;另外,敏淑的一举一动让弟弟看在眼里,才会心悦诚服,愿意模仿学习,身教是比言传更高段的家教方式。
”虽然家中同辈学习的观念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独生子女式的家庭结构,但金老师对子女毫不溺爱、崇尚身教的教育方式却令在座的我们感触很深。
待人接客的礼仪教育一个周日,我去找金老师讨教问题,她刚从教堂结束礼拜出来,便说:“干脆到我家作客吧,离这里很近,我们可以慢慢聊。
”那天姐姐敏淑没去祷告,陪同金老师的是小儿子俊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