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偏移
- 格式:doc
- 大小:197.01 KB
- 文档页数:9
叠加偏移成像技术1.多次覆盖技术的意义。
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将野外观测的多次覆盖原始记录经过抽取共中心点或共深度点或共反射点道集记录、速度分析、动静校正、水平叠加等一系列处理的工作过程,最终得到基本能够反映地下地质形态的水平叠加剖面或相应的数据体,这一整套工作称为共反射点叠加法,或称为水平叠加技术。
多次覆盖是当今地震勘探野外作业中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多次覆盖资料既是野外工作的最终成果之一,也是室内资料处理和各种反演工作最基础、最原始的资料。
多次覆盖技术最早是由梅恩提出的,它的基本思想是按照一定的观测系统对地下某点的地质信息进行多次观测,这样可以保证即使有个别观测点受到干扰也能得到地下每一点的有效信息,从而使原始记录有了质量保证。
多次覆盖技术的最突出的作用是能够有效地压制随机噪声,提高信噪比,比如经过n 次覆盖,信噪比是原来信号的√n倍。
从而突出反射波,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为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提供较高质量的地震资料。
2.比较三大类偏移方法的优劣势。
目前,所说的三大类偏移方法指的是Kirchhoff积分法、有限差分法和频率-波数域偏移法。
下面将对这三类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进行简单的比较。
(1)偏移孔径的差异Kirchhoff积分法一般需要根据偏移剖面上的倾角确定偏移范围,即孔径。
这个孔径在理论上可以取成满足90°倾角的要求。
但实际上总是取得小一些。
特别是浅层一般取±25°以内即可。
深层的孔径要大一些,但是要以最大倾角为依据。
否则,或者增加工作量,或者增强偏移噪声。
频率-波数域偏移没有孔径限制,因此它可以自然满足±90°倾角偏移。
它与Kirchhoff 积分法的控制孔径的方式不同,频率-波数域偏移法可以通过在频率-波数域中的二维滤波来控制偏移孔径。
有限差分法可以通过数值的粘滞性来控制孔径,其实质也是一种二维滤波。
另外,有限差分法常用的是一种近似方程。
(6.4-80)2.频波域波动方程偏移的特点优点:①利用快速付氏变换,偏移效率高②适合于大倾角的地区。
(二)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偏移序:有限差分法是在时空域进行偏移,利用付氏变换可在频率波数域实现偏移 1 .偏移公式 ① 速度减半后的波动方程: _2 _ 2 ’ _ 2r u :u 4 r u 八 0 :x :z V :t (6.4-67)对上式进行关于x 和t 的二维付氏变换,速度用常数,得 (6.4-77)式中U 二U (k x ,z,「)是波场函数u (x,z,t )的二维付氏变换。
求解(6.4-77 ),有两个解,分别对应着上行波和下行波。
偏移研究的是上 行波的向下延拓问题,所以只取上行波解为:U(k x ,z, •) =U (k x ,0/ )exp[j(42 -k ;)2z]V 2(6.4-78 )物理意义:用地面波场的付氏变换U (k x ,0/ ),可求出地下任何深度处的波场的付氏变换U (k x ,z/ ),是频率波数域内的常速波场延拓公式。
求地下任意深度处的波场u (x,z,t ) 对(6.4-78 )进行反付氏变换,得 1 ■- : ■-:U (x, z,t) U (k,乙)e j( tkxx)d 皿 (6.4-79 )成像取t=0时刻的波场,由(6.4-79 )得1 ■. : ■.:—u(x,z ,0)= 2」sLoU (k,z/ )e jkxx d ■ dk x 将(6.4-78)代入1 ■-: ■-:4 -' U(k x")eX p{j[k x X (V 21-kx)2z]}d' dk x缺点:①速度横向变化大的地区不能用②必须注意采样间隔,以免出现假频(三)克希霍夫积分偏移1.用克希霍夫积分解求解波动方程 2 •维波动方程克希霍夫积分解P13 图6.1-12 克希霍夫积分示意图如果围绕着震源的封闭曲面 Q 已知Q 面上波动的位移位© (x i ,y i ,z i ,t )及其对 时间对空间的导数,且这些值是连续的没有奇点。
§4.4 分步Fourier 法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在相移偏移方法的基础上,把速度场分解为常速背景和变速扰动两部分:对常速背景在频率-波数域采用相移处理;对层内的变速扰动,在频率-空间域采用时移校正(第二次相移)。
该偏移方法称为分步Fourier (SSF )方法。
该算法在数值上通过了脉冲响应测试、凹陷模型叠后深度偏移和Marmousi 模型叠前深度偏移验证,说明它在较复杂地质条件下是一种稳定快速的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并可用做偏移速度分析。
一.概述偏移方法由于波场延拓不同而相互区别。
双程波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法逆时偏移可以适应速度场的纵横向的任意变化,且不存在偏移倾角限制。
但从经济可行性上考虑,人们一般采用单程波方程的有限差分法偏移。
这种用于波场延拓的单程波方程是舍弃了高阶项的近似方程,方程的阶数、空间采样率以及差分计算是采用显格式还是隐格式,都会直接影响计算的精度和稳定性。
另外有限差分计算还存在频散影响。
而相移法偏移(Stolt, 1978; Gazdag, 1978)是一种典型的Fourier 偏移方法,它在频率-波数域求解微分方程,计算是精确和绝对稳定的,由于借助于快速Fourier 变换,该算法的运行效率非常高。
然而,频率-波数域的相移处理是基于层内常速假设的,不能正确处理横向速度有变化的地震波成像问题。
Gazdag & Sguazzero (1984)提出用“相移加内插(PSPI )”来克服相移法这一困难。
即在每一层选取多个常速度作为参考速度,每个参考速度按相移法求取延拓波场,然后把各个延拓波场依据实际速度与参考速度的关系函数做内插,得到实际的延拓波场值。
这种偏移方法同样是绝对稳定的,但其计算量随所取常速度的个数呈倍数关系增加,且也仅能适应速度场较缓慢的横向变化。
为了利用Fourier 偏移方法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偏移方法适应速度横向变化的能力,Stoffa (1990)在相移偏移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深度偏移方法,即分步Fourier 法。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20分)1、速度谱把地震波的能量相对于波速的变化关系的曲线称为速度谱。
在地震勘探中,速度谱通常指多次覆盖技术中的叠加速度谱。
2、反滤波又称反褶积。
为提高纵向分辨率,去掉大地滤波器的作用,把延续几十至100ms的地震子波b(t)压缩成原来的震源脉冲形式,地震记录变成反映反射系数序列的窄脉冲组合的方法。
3、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4、数字滤波数字滤波是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数据;数字滤波是用数学运算的方式通过数字电子计算机来实现滤波。
5、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得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
6、叠加速度对一组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来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对道集内各道进行动校正,当取某一个速度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将得到最哈的叠加效果)时,则这个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
7、静校正把由于激发和接收时地表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时差找出来,再对其进行校正,使畸变了的时距曲线恢复成双曲线,以便能够正确地解释地下的构造情况,这个过程叫做静校正。
8、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9、假频一个连续信号用过大的采样得到的离散序列实际上含有连续信号中高频成分的贡献。
这些高频成分折叠到离散时间序列中较低的频率。
这种现象是由连续信号采样不足引起的,称作假频10、亮点技术所谓“亮点”狭义地说是指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气藏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异常,同时也利用反射波的极性反转、水平反射的出现、速度的降低及吸收系数的增大等一系列亮点标识综合指示地下油、气藏的存在,进而直接寻找油、气藏的技术。
前言现代地震成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偏移成象,波动方程参数反演,井间地震层析和反射地震层析成象,其中地震偏移成象理论比较成熟,实用效果也比较好,其他三个方面正在进行广泛的研究,但由于其复杂性,还需在理论,方法和实际问题上进行探索。
地震偏移成象是绘制地下地层结构形态的最有效的方法,它是以描述地震波传播过程的波动方程的理论基础的,任何波动传播的物理过程都是从震源向外传播的,而偏移成象过程都是从震源向外传播的,而偏移成象过程要求实现地震波反向的传播,而反向的传播不是一个物理过程。
要使用波动方程计算地震波的反传播问题在数学上是一个不适定问题,不适定问题理论上是无解的,数值计算也是不收敛的,为了解决此问题,地震学家提出了各种变型的波动方程或改变求解的方法,终于解决了这类问题,从而使计算地震波的反向传播在计算机上得以实现,并得到了精确的地下构造的图象。
相移波动方程偏移是J.Gazdag1987年首次提出并用合成记录(零炮检距)实现的,因此,相移法偏移也叫做Gazdag偏移,它是在向下延拓时的每个Z频道长,利用纯的相移算子在频率域进行偏移,与Stolt的F-K法和克希霍夫积分法相比,该方法可获得精确的垂向变速效果,与J.Clearbout的有限差分法相比,具有色散弱,稳定性好,不受地层倾角限制的突出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波场成象方法。
但同时,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地震倾斜同相轴在波场向下延拓过程中引起的边界效应(或端点效应)使偏移剖面上出现了强烈的干扰同相轴,多数情况使信噪比降低。
(2)横向变速较困难。
为解决第一个问题,A.A. Dubrulle和J.Gazdag于1979年提出了记录侧边补零法,补零法虽然能较好地消除边界效应,但是使数据量人为地增加了一倍以上,计算效率降低,使用计算机内存量增大,1983-1984年,贺振华,J.Nai和G.H.F.Gardner用空间域边界吸收法较好地解决了端点效应,但由于吸收边界条件在空间域实现,而波场延拓在波数域中实现,必须在每个延拓步长内沿空间方向做一次付氏正变换和一次付氏反变换,在延拓步数很多的情况下,计算速度较慢。
保幅共成像道集波动方程偏移美国斯坦福大学Paul Sava,BiondoBiondi,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Sergey Fomel 概要通过向下延拓偏移,我们提出两种方法来计算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而且我们分析他们的反射角振幅响应(AVA)。
两种方法的简单实施导致冲突,因此振幅响应显然是不精确的。
振幅问题相关的事实是,向下延拓偏移是伴随向上延拓建模的,但这是他的反演差的近似。
我们在频率波数域的对角线上得到加权算子,使偏移对建模的反演有一个好的近似。
加权后,两种方法计算的角度域共成像道集就一致了。
在实际情况下,降低AVA精确性的其他重要因素是有限的采样和偏移范围,和地震数据带限的本质。
引言传统上,偏移速度分析和AVO用于偏移域共成像点道集,因为零偏移距图像不描述大多数相关信息。
但是,用波动方程偏移很难产生这些道集,因为向下延拓数据的偏移尺度随深度而收缩。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用角度道集来代替偏移道集。
通过波动方程偏移获得的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在测量速度模型的精确性是非常有力的。
ADCLGs也是有吸引力的,因为他们为振幅分析提供更多的直接信息,也就是说,AVA代替普遍的AVO分析。
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是由反射点处的入射角排序的地震图像的陈述。
角道集可以使用波动方程技术,由Bruin等提出的激发剖面偏移,或是由Prucha等提出的炮点检波器偏移获得。
在这两种情况下,在成像之前,向下延拓波场使用倾斜叠加估计角度道集。
成像前分解向下延拓波场产生角度道集作为偏移射线参数代替真正的反射角的函数。
角度域道集也能用代替向下延拓波场的倾斜叠加的图像来计算。
我们表明这种代替过程直接产生作为反射角函数的角道集。
在这两种下,倾斜叠加变换可以很容易的由频率波数域的射线追踪变换变换来执行(Ottolini, 1982)。
AVA分析是重要的,作为一个角度函数,这个过程用于计算ADCIGs反射保幅。
它是如此费解以致用这两种方法计算ADCIGs产生相反的振幅,而且偏移也不是相应的向上延拓建模的一个好的近似的方法。
第五章偏移成像§5.1 偏移成像的基本原理§5.2 波动方程偏移§5.3 叠前偏移§5.4 偏移速度分析§5.5 深度偏移§5.6 三维偏移§5.7 二维和三维叠前深度偏移一.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偏移二.克希霍夫积分法波动方程偏移三.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四. 三种波动方程偏移方法的差异§5.2 波动方程偏移地震偏移成像技术发展至今,偏移方法各式各样,可谓琳琅满目。
几何光学的成像方法我们到底应该选区哪些方法来进一步学习哪??成像原理流行或淘汰已经被淘汰正在流行以波动方程为基础的成像方法(叠后)Kirchhoff积分法有限差分法F-K 法及其变形三种方法各有异同,分别讲述!√X§5.2 波动方程偏移(叠后)一.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偏移采用爆炸反射面的理论。
为了成像,要求通过上行波反向外推重构地震波场!假定z轴垂直向下为正,测线沿x轴,则u(x,z,0)表示偏移后的真实剖面,而u(x,0,t)是未偏移的输入叠加剖面。
在均匀各向同性完全弹性介质中,用半速度代替地震波传播速度,则标量波动方程变为:0)(42222222=∂∂+∂∂−∂∂z ux u v tu (5.2.1)⎪⎪⎪⎪⎭⎪⎪⎪⎪⎬⎫−⇔∂∂−⇔∂∂−⇔∂∂⇔u k z u u k x u u tu k k u t z x u z x z x ~~~),,(~),,(222222222ωω(5.2.2)对(5.2.1)式进行傅里叶变换并利用(5.2.2)式有)(42222=+−z x k k v ω(5.2.3)0)(42222222=∂∂+∂∂−∂∂zux u v t u (5.2.1)正号代表上行波,负号是下行波。
1.Stolt偏移法0~)(4~22222=++∂∂u k k v t u z x 设为的二维傅里叶变换,对(5.2.1)式进行上述变换得到:),,(~t k k u zx),,(t z x u 0~~222=+∂∂u tu ω0)(42222=+−z x k k v ω2212zx z k k k v+±=ω022=+ωr 特征方程针对上行波ti eω为微分方程一特解将代入上式有:0)(42222=+−z x k k v ω其中A与t无关。
(二)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偏移序:有限差分法是在时空域进行偏移,利用付氏变换可在频率波数域实现偏移。
1.偏移公式① 速度减半后的波动方程:042222222=∂∂-∂∂+∂∂tuV z u x u (6.4-67)② 对上式进行关于x 和t 的二维付氏变换,速度用常数,得0)4(22222=-+U k Vdz U d xω (6.4-77) 式中),,(ωz k U U x =是波场函数u(x,z,t)的二维付氏变换。
③ 求解(6.4-77),有两个解,分别对应着上行波和下行波。
偏移研究的是上行波的向下延拓问题,所以只取上行波解为:])4(exp[),0,(),,(21222z k Vj k U z k U x x x -=ωωω (6.4-78)物理意义:用地面波场的付氏变换),0,(ωx k U ,可求出地下任何深度处的波场的付氏变换),,(ωz k U x ,是频率波数域内的常速波场延拓公式。
④ 求地下任意深度处的波场u(x,z,t) 对(6.4-78)进行反付氏变换,得x x k t j x dk d e z k U t z x u x ωωπω)(),,(21),,(++∞+∞-∞+∞-⎰⎰=(6.4-79)⑤ 成像取t=0时刻的波场,由(6.4-79)得x x jk x dk d e z k U z x u x ωωπ+∞+∞-∞+∞-⎰⎰=),,(21)0,,(⎰⎰∞+∞-∞+∞-=π21x x x x dk d z k Vx k j k U ωωω]})4([exp{),0,(21222-+(6.4-80) 2.频波域波动方程偏移的特点优点:①利用快速付氏变换,偏移效率高。
②适合于大倾角的地区。
缺点:①速度横向变化大的地区不能用。
②必须注意采样间隔,以免出现假频。
(三)克希霍夫积分偏移 1.用克希霍夫积分解求解波动方程 2.维波动方程克希霍夫积分解(x,y,z,t)P13图6.1-12 克希霍夫积分示意图如果围绕着震源的封闭曲面Q ,已知 Q 面上波动的位移位φ(x 1,y 1,z 1,t)及其对时间对空间的导数,且这些值是连续的没有奇点。
那么可以算出Q 面以外.(内.)任意观测点M(x,y,z)上由震源引起的位移位:(注:“内外”公式差一负号,表现为波形反相)[]dQ t n r Vr n r r n t z y x Q⎭⎬⎫⎩⎨⎧⎥⎦⎤⎢⎣⎡∂∂∂∂-⎥⎦⎤⎢⎣⎡∂∂-∂∂-=⎰⎰φφφπφ11)1(41),,,( (6.1-37) 式中[ ]不是方括号,表示计算t 时刻的位移位要用到t 1=t-Vr时刻的位移位及其对时间对空间的导数,故[φ]叫延迟位。
r ——M 点到Q 面上各点和距离 n ——Q 面的外法线方向。
说明:(6.1-37)更深层的的含义a.已知Q 面上的是位移位,算出来的是M 点上的位移位。
b.已知Q 面上的是位移,算出来的是M 点上的位移。
c.1883年出现克希霍夫公式,1983年用于生产实践,用地面波场计算地下任一点的波场。
3.适合地震叠后时间偏移的克希霍夫积分公式 第一步:选择Q 面M *(x,y,-z,t)z选择封闭曲面Q 由无限大的地面Q 0和地下无限大的半球面Q 1构成。
因为Q 1上各点的波场值为0,它对封闭曲面Q 内任一点M (x,y,z,t )的波场没有贡献。
由(6.1-37)得由地面Q 0计算地下任一点的位移波场的公式为: []011)1(41),,,(0dQ t u n r Vr n u r r n u t z y x u Q ⎭⎬⎫⎩⎨⎧⎥⎦⎤⎢⎣⎡∂∂∂∂-⎥⎦⎤⎢⎣⎡∂∂-∂∂-=⎰⎰π(6.4-83a) ∵n 与z 方向相反 ∴zn ∂∂-=∂∂∴[]011)1(41),,,(0dQ t u z r Vr z u r r z u t z y x u Q ⎭⎬⎫⎩⎨⎧⎥⎦⎤⎢⎣⎡∂∂∂∂-⎥⎦⎤⎢⎣⎡∂∂-∂∂+=⎰⎰π(6.4-83b) 第二步:消去对空间求导数项(6.4-83b )中含有波场对空间的导数项,实际记录没有对空间进行连续观测,而是r 固定,u=u(t),没法求zu∂∂,想法消去这一项。
计算M *(x,y,-z,t)的波场,M *(x,y,-z,t)是地下点M (x,y,z,t )关于地面的镜象,地震勘探中地面以上波场值为0,用克希霍夫积分结果应为0,即[]0****11)1(4100dQ t u z r Vr z u r r z u Q ⎭⎬⎫⎩⎨⎧⎥⎦⎤⎢⎣⎡∂∂∂∂-⎥⎦⎤⎢⎣⎡∂∂-∂∂-=⎰⎰π(6.4-83c) 在地面Q 。
上,zr z r r r ∂∂-=∂∂=**,0)()()(222=-+-+-=L L L L z z z y y x x r 0)()()(222*=++-+-=L L L L z z z y y x x r代入(6.4-83-c ),得 []011)1(4100dQ t u z r Vr z u r r z u Q ⎭⎬⎫⎩⎨⎧⎥⎦⎤⎢⎣⎡∂∂∂∂+⎥⎦⎤⎢⎣⎡∂∂-∂∂--=⎰⎰π (6.4-83d) 即[]011)1(4100dQ t u z r Vr z u r r z u Q ⎭⎬⎫⎩⎨⎧⎥⎦⎤⎢⎣⎡∂∂∂∂-⎥⎦⎤⎢⎣⎡∂∂+∂∂=⎰⎰π(6.4-83e) 将(6.4-83b)与(6.4-83e)相加,得 []01)1(21),,,(0dQ t u z r Vr r z u t z y x u Q ⎭⎬⎫⎩⎨⎧⎥⎦⎤⎢⎣⎡∂∂∂∂-∂∂=⎰⎰π(书上Q ╳) (6.4-83) 该式已消去对空间的导数项,可以实用。
第三步:延迟位、超前位及速度减半延迟位:用u(t-V r )求u (t )。
克希霍夫积分是用前一时刻波场u(t-Vr )求后一时刻波场u (t )。
超前位:用u(t+Vr)求(t )。
用地面波场向反时间方向“倒退”求出t=0时的波场,可理解为用u(t+Vr)倒退求u (t )。
由(6.4-83)得反时间方向克希霍夫积分公式为: 0),0,,(1)1(21),,,(0dQr t y x u r t z y x u LL Q +=⎬⎫⎨⎧∂∂-∂=⎰⎰τπ(6.4-84a)据爆炸反射界面模型,将速度减半,有0)2,0,,(21)1(21),,,(0dQ V r t y x u z r r V r z t z y x u LL Q +=⎪⎪⎭⎪⎪⎬⎫⎪⎪⎩⎪⎪⎨⎧∂∂∂∂-∂∂=⎰⎰ττπ(6.4-84) 注:书上有错第四步:成像取t=0时刻波场得偏移结果, 将空间深度Z 转换为时间深度Vzt 20=, 考虑二维偏移,去掉y 坐标。
由(6.4-84),得 L L x dx V r x u z r Vr r z t x u L)20,0,(2)1(21)0,,(0+=⎭⎬⎫⎩⎨⎧∂∂∂∂-∂∂=⎰ττπ(6.4-85)注: z t=0 t=0∵22)0()(z x x r L -+-= 2Vt z =VV r 22==τ22220222222)(4)2(2)(4)(t Vx x Vt V V x x z x x L L L +-=+-=+-注:将该式与P154(6.4-66)比较 x L -为地面记录道的横坐标,x-为偏移后剖面道的横坐标。
u(x L ,0,τ=2r/V) xzθcos -=∂∂zr,代入(6.4-85),得 L L L dx t V x x x u Vr rt x u ))(4,0,(cos 2cos 21),(202220+-=⎭⎬⎫⎩⎨⎧∂∂-=⎰∞+∞-ττθθπ(6.4-86) 4.(6.4-86)式的物理意义x2Z或t按双曲线到地面地震记录上取波场值,将取来的波场值本身加权参加叠加,将取来的波场值求导数后加权参加叠加,将叠加结果放在双曲线的顶点上。
5.克希霍夫积分偏移与绕射扫描偏移的区别绕射扫描叠加偏移:按双曲线取波场值,直接放在地下双曲线的顶点上,只恢复了运动学特征。
克希霍夫积分偏移:按双曲线取波场值,经计算加权后放在地下双曲线的顶点上,既恢复了运动学特征,也恢复了动力学特征。
6.克希霍夫积分偏移的特点(1)能适合大倾角的地层。
(2)不适合速度横向变化大的情况。
(3)噪音对偏移结果影响大,因为噪音参加叠加。
(四)二维波动方程偏移剖面的优缺点优点:(1)除水平叠加的优点以外,波场的位置和时间在上下左右....得到了归位,即运动学特征在上下左右得到了恢复,提高了横向分辨率。
(2)用地面波场值计算地下网格点上的波场值,即波的振幅、频率等动力学特征得到恢复。
缺点:波场前后..没有归位。
三、三维波动方程偏移y优点:(1)除水平叠加的优点以外,波场的位置和时间在上下左右前后......都得到了归位,即运动学特征在上下左右得到了恢复,提高了横向分辨率。
(2)用地面波场值计算地下网格点上的波场值,即波的振幅、频率等动力学特征得到恢复。
例子:熊煮(粉红)P50(浅蓝)P201思考:1.水平叠加、二维绕射扫描叠加偏移、二维波动方程叠加偏移、三维波动方程叠加偏移4种时间剖面的优缺点。
2.叙述爆炸反射界面模型及其成像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