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饮食文化及图案
- 格式:doc
- 大小:3.89 MB
- 文档页数:13
独具特色的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带你了解蒙古人的饮食)蒙古族特色主要体现在蒙古族的菜点风味上。
蒙古族人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的菜点原料。
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著名。
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烧牛蹄筋:以牛蹄筋和大葱加工烧制的佳肴。
此菜用料讲究,色白透明:油清底亮,口香筋软,富含营养,常用于迎宾宴席。
马奶酒: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为马奶酒。
奶皮子:味道纯香、营养丰富。
酥油:酥油味道独特营养价值极高,中西餐均可饮用。
奶酪:质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众喜爱的奶食品之一,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
在创造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时,也形成了相应的饮食习俗。
这些习俗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
先白后红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为先白后红。
白指白食,乳及乳制品;红指红食,肉及肉制品。
这种称呼极富色彩感和生动性。
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
如果夸你心地像乳汁一样洁白,你就得到了最高的奖赏。
牧民有谁不慎撒了奶子,就会马上用手指蘸了抹在额上,说一声“啊唏,折福了”。
若是掉一点儿肉,或许就随手丢给了猫、狗。
不论大小宴席,都用白食开路。
主人端来一只盛奶的银碗,按照辈份年龄,让客人一一品尝,这是一种神圣的礼节。
客人即使七八十岁,大过主人几倍,也要跪接银碗。
不是给主人跪,是给乳汁跪。
婚礼上的人多,行这一礼节如果漏掉一位,对主人是最大的失误,对客人是最大的不敬。
每逢祭奠翁衮山神、敖包、苏鲁德的时候,都要用新挤的鲜奶向上天和圣主祭洒。
在喜庆和祈祷之后,往往挥动着桶里的鲜奶,进行招福致祥的仪式。
放羊背子的时候,一只绵羊割六七件,盛在一只大盘里,略似平日卧状。
羊头在上面,羊头上面又抹了黄油,表示红食仍要以白食为先导。
如果你到牧区,看到手扒肉上来就下手,不先品尝奶食,那就要被主人下看。
以饮为主谚云:“学之初啊(蒙文的第一个字母),食之初茶”。
茶是蒙古人的面子,又是蒙古人的主食。
蒙古族饮食风俗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在新疆、辽宁、吉林。
黑龙江、青海等省区。
自古以畜牧和狩猎为主,被称为“马背民族”。
蒙古族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品。
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
最具特色的是剥皮烤全羊、炉烤带皮整羊,最常见的是手扒羊肉。
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
喜食炒米、烙饼、面条、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食品。
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
多数蒙古族人能饮酒,多为白酒、啤酒、奶酒、马奶酒。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年节”,也称“白节”或“白月”。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全家团聚吃团圆饭、喝团圆酒;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初五过春节,称为“大年”,三十晚上要守岁,除夕户户都要吃手扒肉,也要包饺子、制烙饼。
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一些地区,夏天要过“马奶节”。
节前家家宰羊做手扒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里,牧民要用最好的奶制品招待客人。
蒙古人饮食习俗蒙古族食品以炒米、奶制品、牛羊肉为主。
明清时期,主要是奶茶、炒米、奶制品,稷米稀饭,手把肉。
早餐,一律奶茶泡炒米;副食:胡日达奶豆腐,西拉陶苏黄油、乌日莫熟奶皮子、苏来奶干、阿尔其奶酪干。
中午,炒米拌酸奶子,老年人炒米面拌奶。
晚餐,肉粥、奶粥或手把肉。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解除对蒙旗土地封禁政策后,汉族农民大批移入农耕。
受汉族饮食的影响,蒙古族在以肉食、奶制品、炒米为主的同时,开始吃五谷杂粮和少量蔬菜。
解放后,牧区蒙古族基本上保持过去的饮食习惯,但食谱丰富,花样增多。
如肉粥,除稷米肉粥、炒米肉粥外,还有小米、大米、玉米等肉粥。
用荞面、白面做吐古拉汤、猫耳朵汤。
有荞面、白面饺子、馅饼。
蒙古族馅饼形如小碗口,薄软透明,香柔可口,是兴安盟各族人民喜食之佳品。
用牛羊油炸制面食点心有“包日查嘎”、“哈必酥”饽饽。
奶制品除胡日达、西拉陶苏、乌日莫、苏来、阿尔其外,还有爱如格酸奶子、哈拉萨森乌鲁莫干奶皮子、乌鲁莫未提炼的奶脂肪等。
牧民野外游牧的肉食有:简易手把肉、烤肉串、烤干肉条等,食用方便。
农区蒙古族杀年猪时,喜食白片肉、面肠、肉片烩酸菜粉条。
每逢喜庆佳节或招待贵宾时,煮烤全羊蒙语“乌查”或羊背子。
即将全羊取其头、四肢,带尾入锅。
煮熟后用特备的灶火烤,边烤边涂油,加调味品,烤至皮焦肉熟后,置于盘内,谓之煮烤全羊。
羊背子,即将全羊由背上第7肋骨至尾部割去一段,四肢、肋、胛各为一件,带尾入锅,煮熟后置于大盘内。
煮全羊端上餐桌,由端盘人持刀从羊背右至左划出印,接着由主宾客或待客长者用刀将羊头右耳根部压出印,就餐人开始从羊背前部执刀割取食用。
这种礼仪一直延续至今。
火锅是蒙古族传统佳肴之一。
每当节假日或招待宾朋故友,即用火锅。
将切成薄片的肥肉猪、瘦肉羊、牛和切成条状的新鲜蔬菜白菜或圆白菜,放入锅内加调味品,汤滚沸后即可夹取食用,美味可口。
本世纪50~70年代,用炭火锅,80年代后,用电火锅,既经济又方便。
蒙古族的饮食习俗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
在创造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时,也形成了相应的饮食习俗。
这些习俗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
先白后红“白”指白食,即各类乳制品;“红”指红食,即各类肉制品。
先白后红是指蒙古族在待客时的一种饮食习俗。
蒙古族视白色为纯洁的象征。
因此,每逢大小宴席,蒙古族都以白食为宴席的开端。
例如,在宴席开始之前家主会将一银碗奶按照辈分和年龄让客人品尝。
再如,蒙古族在祭奠翁衮山神、敖包和苏力德的时候,都会用鲜奶向上天和圣主祭洒。
在喜庆和祈祷结束后,往往用双手挥动着奶桶,进行招福致祥的仪式。
又例如,当客人看到准备好的羊背子的时候,会发现羊头上面抹了黄油,这表示款待客人时,以羊背子作为红食中之上品,但仍要以白食为先导。
以饮为主以饮为主是蒙古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
“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
这种习俗的形成与蒙古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形式和饮食特点有关。
即奶食、肉食品的营养丰富,喝奶茶时泡上奶食、手把肉等,既解渴又耐饿。
由此,逐渐形成了一日三餐中早晨和中午喝茶的习惯。
除了茶,蒙古族的饮品还有马奶酒。
据《黑鞑事略》记载:“马之初乳,日则叫其驹之食,夜则聚以涕,贮以皮囊,味微酸,始可饮,谓之马奶子”。
元朝蒙古族把马奶酒作为最重要、最好的饮品。
元朝宫廷和蒙古诸王都拥有一批专制马奶酒的人,所制马奶酒除自饮之外,还在举行宴会、款待客人、赏赐臣属和祭祀时使用。
孟驰北先生在《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中也提到:“蒙古族中有一个传统节日——马奶酒宴,每逢阴历八月,草原上的蒙古族几乎家家户户都要酿造马奶酒,然后相互庆贺,开怀畅饮”。
这些都可以说明马奶酒在蒙古族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蒙古特色美食蒙古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美食亦为世人所称道。
蒙古美食以肉类为主,同时也融合了民族特色,包括奶制品、坚果、蔬菜等。
1.烤羊肉烤羊肉是蒙古必尝的美食之一,也是蒙古最为常见的食品。
烤羊肉选用蒙古草原上的肥羊,将羊肉剁成小块或剖成薄片,再放入特制的炉子里,用火炭和鲜花木炭烤制而成。
烤羊肉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丰富,是蒙古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蛋白质来源。
2.手抓肉手抓肉是蒙古民间特色美食之一,也是蒙古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抓肉选用优质的羊肉,先用盐、胡椒等调料腌渍一段时间,然后切成小块,在热锅中煸炒。
煸炒后,再加入洋葱、香菜等蔬菜,最后用手抓着吃。
手抓肉香气四溢,口感丰富,是蒙古民间的美食佳品。
3.饺子蒙古饺子味道十分地道,也是蒙古人民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饺子有多种口味,例如有羊肉饺子、牛肉饺子、韭菜饺子以及蔬菜饺子等。
其中,羊肉饺子最为广泛流行,羊肉选用当地优质草原上的肥羊肉,口感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可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4.奶茶奶茶是蒙古传统饮品之一,具有浓郁的蒙古民族特色。
奶茶选用当地优质的牛奶和茶叶制成,味道浓郁香醇,既可以口感清爽,又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在蒙古草原上,奶茶是人们与朋友交流和商谈事物时的必备饮品。
5.牛肉干牛肉干是蒙古传统的特色食品之一,其制作方法独特,口感鲜美。
制作牛肉干首先是选用蒙古当地的牛肉,将牛肉剖成块状,再用酱油、盐、白胡椒粉等佐料腌制后晾干,最终进行晒干。
制成的牛肉干口感柔软,肉质鲜美,略带咸味,是蒙古美食中的佳品之一。
6.奶酪奶酪在蒙古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蒙古草原上的特色食品之一。
奶酪选用当地新鲜的牛奶或羊奶制成,口感细腻丰富,富含蛋白质、钙等营养成分。
奶酪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来配制蒙古传统的奶酪茶,口感香浓,营养丰富。
总之,蒙古美食独具特色、种类丰富,是人们了解蒙古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蒙古当地的美食是当地人民的骄傲,也是美食爱好者不能错过的特色佳肴。
蒙古族饮食礼仪范文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礼仪。
蒙古族的饮食以牛羊肉为主,擅长烤肉和奶制品。
下面将重点介绍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以及他们的饮食礼仪。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1.奶制品:蒙古族以奶制品为主要食物之一,特别是酸奶和奶酪。
蒙古牧民以奶制品为主食,如奶茶、奶豆腐等。
他们还擅长用奶制品制作各种点心和甜食。
2.烤肉:蒙古族善于烤肉,尤其是牛羊肉。
蒙古族人们喜欢将肉串放在炭火上烤制,用特殊的调料腌制肉串,使得味道鲜美。
烤肉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每年的春节和其他重要节日都必不可少。
3.主食:蒙古族的主食主要是面食,如牛肉面、羊肉面等。
另外,蒙古族还有一种特殊的手抓肉食品,即将牛羊肉和面粉搓揉成团,然后在炭火上烤熟,搭配特制的调料食用。
蒙古族的饮食礼仪:1.客人优先:蒙古族的饮食礼仪非常讲究尊重和待客之道。
在蒙古族家中,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陌生人,客人都会被优先招待。
主人会将最好的食物留给客人,用手将食物夹给客人。
2.切肉仪式:在蒙古族的聚会或宴会上,主人会选中一位长者或尊贵的客人来烤肉。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重要的荣誉和美好的享受。
烤肉前,主人会用刀将肉块切成适合烤制的大小,然后由负责烤肉的人员负责烤制。
3.茶礼:蒙古族非常重视茶的礼仪。
在蒙古族家庭中,奶茶是最常见的茶饮料。
主人会用特制的茶壶将奶茶倒入碗中,并用右手将茶碗递给客人。
客人要用右手接受,并在喝茶时要用右手提起茶碗。
4.酒仪式:在蒙古族的宴会上,主人通常会敬酒给客人。
敬酒时,主人会用牛角杯或银器来装酒,然后用右手将酒杯递给客人。
客人接过酒杯后要用右手接住,并在喝酒时要举杯碰杯,表达敬意。
5.排序就座:在蒙古族的聚会或宴会上,人们会按照地位高低来就座。
通常,主人和尊贵的客人会坐在最显眼的位置,其他人则按照年龄和地位的顺序依次就座。
总结起来,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以奶制品和烤肉为主要特色,他们注重待客之道,尊重长者和尊贵客人。
内蒙古饮食文化和特点食品蒙古族因为地理地点、自然条件、生产发展情况的差别,在饮食习惯上也不尽同样。
在牧区,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史册以“游牧民族四时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来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饮食习惯。
烤肉、烧肉、肉干、手抓肉均为蒙古族家常食品,此中手抓肉最有名,四时都能够食用。
而吃全羊则是宴请远方来宾的最正确食品。
在农区、半农半牧区,蒙古族因与汉族混居 ( 因此饮食习惯已渐渐与汉族大概同样。
农区的蒙古族主食以玉米面、小米为主,杂以大米、白面、黄米、荞面、高梁米。
跟着温室、塑料大棚的普及,农区蒙古族食用蔬菜的品种不停增添。
在菜肴烹制上,农区以炖、炒为主 ( 也加以烧烤,吃些牧区食品如手抓肉、奶制品等。
蒙古族农民多保存了牧区的好客风俗,来了客人要先敬茶,无茶或不沏新茶皆为不恭,并且以“满杯酒、满杯茶”为敬,不一样于“满杯酒、多半杯茶”的汉族风俗。
内蒙古是个天然牧场,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占全国总草场面积的 1,4 以上,居全国五大牧场的第二位。
是发展牧业的最好基地,适于马、牛、羊、驼等各样牲口的饲养。
银色的兴安岭林区又是野生动物的天然宝库。
据相关方面检查,那边有鸟类 360 多种,兽类有 110 多种,此中有些仍是有名世界的珍异动物。
所之内蒙古除有独具特点的牧业外,打猎业也很发达。
这样,“以乳肉为主”就形成了独到的内蒙古草原的饮食风俗,出现了一些特别的食品,如“蒙古八珍”和“成吉思汗火锅”。
跟着历史的发展,内蒙古东部地域的科尔沁草原( 它是东北松辽平原的一部分,也你辽嫩草原 ) ,自清代中叶此后,跟着“移民实边”政策的实行,栽种业逐渐发展起来。
西部地域的土默川、河套地域的农业则更加发达。
由于粮食的出现,内蒙古饮食构造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
从内蒙古生产、生活情况看,这一地域的饮食风俗一般可分为:林区 : 的银鬃部位是内蒙古东北的兴安岭林区。
这就是上被称为“林中百姓”所居住的地方。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蒙古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地。
他们独特的饮食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食物的烹饪与享用展示了他们的历史、信仰和生活方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蒙古族的饮食文化。
牛羊是蒙古族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食材。
蒙古族曾是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所以他们对牛羊的使用非常广泛。
蒙古族人喜欢将牛羊肉切成薄片,晾干后用旺火烤熟,成为独特的烤肉食品,被称为“太阳肉”。
蒙古族还善于将牛羊肉与大麦混合,制成各种风味丰富的面食,如“卜肉面”、“茸肉面”等。
在蒙古族的食谱中,牛羊肉可以煮汤、炖菜、炭火烧烤,丰富了他们的饮食选择。
除了牛羊肉,蒙古族还喜欢吃奶制品。
由于蒙古族长期以来以畜牧业为主要生活方式,喝奶成为了他们重要的营养补充。
蒙古族人喜欢喝奶茶,他们将奶茶制成浓稠的状态,带有浓郁的奶香味和茶叶的苦涩味,既解渴又提神。
奶酪也是蒙古族喜爱的食品之一,他们将鲜奶过滤、发酵、蒸煮后变成奶酪,有时还会加入盐、胡椒和其他调料增加风味。
对于蒙古族来说,烤肉是一项重要的烹饪技巧和传统习俗。
蒙古牧民用木炭烧火,然后利用铁制菜板和菜篮制作一个烤肉架。
他们在烤肉的过程中,注重火候的掌握。
翻烤时需小心,以确保肉熟透但不过熟。
在享用烤肉时,蒙古族人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先将烤肉切成片,然后用手接住烤肉片,同时配以奶酒或奶茶享用,以增添乐趣和社交气氛。
除了主食外,蒙古族也有丰富多样的菜肴。
特色菜品包括蒙古酥包、莜面糊、滑肉饼、烤胡麻烧卷等。
蒙古族的传统菜肴中,经常使用的调料有盐、酱油、蜂蜜、花椒等。
这些调料不仅能增加风味,还能保护食材的鲜美。
在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中,宴会餐是十分重要的。
蒙古族的宴会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仪式感。
宴会上,会摆满各种精美的菜肴,主食为牛羊肉及其制品。
主人会亲自端菜、斟酒,并动情地用高音唱蒙古族的传统曲目。
客人则要用右手接受主人敬酒,并称赞他们的卓越厨艺。
内蒙古的风俗习惯
饮食习俗:大量吸收了蒙古族的饮食文化,牛羊肉、奶食品是主流食品,也是他们特别喜食和不可或缺的食品。
羊乌叉、(蒙语全羊席译名)手扒肉、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羊血肠等,都是风味食品。
衣着风格:由于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他们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
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风俗习惯有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
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