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班主题活动-蒙古族特色饮食

中班主题活动-蒙古族特色饮食

中班主题活动-蒙古族特色饮食
中班主题活动-蒙古族特色饮食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

蒙古族把奶食习惯地称为白食,白食美味可口,营养特别丰富。饮用的:鲜奶、酸奶、奶酒。食用的:奶皮子、奶酪、奶酥、奶油、奶酪丹(奶豆腐)等

奶酪奶皮子

蒙古族把肉食习惯地称为红食,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

牛肉

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

马奶酒是牧民亲自酿制的传统名贵饮料。

蒙古族饮食文化及图案

蒙古族饮食文化 一、蒙古奶茶器具 民以食为天。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o”长期以来,特别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为肉食品、奶食品及饮料。肉食,蒙古语称为“乌兰伊德”,其意为鲜红的肉食品,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蒙古语作“查干伊德”o在清代,察哈尔八旗是清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其奶豆腐是指定向清宫廷进贡的奶食品。以奶制作的传统饮料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蒙古民族喜欢喝茶,特别喜喝奶茶,奶茶是砖茶与牛奶交融的产物,奶茶又叫蒙古茶。 因此在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中,制作奶茶的器具是重要的文化之一(图1-图3)。 图1 图2

图3 二、饮食器具 饮食器具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牧人的饮食器具具有自己的特征。游牧民族的饮食器具很有特色。它首先要适应奶制品与肉制品为主的食品结构,而蒙古民族制作的奶制品又分为两个基本类型,易腐型与久贮型,奶制品需加工才能贮存,因此所需要的饮食器具的容积较大。蒙古人的饮食器具还要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游牧民族经常迁徙并在马背上驰骋颠簸,所以其饮食器具需经久耐用,蒙古民族喜欢铜制品和皮制品。他们往往就地取材,如用木碗及动物之胃。当精致的银碗、银杯与粗糙、简单的皮囊并存于同一民族的文化系列时,我们可以窥探其在饮食器具上既追求艺术性又讲究实用性的民族特色。饮食器具可从材料上分类,也可从作用上分,现按后一种分法。餐具蒙古民族餐具多以木制。 (图4-图7) 图4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烤全羊、手抓羊肉、涮羊肉、烤羊腿、手扒肉、炸羊排 五、填一填:知节庆习俗

蒙古族饮食文化

蒙古族饮食文化 央视国际2004年09月13日15:30 内蒙古博物馆铁达 民以食为天。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早期曾从事狩猎,主要以猎获物为食品。从事畜牧业后,既吃猎获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o《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o”长期以来,特别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为肉食品、奶食品及饮料。肉食,蒙古语称为“乌兰伊德”,其意为鲜红的肉食品,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蒙古语作“查干伊德”o其种类主要为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等。在清代,察哈尔八旗是清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其奶豆腐是指定向清宫廷进贡的奶食品。以奶制作的传统饮料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蒙古民族喜欢喝茶,特别喜喝奶茶,奶茶是砖茶与牛 奶交融的产物,奶茶又叫蒙古茶。

白(奶食)、黄(茶)、红(肉食)三色描绘的生存空间,构筑了蒙古民族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三维一体色彩世界又折射出其附载着丰厚文化内涵的蒙古族独特的饮食器具。蒙古族饮食具极为丰富,它首先要适应奶制品与肉制品为主的饮食结构,而且还要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游牧迁徙并在马背上驰骋颠簸,所以其饮食具需经久耐用,因此,蒙古牧人常用铜制品、木制品及皮制品。这件“鲨鱼皮鞘多用蒙古餐具”极具游牧特点,将筷、勺、刀、叉、镊、签、盅等十六件餐具集于一身o“龙纹银碗”木胎包银,其工艺精湛、图案优美堪称饮食具之上品o‘‘莲瓣箍铜东布壶”其形源于藏族的多穆壶,盛奶或茶。东布壶的种类很多,有银制、铜制和木制,一般铜制居多,结实耐用o“奶豆腐模”为木质,其上雕刻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它制作出的奶豆腐不仅色香味美,而且其造型也让人赏心悦目,称得上奶食工艺品。

蒙古族人的主要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的主要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一般喜欢油多、肉多,吃稀饭也放肉。一般一日三餐,早餐为奶茶、馍馍和酥油,中餐不定时,晚餐多为吃肉。 烤肉、烧肉、手抓肉均为蒙古族家常食品;蒙古族的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以白食待客是最高礼遇,而吃全羊则是宴请宾客的最佳食品。 蒙古人喜欢砖茶。饮料有马奶、牛奶及奶茶,此外还有奶子酒。 牧区的蒙古族人以牛肉、羊肉、乳品为主食,以粮食为辅;农区蒙古族人的主食则一般以粮食为主,肉食为辅。 藏族人的主要饮食习惯藏族人在饮食上忌食奇蹄五爪类禽兽类动物。 藏族牧区饮食多为一日四餐,午餐以食肉为主,晚餐以稀饭为主;农区农闲时一日三餐,农忙时为四至五餐,饮食以粮为主,蔬菜为辅。 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酥油茶是藏族时刻不可缺少的饮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族过节必备饮品。 回族人的主要饮食习惯 回族人一日三餐。喜欢吃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及带鳞的鱼类,爱吃蔬菜,但不吃马、骡、驴、狗的肉,不食动物的血液,不食自死的禽畜和非穆斯林宰杀的牲畜和牛、羊罐头,尤其忌食猪肉。 回族人的饮食以大米、面粉为主,辅以杂粮。 回族人一般不嗜烟酒,喜欢喝茶。 维吾尔族人喜爱和喜欢吃的主食和副食 馕是维吾尔族家常主食之一,抓饭、拉面也是维吾尔族人喜爱的食品,还喜欢吃包子和玉米粥;副食有牛、羊、鸡肉和各种蔬菜,但不吃素菜,做菜须加肉。 朝鲜族人的主要饮食习惯 朝鲜族人主食习惯吃米饭、冷面和米糕。每餐必喝汤,最讲究的是汤浓味重的浓白汤。 朝鲜族人爱吃狗肉、瘦猪肉、咸菜和各种海鲜,不喜欢吃羊肉、肥猪肉和河鱼。 朝鲜族人特别爱吃泡菜,每日都离不开大酱和清酱。 朝鲜族人爱喝烧酒,但不饮茶。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长期以来在某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有一定亲缘承袭关系、菜点风味相近,知名度较高,并为部分群众喜爱的地方风味著名流派称作菜系。其中,鲁菜、川菜、苏菜和粤菜、享称为“八大菜系”,加上京菜和鄂菜,即为“十大菜系”。本网刊就着重介绍“中国八大菜系”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如何发展和演变以及其特点,高超技法和著名代表菜。同时也略带介绍一下京菜和鄂菜. NO:1 八大菜系之鲁菜 NO:2 八大菜系之粤菜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从象征性文化角度研究蒙古族家具图案蕴含的思想文化因素,是研究蒙古族家具本质及其内在的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地域造就出了不同的文化,正是广袤的北方草原孕育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统。游牧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极其重视装饰,并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除了鲜明的游牧特色,还因为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多元、开放的特点,同时又自成体系,具有蒙古族文化独有的魅力和品格。换句话说,蒙古族将思想、情感的外化形式集中体现在了装饰艺术中,图案和花纹就是展现这种精神诉求的无声语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直观地体现出了蒙古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点,蒙古族的图案与花纹有着悠久的历史,吉祥的,对称正是平衡、圆满的形象化再现。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和情感,在蒙古族图案花纹中都很注重连续而忌讳中断、注重案也经常是合成的,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适合纹样。这些都是蒙古人在二元价值观的基础上,渴求平衡、协调、秩序以及长久、完整和圆满的象征性表述。再有就是,蒙古族的图案花纹不仅是在形式上体现着吉祥的寓意,而且许多图案本疾病、痛苦和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持和由此生都会有许多的吉祥图案,甚至有字符、宗教类物相匹敌。所以,游牧文化将动物作为装饰的恒定题材,除了动物对于游牧人的重要性以外,也包含着对于动物能力的崇拜。

蒙古族对于犄形纹样的大量使用,绝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需要,还因为这些犄形纹样所蕴涵的吉祥和祈求牲畜增产的意义。因此,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各式各样的犄形纹样来装饰家居。民族性的象征在蒙古族文化中,对于一切日常用品都词,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文化尊重生命的本质。事实上,蒙古族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赋予日常生活以非常意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载体表达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与感谢,具有视一切事物为平等的健康心态。这从其文化中都可见到。蒙古族的文明深深根植于养育它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在如此起伏骤变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蒙古人同这里的一切生物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超乎常人的抵抗力和忍耐力,草原培育了蒙古人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对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这种在所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其实就是一种给一切事物赋予尊严,视一切生命为平等的行为,是对生命在最广泛意义上的一种尊重,体现综观蒙古族的图案花纹,它以其流畅的程式化语言,富有想象力的造型和典雅古朴的配色共同创造了健康、大气、而又充满了感性秩序的装饰艺术。在蒙古族的装饰艺术中,每一类的图案花纹都在用自身生动的表现方式揭示着蒙古人思想、情感的信息,讲述着蒙古族文化对于世界的见解与态度。以蒙古族的装饰艺术而言,在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想象之间自由穿梭和转换着,蒙古族艺术中这种自由而感性的特质,一直以来在一代代的蒙古人身上从未消失过,这是蒙古人独特的民族性为其艺术打上的印记。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 摘要: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蒙古族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是草原的娇子,舞蹈是他们民族的特色。形形色色的蒙古族民间舞蹈都具有特色,其舞姿如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或者热烈的摔跤舞及欢乐的挤奶等等都体现了蒙古舞的特色,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这是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特殊表达方式。因而本文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渊源、历史影响及特色差异化的舞蹈风格及深刻把握这种风格特色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此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 关键字:蒙古族蒙古族民间舞蹈“盅碗舞”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起源 任何一种舞蹈的产生都不是历史偶然的选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载体,而舞蹈作为一种灵动、活泼的表现载体,在文化传承上有着深刻的体现。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非常强大的民族,随着元代的建立蒙古族发展至鼎盛时期。蒙古文化是几千年的草原文化,同时还具有西方文化的元素,还融合了汉文化元素,这是其能够最终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蒙古族民间舞蹈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它反映的是蒙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样的文化基础将蒙古人能够善舞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这样就使许多和宗教有关的舞蹈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最终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舞蹈。 二.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表现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民间舞蹈具有节奏欢快、热情洋溢、风格独特等特点,动作基本以抖肩或翻腕来表现。在蒙古舞中男子主要以挺拔豪迈、洒脱的舞姿为主,主要展现男性的英武及刚劲。蒙古舞如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都久负盛名,以欢快的节奏、轻盈的舞步将蒙古人民热情、淳朴的气质展现出来。一般说来,凡属在草原上流传的娱乐性舞蹈,队形以圆圈型、横排等为主,舞蹈动作简单易学,有的舞蹈仅仅由一两个动作构成,即使那些从来没有参与过的客人也能够随学随跳,很快融入到舞蹈中去。这种舞蹈在喜庆的节日中运用较多,并且其简单的舞蹈是蕴含丰富的情感的。这种舞蹈还会在婚礼上进行表演,以此来增加喜庆气氛。各种宴聚乐舞活动,是草原牧人们的欢娱性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处处彰显着自然、豪爽的蒙古风格,蒙古族民间舞是传承了“顶瓶而舞”的风格,并融合了传统的舞蹈风情,将民族特色汇入其中,再在智慧的蒙古人们的探索中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广泛的流传于草原之上。 所谓蒙古族民间舞蹈不是特指某一类舞蹈,而是由很多不同种类舞蹈构成的,每一种舞蹈都能够体现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他们都是草原儿女真情的流露,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但是每一种舞蹈都有其风格特色,这种特色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的,但是都生动的体现出草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美丽祖国的深深热爱,主要表现为欢快明朗、典雅含蓄、纯朴豪放、机智果敢、粗犷豪放等五大风格特点。

内蒙古饮食文化和特色食物

内蒙古饮食文化和特色食物 蒙古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发展状况的差异,在饮食习惯上也不尽相同。在牧区,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史书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来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饮食习惯。烤肉、烧肉、肉干、手抓肉均为蒙古族家常食品,其中手抓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而吃全羊则是宴请远方宾客的最佳食品。 在农区、半农半牧区,蒙古族因与汉族杂居(所以饮食习惯已逐渐与汉族大体相同。农区的蒙古族主食以玉米面、小米为主,杂以大米、白面、黄米、荞面、高梁米。随着温室、塑料大棚的普及,农区蒙古族食用蔬菜的品种不断增加。在菜肴烹制上,农区以炖、炒为主(也加以烧烤,吃些牧区食品如手抓肉、奶制品等。蒙古族农民多保留了牧区的好客习俗,来了客人要先敬茶,无茶或不沏新茶皆为不恭,而且以“满杯酒、满杯茶”为敬,不同于“满杯酒、多半杯茶”的汉族习俗。 内蒙古是个天然牧场,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占全国总草场面积的 1,4 以上,居全国五大牧场的第二位。是发展牧业的最好基地,适于马、牛、羊、驼等各种牲畜的饲养。银色的兴安岭林区又是野生动物的天然宝库。据有关方面调查,那里有鸟类 360 多种,兽类有110多种,其中有些还是闻名世界的珍奇动物。所以内蒙古除有独具特色的牧业外,狩猎业也很发达。这样,“以乳肉为主”就形成了独特的内蒙古草原的饮食习俗,出现了一些特殊的食品,如“蒙古八珍”和“成吉思汗火锅”。 随着历史的发展,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科尔沁草原(它是东北松辽平原的一部分,也你辽嫩草原),自清朝中叶以后,随着“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种植业逐渐发展起来。西部地区的土默川、河套地区的农业则更为发达。由于粮食的出现,内蒙古饮食结构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

蒙古族饮食习俗概览

蒙古族饮食习俗概览 【摘要】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关键词】 蒙古族传统现代饮食习俗面食肉食奶食茶食 蒙古民族饮食讲究,品种多样。传统饮食以奶食、肉食为主,粮食为辅;现在蔬菜和水果的比例大为增加。牧区中奶食、肉食和粮食差不多"三分天下"。半农半牧区以粮为主,肉乳为辅,农业区中肉乳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少得多。蒙古族传统饮食离不开肉和奶。肉以牛羊肉为主,喜将新鲜骨带肉一起煮熟后用手拿着吃,俗称“手把肉”。或将新鲜肉切成条,风干后慢慢食用。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创造了一套制作和保存奶食品的方法。鲜牛奶经发酵、蒸、煮、晒等工序后,可以制成黄油、奶油、奶酒、奶干、奶皮等。这些食品既有营养又有不同的味道。蒙古人还爱吃携带方便、耐饿的炒米。奶茶是他们终日离不了的饮料。 奶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食品"。是用马、牛、羊和骆驼的天然纯奶制成的,品种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蒙古族食品中的上品,曾被称为"百食之长",无论居家餐饮、宴宾待客,还是敬奉祖先神灵,都是不可缺少的。 炒米、奶茶以及奶油、奶皮、奶酪和酸奶子等是蒙古族牧民最有特色的日常食品。当然还有著名的手扒肉和全羊席等。蒙古民族颇注重饮食的文化气氛,歌舞常伴,隆重场合还要朗诵专门的祝词或赞歌。大部分蒙古人都能饮酒,以白酒为主,至于啤酒,则多是"牛饮"了,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马奶酒味道醇香,清凉解渴,是牧民款待贵客的最佳冷饮。尤其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如果你到草原做客,需要特别提

论蒙古族特色及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当今世界融合的加快,导致了全球设计产业链的趋近化与平庸化。在全球信息化的潮流下,我国设计的民族特色已经越来越薄弱,对于当今普通平庸的蒙古族民俗文化来说,其形势迫在眉睫需要改革了。就当今社会局势,共同进步迈向国际化步伐的时,不断加强国家间和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联系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内蒙古的地方民族性平面设计需要从不被认知走向大众认可、从大众认可走向独特的民族特色,独特性的核心就是民族的文化性。因而,在此文基于内蒙古草原的地域性和文化纹样的独具一格,以弘扬传达民族文化为主要目的、以辽阔的草原文化为历史文化背景、并且以蒙古族传统图案为基本表现形式,对蒙古族传统纹样符号的整合与传播进行研究表现。 关键词:内蒙古;设计;民族特色;色彩;图形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现如今,设计越来越趋向于民族化、国际化。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国各民族民间艺术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基石。蒙古族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分,艺术价值蕴藏丰富,是民间艺术的巨大宝库,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点。同时,在设计的领域里对蒙古族民间文化视觉元素的纹样应用研究已成为主导,蒙古族的设计艺术在发展的趋向和内在要求是其极具价值的表现。 1.2 研究意义 如今,在艺术领域赢得胜利的关键是有民族特色。我们处于当今的信息时代,设计倾向于同类化,缺乏新意。因此,根据内蒙古草原的区域性和文化特色,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采用传统的蒙古草原文化符号为载体,对民族符号传播进行研究。 2 蒙古族民间美术色彩纹样概述 2.1蒙古族传统色彩观 色彩是构成蒙古族民间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从民间美术发生、发展和存在方式出发,它不只是一个纯粹的造型艺术,而是与民族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与民俗学更加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是民间艺术存在的根基。 内蒙古呼和浩特在正月十五一年一度举行的查玛舞表演活动,它承载和继承着多种多样的民间纹样的艺术形式。“传统民间特色艺术存在的地方,必将有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创作,每每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习俗节目,成为千百年间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现象。内蒙古民俗穿插在个历史长河中成为民间美术品用来寄托民间文化精神等观念形态的表现媒介,也是内蒙古民间艺术的载体体现。没有内蒙古民俗活动何来民间美术?” 2.2 蒙古族民间美术色彩纹样的特征 1.装饰性 蒙古族民间美术的色彩及纹样是来自于长久以来的民族风格客观历史中的主管体现,其色彩淳朴、明快、鲜亮、对比大胆强烈有着极其强的装饰性表现性。内蒙古民间艺术和色彩在这个过程中有着强烈的特色风味,一向是追求华美而多彩多样的视觉效果,使装饰的工程完整厚重,力求完美。 2.民族性 民间美术不仅仅是艺术源泉,还是艺术之流。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生产、生活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地域性、人文因素的影响,蒙古族人在蒙古族民间美术中自然流露出蒙古人的民族特性和民族认同感,与此同时,蒙古族民间艺术的色彩也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3.色彩性 象征是用视觉可感知的具体的现实的的事物表达某些抽象观念的一种方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行为行动,为了使这些抽象的观念外化得以使人容

内蒙古人饮食

内蒙古人饮食 蒙古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发展状况的差异,在饮食习惯上也不尽相同。在牧区,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史书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来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饮食习惯。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内蒙古人饮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内蒙古人饮食 蒙古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发展状况的差异,在饮食习惯上也不尽相同。在牧区,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史书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来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饮食习惯。烤肉、烧肉、肉干、手抓肉均为蒙古族家常食品,其中手抓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而吃全羊则是宴请远方宾客的最佳食品。 在农区、半农半牧区,蒙古族因与汉族杂居.所以饮食习惯已逐渐与汉族大体相同。农区的蒙古族主食以玉米面、小米为主,杂以大米、白面、黄米、荞面、高梁米。随着温室、塑料大棚的普及,农区蒙古族食用蔬菜的品种不断增加。在菜肴烹制上,农区以炖、炒为主.也加以烧烤,吃些牧区食品如手抓肉、奶制品等。蒙古族农民多保留了牧区的好客习俗,来了客人要先敬茶,无茶或不沏新茶皆为不恭,而且以“满杯酒、满杯茶”为敬,不同于“满杯酒、多半杯茶”的汉

族习俗。 内蒙古是个天然牧场,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占全国总草场面积的1/4 以上,居全国五大牧场的第二位。是发展牧业的最好基地,适于马、牛、羊、驼等各种牲畜的饲养。银色的兴安岭林区又是野生动物的天然宝库。据有关方面调查,那里有鸟类360 多种,兽类有110多种,其中有些还是闻名世界的珍奇动物。所以内蒙古除有独具特色的牧业外,狩猎业也很发达。这样,“以乳肉为主”就形成了独特的内蒙古草原的饮食习俗,出现了一些特殊的食品,如“蒙古八珍”和“成吉思汗火锅”。 随着历史的发展,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科尔沁草原(它是东北松辽平原的一部分,也你辽嫩草原),自清朝中叶以后,随着“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种植业逐渐发展起来。西部地区的土默川、河套地区的农业则更为发达。由于粮食的出现,内蒙古饮食结构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 从内蒙古生产、生活状况看,这一地区的饮食习俗一般可分为:林区:“金鞍宝马”的银鬃部位是内蒙古东北的兴安岭林区。这就是《蒙古秘史》上被称为“林中百姓”所居住的地方。今天居于这里的多是鄂伦春、鄂温克族猎民。 鄂温克人以猎获的野兽肉为主食,肉一年不断,其它如熊肉、野猪肉也经常可以吃到。他们的饮料是驯鹿的奶。 鄂伦春人喜欢肉食,食肉方法也很多,但最有特点的是烤肉。通常是将木棍削尖,把肉插上,烤到焦黄散发出肉香时即可食用。他们

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标签:蒙古族民歌蒙古族长调哈扎布文化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 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的传统食品

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分白食和红食两大类:白食主要指奶食品;红食指肉食品。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1)奶食品 奶食品主要以牛、羊、马、驼的奶为原料。在牧区,以牛奶为上品,产用量较大,羊奶次之。用马奶、驼奶者少。产奶旺季,奶牛每天挤两次。奶羊(主要是山羊)每天一次。枯草期,奶牛每天中午挤一次,奶羊不再挤奶。 刚挤下的奶称鲜奶或生奶,可直接饮用、泡炒米或煮奶茶。 将鲜奶倒入洗净的容器,夏季放在阴凉处,冬季放在暖炕上,过一段时间便发酵凝结,形成凝结乳。其味酸甜,清凉爽口,可泡炒米、米饭而食。 凝结乳分上下两层,上层呈淡黄色,奶香扑鼻,蒙古语称“朱和”,汉语称“嚼口”,拌炒米、米饭极香,还可提炼奶油;其下层呈白色块状,蛋白质丰富,称疙疸奶子,可直接食用,也可制奶豆腐。 将“朱和”倒入白布袋,挂在阴凉处将水控干,倒入锅内,慢火加热,并用勺子缓缓搅动,清澈的奶油便浮在上层,蒙古语叫“希日套苏”,即黄油、奶油。剩下的油渣称“初曲圭”,油香适口,具有祛火、消痰之功效。 把鲜奶倒进铁锅,加少量炒米煮沸,并用勺子反复扬奶,直到奶沫浮在上面不见滚奶,停扬撤火冷却,上面便结成一层皮,蒙语叫“乌如莫”,汉语叫奶皮子。取出奶皮子晾晒,水乳分离,再用文火加热,陆续将析出的乳水舀出,把剩下部分熬到一定程度,盛入模子晾晒,即成“ 额吉格”,呈深黄色,味稍酸,状如奶豆腐。 奶豆腐,又称乳酪,蒙古语称“胡如塔”。其制法是将提取“朱和”剩下的凝结乳倒入锅内煮沸,再加入少量酸奶,像卤水点豆腐析出乳水,用笊篱把奶块捞出,放在白布巾上包好,再用木板挤压,直到把水挤尽,再用模子成型,半天后取出晾干,即是奶豆腐。它是牧民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奶食品。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

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 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烤全羊、手抓羊肉、涮羊肉、烤羊腿、手扒肉、炸羊排 五、填一填:知节庆习俗 1.请同学介绍蒙古人崇尚白色的由来 2.同学解释那达慕的由来 3.教师解释“敖包相会”

蒙古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点

蒙古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点 1、蒙古族菜点特色 主要体现在蒙古族的菜点风味上。蒙古族人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的菜点原料。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着名。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内蒙古着名 的菜点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菜、马奶酒、莜麦面、 资山熏鸡、肉干、哈达饼、蒙古馅饼、蜜麻叶、德兴元烧麦等。 2、蒙古族饮食品种丰富多彩 3、蒙古族传统饮食分为红食、白食两种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 伊德”,意为“红食”,这种对食物的称呼富有色彩感和生动性。 孟根达来介绍说,白食和红食在制作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具有蒙古 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客人们在品尝食品时,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 礼仪,使蒙古族的饮食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蒙古族独具 特色的饮食文化。 4、蒙古民族的饮食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 据有关专家、学者介绍,蒙古民族的饮食有农业区、半农半牧区及纯牧区的差异。在纯牧区,饮食分为夏季和冬季。夏季从4月到 10月,包括从母畜产犊到乳品加工结束及奶制品的冬贮,这一时期 的口粮主要是奶制品,偶尔有些肉制品。冬季主要食用宰杀和贮备 的家畜肉,以及夏季贮备的各类型的奶制品。 2、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 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 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 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3、水忌: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 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蒙古族的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作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食品分类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 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 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 蒙语叫“乌兰伊德” 称奶食为“白食” 蒙语叫“查干伊德” 纯洁、吉祥、崇高之意 。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以肉食为辅。奶类食品蒙古族把乳食习惯地称为白食(查干伊德)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 蒙古语称"查干伊得" 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 即"白食" 分为饮用的 鲜奶、酸奶、奶酒。食用的 奶皮子、奶酪、奶酥、奶油、奶酪丹 奶豆腐 等。白食美味可口 营养特别丰富。白食制做简单却有趣。在食用时一般都有"德吉"的礼俗 也就是把第一杯或碗食品首先认客人品尝的礼节。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 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 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 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肉类食品

蒙古族把肉食习惯地称为红食 乌兰伊德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 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 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 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 剥皮烤 、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 最常见的是手扒羊肉。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 蒙古语称"乌兰伊得" 意为"红食"。红食有 整羊背子、手扒羊肉、羊肉串、涮羊肉等等。这些都是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的名贵佳肴。同时也体现了蒙古族人的热忱和豪放。整羊背子 蒙古语称"秀斯"或"乌查" 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宴请尊贵客人时摆放的传统佳肴。 炒米类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 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 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 摘要: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游牧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其中传统的食品主要以白食即奶食制品;红食即肉制食品为主。而白食和红食在制作过程中,多采用一些非常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每种食品在品尝时,再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礼仪,使蒙古族的饮食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蒙古族白食红食饮食文化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子”。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习俗,特别是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更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特色。 蒙古族早期曾从事狩猎,以猎获物为食品,如兔、鹿、野猪、黄羊、黄鼠、野马等。所食家禽以羊为多,牛次之,大宴会不刑马。《黑鞑事略》载: 其食,肉而不粒。获而得者,曰鹿、曰兔、曰野彘、曰顽羊、曰黄羊、曰野马、曰源之鱼。从事畜牧业后,即吃猎货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马克波罗游记》曾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的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他们还吃一种兔子一样的小动物(土拨鼠)一直到夏天,这种土拨鼠遍布于整个大草原,这种动物的肉他们也不嫌弃,照吃不误,此外还吃马肉、骆驼肉,甚至于狗肉。早期蒙古人的食物并不丰富,到了十二世纪,饲养的家禽逐渐增多,食物便以家畜的肉和奶为主。蒙古地区还有一些个别的部落开始食粮,史料中只提到篾儿乞部舂米为食,临近汉地的汪古部,弘吉刺部食梗稻。蒙古国建国以后,随着屯田的发展,有更多的蒙古人以粮煮粥为食,行军时军营中也配置一些舂米以供兵食。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肉食和乳制品在蒙古族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蒙古族传统食品的鲜明特色构成了白食和红食。 (一)白食白食,即奶制品,主要分饮料和食品两种。饮料为鲜奶、酸奶、马奶、牛奶等;食品有奶豆腐、奶酪、奶皮、奶油、黄油等。蒙古人不仅喜欢吃白食,而且还赋予它许多美丽的传说,认为白食能带给人们幸福和吉祥,因此按照蒙古人的习惯,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是敬客食品。到蒙古牧民家里做客,主人都要把奶皮子、奶酪、奶茶、奶酒等各种白食端出来请客人品尝。蒙古人在逢年过节或孩子穿新衣时,都要用白食涂抹一下,办喜事时做洞房用的蒙古包也要用白食涂抹,以示祝福。还有过生日、满周岁、行婚礼、出远门时,老人们都要端着雪白的奶汁举行祝福仪式,以求平安、顺利。 鲜奶。包括牛奶、马奶、羊奶、驼奶。黑龙江蒙古族不吃驼奶。清末以后,不食马奶,主要吃牛奶、羊奶。 奶皮子。蒙古语称“乌日莫” 。在夏秋两季,将刚挤出的鲜奶倒入锅里加热, 用温水煨煮,等奶沸腾后,用勺子搅拌,使奶的生沫浮于表面,同时点些生奶,食奶之中的脂肪凝结成一层黄色的皮子,冷却后用一根小棍将这层硬结状东西挑起,放在盖帘上阴干,即成奶皮子。亦可将鲜奶放入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室内,经七、八个小时左右,等它自然凝结而成,有非常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香甜可口,是奶食品里的佳品。一般只有做供品或招待最尊贵客人时才上奶皮子。元代《饮膳正要》一书中记载“奶皮子属性清凉,有健心清肺止咳”等功效,而且可与炒米一起放在碗里,以奶茶泡着吃。 马奶酒。盛夏的草原牧场,处处都飘着诱人的马奶酒香。这个时候,如果 你到蒙古族牧民家中做客,那么好客的主人少不了要用一碗醇香诱人味似甘露的马奶酒来招待客人。 马奶酒是蒙古牧民最喜欢的一种饮料,而且历史悠久,是蒙古人最早的饮料。《黑

蒙古族女子服饰形制与特点

蒙古族女子服饰形制与特点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众多民族中的一个,拥有着古老而十分具有特色的蒙古民族风俗习惯,众人皆知的蒙古长调就是别具特色的蒙古民族文化特点的代表之一。更加值得一提的就是蒙古民族的服装配饰,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是独具匠心的。由于蒙古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长期生长在草原上养成的生活习惯,造就了蒙古族独特的服饰文化,主要体现在特殊的服装形制上、独特的色彩运用上以及精致的配饰上。 一,蒙古族服饰文化背景概述 1.1蒙古族的生活地域性与地域特点 蒙古族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之一,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从生活方式、地理位置、文化特征、物产贡献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蒙古族由于长期居住于我国的北方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正北方,以及西北,都有蒙古民族的身影。因为东西地域阔度较大,低于比较辽阔,使得蒙古族形成了独特的不同地域不同的生活风俗习惯。他们的生产生活极具特色,自古以来以畜牧业为主,游牧生活使他们需要经常迁徙,所以在衣、食、住、行别具一格,形成独特的内蒙古民族文化。 1.2蒙古族服饰产生的环境特点 服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最有别于其他国家、民族、团体的象征与表现物。不同的民族在各自长期生活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熏陶环境中都会形成属于他们本民族自己的独具匠心的服装配饰文化。 蒙古族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且已经形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服饰文化,蒙古族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少数游牧民族,经常放牧在草原上,所以就需要以天为被以地为席睡在草地上放牧。宽大的蒙古袍既可以当被子也可以当褥子,这是蒙古袍的实用性。游牧民族服饰的特点为:窄袖宽身长袍、束腰带、穿合祷、登皮靴。这种装束比较适合北方的自然环境。 比如男袍比较宽大,缠在腰间的腰带传统的有一尺多宽,四米长,这是因为有几个作用:第一是为了美观,宽大的蒙古袍系上腰带卓显蒙古族男子彪悍魁梧的身材,第二蒙古族是马背民族,马是蒙古人的伙伴,狗是蒙古人的伴当,长期颠簸在马背上容易造成内脏损伤,所以腰带的第二个作用就是保护五脏六腑。第三,蒙古族的服饰主要是以蒙古袍和长裤为主,装载日常用品就需要有空间存放,腰带系在腰上面就可以把东西直接从蒙古袍右侧开襟的开口处放进去,在胸膛和肚子形成一个“兜子”。 二,蒙古族女子服饰特点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我的研究报告研究问题: 为什么各个名族的衣服是不同的,男女服饰有什么特点 研究的过程: 1.观看各种关于少数名族的文化材料。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少数名族的服装。 研究成果: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保安族:

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1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要戴盖头,姑娘戴绿的,少妇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哈尼族: 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版纳和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独龙族: 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