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东山的氏族与古村落
- 格式:pdf
- 大小:350.35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传统村落(第⼀批)浙江省苏州吴中东⼭镇陆巷古村陆巷是苏州吴中东⼭镇的⼀个⼩村⼦,位于太湖边,背⼭⾯湖,是⼀座明清厅堂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被誉为“太湖第⼀村”。
现尚保留着明代建筑数⼗处,规模如此庞⼤,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在江南⼀带实属罕见。
陆巷因村中有六条直达太湖的巷弄⽽得名,村民依⼭⽽居。
陆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的故⾥,王鏊曾连捷解元、会元、探花,其门⼈唐伯虎称他为“海内⽂章第⼀,⼭中宰相⽆双”。
王鏊母亲姓陆,其村因此得名。
陆巷在20世纪50年代曾是太湖渔业公社所在地,街上有布店、百货、农杂、饭店、茶馆等,市⾯煞是热闹。
该古村位于⼭坞之中,背靠莫厘峰,⾯向太湖,东有寒⾕⼭、西有箭壶,今称巩俐岛,同太湖西⼭遥遥相望、依⼭傍⽔,风景秀丽,村内保存的明清古建筑有三⼗多幢,⾯积达上万平⽅⽶。
村民依⼭⽽居,村中筑有六条直通湖畔的巷弄。
⾛进长长的巷⼦,幽幽的长弄,仿佛⾛进悠悠的历史长廊。
电视连续剧《画魂》、《橘⼦红了》、电影《⼩城之春》都在这⾥搭景拍戏。
现在王鏊故居仍保留着⼀处拍《⼩城之春》留下的花园。
去过的朋友们这么评价TA喜欢古朴宁静的朋友,可到苏州东⼭太湖边上,慢步于此,即可领略太湖之滨的景⾊,⼜可观看陆巷古村的美景。
陆巷古镇真是⼀个很⼩的古镇⼩到我⼏乎不知道它的存在就因为知之甚少所以整个古镇⼏乎没有任何商业规划也鲜有游客,⼜包场了……窃喜⼀下还不错,特别是24湾。
还有沿太湖⾛⾛很舒服。
陆巷古村的交通1、⽕车站乘502路车(或汽车站南站62路)直达东⼭(每20分钟⼀班,⾏车时间100分钟,票价5元)。
东⼭镇到陆巷古村,可转乘627路或629路公共汽车到达,票价2元。
2、乘⽊渎汽车站往东⼭镇的621,5-10分钟⼀班,票价7元。
发往东⼭的车均经过⽊渎,游客可在⽊渎直接搭乘中巴前往东⼭。
3、镇上旅游旺季有往返于各景点的黄包车,起步费5元。
其他景区类型:古镇最佳季节:春秋俱佳。
春季鸟语花⾹,太湖旁湖⾯平静,微风和煦。
东山岛古村落----东沈编繤目录一、东沈村概况二、东沈村历史沿革三、东沈村基础设施四、东沈村经济状况五、姓氏源流<一> 沈氏源流<二>沈氏族人变迁<三>唐氏源流(代考)<四唐姓族人变迁(代考)六、东沈村主要文物古迹<一> 沈氏宗祠《祀先堂》<二> 唐氏宗祠《永锡堂》<三> 公厅<四> 东沈庵.庙1、东沈庵2、武德候庙3、东沈蒙屿妈祖庙<五> 东沈赤山城及其他<六> 东赤港战埔<七> 东沈赤墓公塜七、东沈民俗文化<一> 游神民俗“跑舍礼”<二> 七角戏<三> 东沈《沈氏家训》<四> 节日.祭祀A、节日B、祭祀C、碑铭D、祝文八、乡贤名人<一> 已故先贤<二> 当代名人<三> 中级职称以上<四> 副科级职务以上一、东沈村概况:东沈村地处东山县康美镇西南部,西毗邻樟塘镇,东连康美村,北至疏港路,南挨西铜公路中心地段。
耕地面积3516亩(其中果林地400亩),辖九个村民小组,970户,常住总人口3562人(其中男性1750人,女性1812人)。
唐姓人口约1200人。
东沈辖区内有遐迩闻名的金銮湾海滨浴场,百亿新城等风景区,金紫荆旅游,中信海峡论坛,御龙海湾,浪琴湾,旗滨集团“金銮国际”等在东沈村落户,它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为主,旅游配套服务业为辅的农业村。
二、东沈村的历史沿革明永乐13年(1416年),诏安仕渡十一世沈东屿、沈东皋等五兄弟,随其母陆续从诏安前来五都开基东沈村。
其后,又有李、许、吴、唐、叶、萧诸姓人来此集居。
明中下叶,诏安沈姓人于村西北侧置西沈村。
经清顺治到康熙前后20年的迁界,除沈、唐两姓在复界后返乡,其余诸姓均外徒无返(个别户返乡后或与沈、唐同化)。
西沈村人亦外徒无返,村废址存。
苏州东山陆巷传统村落现状调查与传承发展浅析苏州东山陆巷是一座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的传统村落,位于苏州市古城区东南方向,南接东山镇,西接江南大街,东邻东山半岛与虎丘风景区相毗邻。
陆巷村历史久远,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是苏州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陆巷村的传统村落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对苏州东山陆巷传统村落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其传承发展进行浅析。
一、陆巷传统村落现状调查1. 建筑风格陆巷村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保存完好。
村内的传统民居和古迹古墙随处可见,反映了江南传统建筑的魅力和历史底蕴。
2. 文化遗产陆巷村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古建筑,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品、传统戏曲艺术、古代祭祀活动等。
这些文化遗产为村落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3. 居民生活村内的居民生活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习俗和生活方式,许多居民仍然从事传统的手工艺和农耕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
村民之间的邻里关系也非常紧密,形成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
二、传统村落传承与发展浅析1. 保护与开发保护传统村落的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必须加强对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工作,防止其被破坏和损坏。
可以通过合理开发,将传统村落打造成为文化旅游景点,推动村落的经济发展。
2. 文化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非常重要,必须加强对传统手工艺品、戏曲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可以通过设立文化展览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陆巷村的历史文化。
3. 社区建设加强传统村落的社区建设和环境整治,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可以通过改善村落基础设施、提升居民配套服务水平等措施,营造宜居、宜业的社区环境。
4. 规划与管理制定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和管理制度,明确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和发展方向,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管理和运营,确保村落的持续发展和传承。
苏州东山陆巷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是苏州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苏州东山陆巷古村介绍1. 背景介绍苏州东山陆巷古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山街道,是苏州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陆巷古村建于明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东山脚下,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景色优美,气候宜人。
陆巷古村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古老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2. 建筑风格陆巷古村的建筑风格主要以明清时期的传统苏州建筑为主,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古村内的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屋顶采用青瓦,墙面以白色为主,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古村内的街巷错落有致,弯曲蜿蜒,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3. 名人故居陆巷古村是苏州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曾经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居住、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
其中最有名的是明代文学家唐寅的故居。
唐寅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他的故居保存完好,成为古村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故居内有许多唐寅的文物和书画作品,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成就。
4. 古村文化陆巷古村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独特的民俗文化。
古村内有传统的民俗活动,如灯谜游戏、舞狮表演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古村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木雕、剪纸、刺绣等,展示了苏州地区的传统工艺技艺。
5. 美食特色苏州是中国的美食之都,陆巷古村也有许多特色美食。
古村内有许多小吃摊位,如苏州传统的饭团、鸭血粉丝汤、生煎包等,都是当地人和游客喜爱的美食。
古村还有一些传统的餐馆,提供正宗的苏菜和本地特色菜肴,让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苏州美食。
6. 旅游体验来到陆巷古村,游客可以参观古村内的名人故居,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
游客还可以参加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灯谜游戏、舞狮表演等,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
古村内有许多特色的小吃和餐馆,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苏州美食。
此外,古村周边还有许多自然景点,如东山风景区、狮子林等,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苏州独特的自然风光。
7. 交通指南陆巷古村位于苏州市东山街道,交通便利。
游客可以选择乘坐公交车或出租车前往。
散文苏州有两个陆巷,一个在苏州昆山常熟交界处,一个在太湖东山,当年在吴县公交公司坐车时,经常有人会坐错车,后果很严重,因为是真正的南辕北辙。
东山陆巷古村形成于南宋,跟北方士人大举南迁有关,自从明代村里出了个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王鏊后,明清两代竟名人辈出,古村也由此声名远播。
古村在东山后山的嵩峰山脚下,背山面湖。
入村是一条小路,左侧民宅,右侧是一条小河,通向不远处的太湖,河水清清,水草摇拽。
对岸桔林的树叶子,在阳光下反射着晶亮的光泽,太湖边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果树品种繁多,是一块江南福地。
河沿上新设的木栏,引导着人们走进村里。
小河尽头是个名叫寒谷渡的码头,古朴温馨。
边上是个仿古酒馆,估计不会有多少生意,一个景点而已。
村里的老街依然是狭窄的石板路,石板被几百年来或匆忙或悠闲的脚掌磨得溜光。
老街上耸立着三座牌坊:“解元”、“会元”、“探花”。
它们全和王鏊有关,当年年轻的王鏊可谓是意气风发,乡试第一得了“解元”,会试第一中了“会元”,殿试第三名为“探花”,离神话般的“连中三元”只有一步之遥。
三座牌坊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经被毁,不过现今修复得俊朗嵯峨,飞檐灵动,雕刻精致,很有气势。
沿着牌坊走向老街深处,王鏊的故居“惠和堂”坐落在山坡和平地连接处。
门口如左邻右舍般,绝不显山落水,进门拐一个弯才是第一进的轿厅。
宅第如此隐晦可能是重名之下的低调,而老街上牌坊的张扬也许是出于家属和后人的显摆,这样想也就不矛盾了,不然无法理解高智商的大学士为何如此安排。
客厅高敞,楠木营造,造价不菲,管干部的户部后来又是宰相,挣个好宅子想必不难。
厅内陈列着王氏杰出后人,其中有一个在清康熙年间中了状元,也算是在下一朝代为祖上圆了状元梦,真孝子啊。
后楼应该是居住的地方,因为当年拍摄《桔子红了》整修了一番,所以一切都比较完整,而且修旧如旧,只是风格上明清里带有民国色彩,细细推敲不得。
后边自然就是花园了,曲水长亭,柳荫花丛,看过很多苏州园林后,似乎没有什么特色,据我判断应是废园新修。
苏州东山陆巷古村介绍
苏州东山陆巷古村位于苏州市东山风景区内,是一座有着300
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陆巷古村坐落在碧水蓝天之间,四周群山环抱,自古以来就是一处风景如画的地方。
陆巷古村最早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古村的布局规划非常有特色,村内东西两条主路穿插相交,形成了"十"字形状,象征着福气十足。
步入古村,可以欣赏到明
清风格的传统建筑,红砖灰瓦,精美的雕花窗户和石桥,处处透露出历史的氛围。
此外,古村内还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这些民居大多数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是苏式园林建筑的典范。
游客可以欣赏到苏州传统建筑的优美造型,体验到江南古村的宁静与舒适。
除了欣赏建筑,陆巷古村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古村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巡游活动,届时,整个古村被灯笼装点得五彩斑斓,游客可以欣赏到民间舞蹈、杂耍和戏曲表演等传统文化表演。
此外,由于古村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陆巷古村还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村子周边山水环绕,古树参天,碧水荡漾,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在古村附近,还有一片茶园,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苏州茶。
此外,山中还有许多步道,供徒步爱好者探索。
总的来说,苏州东山陆巷古村是一处古色古香的古村落,以其
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无论是欣赏建筑、体验传统文化还是山水之间的休闲度假,陆巷古村都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苏州东山陆巷传统村落现状调查与传承发展浅析一、前言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拥有着众多优秀的传统村落资源。
东山陆巷作为苏州传统村落的代表之一,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古村落。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传统村落面临着被遗忘和破坏的危机。
对东山陆巷传统村落现状进行调查,并探讨其传承发展的问题,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东山陆巷传统村落现状调查1.历史沿革东山陆巷,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陆巷依山而建,曲折蜿蜒,四通八达,古朴典雅,是中国江南地区少有保存完好的古代村落之一。
陆巷古村落以其独特的水乡文化和石库门建筑风格享誉中外,被誉为“小桥流水人家”。
2.现状调查在对东山陆巷传统村落的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人口外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迁往城市生活,导致传统村落的人口稀少,村落生活逐渐落寞。
其次是村落建筑的老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建筑出现老化和破损的现象,需要加强保护和修缮。
再者是流失文化传统,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意识不强,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消失。
三、传承发展浅析1.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古村落的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传统手工艺品展销等方式,吸引游客和村民参与,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村落可以邀请文化名人或专家学者来村落讲学,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村民和游客的文化素养和认知。
2.建筑保护对于村落建筑的保护,可以通过政府资金或者专门的基金来进行修复和保护。
可以引入专业的保护团队进行维护和修缮工作,保持村落建筑的原汁原味。
可以引入开发商或者文化机构进行合作,对村落进行规划和开发,将传统村落和现代化设施相结合,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3.旅游发展传统村落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可以通过开发旅游线路,编制旅游攻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并且可以配套开发民宿、特色餐饮等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苏州东山的氏族与古村落4000多年前的太湖,还是一个十分落后、封闭的原始氏族部落群居之域。
人们靠渔猎为生。
三山岛旧石器遗址的挖掘证明,太湖东山1万年前即有人迹。
大禹治理太湖水患以来,受中原文化影响,人们在渔猎之余开始学着圈养禽畜和农耕,有的开始向陆地栖宿。
东山所以山潭、山涧与土井之多,据说还是大禹引导的。
尔后,西周诸侯纷争,吴越争霸,越灭吴,随着旧的宗法等级制度的不断瓦解,不同阶层的人沦落到流浪大军的行列。
其时的水乡江南大量未开垦的土地,便成了这些流浪者的乐土。
这个时期的东山正是人们所向往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回顾中国历史,曾有过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北宋南迁和宋末元初四次大规模的人口南移。
东山受此影响,外来人口渐增。
真正大规模人口激增自北宋南迁开始。
如今东山之姓氏始祖大多均可追溯到北宋南迁这个历史时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位于太湖之滨的东山岛民们,长年累月与山水相伴,爬山涉水,出入于山岭、波涛,造就了他们勇于攀登、敢冒风险、机智沉着的个性。
他们沿着勤劳朴实的习俗,过着“不论贫富少壮皆事采樵而能温饱”的平安生活。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加上自然灾害的不断侵袭,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又会出现相当大的变化。
为生计而奋斗,在很大程度上便成了人们追求的头等大事。
明王鏊《震泽编》谈出了湖中诸山民以商贾为生的原委,并作了社会调查。
“嘉靖初年,东西山有18085户,99971人,两山有山、林、田、荡为140455亩,人均为一亩四分左右,两山民年交官府夏粮1300石,丝7500两,铜钱162贯半,秋粮6846石,徭役还不计在内”。
山民生活很难维持,另谋生路便成了山里人的当务之急,因而促使农民大规模地发展经济作物、家庭副业和小手工业,去市场换取自己所需的物资,由此推动了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村落、集镇的兴起。
诸如渡桥的吴巷山、小北湖头的席家湖,以及前后山的翁巷、陆巷、叶巷等等古村坊便相继形成。
吴巷山说吴吴巷山位于东山之东,武山之西南,距镇区4公里,系岗丘谷地。
江南水车村:苏州东山古村江南水车村: 苏州东山古村苏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而闻名于世。
在苏州的东山地区,有一个宛如画中的古村落,被称为“江南水车村”。
这个村落保留了传统江南水乡村落的风貌,以其独特的水车文化而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苏州东山是一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山,自古以来就以其迷人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而与众不同。
而位于东山山脚下的水车村,则是这座山区的珍贵遗产之一。
在这个村落里,游客可以感受到真正的江南水乡生活,领略到那种宁静、古朴的氛围。
水车村拥有悠久的历史,据传始建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这个村落位于太湖的一条支流旁,借助水资源发展起来。
它以水车为特色,这也是村子名字的来源。
水车村内的水车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是当时农民用来灌溉田地、碾米磨面等重要的农具之一。
而如今,水车村已经成为苏州古村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
来到水车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两旁的民居依水而建,显得极为古朴。
水村的房屋大部分是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带有明清的特色和气息。
民居之间错落有致,小桥流水相连,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江南水乡画卷。
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保存完好的水车,它们安静地躺在溪水旁,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农耕故事。
除了水车,水村还有其他让人惊叹的景点。
例如,著名的东山寺就是村落里的一颗瑰宝。
这座古老的佛教寺庙始建于南朝宋刘宋之世,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东山寺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古朴和庄严的气息,寺内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塑像,是众多信徒朝拜的场所。
漫步在东山寺的庭院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
水村的风景令人陶醉,但它的美不仅仅停留在外表上。
村里的居民们以种植水稻和养殖业为生,他们始终保持着江南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生活习惯。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农田里那一片金黄的稻谷,可以看到蓝天下船只穿行的太湖,可以聆听着村落中人们的碎语和笑声。
姑苏风光-东山陆巷古村(三)走进古村道
长篇旅游风光记实片
拍摄时间:2010年11月4日
拍摄地点:苏州市东山镇陆巷古村内
离开寒谷渡口,走进古村落,开始漫步在古老的村道上。
村口的一口古泉(井)
井水清澈,一直在使用,是村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水。
走在村到上,部分民居经过翻建成二层小楼,但仍然保留着古民居的格局。
静静的小巷,偶然也能见到村民在小巷内洗刷。
见到一村民骑着电动车来这里,几个居民围在周围。
原来是刚从太湖捕鱼回来,到村里推销湖鲜。
多么诱人的银鱼,难得见到这么新鲜。
(银鱼是太湖里面的特产“三白”之一,另外两种是白鱼和白虾。
)
时而能见到这样好象“荒废”的小院,但显得更加古朴。
村里的道路大部分是用长石条铺就,显得古色古香,走在这样的石板路上,感觉十分惬意。
村道也非常窄小,有些地方还没有一米宽。
走进一家院落,二层小楼显得古老又沧桑。
到处都是这样的小巷,村民在此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