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音乐在中世纪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巴赫复调音乐与中世纪复调音乐关系作者:牛晓晗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5期摘要:中世纪与巴洛克时期,中间间隔几个世纪之久。
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因素的影响下,思想不斷被解放,这两个时期的音乐也必然出现了很多不同。
巴洛克时期,人们创作出了不同类型的音乐,音响效果比中世纪时期要更加丰富、饱满。
但这两个时期音乐的相通点与紧密联系也体现在方方面面,这都离不开人们对于音乐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中世纪的复调音乐思想、复调音乐创作、记谱法与新艺术时期的音乐等,都对之后音乐发展有了启发与影响。
特别是作为宗教音乐极度繁荣的两个重要时期,中世纪为修饰、扩展格里高利圣咏而新出现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对巴洛克时期“西方音乐之父”巴赫的复调钢琴音乐的创作影响极深。
本文就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两大关系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巴赫;巴洛克;复调钢琴音乐;中世纪;宗教引言:中世纪的欧洲,奥尔加农、经文歌等复调多声部音乐在慢慢崭露头角,这也为其之后的复调音乐发展提供了条件与可能。
巴赫作为西方音乐之父,他的复调音乐达到了顶峰。
他顺着中世纪复调音乐的脉络,创作出了数量庞大的复调音乐作品,其中就包括二、三部创意曲与平均律、英国组曲、法国组曲这些重量级的复调钢琴作品。
因此,可以说中世纪复调音乐与巴赫的复调钢琴音乐是密不可分的。
一.区别:1.创作对象不同:中世纪教会至上,教会认为器乐音乐属于异教音乐,因此中世纪时期的教会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格里高利圣咏,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伴奏的声乐纯人声单声部演唱。
这与声乐器乐并重、共同发展的巴洛克时期不同。
随着10~12世纪出现的附加段、继叙咏等形式注入格里高利圣咏中,使教会音乐越来越成熟、复杂。
特别是12世纪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多声部音乐所蕴含的力量,还有其与单声部音乐不同的更为饱满的音响。
音乐的创作方向逐渐向多声部复调音乐转型,但人们对于复调音乐的探索仍仅限于声乐方面。
而巴赫的创作有声乐加钢琴伴奏的,但主要是以管风琴、钢琴为主的复调音乐。
中世纪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越 5-10世纪,由于古代世界结束前的连续征战,中世纪初的几个世纪经济文化处于极度停滞和落后状态, 音乐以即兴和口头佳诵为主, 这是一个相对静止和发展缓慢的时期, 9世纪左右,格里高利圣咏确立了作为统一的罗马教会礼拜音乐的权威地位,它的产生为音乐带来一系列积极意义的影响。
第二阶段,约 11-13世纪,这是中世纪音乐的盛期,在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历史越来越表现出在地里、政治、文化方面要求独立发展的倾向。
在音乐方面, 12、 13世纪基督教的礼拜音乐达到全盛,弥撒礼拜仪式被精心修饰和充分扩展,复调音乐得到很大发展, 13世纪经文歌的产生把中世纪复调音乐推向高峰, 11-13世纪世俗音乐也得到很大发展。
第三阶段, 14-15世纪初,在音乐史上称为“新艺术”时期,主要发生在法国和意大利, 这一时期处在中世纪音乐末期, 在音乐方面, 这是一个新旧音乐观念冲突和替换的时代,世俗音乐影响达到高峰,并出现了马肖·兰迪尼等作曲家。
让 -菲利普·拉莫 (巴罗克晚期的大师让 -菲利普•拉莫是法国 18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理论家和键盘乐器演奏家。
他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和声学》于 1722年在巴黎出版, 第二部著作《音乐理论的新体系》在 1726年问世, 这两部著作使拉莫成为著名的音乐理论家, 他并不以此满足, 并创作更多音乐作品特别是歌剧,代表作有《殷勤的印度人》《双子星座》《青春女神的节日》等。
拉莫的主要作品有:4卷羽管键琴独奏曲, 1卷室内乐作品, 4首非仪式的经文歌或诗篇歌, 6首世俗康塔塔,以及大约 30部舞台作品。
拉莫现存的羽管键琴的作品共 53首,出版雨 1741年的《羽管键琴音乐会曲集》。
拉莫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使 1722年发表的《和声学》 ,他的理论著作使与他的作曲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拉莫认为和声是所有音乐的基础, 旋律是从和声中派生出来的。
亨德尔格奥尔格·弗利德里希·亨德尔 1685年 2月 23日出生于德国的哈雷。
中世纪欧洲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中世纪欧洲的多声部复调音乐是指在音乐创作和演唱中使用多个独立旋律线并具有独立音乐结构的音乐形式。
这种音乐形式在中世纪晚期逐渐形成,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鼎盛。
它是中世纪西方音乐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奠定了后来西方古典音乐的基础。
中世纪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两个重要因素:文化转变和技术改进。
首先,中世纪晚期欧洲的文化转变起到了推动多声部复调音乐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这个时期,宗教运动兴起,大量的宗教文献被翻译成通俗语言,并传播给普通民众。
这种文化转变对音乐影响巨大,创作多声部复调音乐成为了许多宗教机构的重要任务,以便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
其次,技术改进也是中世纪多声部复调音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这个时期,音乐理论与写作技巧逐渐发展,音乐家们开始对音乐的旋律和和声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特别是由埃兴哈德建立的马吉卡兰法则,强调了和声的合理性和内在逻辑性,有助于音乐家们理解复杂的和声结构并将其应用到音乐创作中。
中世纪多声部复调音乐最早出现在哥特式教堂音乐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创作《圣吉里尔赞歌》,这首作品采用了双声部唱法,表达了虔诚的宗教情感。
这标志着中世纪复调音乐时代的来临。
在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的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多声部复调音乐达到了高峰。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研究影响了音乐创作,音乐取材和创作风格都更加广泛多样化。
特别是约斯坦·德普雷和吉尔缪·达芬妮等作曲家的作品,将中世纪复调音乐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们创作的复调音乐作品包括赞美诗、时序曲等,通过多声部的和声铺垫和旋律发展来表达情感,给人以完美的音乐享受。
中世纪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对后来的西方音乐发展影响深远。
它奠定了音乐的和声基础,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并最终演变为今天的古典音乐形式。
总之,中世纪欧洲的多声部复调音乐是在文化转变和技术改进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复调音乐的简介复调音乐:一种“多声部音乐”。
作品中含有两条以上(含)独立旋律,通过技术性处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音乐就叫做复调音乐。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复调音乐,欢迎阅读!复调音乐拥有漫长的历史,在中世纪的教会圣咏中,就有了最早的复音音乐,僧侣们在唱颂歌的时候各自在不同的声部上吟唱不同的旋律。
其后尼德兰的荷兰乐派进一步发展出复音的理论和写作技术。
当中的作曲家杜飞(GuillaumeDufay,1400-1474)在创立了“四部和声”的写作技巧。
为后来的对位法理论开辟出完善的道路。
一、复调音乐(polyphony music)简介:“主调音乐”的对称。
多声部音乐的一种,旧称对位。
它是以两个、三个或四个在艺术上有同等意义的各自独立的曲调,前后叠置起来,同时协调地进行为基础。
在横的关系上,各声部的节奏、力度、强音、高潮、终止、起迄以及旋律线的起伏等,不尽相同而且各自有其独立性;在纵的关系上,各声部又彼此形成良好的和声关系。
复调音乐分为:⑴用对比方法所写的复调音乐成《对位音乐》,简称《对位》,即对位式的复调音乐。
如中国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⑵以模仿的方式为基础所写的《复调音乐》,通称《卡农》,即二部、三部、四部的轮唱或轮奏。
如《黄河大合唱》中的四部轮唱曲《保卫黄河》;⑶用衬托的方法所写的复调音乐,成《支声复调》或《衬腔式复调》。
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常用衬托、填充、呼应、加花等手法,使音乐更为丰富多彩。
如侗族民歌《向阳花开朵朵红》,女声二重唱《遵义会议放光辉》等。
二、复调音乐的内容:原指由几个声部构成的多声部音乐,相对于单声部音乐而言;后指按照对位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个旋律性声部的音乐,相对于主调音乐而言。
复调音乐注重每个声部的旋律性,声部间形成对比或相互补充,没有主次之分。
复调音乐最早产生于9世纪的西欧,奥尔加农为其最早形式,发展至15世纪后半期~16世纪达到高峰,可谓其黄金时代,杰出代表为帕莱斯特里纳的无伴奏合唱;到18世纪,在复调音乐创作在结构、技法上趋于完善的情况下,J.S巴赫将器乐赋格曲形式发展至极,树立了器乐复调音乐技术的典范;进入18世纪后半叶,复调音乐的主导地位开始逐渐被主调音乐代替。
复调音乐在中世纪的发展复调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早期的9世纪。
当时,基督教教堂的音乐主要是以一种称为单声部音乐的形式存在的,只有一个音乐声部在演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对这种形式感到不满足,于是开始追求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音乐。
在10世纪,人们开始尝试在现有的音乐声部之间添加其他声部。
这种做法最早是在宗教歌曲中出现的,用来增强音乐的神圣感。
这些新声部往往是通过在原始旋律上加上音程来构成的,并且与原始声部在和声上有所区分。
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复调音乐在欧洲的修道院和大教堂中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索复调音乐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出了一些规则和原则来指导多声部音乐的创作和演奏。
其中最重要的是八度和第五度的声乐规律,这些规律为后来的复调音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12世纪晚期,著名的音乐家和教堂官员即延后会议和阿奎纳的亨利二世在欧洲音乐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工作推动了复调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并对后来的音乐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如各声部之间的音程和和弦,并在复调音乐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技巧和装饰。
13世纪,复调音乐在欧洲的大教堂中达到了巅峰。
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如法国的阿诺那和潘松等,开始创作更加复杂和富有变化的复调音乐。
他们的作品结构严谨,和声丰富,旋律动听,成为了中世纪音乐的经典之作。
在14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复调音乐逐渐被新的音乐形式所取代,如更加个人和表达主义的音乐。
然而,复调音乐的发展仍然对后来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世纪的复调音乐在不断的试验和创新中发展起来,并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在复调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音乐家和宗教领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努力和贡献推动了中世纪音乐的发展。
虽然复调音乐在后来被其他音乐形式所取代,但它仍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欧洲中世纪复调音乐论文综述杨桔发布时间:2021-09-14T05:12:57.048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8期作者:杨桔朱晨笛[导读] 欧洲中世纪音乐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多声部复调音乐的诞生,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是西方封建制度发展的整个阶段,教会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后期逐渐趋于世俗化,产生了更多的音乐体裁,例如奥尔加农、华丽奥尔加农、经文歌、猎歌等。
其中复调音乐就是中世纪音乐世俗化的一个重要桥梁,复调音乐就像是中世纪的一面镜子,在音乐上反映出严实关闭的中世纪社会开始解体。
本文主要通过复调音乐的诞生、“古艺术”和“新艺术”三个方面的论文做一个论文综述。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摘要:欧洲中世纪音乐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多声部复调音乐的诞生,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是西方封建制度发展的整个阶段,教会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后期逐渐趋于世俗化,产生了更多的音乐体裁,例如奥尔加农、华丽奥尔加农、经文歌、猎歌等。
其中复调音乐就是中世纪音乐世俗化的一个重要桥梁,复调音乐就像是中世纪的一面镜子,在音乐上反映出严实关闭的中世纪社会开始解体。
本文主要通过复调音乐的诞生、“古艺术”和“新艺术”三个方面的论文做一个论文综述。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复调音乐;综述一、早期的复调音乐《从“为神”到“为人”――论欧洲中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范博;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全文由两条线索构架而成:一、欧洲中司机复调音乐的诞生及其发展历程,二、欧洲中世纪复调音乐中音乐本质从“为神”到“为人”的转变。
《从“discant”的变迁窥探中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王宇翔)本文主要由两个线索:一、“discant”与复调音乐的发展。
二、“discant“的分析。
后作者得出了”discant“是建立在“和音陪衬理论”之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新的理论的出现以及变迁导致了“discant”不断变化,这也使复调音乐在理性的指导下一步步趋于完善、成熟。
复调音乐在中世纪的发展
复调音乐在中世纪的发展
中世纪音乐以格里高利圣咏为中心,发展出了附加段,继叙咏以及后来的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的出现,使欧洲中世纪音乐的最大特征之一。
它的产生对西方音乐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早期的复调音乐有奥尔加农、第斯康特、孔杜克图斯等形式。
一、奥尔加农
9-14世纪复调音乐发展的一种重要类型。
1.早期奥尔加农
(1)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是在原有圣咏的下方加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声部,两个声部基本保持严格的平行关系。
(2)复合奥尔加农(composite organum)是在平行奥尔加农的基础上,两个声部又单独进行八度重叠,从而构成四声部。
(3)自由奥尔加农(free organum)声部之间的音程要求趋向自由
2.华丽奥尔加农
二、复调音音乐的其他形式
1.第斯康特(discant)
节奏模式的出现促成了这种新型复调,产生于12、13世纪前后。
机构上不仅出现了分局的特征,而且声部之间是类似对位的音对音的形式。
2.孔杜克图斯(conductus)
各个声部都以同样的节奏进行,旋律方面,各声部均采用新创作的旋律,而不再依赖原有的圣咏旋律。
3.克劳苏拉(clausula)
是13世纪第斯康特风格向经文歌过渡的一种复调形式。
4.经文歌(motet)
13世纪下半叶最为流行的复调形式。
5.圣母院乐派的复调
代表人物:莱奥南,《奥尔加农大全》中世纪最重要的复调音乐文献之一。
佩罗坦,以创作三声部的奥尔加农和第斯康特最为擅长。
复调音乐名词解释复调音乐是指具有独立和自主特征的多声部音乐形式,其中每个声部都有相对独立的旋律和节奏,并且相互交织在一起。
这种音乐形式相对于单声部音乐具有更加复杂和丰富的音乐结构。
复调音乐最早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特别是10至13世纪的法国。
在这个时期,教会音乐占据着主导地位,复调音乐成为宗教仪式和礼拜中的重要音乐形式。
在这个时期的复调音乐中,经常采用对位法(即同时出现两个或多个独立旋律)和模进法(即相同旋律在不同声部间进行移动)的技巧,创造出交织复杂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复调音乐逐渐发展成为更加复杂和精致的艺术形式。
文艺复兴时期是复调音乐的黄金时代,众多作曲家如约翰内斯·奥肯海姆和约斯昆·德普雷斯等,通过创新和探索,将复调音乐推向了新的高度。
这个时期的复调音乐超越了宗教的限制,进一步发展了对位技巧,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复杂的音乐结构。
在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作曲家如巴赫、亨德尔和维瓦尔第等,将复调音乐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使用了大量的对位法和模进法,创造出了奇妙的和声效果。
其中,巴赫的《赋格曲集》和维瓦尔第的《四季》等作品,被视为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的巅峰之作。
随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到来,复调音乐逐渐被赋格和交响曲等更加自由和多样的音乐形式所取代。
然而,复调音乐的影响依然深远。
复调音乐的和声学理论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丰富的技巧和方法,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复调音乐是一种多声部、相对独立和自主的音乐形式。
它在中世纪的欧洲起源,并且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复调音乐的技巧和方法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它在后来的音乐史上逐渐被取代,但复调音乐始终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音乐形式。
复调音乐在中世纪的发展
中世纪音乐以格里高利圣咏为中心,发展出了附加段,继叙咏以及后来的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的出现,使欧洲中世纪音乐的最大特征之一。
它的产生对西方音乐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早期的复调音乐有奥尔加农、第斯康特、孔杜克图斯等形式。
一、奥尔加农
9-14世纪复调音乐发展的一种重要类型。
1.早期奥尔加农
(1)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是在原有圣咏的下方加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声部,两个声部基本保持严格的平行关系。
(2)复合奥尔加农(composite organum)是在平行奥尔加农的基础上,两个声部又单独进行八度重叠,从而构成四声部。
(3)自由奥尔加农(free organum)声部之间的音程要求趋向自由
2.华丽奥尔加农
二、复调音音乐的其他形式
1.第斯康特(discant)
节奏模式的出现促成了这种新型复调,产生于12、13世纪前后。
机构上不仅出现了分局的特征,而且声部之间是类似对位的音对音的形式。
2.孔杜克图斯(conductus)
各个声部都以同样的节奏进行,旋律方面,各声部均采用新创作的旋律,而不再依赖原有的圣咏旋律。
3.克劳苏拉(clausula)
是13世纪第斯康特风格向经文歌过渡的一种复调形式。
4.经文歌(motet)
13世纪下半叶最为流行的复调形式。
5.圣母院乐派的复调
代表人物:莱奥南,《奥尔加农大全》中世纪最重要的复调音乐文献之一。
佩罗坦,以创作三声部的奥尔加农和第斯康特最为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