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产业 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428.90 KB
- 文档页数:5
银行借记卡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银行借记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金融工具,它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对当前银行借记卡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便全面了解市场现状、竞争情况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市场展望、挑战和发展建议的研究,可以为银行借记卡市场的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建议和思路。
通过本报告,我们希望可以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报告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报告的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了对整篇报告的整体了解。
正文部分包括了银行借记卡市场现状、市场竞争情况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通过对市场的现状和竞争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展现了银行借记卡市场的具体情况。
结论部分总结了银行借记卡市场的展望、挑战和发展建议,为读者提供了对整个市场的展望和发展方向的建议,为读者提供了对整个市场未来发展的推断和规划。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银行借记卡市场的分析,了解和总结当前市场的现状、竞争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而对未来银行借记卡市场进行展望和分析市场所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通过本报告,希望能够为银行借记卡行业的相关机构和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和有效的决策参考,促进银行借记卡市场的健康发展。
1.4 总结总结: 本报告对银行借记卡市场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对市场现状、竞争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剖析,可以看出银行借记卡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和激烈竞争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银行借记卡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银行需要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升竞争力。
同时,政府和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希望本报告对银行借记卡市场的发展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2.正文2.1 银行借记卡市场现状:银行借记卡市场是指借记卡在银行业内的市场份额和发展情况。
一、银行卡的产生与发展(一)银行卡的发展沿革银行卡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货币信用发展的一种表现。
追踪银行卡发展的轨迹,可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40年代末),商业信用阶段。
银行卡最早起源于美国。
1915年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业为了扩大销售、招揽生意、方便顾客,创用了一种“信用筹码”,其雏形类似一种金属徽章,后来演变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物消费的凭证,持卡人可以先赊销货物或消费,事后付款,这可以说是信用卡的萌芽;1920年,美国各大电气、石油公司推出了签账卡,供顾客用电和加油使用,其实质相当于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卡;1946年,美国的狄纳斯俱乐部和运输公司发行了用于旅游、娱乐的信用卡;1949年,美国大来公司推出了在餐馆使用的签账卡;1950年,美国狄纳斯俱乐部在全美组织信用卡联合经营,凡是参加联营饭店、餐馆所发行的信用卡均可以通用,大大扩展了信用卡的使用范围。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银行信用阶段。
1952年,美国加州富兰克林国民银行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这是银行信用卡的先河。
到1959年,美国有60多家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
银行发行信用卡是对持卡人的一种消费信贷,它将仅限于买卖双方的商业性质的信用卡发展为涉及持卡人、特约商户和银行三方关系的银行性质的信用卡。
银行信用卡信用程度更高、使用范围更广、功能更多,它使商业性质的信用卡发生了质的升华。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现在)综合信用阶段。
在这一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银行卡应用领域的扩大,银行卡实现了国际化,银行卡的发行主体出现了多样化,银行卡的信用融合了银行信用、商业信用、个人信用甚至国家信用的综合特征。
(二)中国银行卡历程如果按发展的成熟度划分,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培育阶段。
1985年3月,第一张“中银卡”(BOC卡)在中国银行珠海分行问世;1986年,中国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信用卡――人民币长城信用卡;1987年,中国银行加入了万事达和VISA国际组织,并在全国开始发行“长城万事达卡”,1989年发行了“长城VISA卡”;1987年,工商银行发行了红棉卡,1989年发行牡丹卡;1989年底,工商银行加入了万事达国际组织,1990年加入了VISA国际组织;1990年,农业银行加入万事达国际组织,1991年发行金穗卡;1989年,建设银行加入万事达国际组织,1990年加入VISA国际组织;1990年5月,建设银行发行建设银行万事达卡,1991年又推出建设银行VISA卡。
银行卡产业现状分析与规制摘要:作为银行业务与网络技术有机融合的银行卡产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别于单纯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随着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该产业市场结构的分析与判断对整个银行卡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从判断我国银行卡产业市场结构入手,进而对该产业所处市场机构效率性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的结果以及我国国情探讨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规制思路及措施。
关键词:银行卡;市场结构;市场绩效;规制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5.2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53-02作为银行业务与网络技术有机融合的银行卡产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别于单纯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随着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其市场结构、定价机制、规制措施等方面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因其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性,使得该产业的研究方向与一般产业明显不同。
以银行卡产业市场结构、定价、规制为焦点展开的一系列争论,推动了银行卡理论的产生。
而理论的产生并没有使争论因此而暂停,而是催化争论,使得争论升级。
纵观争论焦点得出我国银行卡产业研究的重点:一是银行卡产业处于怎样的市场结构,该市场结构是否有效率?二是如何对银行卡产业进行规制?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使得银行业受益,另一方面对整个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银行卡产业市场结构的研究(一)我国银行卡产业市场结构类型的判断银行卡产业结构是指银行卡产业内各银行之间市场关系的形态和特征,所呈现的市场关系主要有:供给方(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之间关系;需求方(消费者和商户)之间关系;供需双方的关系;市场内现有供需方与正在进入或潜在进入供需方的关系。
市场结构提出的意义在于充分反映了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因此,判断和分析我国银行卡产业是否存在垄断应立足于对其市场结构的分析。
要分析我国银行卡产业的现状,首先要研究银行卡产业的市场结构。
银行卡产业发展未来趋势银行卡产业发展未来趋势引言:银行卡作为一种支付工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银行卡产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围绕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趋势展开探讨,并对未来的走向进行展望。
一、移动支付的兴起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银行卡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已经逐渐习惯使用手机进行支付。
移动支付的优势在于便利性和快捷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易。
未来,移动支付将成为银行卡产业的主要支付方式。
同时,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相应的支付技术也将不断创新,包括扫码支付、NFC支付等。
二、大数据在银行卡产业中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银行可以通过分析大数据来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
银行卡产业将进一步整合各种数据来源,包括消费数据、行为数据等,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
同时,通过大数据的分析,银行可以更好地掌握客户需求,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三、人工智能驱动的风险管理人工智能技术在银行卡产业中的应用也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之一。
银行卡的使用涉及到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账户资金,风险管理是银行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和模式,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的欺诈风险,并提供更加安全的支付方式。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风险管理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四、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公开透明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已经引起了金融行业的广泛关注。
银行卡产业也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更高效、安全的交易。
区块链技术可以使得交易更加安全可靠,且无需第三方中介进行验证。
未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卡产业将更加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并且推动交易的便利性和效率。
五、云计算和大容量存储的发展云计算技术和大容量存储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银行卡产业的发展。
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和用户数据的不断增长,银行需要具备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来支持业务的发展。
我国的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我国的银行卡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起来的。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银行(2.92,-0.02,-0.68%)开始从事信用卡代理业务至今,银行卡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金融支付工具。
概括起来,我国银行卡产业大致走过了5个阶段:萌芽、起步阶段1978年至1993年,是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萌芽、起步阶段。
从开始代理信用卡业务,到多家银行实现发行自主品牌银行卡,我国银行卡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
这个阶段发生了两件对于我国银行产业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一是1979年12月,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与东亚银行签署协议,代理其信用卡业务,这是中国银行业第一次开展银行卡业务;二是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这是我国第一张自主品牌的银行卡,也是我国第一张信用卡。
此后,其他银行也纷纷开始发行自主品牌的银行卡:1987年,工商银行(3.75,0.02,0.54%)广州分行发行“红棉卡”,2年后发行“牡丹卡”;1990年,建设银行发行“龙卡”;1991年,农业银行发行“金穗卡”;1992年,深圳发展银行发行“发展卡”;1993年,交通银行发行“太平洋卡”。
初步发展阶段1994年至1996年,是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初步发展阶段。
不仅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在大中城市独立发展银行卡业务,股份制银行也纷纷加入发卡行列,全国金卡工程开始启动。
在这一阶段,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外,国家邮政储汇局(1994年10月)、广东发展银行(1995年3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995年4月)、招商银行(10.93,0.07,0.64%)(1995年6月)等都加入了发卡行列。
1993年,为了实现POS与ATM机具与网络资源共享,改善用卡环境,江泽民总书记亲自倡导了“金卡工程”;1994年,金卡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厦门、大连、青岛、杭州、沈阳、广东、江苏、山东等12座试点城市的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和全国总中心的筹建工作开始启动。
银联银行卡从业人员专业培训系列课程
《银行卡产业概述》
一、银行卡的产生与作用
1、银行卡的起源
第一张信用卡的出现:1950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张塑料制成的信用卡——大莱卡。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揭开了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序幕。
借记卡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降低网点服务成本,许多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自动提款机(ATM)。
ATM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存折――现金提款卡,这便是最早的借记卡。
预付卡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的交通领域以及大学校园开始出现仅限于特定范围内使用的单用途预付卡。
1993年,银行卡组织VISA发行第一张全球预付卡——Visa Travel Money。
20世纪90年代中期,继多用途礼品卡发行之后,薪金卡、汇款卡、医疗卡等各类多用途预付卡纷纷涌现,预付卡市场日益繁荣。
虚拟卡的出现:2000 年3 月, 香港恒生银行为避免持卡人网购时敏感信息泄露, 推出了全球首张专供网上购物的虚拟信用卡。
2、银行卡产品种类
按使用功能划分为:借记卡、信用卡、预付卡以及其他混合功能产品;
按信息存储介质划分为:磁条卡、芯片卡和虚拟卡;
按资信等级划分为:普卡、金卡、白金卡、钻石卡和无限卡;
按账户结算币种划分为:单币种银行卡、多币种银行卡;
按合作单位性质划分为:联名卡、认同卡;
按发行对象划分为:个人卡、单位卡。
3、银行卡的作用
1)降低全社会支付成本,提高支付效率
银行卡的广泛使用可以减少因使用现金所产生的造币、运输、保管等环节的费用开支,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与此同时,银行卡作为重要的支付工具,其大规模应用还能提高支付效率。
2)促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
随着银行卡功能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开展大部分个人业务都离不开银行卡,银行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向个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
3)拉动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银行卡的支付便利可以提升居民消费倾向,进而提高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4)提高交易透明度,完善税源管理,强化社会信用文化
银行卡的普及,不仅有助于完善税源管理、堵塞征管漏洞、控制地下经济,从而增加财政收入;而且有助于打击洗钱、赌博等经济犯罪,控制腐败行为。
此外,银行卡的使用,还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5)推动制造业和互联网业等相关行业发展
银行卡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产品技术标准的升级、支付渠道和支付终端类型的丰富,将推动相关制造企业的技术革新,并带动其规模扩张。
二、银行卡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1、国际银行卡产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
起步阶段(1950-1970年):此时的美国信用卡市场正处于一个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阶段。
发展阶段(1970-2002年):然后进入了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色包括产品快速发展;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多功能支付;政府政策促进;在这一阶段,银行卡组织盈利模式基本成型。
变革阶段(2002年至今):最后是变革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各国之间尤其是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相应地,人们对支付往来的便利性提出了需求,由此推动了区域性银行卡组织联盟的发展。
2、国际银行卡的发展特点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国际银行卡市场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
✧各地区呈现差异化发展,
✧发卡主体进一步多元化
✧对银行卡风险控重视程度提高
3、国内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萌芽期
国内银行卡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至今经历了七个阶段:
萌芽期——代理外卡收单阶段(1979-1984)
起步期——自主发卡阶段(1985-1992)
形成期——金卡工程阶段(1993-2001)
发展期——联网通用阶段(2002-2006)
成熟期——开拓创新阶段(2007-2011)
变革期——百花齐放阶段(2011-2014)
突破期—全面开放阶段(2015年至今)
4、国内银行卡产业特点
(一) 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 在发展中创建和培育了自主银行卡支付品牌
(三) 坚持国际化发展道路
(四) 技术进步起到核心推动作用
5、银行卡产业链延伸
银行卡产业链中的各类机构是市场中各类服务的提供者,银行卡市场的终端客户是持卡人和商户,它们共同构成了银行卡市场。
其中, 发卡机构直接为持卡人提供服务; 收单机构直接为商户提供服务; 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直接为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提供服务, 其他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则围绕上述机构提供各类专门服务或外包服务。
依据服务对象的不同,专业化机构可以分为外包服务商、收单外包服务商、转接清算外包服务商、卡片生产商和机具生产商、专业化商户服务商和专业化持卡人服务商。
三、银行卡产业特征
1、银行卡产业具备的双边市场特征和银行卡产业的外部性特征。
双边市场是指由一类可称为平台型企业的运营商通过一定的价格机制向基于平台交易的双方出售平台产品或服务,并努力促成它们在平台上实现交易的市场结构。
银行卡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
在银行卡产业中,银行卡组织成为双边市场中的平台运营商,通过搭建网络平台来连结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使两边市场的终端用户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对银行卡服务的需求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外部性是指每一个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都能使其他用户受益或遭受损失的现象。
银行卡产业具有显著的间接外部性。
受理银行卡的商家越多,持卡人可以越方便地持卡消费,使用银行卡给持卡人带来的价值也因此增加;反过来,持卡人越多,受理银行卡为商家带来的价值越大。
这种外部性能够带来正收益,因此也称为正外部性。
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及外部性特征,使其发展成为一个非常独特的产业,并具有很多不同于一般传统行业的特点。
形成了特有的银行卡产业组织形式。
2、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决定了将持卡人和商户联系到一起的平台在产业中处于枢纽地位,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催生了运营这一平台的新型组织形式——银行卡组织。
封闭式卡组织通过自身网络直接将持卡人和商户联系在一起;开放式卡组织则通过吸纳众多的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成为会员,构建出一个服务于持卡人和商户的网络平台。
形成了独特的银行卡定价机制。
银行卡组织制定的交换费成为银行卡定价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提高产业运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具有积极作用。
3、银行卡产业定价机制
随着银行卡跨行交易不断增加,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开始制定基于银行卡网络的跨行交易价格,国内银行卡产业开始以政府定价为主导。
4、境外主要银行卡市场定价监管情况
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主要的银行卡市场已十分成熟,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从机构角度已是充分竞争,从卡组织角度也是多家可供选择,因此各地区对银行卡市场定价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交换费领域。
四、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监管
1、监管主体:
国内银行卡产业的监管以法规制度监管为主。
监管主体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以及国家发改委。
监管范围包括市场准入、行业定价、风险监控、业务技术模式和持卡人权益保护等。
此外,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 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防范支付清算服务风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监管框架:
银行卡产业的主要参与主体包括银行卡清算机构、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
针对这三类机构, 监管部门提出了专营要求, 并分别建立了市场准入、业务许可、行为规范等监管要求。
3、监管历史
一是建立基本制度阶段(1992 ~ 1999 年)。
本阶段银行卡产业参与者较为单一、商业模式统一, 产品种类较少, 因此采用统一监管的方式。
二是推进联网通用阶段(1999 ~ 2006 年)。
本阶段的监管文件围绕“联网通用“展开。
三是规范市场阶段(2006 ~ 2010 年)。
这一阶段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针对发卡、收单环节产生阻碍发展的突出问题, 监管机构采用了集中监管的方式。
四是市场多元化发展阶段(2010 ~2015 年)。
这一阶段银行卡支付渠道逐步多元化, 同时大量支付机构加入了产业链, 从事线下、线上收单及预付费卡等支付业务, 监管方式也转变为分主体、按内容监管。
五是“后WTO 市场“开放阶段(2015 年至今)。
WTO 终审判决后, 监管机构依法有序推进国内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 完善银行卡清算服务的市场化机制。
4、监管内容
1)市场参与主体的准入
2)业务、技术、风险的综合监管
3)定价监管
4)持卡人权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