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和南音》
- 格式:ppt
- 大小:3.74 MB
- 文档页数:20
《海纳百川观后感》石狮市鹏山附501班雷安娜指导老师:赖雪莲今天,我们的班主任蔡老师让我们看了海纳百川闽南韵这项节目。
我们首先看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木偶戏,戏名叫“斩妖”我一开始看时,我很好奇,木偶的手通常是没有关节的,如果没有关节,那尊又是怎么拔剑呢。
后来听黄书记黄少萍女士的讲述过程中我才知道他们闽南的木偶的每个手指头都有关节,所以,那尊才能提酒壶,才能拔剑。
听了黄少萍女士和方教授的讲述我知道了木偶戏和南音是由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向南迁徙,从而流传到闽南地区的。
我在大屏幕上看看到了一个很想铜锣的东西,听主持人说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一张唱片,但这是一张寄给外太空的外星人制作的唱片,在这其中还包含着闽南语,而这张唱片中闽南语说的内容大概是:“太空的朋友们,你们好,你们吃饱了吗。
有空到我这里来坐坐。
”黄书记还唱了首非常好听的闽南歌曲,歌名叫“爱拼才会赢”这首歌让我感受到一股力量。
尤其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这几句歌特别让我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就连爱国华侨也是因为受到了闽南文化的深度影响才写下一篇又一篇著名的诗作。
同时我们也知道了惠安女为什么是当代坚强女性的典范,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惠安女坚定的意志,知道了惠女水库的由来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热情。
话说“红砖古大厝,闽南小故宫。
”又称“皇宫起”看着气势雄伟的“皇宫起”我心中便对同意建造皇宫起的皇后产生了钦佩之情。
多姿多彩的闽南文化,使我深深的想起家乡的同胞,愿多姿多彩的闽南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第二篇。
《海纳百川闽南韵》观后感我骄傲,我是闽南人。
“什么样的木偶戏,可以秀出巧夺天工的技艺,唱出中国千年的历史。
是什么原因,能让闽南语登上太空,在茫茫宇宙中寻觅‘知音’。
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为何能让我们思考自己的人生。
什么样的建筑,被称为‘小故宫’。
在它的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
”随着这段预告语,我和同学一起观看了《海纳百川闽南韵》专题节目,在这短短的40几分钟里,我感受到了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家乡泉州的文化力。
南音始祖孟昶史略中华南音始祖孟昶(919-965),五代十国后蜀后主,字保元,初名仁赞,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生于前蜀后主王衍乾德元年(公元919年)农历十一月十四日,后蜀高祖明德元年(公元934年)七月嗣位。
宋太祖赵框胤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宋将王全斌军至成都城下,昶出降。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五月至汴京,改封秦国公,越七日薨,时六月,年四十七,追封楚王,葬洛阳。
昶初袭位,颇勤政事,重农桑,温衣美食养士三四十年,且好学为文,酷喜打球走马,尤重声乐,擅吹玉笛,且首创春联,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其诗《避暑摩诃池上作》为: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帘开明月独窥人,倚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不道流年暗中换。
其妃花蕊夫人,以才色入蜀宫,工于《宫词》。
《全唐诗》收其《宫词》158首,为研究南音起源的最好史料,其中“御制新翻曲子成,六宫才唱未知名。
尽将觱篥来抄谱,先按君王玉笛声”,是孟蜀音乐创始时期的真实写造。
南音,时称乐、御乐(东山县古有御乐堂、御乐轩、御乐居三曲坊,现存御乐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御乐居重建,均祀孟昶)、雅乐,因昶主管乐,又称管弦,后琵琶可弹唱,位重,改为弦管,但洞箫仍居主位。
成都雅称锦城,故又称锦曲,世界保留至今最早的南音著作就名为《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龙海海澄人刊于明),近现代则别称南曲、南乐、南管。
因宋太祖赵匡胤曾封昶为“郎君大仙”,赐春秋二祭,春祭于农历二月十二,秋祭于农历八月十二日,昶俗称郎君爷、孟郎君、孟府郎君,南音又称郎君唱。
历代参考书籍有《宋史》、《九国志》、《全唐诗》、《十国春秋》、《五代旧史》、《新五代史》、《漳州府志》等。
“三奠酒”仪式简述自古以来,弦管人以“御前清客”的尊贵身份自居,不随便跟人“上葬”,除非是自己曲馆的先生,或达官显贵、、德高望终,对乡里或曲馆有特殊贡献者,方能以南音阵头仪式送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南音的内容和形式南音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一种,它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而闻名。
南音起源于福建和台湾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备受赞赏。
南音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戏曲剧目、曲调、唱腔等。
在南音中,戏曲剧目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南音剧目种类繁多,有《牡丹亭》、《红楼梦》等经典剧目。
这些剧目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着观众。
南音的曲调也是其独特之处。
南音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流畅,富有感染力。
唱腔是南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音调、音色、音量等多种手段来表达戏曲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南音的形式也非常独特。
在南音表演中,演员会配合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服装和道具来展现戏曲剧目的氛围和场景。
南音表演注重细节,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台词的演绎,将观众带入剧情中。
此外,南音表演还注重舞台动作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以增强角色形象的塑造。
南音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对唱,也有群唱和合唱,使得南音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一种,其内容和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音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南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南音的表演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
他们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掌握南音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要领。
南音的表演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才能够将南音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代表之一,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南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使得南音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
南音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而备受关注。
南音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戏曲剧目、曲调、唱腔等。
南音的形式独特,注重细节和表演技巧的运用。
南音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一种,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南音的表演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
在烈日炎炎的午后,我怀揣着一颗激动的心,来到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启了我的非遗半日游。
首先,我们走进“非遗剧场”,观看提线木偶表演《小沙弥下山》和《钟馗醉酒》。
表演老师娴熟地将手中的线一提一拉,那小木偶便开始舞动起来,或走路,或坐下,或把蓋..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全场掌声,
看完演出,小记者们来到花灯区,头顶上悬挂着各种各样的灯笼,我们认真地听着导游老师的介绍,了解花灯的分类,发现每盏灯都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十分美丽。
接着,我们来到高甲戏表演区。
大家席地而坐,抬头看着表演老师的精湛演出。
演出后,老师给我们讲解高甲戏的知识,并与我们交流,让我们尝试高甲戏的一些基本动作。
我举手上台,近距离领略了高甲戏的精彩。
之后,我们还了解了惠安女服饰,聆听美妙的南音,领略梨园戏的独特,了解泉州南少林的历史渊源.……通过这次参观,我了解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迷人之处。
我想,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文化,去保护它,传承它。
海纳百川闽南韵观后感5篇600字作为一个闽南人,我为泉州骄傲,为福建自豪,更为我们的祖国有一个这样的地方感到无上的光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海纳百川闽南韵观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海纳百川闽南韵观后感1节目由精彩的木偶剧《钟馗斩妖》拉开幕布。
这个节目很有趣,也很新鲜,这两位表演的人,表演得惟妙惟肖,也使我觉得泉州的文化多么有魅力,多么奇妙又吸引人!接下来的节目更精彩,我看到有一位外国来宾竟然会唱闽南歌,使我更惊奇的是黄书记,她也唱了《爱拼才会赢》这首歌,唱得很好听,看见她第一眼就喜欢她,因为她看起来很和蔼。
她说了:“只有爱拼才会赢。
”这句话,还举了一个好例子:面对一次金融大危机,所有企业都在裁员和减少生产规模,而其中一家公司的老板却逆势而上,加大成分,降低成本,并且开发新产品,在短时间内产能增加了一倍,收入从十个亿增加到了一百个亿。
我觉得爱拼才会赢这个词说得很好,如果不去拼搏就不会有好生活。
接着还讲了淳朴的惠安女,惠安女是吃苦耐劳、贤惠的人,也很出名。
方教授说:“惠安女是闽南文化的一种代表,是什么代表呢?是任劳任怨、坚韧品质的代表,惠安女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当代的女孩子学习。
”我觉得方教授说得对,为什么呢?因为在当代,许多女孩子都娇滴滴的,连家务活也不沾手。
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要向惠安女学习她们优秀的品德。
还有精彩的片段是讲闽南建筑。
闽南最典型的建筑就是古大厝。
古大厝中的“厝”是什么意思呢?是“房子”的意思,又称“皇宫起”。
房子也有一个传说,传说非常精彩,看得我如痴如醉,到现在我们闽南的古厝几乎已经没有了,所以这些古厝很珍贵!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台湾过端午节的那部分,台湾有80%的.人都是闽南人,他们过端午节有竞舟、海上泼水、捉鸭子等活动。
其中最精彩的要数海上泼水,听说泼到的水越多,运气就越好,祝福也就越多,有趣吧?还有,台湾至少有一百八十个地名与我们闽南相同的,如:云林有泉州,台中有德化。
有许多华侨人都心系祖国,台湾的闽南人都心系闽南所以台湾的闽南人将许多地方的地名都取我闽南同样的名字。
南音由声乐曲与器乐曲构成,分为“指套”、“散曲”和“大谱”三部分,简称为“指、谱、曲”,总共有二千多首。
南音的“指、谱、曲”,除了“谱”之外,都是有曲词的。
其曲词自古以来,都是用地道的泉州方言写成,其中的古语古音古韵尤其丰富多彩。
泉州南音的“指谱”,是由“指”与“谱”组成。
其中的“指”,也叫“指套”,每套由2首至7首同门类的散曲组成。
一般用于“和指”,只供乐器演奏,不唱曲词;有时也摘取“指套”中的某首曲来演唱。
“指”原先是36套,后来发展至50套。
“谱”,有的亦称“大谱”,即纯器乐曲,原先是12套,后来发展至15套。
“指谱”的出现,应该是在散曲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编成。
“指谱”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为教材用于指导学生入门学习弦管,即具有指南的意义,所以“指谱”可以称为“弦管教科书”。
南音的“谱”最常演奏的是《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简称为“四、梅、走、归”。
此外是《三面金钱经》、《五面金钱经》、《八面金钱经》、《阳关三叠》、《四静板》、《三不和》、《四不应》、《起手板》等,它们是纯器乐曲,用“上四管”乐器,即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加上拍板演奏。
谱的演奏,丝竹相和,古朴典雅,诚如天籁之音。
后人对这批杰作的诠释及演奏,曾尝试作种种改编或创新。
南音散曲由曲词与曲谱结合而成。
曲词以抒情、写景、叙事居多。
其中以第一人称的“我”或“阮”来咏叹自身的不幸遭遇,如被昏君奸臣陷害、受负心郎抛弃等。
曲谱则依据曲词内容和情绪倾向,来选择相应的曲牌。
如“相思”门类的《相思引》、《长相思》、《短相思》、《相思引叠》等,又有《渔父第一》等非常古老的曲牌。
音乐节奏有慢曲的七撩拍(8/2)、三撩拍(4/2)、一撩拍(4/4)和叠拍(2/4)等,都很具表现力。
南音散曲,除了当中有七八首是用唐宋诗词谱曲,可查出作者之名以外,全都是无名氏作品。
它们或取材中国历代的传奇故事,或吸取戏曲唱段加以改编,或选取其故事情节另行编曲。
泉州民俗文化大学作文咱今儿个来聊聊泉州的民俗文化,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得不像话,就像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大盒子,每打开一层都有新惊喜。
先说说那热闹非凡的元宵节吧。
在泉州,元宵节可不像别的地儿,就单纯看个花灯。
这儿的花灯那是精美绝伦,一盏盏都是手工艺人的心血结晶。
我记得有一次去看元宵花灯展,那场面,人山人海的,感觉全泉州的人都出动了。
花灯的样式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有活灵活现的飞龙,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花灯飞向天空;还有那娇俏的花仙子造型,仿佛能闻到花香似的。
而且啊,泉州的元宵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游街。
一群人抬着花灯,敲锣打鼓地走在大街小巷。
那锣鼓声震得人心里直痒痒,感觉自己的灵魂都随着那节奏跳动起来了。
沿途的人们欢声笑语,小孩子们则兴奋地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就盼着能看得更清楚一点。
再讲讲那神秘的南音。
南音就像是从古老时光里走来的一位优雅佳人。
每次听到南音的演奏,我就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古代的泉州。
那曲调悠扬婉转,演唱者的声音就像山间的清泉,潺潺流淌在心田。
南音的乐器也很有特色,琵琶、洞箫之类的,看着那些演奏者轻抚琴弦、吹奏洞箫,我就想,他们是不是在诉说着千百年前泉州的故事呢?据说啊,南音的传承可不容易,但是泉州人就像守护宝藏一样守护着它。
有不少老人,闲暇时就聚在一起,弹弹唱唱,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就只剩下南音了。
还有那别具一格的惠安女服饰。
惠安女啊,那可真是泉州民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她们头戴黄斗笠,身着短上衣和宽筒裤,那打扮既传统又时尚,你说怪不怪?惠安女的服饰色彩鲜艳,就像海边盛开的花朵。
我听说,这些服饰的设计和惠安女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她们勤劳能干,经常在海边劳作,这样的服饰既方便又美观。
而且啊,惠安女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体现在她们的服饰上,感觉穿上那身衣服,就像披上了一层铠甲,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泉州的民俗文化还有很多很多,像那充满趣味的蚶江端午海上泼水节。
大夏天的,大家在船上拿着水桶,互相泼水,那可不仅仅是为了玩乐。
南音历史故事
南音,又被称为南乐、南管、弦管,是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闽南及台湾地区的传统音乐,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它起源于唐,形成于宋,是闽南人千百年来的世代传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故事
南音起源于唐代,与当时的宫廷音乐和燕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历史的变迁,南音逐渐从宫廷传到了民间,成为了闽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性的音乐形式。
宋代时期,南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闽南地区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南音逐渐传播到了台湾地区,成为了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南音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通常由五个人组成一个乐队,分别演奏琵琶、三弦、洞箫、二弦和拍板等乐器。
在表演过程中,乐队成员不仅要演奏乐器,还要演唱歌词,同时还要进行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表演。
南音的曲目非常丰富,包括了许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等内容,反映了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南音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闽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手段。
南音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专业艺术家的努力,更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
以上是南音的历史故事简介,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南音的知识,建议阅
读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泉州非遗简介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海滨邹鲁”、“八闽都会”之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文化风貌。
从宋元时期的泉州港开始,泉州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台资企业在泉州投资创业,成为泉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
泉州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项(南音、南少林功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3项(梨园戏、惠安女、德化瓷烧制技艺、泉州纸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2项(鲤城花灯、洛阳桥等)。
南音
南音又称“南曲戏”,是汉族民间古老传统音乐之一。
南音源于唐五代时期泉州一带流行的“打城戏”(类似于现在的音乐舞蹈)。
宋代称“鼓子词”或“打城调”,元代称“俗字调”,明代称“弦索调”或“弦索”。
—— 1 —1 —。
视听2019.06|地方宣传片是各地为对外宣传地方形象拍摄的影片。
出于宣传需要,宣传片拍摄角度往往是一种游客视角,将当地风土人情在观者面前再现。
被再现的对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地的特色,片中再现的人往往具有典型性。
观者对影片中的人物进行游客角度的凝视,形成对该地“真实”世界的认知,而这种“真实”是被建构的。
对地方宣传片进行媒介再现研究有利于反思地方宣传机构在建构地方形象中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为其规范媒介提供有效建议。
在本文中,笔者选取了家乡的城市宣传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己在当地生活十余年的观察和切身体会进行分析,以期为家乡宣传片的制作提供改进意见。
一、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一)研究对象本文选取了笔者家乡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的广播电视台在腾讯视频以“惠安电视台”官方企鹅号发布的《惠安城市宣传片》(17分钟版本)进行分析。
在《惠安城市宣传片》中,惠安女的镜头贯穿全片。
影片再现惠安女的画面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媒介再现分析:媒介再现分析是一种研究媒介信息的质性方法,该方法借用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生产意义系统中的媒介信息。
本文对《惠安城市宣传片》进行媒介再现研究,分析惠安宣传机关是如何选择和重组符号来建构惠安形象的。
(三)理论依据1.性别角色理论:在社会学中,性别角色是根据性别而规定的一种思维模式,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塑造而成的①。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米德(1988)指出:“角色所具备的性别特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不同文化环境中通过角色的社会化而习得的。
”性别角色的构建与其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在地方宣传片中,男性和女性所再现的社会分工构建出了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也再现了当地的性别秩序。
2.游客凝视:约翰·尤里于1992年首次提出“游客凝视”(tourist gaze )概念②,将凝视理论引入旅游中。
Guadalupe指出,由于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差异,游客凝视存在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③而观者通过观看宣传片等旅游类影像获取旅游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游客凝视,地方宣传片对惠安女形象的再现为游客提供了“凝视”的角度,而其提供的角度是否造成游客凝视的刻板印象则有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