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同步练习4 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14.2《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含答案)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
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
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
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
《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
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他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
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
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
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
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
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
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
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
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
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
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
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
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
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
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
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倩.影(qiàn)羞涩.(sè) 笼.着(lónɡ)含情脉.脉(mò)B.袅娜.(nuó)畸.形(jī)颤.动(zhàn)蓊.蓊郁郁(wěnɡ)C.敛.裾(liǎn)数.落(shǔ)丛.生(cōnɡ)不屑.一顾(xiè)D.独处.(chǔ)藻.饰(zǎo)乍.看(zhà)令人咋.舌(zé)【解析】A项,笼:lǒnɡ;B项,颤:chàn;C项,丛:có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D)①芯片领域的一位专家说:“中国芯片的发展必须要两条腿走路,既坚持自主创新,寻求突破,把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又要开放合作,抛砖引玉....。
”②在芯片研发上,我们要瞄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亦步亦趋....,最后完成超越。
③为招揽中国游客,春节期间,全球商家打出种类繁多的“春节牌”,红灯笼、生肖狗等中国元素在国外的大街小巷俯拾即是....。
④苏轼将自己的深情厚谊和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慨倾注于几首悼亡词中,流露出无限的凄凉伤感之情,感人肺腑,令人不忍卒读....。
⑤法治是安邦固本的基石,法治中国,不仅是庙堂之论,还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每一个人都自觉守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⑥日前,2018年新年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各具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的优美歌声在大厅里交相辉...映.,久久不散。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解析】①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②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③俯拾即是:形容数量多又容易得到。
符合语境。
④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符合语境。
⑤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课《荷塘月色》同步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9题;共18分)1. (2分)(2018·浙江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蔡岳勋最初无意再翻拍人文题材的作品,听说《深夜食堂》是一个讲述来来往往的食客的故事,更加兴趣寥(liáo)寥,但拗不过朋友的坚持,他最终允诺先看下漫画再做决定。
B . Uber(优步)的发展展现出其所向披靡的画面,但快速扩张也导致监管问题接踵(zhǒnɡ)而至,全世界的竞争对手都在虎视耽耽地盯着Uber。
这家命运跌宕起伏的公司正亟待改革以化解危机。
C . 游戏对中小学生的危害毋(wú)庸赘(zuì)言,一方面是网络游戏巨大的诱惑性,另一方面是年龄条款限制、实名注册对于很多孩子而言就是小菜一碟,形同虚设,这一切让家长们忧心忡忡。
D . 许多人对泡菜不屑(xuè)一顾,但眼下这种用发酵(jiào)数月的大蒜制作而成的辣味腌菜在美国越来越受欢迎。
某研究美食外交的教授说,千禧一代对尝试健康食品和精心烹饪美食尤其感兴趣。
2. (2分) (2017高二下·北京期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不妨辜付精力不继风声鹤唳B . 寒喧讫今展露头角迥然不同C . 鞭挞怂恿心无旁骛光风霁月D . 诡密撮和兴高彩烈辘辘饥肠3.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火中取栗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B . 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C . 在工作中他们是好搭挡,在生活里他们是好哥们,每天耳鬓厮磨,感情别提多好了。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及练习题本篇文章整理了,文章中包括:词语解释、写作背景、写作特点、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词语注释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ě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ó):慢慢地走4、弥望:满眼。
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ǎo nuó):柔美的样子。
7、脉脉(m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olin,小提琴的音译。
10、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11、妖童媛女: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
妖,艳丽。
媛,女子。
12、鷁首(yì shǒu):船头。
古代画鷁鸟于船头。
13、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
又称羽觞、耳杯。
14、棹(zhào):船桨。
15、纤腰束素: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形容女子腰肢细柔16、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
17、敛裾(jū):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
裾,衣襟。
[2]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写作特点:语言艺术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散文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荷塘月色基础过关练(2024天津重点校期末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代文宗,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朱自清字佩弦,“弦”绷紧,性刚劲。
虽然朱自清性格温和内敛,但他的一生与其所处的时代却有一种剧烈的张力,( )。
朱自清笔下的文章,折射出民国的①和战争硝烟。
1927年,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这年仲夏,清华园月色中的荷花池引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国内混战的时局,朱自清写下了不朽名篇《荷塘月色》。
清贫大约是朱自清一生的底色。
1920年夏,朱自清用三年时间修完四年课程,从北大提前毕业。
毕业时他原本想去西方留学,迫于②,这个梦想变得遥不可及。
当时江浙一带中学教师奇缺,朱自清和好友俞平伯结伴南下执教,双双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巨大的压力、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③。
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人们凭吊朱自清,寄托哀思,是在尊崇一种气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
1948年8月20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刊登题为《朱自清不愿做官》的短文:“朱氏年来备尝清苦,家累又重,常捉襟见肘,但朱氏淡泊明志,不以为苦……”1.请从下面给出的成语中选择三个恰当的成语填入文中横线上。
血雨腥风水深火热囊中羞涩捉襟见肘1每况愈下日暮途穷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有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又有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B.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他有,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他也有C.他有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又有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D.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他有,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他也有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景与情在写作中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一篇景情自然融合的文章,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和情感上的共鸣。
课时4荷塘月色⑵体会散文语句含意之方法:①借助句中关键词、内部结构、修辞特点等理解深层含意;②结合语句位置、上下文语境及文章主旨等综合分析深层双关意、警策意。
题组一散文鉴赏(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秋有信处暑以后,天气渐凉。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
蜀葵差不多全部• •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画。
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一片黄色,锦缎一般华丽,衬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
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经历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了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
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地收服自己,渐渐饱满。
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洌……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 •而幸福地等待着圆满的凋落。
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那么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地生长。
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
前几日天色,是汝窑的淡青,衬了泾宣一样的云朵,偶有风过,慢慢地,又轻了,薄了,狂草里添了飘逸,是王献之的草书,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
近期,连日来都是阴的。
沟渠旁,园林工人在割草,草汁的甜香沁人心脾,来来回族一趟一趟,闻着闻着,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
最大的苦恼是屋子前后草地里油蛉开始了大面积的鸣叫,吵得睡不踏实。
前后窗户关起来,又闷,开一扇吧,即便用上耳塞,也阻挡不了油蛉们潮水般汹涌的叫声。
要到霜降以后,这些小虫子们才会停止鸣叫。
仿佛是为了抗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光的短暂。
夜里,了无睡意,随手翻书,又翻到汪曾祺《晚饭花集》,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
有一个短小说就叫《晚饭花》,不及三千字,淡得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笑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墨点画的册页,虽无《世说新语》那般传奇激烈,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古中国的气质一下出来了。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4课《荷塘月色》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颤.动(zhàn)妙处.(chù)峭楞.楞(léng)含情脉.脉(mò)B. 酣.睡(hān)袅娜.(nuó)皱褶.纸(zhě)蓊.蓊郁郁(wěng)C. 点缀.(zhuì)倩.影(qiàn)梵.婀玲(fán)妖童媛.女(yuàn)D. 惦.着(diàn)羞涩.(sè)踱.着步(dù)荷.枪实弹(hè)【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注意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同时一定要关注音调。
A项,颤(chàn),脉(mò);C项,梵(fàn);D项,踱(duò)。
故选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幽僻沧茫如履薄冰迁延顾步B. 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心翼翼C. 寂莫船棹迷迷糊糊缓慢悠闲D. 嬉游敛据繁茂苍绿无福消受【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靠学生平时对双音节词语和成语的积累。
同时,可结合字词的意义来判定字形是否正确。
这个题侧重考查形近字的区分,关注偏旁意义是区分形近字最好的方法。
A项,苍茫;B项,专心致志;C项,寂寞。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B.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D. 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荷塘月色/朱自清同步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荷花的喜爱。
这从大量的古诗文中可以看出。
①譬如那首汉乐府《江南》,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
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A_____________。
②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
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
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B_____________。
③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二是因为被赋予的象征意义。
荷花亭亭玉立,C_____________,有如谦谦君子一般。
除此之外,④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因为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怡当的成语。
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那首汉乐府《江南》,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
B.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人篇名。
C.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二是因为被赋予的象征意义。
D.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因为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夏日是____________的。
刘仁杰的《夏至》中,孩子抬着头,若有所思,身后的老人埋头劳作,屋檐下酣睡的黄狗正享受着夏日的宁静。
画面中,地里的菜叶儿、盛开的花儿、飞舞的蝴蝶以及孩子的脸庞,都沐浴着日光,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后练习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后练习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上册荷塘月色课后练习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上册课后练习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必修2上册课后练习人教版荷塘月色高一语文必修2上册课后练习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上册课后练习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上册课后练习荷塘月色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上册课后练习荷塘月色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上册荷塘月色课后练习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上册课后练习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课后练习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可以促进大家的学习。
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霎.时(chà)参.差(cēn)脉.脉(mò) 一脉.相承(mài)B.独处.(chǔ) 幽僻.(pì)煤屑.(xiè) 梵.婀玲(fàn)C.颤.动(chàn) 颤.栗(zhàn)纤.夫(qiàn) 令人咋.舌(zhà)D.乍.看(zhà) 敛裾.(jū)胸襟.(jīn) 曲.高和寡(qū)【解析】A项,“霎”应为“shà”;C项,“咋”应为“zé”;D项,“曲”应为“qǔ”。
【答案】 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酣眠点啜苍茫玉不琢,不成器B.掂量篇辐惦记是可忍,熟不可忍C.园满亵读踱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D.靓妆深奥和谐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解析】A项,“啜”应为“缀”;B项,“篇辐”应为“篇幅”,“熟”应为“孰”;C项,“园满”应为“圆满”,“亵读”应为“亵渎”。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一名十岁女孩到某书城买书,不幸从自动扶梯上坠落身亡,当时有位先生目睹了这扣人心弦....的一幕。
B.面对新课本、新气象,不少学生却显得没精打采....,似乎还没有从漫长寒假中“醒”过来,“开学厌倦症”缠上了一些中小学生。
C.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跳龙门”,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雄厚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必然影响到该校的生源质量与数量。
D.11月4日,中国金融产业年度峰会在京召开。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微博)接受访问时称,如果希腊在当前形势的影响下最终退出欧元区,该国将遭遇致命的灭顶之灾....。
【解析】B项,“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此处使用正确。
A项,“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此处应改为“触目惊心”。
C项,“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同步练习4一、探究性思维训练1.如何看待《荷塘月色》一文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关于本文的诸多说法,要求学生自主辨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可提供的材料有:(1)《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原《教参》持此说法)(2)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
(3)本文借景抒情。
表现作者愁闷的心境。
(4)本文表露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5)本文并非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不满的心情。
(6)本文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反映在这篇课文中的作者的情绪,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
(8)笼罩全文的应该说是一种浓浓的哀愁,触目可及的是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做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荷塘月色》是20世纪的散文名篇之一,你想听听一些语文教育圈外人士的意见吗?请阅读下面两个片段,思考后面的问题。
《荷塘月色》是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最大的一张六合彩,朱自清先生赖此文赢得的声名,相当于花五元钱中了五百万。
结构呆板,情感暧味,联想不出香草美人,比喻无不家常庸劣。
作者年未届而立,满纸却一片迟暮之气,而朽腐之绮念又纷至沓出:乍别妻儿,方沿荷塘,满心满眼却尽是“亭亭的舞女的裙”“刚出浴的美人”,青雾成“牛乳”,叶子见“风致”,杨柳含“风姿”,“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恶俗之气,弥漫荷塘。
(节选自庄周《齐人物论》,原载《书屋》2000.6)朱自清擅长写那种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
《荷塘月色》是他写景抒情的名篇,体现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的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便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
不过有时令人稍感着意为文,不如后期散文更成熟自然。
问题:(1)庄周讥讽《荷》文为“六合彩”,斥之为“恶俗”,其理由是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2)第二个片断,“着意为文”是什么意思?是就文章哪些内容来说的?你有什么看法?注:上面两个文段,作者不拘泥于文学史的定评,不为尊者讳,也不以人废文,表达了人阅读的真实体验,令人耳目一新。
借这两个片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一些个人的思考,而不是迷信权威的现成结论。
二、活动设计1.组织学生赏荷,写一个有关荷的片断,在班上交流。
2.如果缺乏开展赏荷活动的条件,可向学生展示荷的图片、写荷的片断,大家共同鉴赏。
片断一:不过十几步,忽一阵沁人心脾的冷香冲入鼻中,让人不禁贪婪地吸上几口。
抬眼一望,竟是一片荷。
骄阳已把晨露从荷叶上扫得一干二净,留下了星星点点的水印却把荷打扮得更加妩媚动人。
粉红的花苞似张张花季少女的脸,偶从那绿色的舞裙下探出,却又一羞,转眼间躲藏不见了,而那些绽放的,就大不相同了,她们可是落落大方的。
笔管般纤细的绿腰,一个个都显出不服气的架式,把腰挺得直直的,头昂得高高的。
轻风吹过,她们相互看着,点着头,仿佛远远的就能听见她们那银铃般的笑声似的。
片断二:“苏州好,拙政好园林。
四面荷风三面水,红裳翠盖满池心。
炎夏惬幽寻”这是周瘦鹃在吟唱。
我站在亭边,愣愣地看着四周大片大片的荷叶。
层层叠叠的绿,绿得耀眼,绿得洒脱,从四面八方把我包围融合,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要化成一片绿。
我感受到一种清爽直逼我的肺腑,仿佛要洗去心灵的陈年的灰尘。
片断三:白日观荷,似乎有些平淡直率,雾里观荷却过于渺茫迷离,清晨观荷似乎有独斟独酌的意味,夜晚观荷未免过分幽静。
那么,最佳不过的,便是雨中观荷喽。
微雨里,一切都得到了净化,不管是湿润的,还是柔曼的,都可爱地逼你的眼。
而那洁如冰雪,秀似粉颜的荷瓣也格外新丽芬芳,荷蕊更见风致,莹洁得使你以为它已化为晶黄的水,却怎知那正是雨的微妙之处。
片片荷叶,如母亲的手接着雨,是慈爱的、温厚的,以至于那雨被感化,倏忽间轻微地嘤嘤低泣着滚落在母亲手里。
那声音,初起时渺渺茫茫,而后却已然是浩浩荡荡,妙不可言。
没有残荷的凄楚,没有淡雾的缠绵,它的好处凭你去万般形容也说不出,只能深深地去感受……雨中荷,是多情女;雨中塘,是慈母怀。
雨中观荷,你会得到万般情怀,你会希望自己化为雨,去滋润满塘的荷。
3.发动学生收集韵味各异的咏荷诗,开展一次小型吟诗赏诗活动。
选摘几首咏荷的诗:咏同心芙蓉隋朝杜心瞻灼灼荷花端,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奇歌人笑,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莲花唐郭震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看池,碧玉盘中弄水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翠盘秋·失题元代刘秉忠于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
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三、开放探究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看荷花,宜晨,宜夜。
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
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
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
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
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
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像得之。
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
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
——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得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
这才发觉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
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
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
此情此景,确也可乐。
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选自《高一语文同步讲解与测试》)1.揣摩语句(1)文中与“玉立婷婷”同义的词语是。
(2)“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3)“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中的“风情”是指。
(可见文中词语组织概括作答)(4)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
(5)作者“预备败兴而返”,这是因为。
(概括作答,不能照抄原文)2.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请详述之。
3.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两文写景抒情各得其宜,试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4.文章最后一段是作者观荷塘夕照的感悟,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请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参考答案]1.(1)亭亭擎立(2)池中大片空白,片叶俱无(3)荷塘夕照,确也可乐(当依据“此情此景”指代的内容和“确也可乐”,“也”照应“别有”)(4)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在姜白石的词句之后有“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5)①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②闻不到荷香;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景(文中有“首先”“其次”“再”)2.注意抓流露出作者心绪的语句,比如第二段“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第三段“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
“此情此....!”“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景,确也可乐....……”。
注意揣摩加点的关键词语。
因此,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
忽觉心中阴霾顿消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3.两文都聚焦于荷塘,力在表现荷塘的风情。
结构上都有婉曲回环之美。
朱自清《荷塘月色》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静谧素淡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交织的情感。
本文对黄昏夕阳中的荷塘情有独钟。
有侧面描写(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也有浓墨重彩的正面描写(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老树浓荫,细草柔碧,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圆珠闪烁,晶莹如玉),抒发了作者的心中之乐。
4.以不沾不染之心和巨细无遗之眼领略繁华好景就能得乐。
(意思对即可)。